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榮 王付東
韓國政局動蕩的特點、動因及影響
劉榮榮 王付東
2016年10月,韓國樸槿惠政府爆發“親信干政”丑聞,引發政局持續動蕩,并導致國會通過樸槿惠彈劾案。韓國政局動蕩呈現出民眾參政熱情高漲、新媒體和互聯網大行其道、政治訴求多元化、集會“非暴力”等特點。“親信干政”只是政局動蕩的導火索,樸槿惠政府的政策失誤與韓國長期積累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弊端才是推動事態發展的根本動力。動蕩后的韓國正面臨著高漲的改革民意,新一輪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步履維艱,政黨版圖劇烈變化,政治和社會極化等考驗,其政局走向將影響半島和地區局勢。
韓國政治 樸槿惠 親信干政 朝鮮半島
[作者介紹] 劉榮榮,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助理研究員,山東大學中日韓合作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韓國社會文化、中韓關系等研究。王付東,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朝鮮半島研究室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朝鮮半島問題研究。
2016年10月,韓國樸槿惠政府爆發了“親信干政”丑聞,引起軒然大波,對韓國政局的影響力遠超外界想象。韓國連續數周爆發大規模燭光集會,在民眾的高壓下,韓國國會于12月9日以234票贊成、56票反對的絕對多數通過了對樸槿惠的彈劾案。此番韓國政局動蕩存在哪些特點?一樁貌似并不罕見的丑聞為何掀起韓國政界颶風?有哪些深層次矛盾推動了韓國政局的劇變?未來韓國的政局走向如何?本文擬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究。
樸槿惠的“親信干政”并非近期才發生的新聞,韓國政界自20世紀70年代就有關于宗教活動家崔太敏及其女兒崔順實與樸槿惠關系非比尋常的傳聞。早在2007年,樸槿惠和李明博爭奪大國家黨總統候選人時,“親李派”就爆料她受到崔順實控制,但人們以為這是政治抹黑行為。2014年11月28日,韓國《世界日報》曝光了崔順實的前夫鄭潤會秘密干政,樸槿惠“親信干政”的問題開始為外界關注,但事情未被深究。2015年10月和2016年1月,韓國九大財閥分別捐款486億韓元和288億韓元(共約人民幣4.8億元)設立了“MIR財團”和“K體育財團”。2016年下半年,媒體陸續爆出崔順實和總統府的秘書安從范等人介入兩家財團募資的傳聞。同時,崔順實女兒“走后門”考取梨花女子大學的丑聞也被曝光,引起該校師生抗議,大批警察參與鎮壓,崔順實的政治圈引起關注。10月24日,韓國“JTBC”電視臺曝光了崔順實電腦中存有總統演講文草稿這一“重磅炸彈”,坐實了崔順實與樸槿惠之間非同尋常的關系。韓國檢察院設立“特別調查部”,開始調查該事件。樸槿惠連續3次發表對國民談話表示道歉,試圖挽回局面,但拒絕主動下臺。民眾開始每周舉行大規模示威游行,對政府進行施壓,政局風向大轉,并最終促成樸槿惠彈劾案的通過。此次韓國政局動蕩中表現出的一些特點,值得關注。
第一,民意沸騰促成政局劇變。近年來,韓國民眾參政熱情不高,多數人對政治漠不關心,“局外人”的感覺愈發強烈。2015年韓國一項統計顯示,66.3%的民眾不關心政治,59.6%的民眾認為普通人無法對政治產生影響,僅有12%的人認為能對政治產生影響。*韓國首爾大學亞洲研究所、《朝鮮日報》:“光復70周年國民意識調查”, http://news.chosun.com/site/data/html_dir/2015/08/10/2015081000337.html?related_all.(上網時間:2016年12月25日)由于未預料到民眾反應,在丑聞爆發之初,韓國各黨派爭執不斷。執政的新國家黨與在野黨之間,第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與第二大在野黨“國民之黨”之間,新國家黨內的“親樸派”和“非樸派”之間,在更換總理人選、成立舉國中立內閣、修改總統制的憲法規定、樸槿惠提前下臺和進行大選等問題上爭執不下,無法實質性推動事態解決。樸槿惠總統對民意也估計不足,幾次對國民談話都蜻蜓點水,否認自己有大的過錯,反而認為能夠扳回政局。甚至在燭光示威之初,還有保守議員宣稱“燭光會被風吹滅的”。*“新國家黨議員金進泰:燭光會被風吹熄滅”,http://blog.naver.com/bu08b/220865167084.(上網時間:2016年12月23日)但民眾的積極參與最終改變了政局走向,成為推動韓國政壇劇變的主要動力。自10月29日開始,韓國連續數周爆發燭光集會,參與人數增速驚人。*第一次集會僅2萬人參與,第二次就達到20萬人,第三次100萬人,第四次160萬人,第五次200萬人,第六次更是達到史無前例的232萬人,參見樸頌伊:“燭光集會,改變韓國政治的根本”,[韓]《周刊京鄉》,2016年第1206期,http://weekly.khan.co.kr/khnm.html?mode=view&code=115&artid=201612131621241&pt=nv#csidxcd49eb6b6f01ab8b0ae80450a7c788a.