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雨
摘要:當前我們已經全面進入到了移動互聯信息時代,每天通過網絡、廣播、電視、手機推送等信息媒介接受到各種各樣的信息,其中不乏會出現一些網絡突發事件,對這一類型事件的處理也成為了當前政府等相關部門高度關注的問題。本文以新媒體環境之下應該如何對網絡突發事件的傳播和輿情加以引導進行了相關論述,希望通過本文能夠對有關部門的工作開展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網絡突發事件;事件傳播;輿情引導
1引言
互聯網目前已經成為我們每個人學習、生活、工作都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應用工具,甚至還有很多工作離開互聯網無法正常開展。網絡突發事件作為網絡應急事件的一種,其出現能夠讓大家對這一事件加強關注,對事件積極的進行討論和建言獻策。同時,若是在整個過程當中存在偏激或者是虛假信息傳播則可能會造成嚴重的惡劣影響,同時還會引導網絡群眾情緒化或者是失去理想,對整個社會的價值觀產生重大影響。對此,如何對網絡突發事件的傳播和對輿情發展方向進行控制是目前網絡執法監督部門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也是當今社會學研究當中的一個重要領域。
2新媒體時代網絡突發事件傳播的要素構成
(1)初始社會事件。正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帶來較大網絡影響力的網絡突發事件一般也是由初始化社會事件引起的,這種初始化的事件通常都是一些負面事件,具有一定的個體性,但是也能夠代表大多數社會公眾的心理態度。其個體性就是指此類事件需要特定的當事人來承擔結果;而公共性則是說明此類事件能夠在網絡公共空間之內引發連鎖反應,得到社會大眾的更多共鳴。后者也能夠能夠讓網絡突發事件本身超過其當事人個人利害得失,能夠被其他網民迅速關注和感同身受,進而在全社會引起一系列的反響。
(2)傳播人員。網絡突發事件的傳播人員既能夠是事件的當事人,也可以是旁觀者,就當前來說,旁觀者的人數占比更大一些。在移動互聯網發展之迅速的今天,傳播者通過自媒體的形式,將各類初始化社會事件結合自己的看法發表到網絡空間當中,通過其他網民關注和轉發形成輿論效應。在這個傳播過程當中,事件發布人是一級傳播者,轉發人員屬于二級、三級傳播者,比如對微博和朋友圈的轉發,都屬于二級傳播者。
(3)傳播媒介。網絡突發時間的傳播借助傳統媒介和新媒體。當下情況主要是借助新媒體網絡平臺對某一社會事件的爆料,隨著信息不斷地被轉發、分享,形成輿情發酵,事件受關注程度不斷加深。社會公眾對事件的意見看法越來越多,借助自媒體將意見公開呈現在公眾面前,甚至有可能會進一步演變成網民的線下行動。新媒體在其中的作用此時不僅是信息傳遞的重要載體,也是行動組織的工具。
(4)信息收受人員。網絡突發事件的收受人員有個體也有組織,初始社會事件進入網絡之后會受到相關組織關注,促進問題解決;或者相關組織就是涉事部門,其需要通過一系列的公關工作來消除事件產生的負面社會影響。
3新媒體時代網絡突發事件的傳播特性分析
3.1去中心化的傳播主體以及信息的零碎化
新媒體的發展使得進行信息傳播的主體也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特點,是對過去權威機構和傳統媒體的變革。其以社會老百姓為基礎,呈現出了一系列的“去中心化”特點,尤其是改變了過去傳統媒體在信息傳播和議程設置方面的壟斷地位。當前人們搜集信息也不再僅僅依靠傳統媒體,即使傳統媒體刻意的進行消息封鎖,相關細節也會隨著輿情發酵在自媒體圈中被曝光出來。
和傳統主體多元化、去中心化所對應的是信息的還量化和碎片化特點。信息的大量發展使得信息傳播和接收方位置發生變化,過去是信息受眾想盡辦法收集信息,現在是信息傳播者想辦法將信息傳遞給目標受眾。盡管是這樣,但是信息傳播一方所發出的信息也是非常具有碎片化的特點散布在社會環境中,各種有關或者無關的信息凌亂的整合在一起,自媒體平臺的出現又為每個人提供了說話的舞臺,每個人獲取的信息不一致,導致對網絡突發事件的看法和態度有著很大區別,容易以偏概全和以訛傳訛。
3.2輿論場域的話語權再分配
