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政治所課題組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穩中有進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政治所課題組
2016年,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統籌內外兩個大局,沉著穩健,運籌得當。這包括成功舉辦二十國集團峰會,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積極推動國際發展合作,獲得國際社會積極響應和普遍認同,為建立更加公正合理國際秩序做出特殊貢獻;主動運籌大國關系,穩妥應對周邊變局,為國內發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進一步拓展和維護海外利益,給中國外交提出更高要求。時代已把中國推至潮頭,中國正在以特有方式履行大國責任,必將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中國外交 全球治理 大國關系 周邊環境 一帶一路
[作者介紹]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政治所課題組,組長:王鴻剛;成員:韓立群、姚琨、孫茹、方華、任衛東、陳向陽、付宇、唐新華、韓一元。
2016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國外交更加穩健自信,在改善全球治理、運籌大國關系、維護地區安全和促進國際發展合作等方面,充分體現世界級大國的時代抱負與責任擔當,國際空間進一步擴大,國際影響穩步提升。
深度參與和主動引領全球治理,是中國推動國際秩序變革、塑造外部發展環境的重要著力點。2016年,中國緊扣重點領域,重在建章立制,對全球治理實現從參與到引領的重大跨越。
(一)進一步提升全球經濟治理主導權。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成果豐碩。2016年在鞏固既有成果基礎上,充分運用經濟領域優勢,高舉發展合作大旗,在提振增長、防范危機、政策協調和結構改革方面全面闡釋創新理念、強化機制建設、著力推動落實,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也進一步把自身優勢轉化為制度性影響力。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國集團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和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晤等場合全面闡釋了以平等為基礎、以開放為導向、以合作為動力、以共享為目標的全球經濟治理觀念,引發國際社會高度共鳴。特別是,杭州峰會成為全球經濟治理進程“里程碑”,推動二十國集團從短期危機管理機制向長效治理機制轉型,也標志著中國發展理念上升為國際共識,推動全球經濟治理在歷史新起點上繼續前進。同時,由中國主導的各類機制也在不同領域取得豐碩成果,大幅提升了中國對全球經濟治理的影響力。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年初開業以來已累計批準9個項目,發放貸款總額約17億美元,20多個新成員等待加入*“亞投行成績單: 首年放貸17億美元 二十多個新成員待加入”,《21世紀經濟報道》,2017年1月2日。,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年內批準7個項目,總金額超過15億美元,覆蓋所有成員國*“金磚銀行投資覆蓋所有成員國”,《人民日報》,2016年11月28日。,均對完善全球發展合作提供了重要動力。10月1日,人民幣正式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是改革完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重大成果。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背景下,中國努力維護全球貿易自由化多邊體制,積極參加亞太經合組織利馬峰會,繼續號召推動亞太自貿區建設,對于推動地區和國際經濟秩序開放包容發展發揮了重要引領性作用。
