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霞
摘 要 目前,我國對不同組織形式的企業所制定的政策和相關規定都有一定的區別,所以合伙企業和公司制企業在會計和稅務處理上也有很大的區別,而根據不同的會計處理方式和稅務處理方式所產生的生產經營問題、銷售問題等各種問題都是不同的。本文對合伙企業和公司制企業在會計和稅務處理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比較了兩者之間的差異。
關鍵詞 合伙企業 公司制企業 會計處理 稅務處理
一、合伙企業是否使用《企業會計準則》的分析
現行的《企業會計準則》所涉及的對象主體是股權或股份性質的公司,所以對于其所假設的對象、假設的前提以及分析的邏輯都不適合合伙企業。在資產的定義方面,《企業會計準則》中將資產的定義為企業所擁有的或是控制的能以貨幣計量的經濟資源,該經濟資源不能用來抵減將來企業應稅所得的資產計稅基礎,而這一點與《合伙企業法》所涉及的勞務出資的相關規定有很大的區別。除此之外,根據《合伙企業法》,被投資的企業是可以確認一項資產的,而根據《企業會計準則》則是不可以確認的。
二、合伙份額和投資的會計核算方法
第一,合伙份額的會計科目。目前,《企業會計準則》并沒有明確會計制度的各項規定。對于合伙企業來說,有限合伙人在投資合伙企業后會根據占投資的比例獲得合伙企業相對應的份額,但合伙企業不存在股權和股份的說法,所以將其記入“長期股權投資”科目是不合理的。同時,由于《合伙企業法》中明確規定合伙人和合伙企業在清算前不能分割合伙企業的財產,所以合伙企業也不能將其記入“長期應收款”。總而言之,針對合伙企業會計核算方面的問題,可以增設“長期投資”這一科目來核算有限合伙人的投資資產。
第二,合伙企業和公司制企業在權益上的差異。合伙企業在接受合伙人投資和公司制企業在接受股東投資在會計處理方面的方式是有明顯的差異的。一是會計科目設置不一樣。大部分合伙企業都沒有設置資本公積這一科目,合伙企業接受合伙人投資都是以合伙人資本進行賬戶核算的,所以合伙企業也不會設置盈余公積賬戶,合伙企業由投資帶來的資產增值將直接記入合伙人資本賬戶之中,利潤的分配則是由提款或是追加投資的方式進行分配的。二是合伙人資本賬戶的核算內容與實收資本賬戶和股本賬戶的核算內容不一樣。合伙人資本賬戶的核算內容是合伙人原始的投資額、追加投資額、減少投資額以及由生產經營和對外投資導致增加的凈收益和減少的凈損失,并且合伙人資本賬戶根據不同的合伙人會設置不同的合伙人資本賬戶來詳細記錄賬目。而就公司制企業來說,實收資本賬戶和股本賬戶的核算內容是投資者投入企業的實際資本金。
第三,投資核算時權益法和成本法的選擇不同。合伙企業在核算投資時有權益法和成本法兩種,而針對有限合伙人企業為了管控風險這一特點,再加上有限合伙人企業的合伙人不執行合伙事務,同時在對外時不代表合伙企業,所以有限合伙人企業在進行投資核算時應該使用成本法;而對于一般的合伙企業,根據《合伙企業法》有關控制權和管理權的相關規定,應該使用權益法來對執行合伙人和普通合伙人的投資進行核算。
三、合伙企業和公司制企業稅務處理的差異
第一,勞務出資在視同銷售問題上不同。一是投資時出資方式不同。不同的投資出資方式會產生不同的由非貨幣性資產投資帶來的銷售問題和投資資產計稅基礎的問題。對于公司制企業來說,投資人在投資公司制企業只能以貨幣出資,而不能用勞務出資;而對于合伙企業來說,投資人在投資合伙企業時既可以以貨幣出資,也可以以勞務出資。二是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勞務出資在視同銷售問題上不同。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相關規定,其并不適合用于合伙企業,同時,合伙企業只能將勞務出資所產生的資產增值當作銷售問題處理,而合伙企業接受有限合伙人以非貨幣性資產投資時則不能依照《企業所得稅法》相關規定將所發生的非貨幣性資產當作銷售問題來處理。
