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祥
摘 要:礦山安全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層次分析法在礦山安全管理工作中的應用,可以在深入分析礦山安全管理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找尋提升礦山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為礦山安全管理方案制定提供重要依據。層次分析法在礦山安全管理中的應用,是礦山安全管理體系發展的必然需求。
關鍵詞:層次分析法;礦山;安全;管理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22.062
0 引言
礦山安全管理工作落實可以對不良安全事故進行有效預防,為礦山工作人員提供一個安全穩定的工作環境。在對礦山安全管理工作落實充分認知的基礎上,進行礦山安全管理體系框架的構建,分析對礦山安全管理水平造成不良影響的主要因素,制定礦山安全管理層次分析模型和分析方式,為科學化、高效化的礦山安全管理體系構建提供重要依據。
1 層次分析方法
1.1 礦山安全管理層次分析結構模型建設
結合礦山安全管理工作落實特性,以及管理工作開展的相關規定和要求,對眾多信息資料進行整合,最終會確定了礦山安全管理的五個方案層和二十八個準則層。
對礦山安全管理體系人員組織結構進行分析,其中包括了礦山安全管理總負責人、礦山建設工程師、安全部門科長以及眾多安全檢測工作人員。礦山安全檢查和安全評判包含的內容眾多,其中包括了對工作人員的違規行為進行檢查,為礦山生產機械設備運行進行檢查,礦山特殊工種工作規范性、標準性檢查,礦山區域生產衛生檢查等等。安全技術主要是涉及到安全防護設施建設,個人防護工具的配置,員工工作界面安全措施落實等。安全培訓是礦山安全管理體系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內容,礦山企業需要對每一名工作人員進行安全培訓,包括崗前培訓、轉崗培訓、深造培訓等等,在培訓過程中強化企業員工的安全管理控制意識,掌握各種安全事故的應急方案。礦山企業應多次進行礦山緊急事故預演練習,加強工作隊伍對緊急預演的掌握程度。
1.2 各因素判斷的矩陣構造
在進行矩陣構造之前,我們先假設在系統中的因子有n個,同時我們要對其中的因子進行比較,從而確定他們的相對重要性,由此設定i,j(i=l、2、3... n;j=l、2、3...n)是對他們重要性進行兩兩相比較的因子。
由a構成的n×n階矩陣A如下圖所示:
在式中,aij為因子i相對j的重要性,其元素滿足aii=1,aij= 1/aji.
在判斷aij的過程中,是根據專家的判斷和以往的經驗來進行分析的,同時還要兼顧研究人員對數據的研究和對比,把所有數據和各種可能的情況相結合分析探討研究得出結論。在進行兩兩相對比較的時候,可以設定1-9個標度,將1-9作為影響判斷強弱的標志。當將1、3、5、7、9 作為中間值比較的時候,當結果為1表示兩個要素對某一個性質來說是相同的;從經驗來看3則是表示要素ai要稍微優于aj;繼續根據經驗判斷5則表明要素ai要更優于aj;而7,則表示要素ai強烈優于aj;由此認為9表示要素ai絕對優于aj;而將其中2、4、6、8作為判斷研究的中間值1,1/2,1/ 3,…,1/9,則ai較aj的優劣正好是與上面判斷是相反的結果。
2 模型求解的分析
在判斷矩陣模型建立起來以后,對于模型的求解,可以在權重和最大特征向量結果求解出來后,將評價因素進行層次排序,其中包括單排序和總排序。首先闡明一下層次單排序,層次單排序就是根據判斷矩陣的結果對于上一層的某些因素來說是否有某種聯系的因素,按照重要性次序計算出的權值。所以層次單排序是本層次對于上一層而言的重要性排序基礎。其次是層次總排序,層次總排序是指運用同一層種所有單層排序的結果,針對這樣的一個數值計算出本層次所有因素的權值,并判斷出因素的重要性。基于事物的客觀性及復雜性和人們在認識上的多樣性和主觀性,會導致判斷的不穩定,而且還會有很多片面的主觀想法在里面。座椅在檢驗判斷矩陣模型的時候要滿足一致性的檢驗標準,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沒有滿足這個要求,那么反饋給專家的信息是需要重新判斷的。通過對層次指標的檢驗,可以將這個方案在礦山管理體系中進行安排,如果達到滿意的一致性,那么就可以根據模型的求解,發現方案所占權重,根據資源的有效配置,進行主次劃分,做到安全防范措施。同時根據總排序還可以看出礦山管理體系中各個因素的相對重要性順序,對于準則層的28個指標更易于制定合理的規章制度,可以在操作規章中進行完善和改進,還可以做到事前防范,保證井下作業的工作人員人身和生命安全。且能夠保證經濟資源的有效利用,不會造成經濟損失。
3 結語
礦山的安全生產關系到民生,也在管理中越來越被重視起來,對于礦山的安全管理要做到事前防范優于事中監督,更要優于事后的補救。所以在礦山安全管理部門建立一個有效的管理體制,不斷進行創新,對于礦山管理是很重要的。要做到真正的防范于未然。
參考文獻:
[1]楊志泉.淺談層次分析法在礦山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世界有色金屬,2016(07):47-48.
[2]廉國亭.層次分析法在礦山安全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機械管理開發,2013(03):186-18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