(二)積極推動全球氣候治理取得新成果。積極發揮建設性推動作用,為完善全球氣候治理做出重要貢獻。一是在雙邊層面,同主要國家進行密切磋商。中美繼續保持在氣候變化領域合作良好勢頭,3月簽署第三份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6月舉辦第二屆中美氣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會,9月二十國集團峰會前共同發表氣候變化合作成果文件,聯合呼吁各方積極推進全球氣候變化。同時,繼續與歐盟、德國、瑞典、韓國、俄羅斯等國積極開展氣候雙邊磋商,舉行氣變合作機制雙邊會議,不斷加強政策對話,深化務實合作。二是在多邊層面,積極參與引領相關國際進程。2016年,積極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項下各次談判會議。率先批準《巴黎協定》并交存批約文書,做出積極表率。同時,還積極參加其他多邊場合下的氣候合作,特別是作為主辦方,將氣候變化列為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重要議題,為落實相關成果做出重要貢獻。三是將氣候變化作為國際發展合作重要內容,深化南南合作。2011~2016年,除對外援助外,累計支出7.2億人民幣用于開展應對氣變的南南合作。*發改委:《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6年度報告》,2016年11月2日, http://www.sdpc.gov.cn/gzdt/201611/t20161102_825493.html.(上網時間:2017年1月6日)2016年以來,加快籌建200億人民幣的應對氣變南南合作基金,加快落實基金相關項目,率先在發展中國家啟動“十百千”工作,與埃及、伊朗簽訂雙邊物資贈送諒解備忘錄,向馬爾代夫、加納贈送大量環保設備。*同上。一系列務實舉措贏得相關國家高度認可,為中國在氣候治理領域樹立了良好形象。
(三)為國際互聯網治理貢獻中國智慧。主動發揮獨特引領作用,進一步推動中國互聯網治理主張從理念向制度轉化,推動構建全球信息網絡空間新秩序。一是大力完善互聯網治理工作,維護網絡主權。自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關于網絡治理的系列主張以來,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中國政策落實工作。11月,《網絡安全法》正式頒布實施,其立法定位、規則框架和制度設計對各國的互聯網治理產生重大示范效應,為國際網絡空間治理提供重大參考,對鞏固中國的網絡大國地位、提升網絡治理話語權帶來積極影響。二是參與構建國際互聯網治理體系,主動提供公共產品。2016年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設計更趨完善,成果更豐富,一方面繼續全面闡釋中國的互聯網治理主張,為各方共同探索建立互聯網治理體系提供重要平臺,同時也推動互聯網經濟發展,對拉動經濟增長產生刺激效應,受關注度大幅提升。9月,舉辦首屆國際反病毒大會,以“安全、共維、創新、共享”為主題,圍繞網絡威脅治理等熱點問題進行研討,對推動改善網絡安全環境做出重要貢獻。三是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互聯網空間國際合作。2016年,同美、俄、英、德、加、南(非)及歐盟等方共同舉辦各類高級別網絡安全對話與合作。中美網絡聯合執法進入新階段,就網空規則建設展開積極對話,中俄發布《關于協作推進信息網絡空間發展的聯合聲明》,中英搭建安全合作平臺,中歐就加強信息技術交流達成共識。同時,積極參與聯合國框架內網絡安全工作,在打擊網絡犯罪、網絡反恐和網絡反洗錢等多方面發揮重要建設性作用。
(四)在國際熱點問題上采取更多積極行動。針對恐怖主義、國際維和與難民危機等國際熱點問題積極行動,主動承擔更多國際責任。一是大力推進聯合反恐。2016年,中國反恐工作在國內立法、國際協調和聯合行動方面成果尤為豐富。1月,《反恐怖主義法》正式施行,為維護國家安全和推進國際聯合反恐提供行動指針;中美就反恐展開積極協調,美正式將“東伊運”列為恐怖組織并支持將其列入聯合國綜合制裁清單;積極參加聯合國和上合組織等多邊合作機制,中國、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四國軍隊反恐合作協調機制正式成立,主辦“全球反恐論壇”,同俄羅斯啟動“合作-2016”聯合反恐訓練。二是積極參加國際維和行動,承擔更多國際責任。2016年,中國繳納聯合國維和攤款8.44億美元,占總額10.2%,已升至第二位。我國維和官兵總數達2496人,涵括9個任務區。中國主動提出部分維和待命部隊達到60天快速部署等級,同美方共同承諾就非洲第三國出兵、出警展開協調,均大幅提升維和能力*“中國軍隊為聯合國維和任務作出突出貢獻”,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6-07/20/c_129163786.htm.(上網時間:2017年1月6日)。三是為解決國際難民問題貢獻力量。9月,李克強總理在聯合國難民和移民問題峰會上指出,國際社會要切實對難民施以援手,人道主義精神必須弘揚,道義底線不能突破,要充分發揮聯合國機構的協調作用。作為發展中大國,中國愿承擔與自身能力相適應的責任,在原有援助規模基礎上,向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再提供1億美元的人道主義援助。把“中國-聯合國和平發展基金”的部分資金用于支持發展中國家難民和移民工作,探討同有關國際機構、發展中國家開展難民和移民問題的三方合作。
