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菁華
摘 要:在公元六世紀時,雅典的學園被迫關閉,在希臘哲學消逝之際,一批希臘哲學家來到了中東,亞里士多德等先賢的著作在這里得到了保存。伊斯蘭教的統治者們對希臘文化的傳播持寬容態度。 11世紀中期,亞里士多德的大部分著作都被譯成了阿拉伯文。正是在阿拉伯學者們翻譯、注釋和研究亞里士多德著作的過程中,發展出了“穆斯林的亞里士多德主義”。
關鍵詞:亞里士多德;伊本·西那;靈魂論
伊本·西那是東部亞里士多德主義的代表人物,有“亞里士多德第二”之稱,伊本·西那的哲學是二元論的,他肯定物質世界是永恒的,同時也承認真主是永恒的,并認為靈魂與形體在不可分的結合之中。伊本·西那承繼并發展了亞里士多德關于靈魂的理論。
亞里士多德在關于靈魂的論述主要存于《靈魂論及其他》中。亞里士多德首先肯定了“靈魂”研究的重要性,并認為靈魂與身體是不可分離的,即具有靈魂者與無靈魂者,可通過營養機能、思想機能及感覺(機能)進一步區別,如溫和、憤怒、恐懼、快樂等都是常結合于身體的,靈魂應當是某個軀體的實現。因此,亞里士多德認為“靈魂就必須是一個自然事物的‘形式,這個自然物體則‘潛在地具有生命。”“這樣,靈魂盍是潛在地具有生命的一個自然物體的原始實現”。在這里,亞氏將靈魂與軀體合成一個活動物,并將研究轉回到了起點。從而,亞里士多德在面對關于靈魂的先前論述時——一即認為靈魂是運動的最主要本原,二即是認為靈魂是由極其微小的物質組成的,即可理解為非物質的,第三個觀點即認為靈魂是由諸元素構成的,著重對第三點進行了駁斥。亞氏認為世界上的事物幾乎是無限的,所以,而世界上所現存的事物實不只是這些元素;同時,主張靈魂是由所有諸元素合成的人們還需面對靈魂之“量”性的問題,即主張靈魂“量”性的人們不能回答“靈魂 ‘量性只能衍化其‘量范疇之內的事物”這樣的詰難;并且,對于是什么把諸元素組合以成為靈魂的提問,也有待持此觀點的人們回答。因此,亞氏認為“靈魂是由諸元素組成并為運動基本原因”這樣的觀點對于靈魂的詮釋不能概括所有一切品類的靈魂。繼而,在對奧爾菲詩歌中的質疑一樣:彌漫于宇宙間的風播散著靈魂,當動物(生物)們呼吸時,靈魂便進入其體內。但亞氏顯然認為這在植物中是不會發生的,也即并不是一切動物都能呼吸,所以,存在于大氣中的靈魂,實只是靈魂的某個部分,因而亞里亞多德認為,動物、植物也分有靈魂。
在伊本·西那關于靈魂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其對于亞里士多德理論的繼承與發展。首先,在其《論靈魂》中,伊本·西那認為靈魂就是發生“生長”、“繁殖”這些作用的東西,是一種成就性,也即是植物、動物成為現實的植物、動物的東西,是一種機能,一種形式。在肯定了亞里士多德對于靈魂作為形式的肯定基礎上,并通過靈魂之于身體的機能來論述靈魂是如何“潛在地”地使身體具有生命。這樣,正如前文對靈魂所做的定義一樣,伊本·西那也認為靈魂是非物質性的,并通過把靈魂作為實體的述項—非物質性、靈魂的各種活動來論說靈魂的。其次,伊本·西那繼承并發展了亞氏關于靈魂機能的理論。在亞里士多德的理論中,靈魂具有營養機能、思想機能及感覺(機能),如營養機能是人類以外所有其它一切生物所能備的,即是最為原始的機能,是為了自身之進食與繁殖。伊本·西那同樣是在對于靈魂之于身體的運動特性的論述中來說明靈魂機能的。伊本·西那認為靈魂的作用有三種,一即營養、生長和繁殖這樣的動、植物所分有的機能,二是各種動物或絕大部分動物所分有的諸如感覺、隨意的推動的機能,第三,即是人所特有的如對事物的理解等作用。但其對于亞氏的理論發展之處在于其對于亞氏理論的重新詮釋,認為植物靈魂的機能一共有三種,即營養機能、生長機能和生殖機能。運動靈魂的機能有兩種,即運動機能和知覺機能。至于人的理性靈魂,伊本·西那將之分為行動的機能和認識的機能,這是和亞里士多德關于心識的再次分類,即實用理知與純理心識的分類是一樣的。行動的機能是一種推動的本原,至于認識的機能,也即伊本·西那所意味的思辨的機能,是一種接受從質料抽象出來的普遍形式的印象的機能,是一種反映絕對現實的東西的一種關系的機能。
在伊本·西那對于亞里士多德理論的繼承與發展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發現,人類對于靈魂的探討是一個亙古不衰、愈時愈新的話題;人們也正是在對于靈魂的追問與思考之中,不斷地發現世界、詮釋自己,而這也為世界上的人們擴寬了溝通與理解的紐帶。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靈魂論及其他[M].出版地:北京.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出版年份:1999年
[2]伊本·西那.論靈魂[M].出版地:北京.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出版年份:1997年
[3]李莉.伊本·西那使用的“靈魂”一詞的含義[J]. 邊疆經濟與文化:2011(8):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