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業財融合”是新時代財務人員轉型的方向,由傳統的會計核算向業務發展轉變。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升,促使財務人員的轉型迫在眉睫。向哪兒轉?角色轉變成什么?未來財務人員的價值怎樣體現?財務融入業務即“業財融合”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 成本 “業財融合” 大財務
一、企業成本會計“業財融合”的現狀
“業財融合”要求財務要隨著業務走,不能將財務局限于一個框架之中,需要和業務保持同口徑、同軌道、同發展。目前,多數企業成本會計側重于傳統的成本核算,所體現出來的職能還是事后的監督與反映,事前的預測、事中的控制還遠遠不夠。“業財融合”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業務部門想要的很多基礎管理數據財務無法提供,比如某個工程在某個時間段的實際成本等。
二、成本會計“業財融合”存在的問題
(一)財務人員視角的局限性
業務視角的局限性:隨著企業生產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涉及的財務核算業務量也在不斷增加,導致廣大財務人員的業務面較狹窄,大多數人員只能主要負責一兩個會計科目的核算,對于其業務影響范圍和影響程度了解不深。
管理視角的局限性:由于企業專業分工越來越細化,各個部門各司其職,財務工作也如此,導致財務人員的管理視角往往局限于本單位,無法延伸到企業整體層面。
(二)員工成本意識普遍不強
企業往往比較關注任務的完成情況,所以各部門都以完成每年的生產任務為終極奮斗目標,對于其他的則可以退而求其次。這就導致企業員工的生產任務意識較強,成本管理意識較為薄弱。因為非財務人員大多只關心任務的完成情況,至于完成生產任務需要耗費多少成本,他們則不太關心。
(三)經營管理數據精細化程度不高
會計信息源于企業的各項經營管理數據,是各項經營管理數據通過一系列有規則的歸集、分配而形成的綜合性信息,經營管理的基礎數據信息質量決定著會計信息質量。但是目前多數企業基礎的經營管理數據精細化程度還不夠高,導致會計信息化所需要的基礎數據信息缺失,無法實現想要的精細化核算。
(四)成本核算滯后于實際業務
現行成本會計職能偏重于反映和監督兩大職能,這都是事后職能,只能對后續業務開展提供參考而無法糾正已經成為常見的業務行為。財務人員根據各業務部門提供的數據,通過會計核算提供對應的成本費用情況,但是結果往往跟預期有偏差,業務部門會質疑財務部門的工作。
三、提升成本會計“業財融合”的建議
(一)基礎攻關
1.財務人員樹立“大財務”概念。作為一名成本會計,所需要知道和了解的不是成本費用那一點,也不是某個單位成本那一塊,必須樹立“大財務”的概念,成本會計所從事的是財務管理工作,而不是統計工作。
2.樹立成本意識。成本會計所關注的成本費用實際發生在各業務部門、各業務流程,他們是第一責任單位。成本管控作為第一責任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果他們都沒有意識到控制成本,那么成本管控也就成了一句空話,事后或許會通過財務手段控制,但是實際成本已經發生了。
3.建立大數據管理模式,助推精細化核算。提升企業管理精細化水平,充分利用信息化統計經營管理過程中的各類數據,形成生產經營大數據,借助信息化手段分析各類有用的信息,服務于企業各項生產經營活動。同時,還要進一步完成企業內部系統的融合。就目前企業內部數據信息化的水平來說,提升空間很大。大數據管理是實現“業財融合”的基礎硬件條件,沒有這些基礎就無法實現與實際業務的融合。
(二)事前預測
全面參與預算編制工作。作為基層成本會計,需要對自己核算的業務事項有所了解,才能在核算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全面參與企業業務預算的編制有助于幫助成本會計人員了解本年成本核算將達到的效果,從而制定相關預防措施。現行預算編制主體均為業務部門,基礎財務人員參與程度不高,一方面預算與實際賬務處理的不一致導致預算出現偏差,另一方面基層財務人員對預算實質不夠了解,實際業務處理可能會出現偏差。
(三)事中控制
1.全面介入過程成本監督。在企業實際生產經營過程中,成本會計需要比照各類業務預算,以及監督管控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成本發生事項,對于管控指標嚴格控制成本費用的發生、入賬,對于超預算事項要及時提醒業務部門、企業主管部門,實現過程管控和監督。比如開展預實對比工作,在日常的成本核算過程中發現某項費用企業已明令禁止再發生,而各單位并沒有引起重視,對此財務人員要及時向上級反映。在這一事件中,財務人員的及時監督、反饋避免了更多成本的浪費。
2.實現項目全成本管理。產品全成本,是指項目從計劃到項目全部完工的成本總計,從工程開工到工程結束,保持價值流與實物流、信息流的統一。避免因計劃下達、工程項目串號、備用件計留等原因導致項目全成本的缺失。比如企業的工程施工核算工作,如果未完工的項目的間接費用仍停留在工程施工項目,未結轉至主營業務成本,企業相關的管理部門就會忽視這部分成本數據。實行項目全成本管理即可避免后續成本無人管理的問題。
3.深入業務背后,了解業務實質。業務與財務的融合,要求財務人員在記賬的過程中要了解業務背后的實質,根據業務實質進行賬務處理,而不是完全依賴會計準則。比如企業向客戶發送了一批商品,且與對方進行了結算,但是隨后發現該批商品不具備銷售條件,后期就將該筆業務進行了沖銷,將商品計留在在制品中。表面上看這是不符合會計準則的,因為賬實不符,但實質上因為其不具備銷售條件,風險未轉移,該批備件仍是企業物資,只不過實物不在企業內部而已,我們將其反映在在制品賬面,是符合會計準則要求的。
(四)事后分析
全面深入的事后成本分析。成本會計需要定期對一段時間內發生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總結分析,對比計劃、預算查找生產經營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及需要改進的地方,業務部門根據分析意見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和方法,避免或減少此類問題在以后再次發生。通過定期的成本分析,發現了成本異動或成本沉淀事項。比如今年定期分析發現外委加工費較預算偏離較大,梳理分析原來預算額只是本年新簽合同額,而實際賬務處理卻包含以往掛賬、未簽合同的暫估等。這就說明實際生產過程中外委費用在不斷增長,成本管控的實際效果還是沒有達到。
對于生產型企業而言,成本是貫穿企業經營管理流程中最重要的部分,真正將成本深入業務流程的每一個環節,對于提升企業整體的成本管控來說十分重要。這其中成本理念、完善基礎數據資料是必不可少的,再加上行之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成本管控措施,將成本會計與實際業務切實而緊密地聯系起來,助推企業發展。
(作者單位為陜西省煤層氣開發利用有限公司)
[作者簡介:曹西友,男,本科,會計師,就職于陜西省煤層氣開發利用有限公司財務部。]
參考文獻
[1] 溫素彬,張海琳.管理會計工具及應用案例——價值鏈成本管理及應用[J].會計之友,2016(24):132-136.
[2] 顧惠忠.卓越經營者與財務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112.
[3] 朱媛媛.價值鏈與企業成本管理[J].商,2016(34):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