從上自下的官方話語體系和從下往上的老百姓話語體系是目前話語權的兩種形式,傳統媒體主導的信息傳播時代當中,前者占據了壟斷性的絕對優勢,老百姓幾乎沒有可能獲得傳統媒體的話語權。而自媒體出現則完全顛覆了這一現象,自媒體所提供的非官方信息生產平臺,社會公眾以絕對的數量優勢和道德優勢占據話語權的絕對優勢地位。網絡突發事件的迅速發酵以及其所具有的巨大影響力,都展示出了公民話語體系的優越性,新媒體同時還建立了社會對話機制,利用這樣的對話機制可以減輕網絡突發事件散發出的負面效應。但是政府和企事業以及社會大眾都沒有能夠好好的多加以利用這一對話機制,政府和企業單位都沒有建立適當的話語權再分配產生的權力關系轉換,社會公眾出現了不夠理性以及通過暴力狂歡的情形。所以,加強對對話機制的應用,對社會公眾進行輿情引導是目前網絡突發事件傳播當中的一項艱巨任務。
3.3從意見競爭的混亂到塑造合意空間
隨著網絡突發事件的信息內容傳播,不同意見之間的辯論成為網絡當中的常見景象,網絡時間發酵一般都是從不同意見為開場拉開事件曝光的大幕,百家爭鳴值得追求,但是眾聲喧嘩不值得提倡,因為其中不乏很多偏激的輿論以及不法分子趁機宣揚違法言論,抱著“唯恐天下不亂”的心態影響社會和諧。所以需要對傳統主流媒體進行整合和引導,在人們陷入情緒化斗爭的漩渦,而不再關注于事件本身的時候,整合多方意見進行梳理和引導就顯得尤為必要。
4新媒體時代網絡突發事件的輿情引導機制構建路徑
4.1確定輿情引導主體
針對于網絡突發事件的輿情引導主體設置要由政府和媒介作為共同的實施主體。
(1)政府方面。政府要積極利用不同的媒介形式進行意圖調控,以傳統的官網和媒介發布權威信息,同時利用新媒體加以宣傳。比如政府在微博上開通自己的官方賬號,發布網絡突發事件的相關實際進展,形成由官方提供完整內容,吸引社會網民關注,傳播真實信息的傳播鏈條。有效地發揮政府的輿情引導功能。
(2)媒介方面。發生網絡突發事件之后,新媒體會在短時間以內聚集大量的信息,讓那個公眾面對諸多的輿論場,讓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形成合力,發揮更大的輿情遇到作用。
4.2建立標準化的輿情引導機制
根據網絡突發事件發展不同階段的傳播特點進行輿情引導機制構建,利用網絡輿情監測系統對網絡突發事件的初始化階段進行檢測,比如進行主題檢測、相關新聞熱點推薦以及趨勢分析、提取關鍵詞等。在信息的發酵期,通過新媒體發揮減壓作用,為民怨排泄提供一個渠道,在輿情爆發前夕將其平息或者是削弱其爆發之后的力度。基于新媒體所擁有的開放性和互動性特征,越來越多的的網民喜歡通過其來表達自己的意見,有關部門也要提高工作效率,對接收到的社會輿情建議給予及時反饋,這也能夠起到輿情引導和化解危機的效果。在真正爆發的前夕建立調控機制,政府通過權威的媒體及時進行信息發布,利用新媒體的特點了解輿情的發酵情況進行針對性的引導,在輿情發展的蔓延期,實現傳統媒體對新媒體的把關,彌補新媒體把關人方面的不足之處,糾正輿情引導偏差,發揮好傳統媒體的“編輯”角色和新媒體的“記者”角色,在面對公共突發事件的時候,新媒體通過其自身具有快速、實時性特點形成大批量信息,傳統媒體則為社會公眾理清事件的來龍去脈,還原事件的真實性。合理利用新舊媒體的交互性,實現輿情引導和合理評價。
5結語
隨著新媒體不斷發展以及社會公眾的自我覺醒意識不斷增強,網絡突發事件的處理已經成為當前輿情監測部門的重要管理工作。重視網絡輿情事件的傳播和加強對其進行輿情引導有利于促進事情朝著理想化、可控制的方向發展,有利于提高對應急突發事件的處理水平,弘揚社會正能量,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清波.新媒體環境下突發事件的信息管理和輿論引導[J].新聞知識,2009(1):63-65.
[2]蔣研川,肖鐵巖,凌曉明.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校園網絡輿論的現狀及引導策略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8(1):136-142.
[3]陳阿娜.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突發事件的輿情傳播與輿論引導[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8(6):104-108.
[4]王晰巍,邢云菲,王楠阿雪, et al.新媒體環境下突發事件網絡輿情信息傳播及實證研究——以新浪微博“南海仲裁案”話題為例[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7,40(9):1-7.
[5]高芳放.新媒體環境下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與控制機制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4):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