2016年,面對大國博弈復雜局面,中國外交趨利避害,占據主動,努力在平衡互動中取得新突破。
(一)積極把控對美競合博弈。2016年,奧巴馬政府對華政策兩面性更為突出。中國從維護中美關系大局出發,既堅定維護國家利益,又積極回應美方接觸,通過高層會晤、戰略對話及軍事合作等渠道,處理好中美在亞太的互動關系,確保摩擦不至影響大局穩定,保持兩國合作正軌。特別是習近平主席和奧巴馬總統分別于3月、9月和11月實現三次重要會晤,11月美大選結束后與當選總統特朗普通電話并同其團隊保持接觸,通過領導人直接溝通有效管控分歧和敏感問題,持續推進新型大國關系建設,深化雙邊務實合作,在地區和全球性問題上保持溝通,對于維護亞太乃至全球戰略穩定做出重要貢獻。在國際安全大環境趨緊的情況下,中美仍保持良性互動態勢,在經貿、軍事、人文、網絡、防擴散和反恐等不少領域有所加深。據估計,2016年中國對美直接投資達到456億美元,是2015年的3倍。*“投資合作促進中美雙贏”,《人民日報》,2017年1月4日。盡管美國不斷挑起經貿“口水戰”,但兩國經貿緊密程度仍進一步拉近。6月,第八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和第七輪人文交流高層磋商如期舉行,共達成278項具體成果,涵蓋雙邊、地區、全球層面眾多領域;7~8月,我軍三大艦隊5艘軍艦參加環太聯合軍演,參演艦船數量、科目及時間均為歷來之最。9月二十國集團峰會前,中美發布氣候合作成果聯合聲明,攜手推動全球氣候治理,成為中美在全球層面互動的亮點。
(二)推動中俄戰略協作提質升級。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中俄兩國強化戰略協作,加大相互借重,互信合作順勢而上。6月25日,習近平主席會見來華訪問的俄羅斯總統普京,強調中俄雙方要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問題上相互支持,不斷鞏固和深化政治和戰略互信,加強在重大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上的協調和配合。兩國元首共同簽署“關于加強全球戰略穩定”等三份重要《聯合聲明》,批評“個別國家和軍事-政治同盟”公然無視各國安全不受減損的安全基本原則,企圖以犧牲他國安全換取自身安全;強調《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應統一適用,不能損害締約國的權利和合法利益,同時不能破壞《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所建立的法律制度的完整性。9月4日,習主席在杭州會見來華出席二十國集團峰會的普京總統,強調中俄雙方要更加緊密地加強全方位戰略合作,堅定支持對方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努力。要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能源、航空、航天、高新技術等領域務實合作,加強軍事交流和安全合作。10月15日,習主席在印度果阿會見普京,強調中俄同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主要新興市場國家,要密切在聯合國、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等多邊框架內的協調和配合,共同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維護好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利益。中俄兩軍于9月12日至19日在廣東湛江以東海空域舉行了代號為“海上聯合-2016”的聯合軍事演習,展現了維護南海和平穩定的共同決心。