第二,合伙企業和公司制企業稅負比較。在稅款征收方面,公司制企業所繳納的是企業所得稅,而個體商戶所繳納的則是個人所得稅,合伙企業并不直接繳納企業所得稅。合伙企業在繳納稅款時要先將投資人的身份區分開來,不同身份的納稅主體則根據其身份繳納不同的稅種。合伙企業在納稅時所采用的方法是“先分后稅”,因為合伙企業的合伙人有自然人,也要代表其他法人和經濟組織,所以在繳納稅款時,合伙企業在流轉原則的基礎上有合伙企業經過計算后按比例分配給各個合伙人,再由各個合伙人繳納稅款,因為每個合伙人都是一個納稅義務人,所以合伙企業不需要繳納稅款。而對于公司制企業來說,首先企業必須先繳納25%的企業所得稅,稅后的利潤還要按比例分配給各個投資者,然后再根據投資者的不同繳納不同的稅種,即個人繳納個人所得稅,法人和其他經濟組織繳納企業所得稅。而實際上,以這樣的納稅方式,公司制企業將進行兩次納稅,即公司制企業進行了重復納稅。根據上文所述,合伙企業和公司制企業的實際稅負是不同的,合伙企業只繳納了一次稅款,而公司制企業繳納了兩次稅款,所以有很多人認為公司制企業的稅負是大于合伙企業的稅負,這樣的說法忽略了企業的盈利模式和經營范圍,也忽略了目前我國現存的財稅法律和稅收政策對不同組織形式企業所帶來的影響。
第三,合伙企業和公司制企業稅負分析。一是投資實體經濟的稅負。其一,對于公司制企業和合伙企業來說,如果自然人投資的是合伙企業,所得稅稅負就會低于投資公司制企業的股東的稅負。若自然人設立一家公司制公司,則其所得稅綜合稅稅負是40%,而在企業應稅100萬元的情況下,企業需要先繳納25萬元的企業所得稅,即有75萬元的稅后利潤,而這75萬元的稅后利潤需要分配給企業的所有投資人,在分配時需要繳納20%的個人所得稅,也就是15萬元。其二,合伙企業和公司制企業在跨企業虧損扣除上不同。由于我國的所得稅稅制為分項稅制,且所得稅的納稅人不是個人或是單位,所以不會考慮減免、扣除問題,也就是說,投資人在投資公司制企業時就可以進行跨企業的虧損抵補,使得所得稅減少,從而減輕稅負,而投資合伙企業是不能實現跨企業的虧損抵補的。二是投資虛擬經濟的稅負。若自然人投資一家企業,這家企業用投資者的投資再投資一家公司,其收益就是紅利分配和股權轉讓,而如果投資公司是公司制企業,就要先繳納25%的企業所得稅,而如果投資公司是合伙企業就不用繳納企業所得稅,而對于自然人來說,無論是投資公司制企業,還是合伙企業,其都需要繳納20%的個人所得稅。而在自然人取得投資公司的股權轉讓利潤時,如果投資的是合伙企業的話,就需要繳納5%~35%的個人所得稅,而如果投資的是公司制企業的話,就需要繳納20%的個人所得稅。
若法人投資一家企業,這家公司用投資者的投資再投資一家公司,在法人取得投資公司的股權轉讓利潤時,如果投資的是公司制企業的話,就不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而如果投資的是合伙企業的話,就要繳納企業所得稅。
(作者單位為數米金融服務<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 張永龍.有限合伙企業會計處理和稅務研究[J].財經界(學術版),2015(05):262-263.
[2] 王敬昌.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與稅務處理的差異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2(08):99-1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