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禮婧
摘 要:面向區域建設要求開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高職教育特色的具體體現,且傳統的建筑業正在向現代建筑業轉型,這要求高職院校建筑專業針對現代建筑施工過程特點,結合區域發展與企業人才需求,積極探索課程體系改革,注重針對生產一線的實踐教學,培養學生成為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建筑人才,并擁有解決實際工程項目中的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區域建設;建筑工程技術;課程體系改革;崗位需求
立足于區域建設要求,開展課程體系改革研究是高職教育特色的具體體現,隨著我國改革實踐的不斷推進和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面向區域經濟建設開展課程體系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已成為高職教育理論研究與改革實踐的重點與難點之一。
目前我國建筑產業已進入升級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建筑業正由勞動力密集型競爭逐步向資金密集型、高技術型競爭過渡。高職院校必須意識到產業升級轉型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正確認識產業轉型的新形勢與新變化,教學改革要與產業轉型升級配套銜接,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及時調整課程體系,培養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的應用型高級技術技能人才,服務區域建設的發展。
其中,建筑施工技術專業課程要求學生在學習和將來就業中了解建筑工程施工全過程,熟悉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主要工程的施工流程和施工工藝,了解建筑信息化技術,培養學生安排施工工期與組織施工管理能力,執行施工方案的能力,獨立分析和解決施工技術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對學生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核心技能的培養和職業素質的養成起著支撐作用。為了保證高職建筑技術專業學生能適應現代建筑業要求必須對現有課程教學體系進行改革。
一、社會需求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12號)、《2017年自治區推進新型城鎮化重點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結合廣西區建筑行業發展實際情況,到企業進行調研,從企業的崗位設置情況、人才現狀和需求情況,明確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的崗位群以及需要的職業資格證書,明確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高職生的職業素質與職業能力要求。
調研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通過社會調研;第二階段,跟蹤調研畢業生工作現狀,了解畢業生工作的主要崗位和崗位需求,聽取畢業生的反饋和建議;第三階段統計分析現階段建筑行業對人才的需求情況,為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向調整以及課程體系的建立確立依據。
通過調研,發現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國建筑和基本建設管理體制,建筑施工企業的生產方式和組織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以工程項目管理為核心的企業生產經營管理體制已基本形成,建筑施工企業普遍實行了項目負責制和項目成本核算制,同時,工程項目管理作為一門應用科學,其理論研究也逐步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視。目前我區建筑市場急需一支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職業化的建筑施工企業項目經理隊伍。然而,由于建筑類普通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過分專業化、學科化,現在社會上建設類高等職業教育又出現空檔,中職教育層次偏低等原因,這樣集專業、管理、經濟、法律、稅務、計算機等知識為一體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建筑人才變得緊俏。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應立足北部灣城市群和全廣西城鎮化建設,瞄準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需求,培養適應建筑產業現代化需要的工程應用型領域的高水平人才,推動裝配式建筑在廣西的發展,為北部灣城市群的建設和整個廣西的城鎮化建設服務。
二、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面臨的一些問題
(一)教材內容滯后于實際工程應用
當前建筑行業飛速發展,施工材料、施工工藝、施工方法也是日新月異,然而高職院校的大多教材依然以傳統的教材為主,無法融合最新的施工技術使得學生學到的知識畢業后無法應用而違背了高職教育的初衷。
(二)理論講授與工程實踐相脫節