(三)推進中歐務實合作更趨深化。2016年,中歐關系逆勢而上,雙邊合作不斷拓展。一是雙邊關系質量進一步提升。2016年是中歐關系第五個十年的開局之年,預計歐盟將連續第十二年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雙邊年度往來人員也將超過600萬人次。根據中歐在北京舉行的第十八次領導人峰會,雙方將繼續鞏固政治互信,拓展合作,加強在國際和地區事務的協調。峰會宣布正式啟動2017年中國-歐盟“藍色年”和2018年中國-歐盟“旅游年”等活動,并繼續就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等問題深入磋商。二是中東歐國家成為中國推動中歐關系發展的新熱點。2016年3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以國家主席身份訪問東歐國家,“一帶一路”合作成為此訪的重要議程。根據統計,目前中東歐國家已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總數的1/4,中國與東歐國家貿易額2016年預計超過600億美元。*參見“‘一帶一路’引領中國與中東歐合作發展成世界經濟新亮點”,1996至2015年中國與中東歐的貿易年均增速保持20.70%的速度,2015年中國與中東歐貿易額達到562億美元,2016年有望超過600億美元。http://auto.chinanews.com/cj/2017/01-03/8112739.shtml(上網時間:2017年1月12日)。中東歐國家在推進歐亞合作中的戰略意義凸顯。鑒此,2016年11月初,李克強總理在出席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論壇時明確提出將中東歐作為中歐關系新的增長點,并提出加速擴大雙邊貿易規模、深化互聯互通、強化產能合作、創新金融合作模式、挖掘旅游合作潛力等五大倡議。三是理性應對達賴竄訪歐洲所帶來的沖擊。針對歐洲議會不顧中方強烈反對邀請達賴訪問,中國有理有節,既據理力爭又保持克制,維持了中歐關系健康發展的大方向。
(四)繼續強化與新興大國合作。以開啟金磚國家合作10周年為契機,積極參與金磚五國合作,致力于推動新興大國團結互助。9月4日,就在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即將召開之際,金磚五國領導人舉行非正式會晤,習主席明確指出,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是當代國際關系中意義最為深遠的變化之一,金磚國家是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領頭羊”,要順應歷史潮流,把握國際大勢,加強協調和配合,推動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在國際治理中占據更加主動有利地位。10月16日,習主席出席在印度果阿舉行的金磚國家峰會,發表題為《堅定信心共謀發展》的重要講話,強調中國是金磚機制的堅定支持者和參與者,把金磚國家合作作為中國外交的重要方向。明年中國將接任金磚國家輪值主席國和主辦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將同各成員國一道,攜手努力,規劃金磚國家發展新藍圖。
2016年,面對周邊嚴峻復雜局勢,中國在主權和安全問題上決不讓步,在經貿、人文等領域敞開合作大門,對周邊局勢的塑造能力不斷提升。
(一)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利益。面對南海和臺灣新情況,中國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反對外部施壓。一是在海洋主權問題上,增強實際控制和戰略存在。征用民航飛機實施永暑礁機場校驗試飛、在永興島部署導彈系統和戰機、組織多型戰機對南沙島礁空域實施戰斗巡航、驅離擅入南海島礁領海的美艦艇,特別是妥善應對所謂“南海仲裁案”。與文萊、柬埔寨、老撾達成解決南海問題的多項共識,上合組織成員國首次就南海問題闡明一致立場,全球約有70多個國家支持中方立場,在爭取輿論主動、政治和外交支持上取得成效。在“南海仲裁案”結果公布后,中國發表聲明,表達“不接受、不承認”的嚴正立場,駁斥美日澳發表“南海問題”的聲明。習主席在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上會見日本首相安倍,告誡其不要為中日關系制造新干擾。中俄首次在南海舉行演習,演練奪島、反潛、聯合反導等科目,對日企圖加入南海巡航形成一定震懾。同時,積極推動局勢轉圜。與東盟達成《應對海上緊急事態外交高官熱線平臺指導方針》和《關于在南海適用〈海上意外相遇規則〉的聯合聲明》等文件。二是在臺灣問題上,強調堅持“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對未來兩岸關系發展表明基本政治態度與立場。*王建民:“從全國兩會看大陸對臺政策走向”,《世界知識》,2016年第7期,第60頁。大陸有關方面敦促臺灣當局新領導人蔡英文接受“九二共識”,在世界衛生組織、國際民用航空組織等多邊場合堅持“一中”原則,堅決維護主權。此外,在釣魚島問題上, 中國軍艦和執法船加大前出釣魚島附近海域力度。軍艦首次駛入釣魚島領海毗連區,10多艘執法船進入釣魚島附近海域,有力地維護了國家主權。
