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超
摘 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質量工作,質量技術監督部門作為質量工作主管部門,要想主動適應新常態這個大邏輯,切實推進經濟社會發展邁向質量時代,必須以保障服務民生為重點,明確監管目標,創新監管模式,強化質量公共服務,全力提升質量治理效能,服務質量強國戰略。
關鍵詞 質量治理 監管效能 治理模式 多元共治 質量公共服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質量工作,先后出臺一系列重大舉措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推動我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2017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
(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這是黨中央、國務院首次出臺質量工作綱領性文件,彰顯了國家將質量作為強國之策的信心和決心。質量技術監督部門作為質量工作主管部門,要想主動適應新常態這個大邏輯,切實推進經濟社會發展邁向質量時代,必須以保障服務民生為重點,強化質量公共服務,全力提升質量治理效能。
一、明確監管目標,提升質量監管效能
長期以來,主管質量的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承擔了太多的任務,監管目標不明確既會造成監管缺位,不能保障公眾的利益,也有會造成過度監管,影響市場的機制與活力。質監部門希望多做些錦上添花的業務,但是這往往會影響本質職能的正常發揮,導致政府信任危機。市場經濟的形成和發展走到今天,應當堅持“政策回歸政策、監管回歸監管”的改革方向,按照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質量工作要求,歸位到專業監管者。按照透明的規則對市場準入、生產和服務質量、安全進行專業監管,把該讓渡給社會、市場的讓渡出去,把該擔當的責任擔當起來,明確監管目標的優先次序,提高監管者的獨立性、可信性及其行為的可預期性,促進監管職能的良性發揮。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制定、風險分析和預警交由專家委員會來制定,質量監管機構只是一個監督、支持和評價的角色;產品質量安全的主要責任必須由企業來承擔,監管機構承擔監管不到位的責任;產品質量檢驗檢測的角色必須走專業化、市場化的道路。
明確監管目標后,就要設計實現質量監管目標的有效監管制度。一是要以監管目標為方向,既要對自身的制度設計、制度運行、制度實施效果、制度缺陷等有效認知,也要對監管對象有效認知,包括監管對象的范圍、特征、偏好、行為規律等。二是要考慮監管原則,包括監管范圍、風險分析、決策透明等。三是要確保監管制度的有效銜接。目前,產品質量監管制度包括標準制定制度、檢測制度、風險監測和評估制度、風險預警制度、應急機制和事故處置制度等。制度間要保證能夠做到嚴密銜接和有效實施,才能顯現出制度的價值。
二、創新治理模式,培育質量多元共治體系
《指導意見》中指出,創新質量治理模式,注重社會各方參與,健全社會監督機制,推進以法治為基礎的社會多元治理,構建市場主體自治、行業自律、社會監督、政府監管的質量共治格局。要提高國家質量水平,落實質量強國戰略,緊靠政府監管是不夠的,應充分發揮多元作用,形成質量綜合治理體系,發揮政府監管、社會中間層組織監管、行業協會監管、消費者監管的作用。多元共治的本質是整合社會資源,利用整個社會的力量來實現治理目標,即調動政府立法、執法、司法監管、社會中間層具體業務管理、媒體輿論監督、個人的監督起訴等,利用網絡平臺及時通報、發布質量和安全信息,并且實現在各治理主體之間信息共享,降低消費者收集質量和安全信息的成本。多主體合作開展質量治理,強調產品供給者、政府、社會中間組織之間的良性互動。其中,需要解決以下問題:
一是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要充分發揮質量共治體系作用,必須首先建立相應的信息機制。制度化的質量信息的采集、處理、存儲、傳遞和提供體系,能夠極大地減少信息不對稱性,并且制度化的體系通過利用先進的通信技術和傳播手段,提高了質量信息的公益化水平,使各利益相關主體能以較低的成本,便捷地獲得相關信息,從而改善和提高其治理活動的績效。
二是解決治理的動力來源。動力機制是質量綜合治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激勵包括各級政府、供應鏈上各企業、社會中間組織等主體參與質量治理的規則與措施等。必須將質量供給者、社會中間組織的自我利益及需求與質量治理的目標結合起來,做到對個體利益的激勵與質量治理目標的實施相統一,否則就無法實現制度的目標。
三是政府監管作用不可替代。市場并非自發秩序的產物,在自發秩序尚未形成時,要實現市場機制對質量的治理目標,界定、保護產權和消除外部性的任務就不得不落在政府的頭上。盡管政府以外的主體參與質量治理是對政府作用的有效補充,在某些局部和微觀領域也許比政府管用,但卻不可能全面替代政府。
三、強化質量公共服務,推動質量監管走向“善治”
這些年,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和公共服務供給水平,以高質量的公共服務回應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已成為西方發達國家的共識。我國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政府職能也全面轉變。近十年來,推動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成為中國改革的最大共識之一,公共服務職能已成為政府改革的重心所在。在這種轉變過程中,人們更關注政府的產出——公共服務是否符合群眾的需求,而不是政府自身效率的高低。部分發達國家在改進公共服務質量上的行動,主要從以下幾項工作上作出努力:第一,重視與服務對象的和諧關系處理、提升公共服務的社會接受度和認可度。第二,重視公共服務評估。在建立公共服務標準的基礎上,建立專業的評估機構對服務的內容、程序和效果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查,提升公共服務意識和水平。第三,利用互聯網推行網絡化公共服務。將公共服務的內容、標準通過網絡平臺公開,并提供更加標準化、便捷化的接入方式。第四,重視社會參與。在推動公共服務過程中注重傾聽群眾的呼聲和心愿,對向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議的人們進行獎勵。我國對公共服務的研究還不夠,比如在可獲得性、及時性、經濟性、準確性、響應性、禮儀性、參與性、集約性、便捷性等方面還缺乏足夠的關注。
質量監管與質量公共服務是質監部門的兩項基本管理職能,質量的提高不僅需要有效的質量監管,也需要良好的質量公共服務。比如質量安全法律法規宣傳、質量文化公共教育、質量公共科技服務等,這屬于質量發展服務,普及產品質量的相關知識能夠提高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質量認知水平,增強他們的質量素質,保障企業和消費者的質量發展權,促進全社會質量水平的發展。消費者質量維權,是保障消費者在質量領域的救濟權。同時,消費者也通過低成本的維權方式實現了對企業的監督,加大企業機會主義行為成本,使他們在巨大的成本壓力下規范運作,助推整個社會質量水平的提高。
《指導意見》為質監部門確立了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目標任務,要完成黨和國家賦予的職責任務,必須以十九大精神為統領,以服務國家重點發展戰略為導向,把質量工作放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中去思考、去定位、去謀劃,踐行發展新理念,引領發展新常態,為質量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為山東省質量技術監督教育培訓中心)
參考文獻
[1] 周燕.政府監管與市場監管孰優孰劣[J].學術研究,2016.
[2] 劉永平.我國產業安全政府監管體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6.
[3] 宋明順,朱婷婷.從質量管理到質量治理:基于中國的實證[J].標準科學,2016.
[4] 鄭潔芹.簡政放權背景下政府質量治理趨勢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