本報駐外特約記者 王巖輝 紀雙城 潘亮 青木 黃文煒

編者的話:前不久,一則微信群里家長競選家委會的新聞刷爆朋友圈,眾家長為競選家委會成員不遺余力地自我推銷,外企高管、名校學生會主席經歷、家有多套房產、彈性工作時間,還有人揚言能“砸停茅臺股票”……家委會競選成了一場“名利秀”,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中國家庭對子女教育的焦慮和誤讀。國外學校的家委會什么樣?是否也存在這樣的問題?《環球時報》駐外記者對此做了一番調查。
美國:籌款是最重要任務
美國中小學無論公立還是私立,基本都有家委會(ParentsAssociation或PA),旨在吸引家長參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形成一個具有強大凝聚力的社區。籌款是家委會最重要的任務。公立學校資金緊張,課外活動種類及各種學生俱樂部較少,家委會的籌款會用來支持一些學校無力負擔的活動;私立學校課外活動豐富,家委會籌款主要用來舉辦一些增進凝聚力的趣味活動,比如抽獎、時裝秀等。此外,家委會還承擔學校和家長間的溝通交流責任。
家委會每年都會選舉換屆,主席、副主席、秘書長等任期通常為兩年且相互交錯,也就是每年只有部分職務會換屆,競選時間大致在春季學期的后期,目的是保證夏天及秋天新學年開學時有一個完整的家委會在運作。當地教育局對家委會選舉制定有嚴格的競選流程,包括時間流程、提名委員會、候選人資格、計選票等都有詳細規定。家委會各種職務的候選人基本都是家委會活動的積極分子,而積極分子大都是從做義工開始,比如,參加橄欖球、籃球等校隊比賽或學生演出時的義賣籌款等。
家委會成員以全職媽媽居多,媽媽們常常一起吃飯、一起慢跑,加上家委會的正常工作會議,日常活動很豐富;爸爸們大多參加周末活動或義工,比如校隊助理教練等;當然,有孩子參加的演出、比賽,家長是堅定的支持者,有時還會著正裝出席。▲
英國:家長需配合學校時間
英國家委會一般由校長、任課老師、家長代表、地方教育委員會指派的代表以及當地社區人士組成。多數家長代表都是志愿參選,將個人背景告訴校方,校方會做權衡。校方會告訴家長,參與家委會是志愿工作,和他們的孩子在校學習生活,不存在任何利害關系。
家委會成員的工作并不輕松,首先要確保配合校方完成一些學習時間的課程安排。英國的公立小學是早上8點半入校,下午3點放學,家委會成員需要在這段時間里,參與學校安排的活動,比如由家長領著孩子們講故事,一些國際化學校還鼓勵來自不同國家背景的家長教學生外語,介紹異國文化風情。一些專業性很強的家長還可以負責半小時的課后班學習,教孩子如何使用互聯網、如何攝影、如何烘焙,等等。家長要提前備課,以免孩子和校方失望。
通常家委會每學期組織三四次會議,由校方將教學安排和活動安排交給大家討論。家長代表會自薦幫助學校組織活動,如采購圣誕樹等。▲
德國:沒特權,經常給學校提意見
“家委會的任期為一年,新學年伊始,所有學生家長都會收到參加選舉的邀請。”柏林米特區一所小學的班級家長委員會委員卡特琳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通常一個班級通過民主選舉產生2-3名家委會成員。候選家長要進行競選演講,并由家長投票或者舉手決定,且老師不能在場。
德國家委會的日常任務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是召集家長,編輯家長通訊錄,建立社交媒體討論組,給家長發郵件,組織班級家長會等。第二是組織活動,如運動會、郊游、演出等。第三是向校方反映家長意見。比如,經常更換老師,影響了教學的連續性,家委會就得把家長意見反映給學校,并與學校共同尋找解決方案。老師體罰學生,引起家長不滿,家委會也得出面協調。家委會成員是否可以獲得某種特權?卡特琳表示,家委會與老師并沒有很多接觸,主要是學期結束代表家長給老師送10歐元以下的小禮物。許多情況下家長代表要給學校和老師提出批評意見。有些家長代表還會擔心因為代表家長反映意見,使得自己孩子在學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法國:犀利的“督導員”
法國中小學的老師、學生和家長代表每年要開三次班會,就學生成績、班級運轉及學校管理等情況展開討論。其中學生家長每班派兩名代表,這些代表由全班家長推舉產生,選出的人一般都能言善辯、作風犀利。
家長代表在班會上扮演督導員角色,他們最關注校方是否履行義務,完成“教學合同”承諾。他們會指出,某老師病假,而代課老師未及時到位,警告若不能補課,將向學區區長寫信。他們可以批評學校課程表安排不夠平等,讓孩子只有半小時午餐時間。還會要求學校撤銷對穿超短裙學生的歧視性處分,提出修改有關學生著裝的校規。若家長代表有教育經驗,還可以就作業及考試安排提出質疑。校方若不能給出滿意答復和解釋,會很被動。因此,校長和老師都不敢怠慢家長代表的訴求,有時候學校還會提前召集會議商量應對辦法。
家長代表不能只當班會上“狠角色”,面向其他家長,他們更要做好“傳聲筒”。新移民學生有語言和融入問題,影響班級進度。家長代表會發調查問卷,撰寫家長意見報告。某學生成績進步卻沒得到祝賀評語,他們要跟家長解釋是因為其不守紀律。誰應承擔更換學生儲物鎖的費用,家長代表需匯集民意反映給學校。這些工作都是沒有任何報酬的。初三家長代表朱莉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除了具備能力和奉獻精神,她接受當家長代表,是再三考慮后的慎重之舉。▲
日本:工作瑣碎不討好
日本家委會有全國性組織——PTA(Par?ent-TeacherAssociation)全國協議會。PTA對學校午餐有評判權,有問題會及時向學校反映。幾乎每個學校都有PTA組織,以往都是母親參加PTA活動,近年隨著女性逐漸走向社會參加工作,參加PTA的男性越來越多。
PTA組織里的家長成員各有分工,包括會計、宣傳、聯絡等工作。筆者也曾當過PTA成員,主要負責早上引導小學生過馬路。負責宣傳的,需在運動會時進行拍照、采寫消息。校足球隊的后勤工作也大多是PTA成員來做,為學生買服裝、買飲料等。
PTA的經費來自家長交的會費,公立學校一年3000日元左右,有些私立學校的費用則高達兩三萬日元。PTA工作繁瑣,往往出力不討好。PTA成員多是由家長一年一換輪流擔任,毛遂自薦的人很少。但也有一些權勢人物愿意當PTA領頭人,在學校的重要儀式上,他們可以坐在主席臺上,甚至可代表家長發表講話。為學校聯系到贊助費的家長往往在PTA中擔任要職。也有家長抱怨,如一名PTA成員“以權謀私”,讓自己的小孩在足球隊里穿上了10號球衣,實際上小孩的球技并不好。▲
環球時報2017-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