(二)穩定鞏固周邊關系。面對周邊各類新舊安全挑戰,沉穩應對、主動協調,積極營造有利的地區安全和平環境。一是針對朝鮮半島嚴峻形勢,既堅決反對朝“氫彈試驗”和第五次核試,支持安理會通過對朝最嚴厲的第2270號決議及第2321號決議,也反對美韓發動“先發制人”軍事打擊,堅持和平解決核問題,提出推進半島無核化和停和機制轉換的“并行思路”。對美韓部署“薩德”損害中國戰略安全利益,*“王毅接受路透社專訪談敘利亞和半島核問題”,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6-02/13/c_128715245.htm.(上網時間:2016年11月10日)堅決反對并采取必要措施,通過嚴正闡明立場和中俄大國協作等方式予以反制。二是針對地區政治中的新變化,推動中菲、中越、中緬關系平穩過渡。抓住菲新總統杜特爾特上任契機,推動南海局勢降溫和中菲關系全面改善,帶動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關系緩和。結合越共新領導層對華態度務實契機,對越積極保持高層來往,推動政府間最高級別協調機制“雙邊合作指導委員會”順利進行。抓住緬新政府期望對話合作契機,積極接待昂山素季訪華,在大項目合作、緬國內和解等問題上達成共識。三是應對地區非傳統安全問題。通過中美巴阿和中阿巴塔兩個四國機制,進一步推動阿富汗重建工作,加大反恐力度。同緬甸、馬來西亞等國加強安全合作,共同應對恐怖主義向東南亞地區擴散問題。
(三)扎實推進經貿合作。發揮經濟優勢,推動周邊經濟合作與機制建設進一步深化。一是大力推動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盡管地區熱點干擾不斷,中國仍積極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談判取得實質性進展,努力鞏固“10+3”機制主渠道地位,并提出將加強宏觀經濟監測、推動農業和減貧、創新產能合作模式和聯合應對老齡化等作為未來重點合作領域,推動地區合作機制進一步深化。同時,上合組織經貿合作開始加速,各方積極探索更加全面、緊密、高效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2016年批準的《2017~2021年上合組織進一步推動項目合作的措施清單》涵蓋七大領域38項措施,上合開發銀行加快商談,區域融資機制不斷完善。二是強化經濟伙伴關系。隆重紀念中國-東盟對話關系建立25周年,推動自貿區升級成果盡快落地,簽署《中國東盟產能合作聯合聲明》,提出將人文交流作為第三大支柱。進一步提升和豐富同柬埔寨、老撾、吉爾吉斯斯坦和孟加拉等國經濟伙伴關系內容,進一步深挖合作潛力,推動各領域合作,在邊貿、能源管道、多邊鐵路、公路和航空運輸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三是拓展周邊發展合作。通過雙邊和地區性機制對接發展戰略、促進周邊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同周邊國家簽訂逾百項各類發展合作文件,涉及基建建設、技術援助、債務減免、教育培訓等數十個領域。特別是3月份“瀾湄合作機制”舉行領導人首次會議,“瀾湄合作專項基金”正式啟動,確定政治安全、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社會人文三個支柱及互聯互通、產能、跨境經濟、水資源、農業和減貧五個優先合作領域,進一步帶動周邊發展合作大幅提升。
2016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三周年,盡管國際安全和經濟環境復雜多變,但國際社會高度重視,中外合作不斷擴展,進度和成果超出預期,積極效果加速顯現。
(一)頂層設計更加完善,戰略定位日趨清晰。經過三年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在思想認識、規劃設計、統籌協調、推進落實、金融創新、民心建設、輿論宣傳和安全保障等方面明顯大幅提升,倡議更加系統完善。2016年,各具體領域進展尤為顯著,相關工作更趨務實。國內相關部門和各省、市、自治區繼續推出具體領域規劃和各類新行動規劃近百項;第三批七家自貿試驗區落地,同“一帶一路”緊密銜接;輿論宣傳更加成熟,首次召開“一帶一路”全球媒體合作論壇;圍繞“一帶一路”的文化與學術建設逐漸成形,高校、科研機構、媒體、出版業良性互動,旨在評估倡議進展和風險的研究進展尤為明顯;國開行、進出口行等金融機構優化相關項目儲備庫建設,配套軟硬件設施更加完善。整體看,“一帶一路”已圓滿完成起步階段的各項籌備,未來將實現加速推進。8月17日,中央召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習近平主席指出,“一帶一路”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內我國三大發展戰略之一,對我國全方位謀劃全面對外開放新格局,以更積極姿態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義。
