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莎
摘 要:隨著我國考古研究的不斷深入,不同歷史階段的金屬器物大量出土,為傳統銅鏡文化研究提供了史實依據。銅鏡作為古人重要生活用品,從齊家文化時期開始出現直到清代中晚期才被玻璃鏡子取代,其3800余年的使用歷史與文化傳承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聯系。而銅鏡除了正常使用功能外也被作為工藝品,銅鏡背面的紋飾圖案造型往往有著很高的藝術和文化價值,我國民間流傳著“破鏡重圓”、“明鏡高懸”等典故。銅鏡產生及制作過程中涉及的金屬冶煉技術和雕刻繪畫藝術,對研究某一歷史階段的鑄造業及美術發展有著重要參考作用。
關鍵詞:銅鏡文化;紋飾;鑄造藝術
引言:中國銅鏡文化源自遠古先民以陶質或銅質之器貯水以窺容,即古人所謂“鑒于止水”,又經過漫長時期的發展,才有齊家文化遺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銅鏡,由此揭開了四千年燦爛輝煌的銅鏡文化。各個歷史時期的銅鏡雖然有著那個時代所賦予的特性,但其中所凝聚的中華民族的藝術傳統和神韻都是濃重而鮮明的。透過一面面銅鏡,人們不僅能觸摸到中國古代社會的時代脈搏,看到不同歷史時期社會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的演變情形,而且能從中窺見中國青銅藝術的高超技術,以及審美的啟迪。
1基于銅鏡鑄造藝術下的銅鏡文化發展
銅鏡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從考古學方面史證了不同歷史階段的金屬冶煉水平與鑄造技術,在民俗學、美術學方面傳遞了我國古代人民的經濟文化生活和藝術修養水平。我國銅鏡發展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到唐末開始走向衰弱,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著截然不同的藝術特色。在紋飾圖案上,既包括超越現實充滿神秘感的圖騰,也有寫實主義色彩的生活化圖形和簡單線條;在造型上,流暢自然、簡明大方,涵蓋豐富的題材范圍。
在銅鏡制作工藝不斷提升的過程中,特種工藝鏡的出現使銅鏡的鑄造藝術和審美價值達到了空前高度,許多工藝精湛的特種工藝鏡,以其不可復制性反映了當時的手工業者匠心獨運,成為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
2銅鏡的特征
銅鏡主要特征為圓形,鏡背置一鈕,用以穿系帶子,便于手持或懸掛。古人是這樣解釋的:“鏡,景也;景者,光也;金有光可照物,謂之鏡。”古人也稱鏡為鑒,歷來習慣于鏡鑒并稱。鏡首先是照容之用,《戰國策》中“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就是通過銅鏡的照容聯系到了治國方略,從而成功采納了建議的一個案例。
而今,我國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兩面銅鏡的西部甘青地區,正是古代羌族胡人活動的頻繁地區,這兩面銅鏡也因含錫量較低,根本無法實現照容的目的,顯然是用于配飾之用的。從銅鏡的紋飾(線條或浮雕)中,可以觀察到各時代審美思想的衍變。
紋飾之中,浮雕勝過線條,立體勝過浮雕,而以透雕為最高級。各個時代的銅鏡從紋飾和銘文中反映出那個時代人們的共同心態和追求,特別是有些銘文,不僅補充了圖案花紋的不足,也直接表達了鑄造者所表達的一般人的愿望。
3.銅鏡文化對于學生的影響
其一,學生在欣賞文物的時候,能夠理性看待文物。文物價值體現在歷史價值、經濟價值等方面。經濟價值是最吸引人眼球的,但要透過經濟價值看到文物的歷史價值、文物本身的美和所傳達的文化。
其二,學生了解了銅鏡產生、發展和消失的發展歷程,能夠從大的時代特征、紋飾辨別銅鏡的年代,能從紋飾中了解所蘊含的傳統文化。
其三,通過研究,學生學會了自學的方法,面對未知領域有多種獲得認知的途徑:教師、網絡、社會等。
其四,學生走出校園,接觸社會,體現合作精神.
4傳統銅鏡鑄造藝術
銅鏡文化的產生與發展和同時期的金屬冶煉鑄造技術有著密切聯系,從四千年前齊家文化中出土的首面銅鏡開始,銅鏡的鑄造技術發展歷時千余年。已知傳統銅鏡鑄造技術主要分為制模、制范、澆鑄及打磨4個部分,制作過程中所用材料隨技術發展而變化。
第一部分制模,是指使用可塑性材料制作銅鏡的模具,包括鏡面及鏡面背后的樞紐,制作過程中應當盡量保證模具流暢性和圖案的準確性,以確保后期銅鏡表面的平滑。早期制模常見的材料包括陶土、灰砂等,所做模具雖然可以反復使用,但隨著時間推移會影響銅鏡紋飾的清晰度。
第二部分制范即為銅鏡制造外范,通常由兩片組成在之前雕刻好的鏡模上進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鏡模做出修補和改動,外范一側雕有小孔以便將融化的銅液灌注進去。
第三部分澆鑄,即熔煉銅液澆鑄鏡身,我國傳統銅鏡大多是以銅為主的合金制成,主要材料包括銅、錫、鉛3種,融合了銅的可塑性、錫的延展性以及鉛液的流動性優勢。其中,鉛液的使用可以幫助銅鏡保持表面光滑、均勻整齊,抑制澆鑄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氣泡,并利用鉛液冷卻不收縮特性,最大程度的保持住鏡身花紋。
第四部分打磨,當澆鑄完成后制鏡的基本流程就結束了,但想要使銅鏡達到光可鑒人的程度還需要經過打磨。銅鏡打磨開光早期使用鉛粉,后期開始加入水銀,二者混合(即銀鉛),浙江地區出土的宋代銅鏡明顯帶有水銀,是打磨使用銀鉛的有力證明。除了打磨材料外,銅鏡打磨使用的水也大有講究,著名的江心鏡就是取江心之水打磨而成的。《墨子·法儀第四》中有:“百工為方以矩,為圓以規,直以繩,正以縣(平以水),無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為法”的記載,側面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出現圓規使用。
結束語:銅鏡所蘊涵的文化和藝術是博大精深的,據研究,銅鏡與文學、銅鏡與美術、銅鏡與音樂、銅鏡與宗教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銅鏡中包含著古人傳統的哲學理念,銅鏡在考古研究方面可以證史,更值得研究的是銅鏡文化中體現出很多與其他文化相關聯的,如茶文化、酒文化以及中醫藥學等銅鏡很多精湛的制作工藝也還有許多沒有發現和提及,從這些制作精美的銅鏡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人的智慧與技藝,很多鑄造技藝現代已經無法復制,因此,期待更多人的參與與研究,讓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踵事增華、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王亞軍.漢末三國銘文銅鏡的民俗功用探微[J].傳承,2013(14):122-123.
[2]王趁意.平度西漢墓隨葬銅鏡初探——日本古墓隨葬銅鏡溯源[J].中原文物,2013(05):49-55.
[3].青銅臻至藏界翹楚──訪銅鏡鑒藏大家馮毅[J].東方收藏,2013(10):70-73.
[3]宮代榮一,塚本和人,葛繼勇.對中國新發現的三角緣神獸鏡的疑問和反思[J].華夏考古,2012(03):148-149.
[4]楊天榮.一部填補民間銅鏡收藏空白的力作——淺議《中原藏鏡聚英》[J].中原文物,2012(03):111-112.
[6]田敏.漢代銅鏡銘文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