傳統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課程的開設往往知識面包含廣泛,理論講授占據大量教學時間,實踐環節較弱,不能深入講授施工的工藝及過程,針對此工藝的實踐觀摩更得不到保證,最終導致學生施工流程模糊不清、施工過程控制管理能力更待提高、對于施工現場出現的問題不能及時給出合理的解決方案。
(三)沒有將專業課程建設與實際工作崗位相結合
學校與企業溝通不足,沒有將實際工作崗位中的工作流程或業務辦理流程對接轉換為課程內容,沒有做到“崗課一體、學做結合”,會導致校內培養的學生走向社會以后無法適應崗位的需求,必然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率。
(四)建筑信息化應用不足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大面積普及,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實現了辦公自動化,設計計算機化,工業制造智能化等,我們傳統的知識儲備逐漸被淘汰,建筑行業也順應潮流加強建筑信息化技術的推廣和普及。BIM技術應用正給建筑行業帶來改造和提升,而高職院校的學生在這方面接觸不多,需要我們更新知識,將信息化技術融入到建筑技術專業課程中來。
三、新常態下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和教學模式創新
(一)以服務區域建設發展為目標
立足北部灣城市群和全廣西城鎮化建設,瞄準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需求,培養適應建筑產業現代化需要,具備現代工程技術和計算機應用技術基礎,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技術與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論與實踐技能,具有本專業相關領域工作的崗位能力和專業技能,能從事建筑工程施工技術指導和現場施工管理工作,逐步把本專業建設成技術先進、校企深度融合、教學手段一流、職業特色鮮明的專業,推動裝配式建筑在廣西的發展,為北部灣城市群的建設和整個廣西的城鎮化建設服務。
(二)通過調研建設以施工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重構設計,以建筑工程施工崗位能力為依據,以建筑工程施工過程(圖1)為導向,根據崗位工作任務與要求,在行業、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共同參與下完成,形成融理論、實踐于一體的職業崗位課程體系,以建筑工程施工過程為導向,進行工作任務分析,提取出典型工作任務,并通過分析歸并形成行動領域,對行動領域進行重構分析,形成主要課程體系。
(三)以5項職業核心能力為核心構建課程體系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畢業生進入企業,主要從事施工員、質檢員、安全員、技術員等崗位工作,職業崗位能力主要體現在工程識圖繪圖能力、工程測量能力、施工技術應用能力、信息化應用能力、工程計價能力,應根據5項職業核心能力構建課程體系,課程體系由職業基礎課程、職業崗位課程、職業拓展課程組成。
(四)以賽促學,培養建筑學專業學生的“工匠精神”
為強化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培養,以技能競賽的能力和素養要求為方向調整課程設置,將技能大賽列入教學計劃,并與課程考核相結合。從訓練模式、方法、手段、學生考核評價、獎勵等方面完善大賽實施方案,學生競賽成果轉化為學風建設,推進學習方法的改進和學習目的的創新,達到了以賽促教,以賽促改,以賽促學的目的。如建筑信息模型應用大賽,大賽內容可以是建筑模型繪制、建筑節水與節能的創意設計、建筑設備設施創新設計,三維建筑場地布置等。大賽要求學生全員參加,設計結果需要提交PPT展示文件、三維效果圖、平面圖、設計理念,最后上臺匯報,專家和學生點評。
實踐證明,學生因大賽產生的改變的是多方面的,通過大賽,強化學生生產一線實踐技能,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培養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學生的“工匠精神”,為學生鋪就寬廣的“筑夢”之路。
四、結語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應以學生為中心,以建筑工程施工過程為導向,以技術技能為目的,根據區域建筑行業產業發展變化、崗位工作任務與要求,針對現代建筑施工過程的特點,積極探索改革研究。按照技術領域和區域就業崗位的實際需求進行合理的教學改革,針對不同的崗位要求設計課程標準和實踐項目,注重多層次的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建筑施工技術相關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工程建設項目中的問題的能力,成為“懂技術、會施工、能管理”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最終實現就業需求與專業教學的高度對接,大力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力爭為泛北部灣、廣西的建筑業及相關行業、企業提供了優良的技術和人才支持,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季柴華.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體系解析[門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
[2]周永.基于能力本位的建筑工程技術教學改革試點專業建設探討[J],中國建設教育2012{Z3}:35-38.
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立項課題《建筑工程專業職業教育課題系統化建設研究》(編號:2011C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