(二)參與方日益增多,“一帶一路”朋友圈擴大。2016年,中國在二十國集團峰會、金磚國家峰會、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晤等場合重點闡釋“一帶一路”,在領導人出訪中大力推動“一帶一路”,得到熱情回應。截止2016年11月,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表達了積極支持和參與的態度,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20多個國家同中國開展產能合作,相關各類雙多邊產能合作基金超過1000億美元。中國已在5個沿線國家設立人民幣清算行,推出銀行間市場區域貨幣交易,降低市場主體交易成本。中國人民銀行與21個沿線國家或地區的央行簽訂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總規模約為1.4萬億元人民幣,6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獲得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額度3300億元。*“央行:‘一帶一路’建設項目資金融通力度加大”,《人民日報》,2016年9月22日。9月22日,中國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簽訂共同推進“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是國際組織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創新。8月31日,加拿大宣布申請加入亞投行,或成北美洲第一個加入的國家。從機制上看,經由倡議開創了國際產能合作新模式,把歐亞大陸的陸海空網連接起來,為彼此合作創造更好條件,形成了具有廣泛影響的國際合作框架。目前,沿線各國都在努力提升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探討各種類型的自貿區一體化進程。
(三)重點項目有序推進,“一帶一路”成果大量涌現。2016年,亞投行正式開業運營,絲路基金順利組建,一大批重大項目付諸實施,在能源、公路、港口、通信、產業園區等方面多點開花,產生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2016年前9個月,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相關61個國家新簽合同4191份,合同額745.6億美元,占同期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的50.4%*商務部:“2016年1~9月我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投資合作情況”, 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tongjiziliao/dgzz/201610/20161001411963.shtml.(上網時間:2016年12月30日)。2016年前8個月,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跨境人民幣實際收付金額達8600億元*“央行:‘一帶一路’建設項目資金融通力度加大”,《人民日報》,2016年9月22日。。同時,一批有影響力的標志性項目相繼落地、完工或繼續深化。6月22日,烏茲別克斯坦“安格連-帕普”鐵路隧道正式通車;8月24日,塔吉克斯坦“瓦赫達特-亞灣”鐵路正式通車;10月5日,中國-格魯吉亞自貿協定結束實質性談判,是中國在歐亞地區開展的第一個自貿協定談判;11月9日,中國同中東歐16國發表《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里加綱要》和關于開展三海港區基礎設施、裝備合作的聯合聲明,經貿合作快車再提速;11月13日,中巴經濟走廊聯合貿易車隊首次試聯通成功,瓜達爾港首次大規模向海外出口集裝箱,中巴經濟走廊取得重大進展。此外,印尼青山工業園、白俄羅斯中白工業園、德國中德科教創新園、哈薩克斯坦中哈產能合作項目、中英核電項目、匈牙利-塞爾維亞鐵路等持續推進,取得大量實際效果,示范效應不斷擴大。
2016年,中國海外利益整體進入高速拓展期、風險高發期,相應保護機制和手段也隨之進入重要的調整轉型期,以適應海外利益迅速擴展的現狀和未來趨勢。
(一)海外利益進入高速拓展期。第一,從數量看,海外投資大幅提升。繼2015年中國首次實現資本凈輸出,對外直接投資量首次位列全球第二,2016年中國海外利益進一步高速拓展。前8個月,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延續了快速增長的勢頭,實際交易金額超過2015年全年的并購金額。1~9月,中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額約為1342.2億美元,同比增長53.7%。*“2016年1~9月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簡明統計”, 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tjsj/ydjm/jwtz/201610/20161001411968.shtml.(上網時間:2016年11月8日)安永發布第四期中國海外投資報告,預計2016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將超過1700億美元,有望創歷史新高,并稱未來數年中國海外投資年增速仍將保持兩位數增長。*“2016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或超1700億美元”,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6/1012/c1002-28771985.html.(上網時間:2016年11月8日)
第二,從對象看,發達國家成為首選目的地。據英國報道稱,2016年第二季度,北美和歐洲成為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主要目的地,兩者吸納了同期中國海外并購總投資額的91%、總項目數的76%,*“中國海外并購步伐緣何放緩?”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9134?full=y.(上網時間:2016年11月8日)并有中國化工集團收購瑞士種子和農藥巨頭先正達、美的收購德國領先機器人制造商庫卡公司等大額交易,大幅拉動中國對外并購金額。1~10月,中國內地對中國香港、東盟、歐盟、澳大利亞、美國、俄羅斯和日本七個主要經濟體的投資合計1091.5億美元,占同期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74.8%,對美國投資增長迅速,增幅達173.9%。*“商務部舉行1~10月對外投資及市場運行等情況發布會”, http://www.scio.gov.cn/xwfbh/gbwxwfbh/xwfbh/swb/Document/1519953/1519953.htm.(上網時間:2016年11月25日)
第三,從主體看,從國企主導轉變為國企民企并重。商務部自2014年施行新的境外投資管理辦法,涉及敏感國家和地區、敏感行業的境外投資需由商務部核準,其他情形只需報商務部或省級政府備案,大大便利了私營企業“走出去”,非公經濟類企業已成為中國對外投資的一支重要力量。非公企業境外并購繼2015年在數量和金額上均首次超過公有經濟企業后,2016年繼續大幅上升。據普華永道發布的報告,2016年前三季度,民營企業海外并購交易數量達449宗,比2015年民企全年交易數量208宗翻番,是前三季度國企交易數量的近5倍。前三季度民企海外并購交易金額為809億美元,是2015年全年交易金額的4.3倍以上。前三季度前十大海外并購中,有六宗為民企主導。*“普華永道:前三季度民企海外投資交易額首超國企”, http://finance.caixin.com/2016-10-20/100999131.html。(上網時間:2016年11月25日)
第四,從行業看,加大對高科技高消費產業投資趨勢明顯。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由能源、礦產、化工等領域轉向互聯網、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新興領域以及金融業和先進制造業,消費類和文化娛樂產業也成為新增長點。在一季度前十大對外并購中,沒有一筆是資源類投資。*“2016年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大幅增長的主要原因及特點”,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jyjl/k/201606/20160601332292.shtml.(上網時間:2016年11月8日)2016年4月,中國虛擬運營商分享通信收購尼日利亞電信運營商80%的股權,首開中國民營企業收購海外電信運營商先河。*“2016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或超1700億美元”,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6/1012/c1002-28771985.html.(上網時間:2016年11月8日)安永報告預計,電信行業在“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具有巨大發展潛力,同時航空制造業有望成為繼高鐵與核電之后,中國高端制造“走出去”的“新名片”。*“2016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或超1700億美元”,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6/1012/c1002-28771985.html.(上網時間:2016年11月8日)
(二)逐步進入風險高發期。隨著企業和人員“走出去”步伐加快,在政治、安全、金融、法律、社會與文化等多重領域面臨風險上升,中國海外利益保護問題日趨嚴峻。2016年,中國海外利益綜合風險進入高發期,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一是受他國政經動蕩、社會治安影響依然較大。中國企業往往深入非洲、中東、拉丁美洲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安全局勢相對不穩的地區,加上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多國遭遇政經動蕩,對中國企業的海外經營生產以及中國的海外利益造成嚴重影響,人員在境外的生命、財產安全遭遇威脅。委內瑞拉經濟萎縮、政治動蕩導致中委高鐵項目陷入困境;津巴布韋推行外資本土化,作為津最大外商投資來源,中國企業深受影響;哥斯達黎加單方面終止與中資企業合建煉油廠項目;處于停建中的密松水電站項目仍是中緬雙方繞不開的話題。2016年,中國商人在海外遭遇敲詐勒索甚至搶劫、綁票的犯罪行為,以及對中國商鋪的哄搶行為頻頻發生。華人遇襲身亡甚至引發1.5萬華僑華人在巴黎游行示威,成為法總統奧朗德上任以來,旅法華人為呼吁改善治安開展的最大規模示威游行。
二是非傳統安全威脅劇增。恐怖主義蔓延嚴重威脅世界安全形勢,也對海外項目、資金與人員安全造成嚴重損失。中國工程師在巴基斯坦南部發生的恐怖襲擊事件中受傷,駐馬里維和人員遭遇恐怖襲擊,造成重大傷亡。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駐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目前有2400多名中國維和人員正在馬里、剛果(金)、利比里亞等七個非洲任務區執行聯合國維和任務,*“2016年6月1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主持例行記者會”, http://www.fmprc.gov.cn/web/fyrbt_673021/jzhsl_673025/t1368537.shtml.(上網時間:2016年11月8日)安全受到較大挑戰。此外,非洲、拉丁美洲等國家的惡性疾病,也對中國的海外利益構成了較大影響。
三是高端領域中企并購摩擦頻發。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德國經濟部等頻頻為中企并購設阻,繼中化收購先正達一度被推遲后,德國對中企并購愛思強案重啟審查。西方政府、社會對中國資金從經營不善的公司轉移到更先進、更成功的公司深表擔憂,稱很多中企并購案的幕后推手都是“政府資助的計劃、基金和投資者網絡”。*“德國政府撤回許可,中資收購愛思強受阻”,http://cn.nytimes.com/business/20161025/germany-china-technology-takeover/.(上網時間:2016年11月8日)針對中國企業通過境外并購參與國際分工合作,不少西方媒體擔心此舉將造成先進技術悄悄流向中國供應鏈,并使歐美流失高級工作崗位。
(三)海外利益保護體系需進一步加強。保護高速拓展的海外利益,必須根據切實需要,不斷推進各領域各部門能力建設,推進更加高效順暢的綜合保障體系建設。第一,加強海外公共安全管理能力。國內各部門應理清各自責任,加強統籌協調,不斷加強海外風險危機預警和綜合處置能力;鼓勵維護海外利益的新興社會組織規范發展,同時進一步加強海外利益保護工作人員隊伍建設,媒體也應強化導向作用。第二,提升軍事行動能力。大力培養更多適應新時期需要的軍事人才,不斷強化軍隊完成多樣化安全任務,特別是維護海外項目和人員安全的能力。深化雙邊防務合作,強化情報共享、聯合執法、聯合打擊,著力提升部隊反恐、解救人質等能力。第三,加強智力支持體系建設。不斷完善拓展和維護海外利益綜合咨詢機制,通過政府規劃和市場競爭相結合,營造各方面積極建言的良好局面,逐步培育一批符合時代要求的安保咨詢機構。第四,提升對外安全合作能力。借助各領域現有雙多邊合作機制,根據需要創建新的合作機制,培育和引進更多對外安全合作專業人才,結合海外安全總體需要和各部門具體分工,通過情報共享、聯合執法等多種方式,大力加強中國海外利益保護能力。○
(責任編輯:新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