(上網時間:2016年12月22日)樸槿惠彈劾案通過后,燭光集會仍未間斷。截止2016年12月31日,已進行10次集會,共有1000多萬人次參與。韓國人的政治參與熱情以此為契機高漲。2008年“牛肉風波”集會的參加者以青年為主,而本輪集會的參加者年齡段更為平均,高年齡層的占比顯著增加。*“燭光之問:延世大學教授趙韓慧貞與西江大學教授徐福京對話錄”,http://www.pressian.com/news/article.html?no=147343.(上網時間:2017年1月2日)民眾對自身的力量也更為自信。集會現場的調查顯示,75%的人認為民眾集會對樸槿惠的去留和政局走向產生影響。*韓國西江大學現代政治研究所、《來日新聞》:“燭光民心的現場分析——11月26日光華門集會”,http://www.naeil.com/news_view/?id_art=219012.(上網時間:2016年12月22日)隨著樸槿惠的支持率暴跌至4%的歷史最低點,韓國任何一個政黨、議員和政治人物都再也無法靜觀其變,而只能被民意裹挾前行。在野黨擺脫了爭執不斷、猶豫不決的狀態,拒絕了新國家黨提出的樸槿惠4月提前下臺的折中之策,堅定了彈劾樸槿惠、通過法律手段處理樸槿惠違法行為的決心。民意對樸槿惠的極度不滿也加劇了新國家黨的分裂,促使該黨“非樸派”議員在彈劾案中倒戈一擊,高票通過了彈劾案。韓國媒體驚呼,民眾的力量改變了韓國政治的“語法”*樸頌伊:“燭光集會,改變韓國政治的根本”,[韓]《周刊京鄉》,2016年第1206期。。
第二,新媒體和互聯網加速了事件的發酵和擴大。無可否認,傳統媒體在關注、爆料樸槿惠丑聞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朝鮮日報》最早爆出總統府秘書禹柄于涉嫌腐敗,《韓民族》和“TV朝鮮”報道崔順實和總統府安從范等人介入“MIR財團”和“K體育財團”,“JTBC”電視臺獲得了崔順實電腦,發現了崔順實與樸槿惠關系親密的關鍵證據。但新媒體和互聯網發揮的作用更為搶眼,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促進了丑聞的快速傳播,在燭光示威的組織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韓國是世界上互聯網和新媒體最為普及的國家之一,“臉書”用戶多達1700萬人。當總統丑聞曝光后,韓國的互聯網上鋪天蓋地充斥著相關的報道、圖像、分析和分享,網民們還順藤摸瓜、不斷挖掘出丑聞的新線索。與此前的燭光示威不同,本輪韓國燭光集會并沒有強有力的組織者,但卻實現了史上參加人數最多、井然有序、口號一致,這要歸因于“臉書”等社交媒體在揭露丑聞、組織集會、引導統一行動發揮的樞紐作用。*同上。二是改變了韓國傳統政治的游戲規則。某種程度上說,精英階層通過復雜、專業化、一般人難以理解的制度設計,使一般民眾無法輕易介入政治運行的黑屋子,從而確保精英統治的有效性和延續性。于是,當現存政治體制無法解決民眾的關切時,通過“體制外”動力推動體制變革成為全球性的浪潮。與此類似,每當韓國民眾對于現實政治有不滿、要求改變的時候,常常會遇到政治精英們巧妙使用設計復雜的“制度”這堵墻來抵擋。本輪燭光示威為突破這一困境提供了一種新的工具、視角和思維方式。新媒體的支持者指出,“議員們四年里無所事事只是等待競選,競選結束后卻沒有‘售后服務’”,必須用信息技術革新落伍的代議制民主。*申少允:“市民已經準備好了”,[韓]《韓民族》,2016年第21期,第76~78頁。新媒體為韓國民眾提供了進行全民討論政治議題的“公共空間”,民眾在其中獲得了更為實際的發言權和參政權,克服了政治精英與普通民眾之間的鴻溝。關于樸槿惠丑聞的知識、信息和分析因之而不斷深入,傳統上“水潑不進”、封閉、專業的政治圈日益暴露在陽光下,政治運行越來越難以私密化。在此次動蕩中“暴得大名”的城南市長李在明敏銳地意識到,現代政治的“范式”已經發生深刻變化,民眾依靠新媒體和網絡發揮集體智慧,逐步擺脫了從屬于政治的處境,成為與政治圈對等的存在。*李在明:“超越左右,改變世界”,[韓]《周刊朝鮮》,2016年第2435期,第12~19頁。
第三,政治訴求多元化。韓國近年的民眾集會多針對美軍裝甲車壓死女學生、派兵伊拉克、進口牛肉、自貿協定(FTA)等具體問題。但本輪集會民眾并非只是要求樸槿惠下臺,而是提出更為廣泛和深刻的要求,不僅要求調查和修正樸槿惠任內的“世越號”事故、國立教科書、韓日慰安婦協議、開城工業園、“薩德”部署等爭議問題,更是提出了進行根本性的政治經濟制度改革,解決韓國幾十年積累下來的頑疾,鏟除產生腐敗根源的訴求。在民眾高漲的改革呼聲下,左右兩派的政治精英也紛紛提出了各自的改革主張。保守陣營的方案主要集中于政體改革,但無意進行深層制度性變革。如實行美國式的總統制,實現三權分立,由目前的五年單任期制改為四年可連任制。也有主張廢除總統制、實行議會內閣制。*安相秀:“保守新黨支持議會內閣制”,[韓]《周刊朝鮮》,2016年第2437期,第32~34頁。進步陣營的主張則更進一步。他們指出,韓國政局動蕩的根源不在樸槿惠和崔順實個人,而在于產生這兩個人的政治經濟制度,因而韓國下一步的方向不僅僅是總統更替,而是進行政治、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的深層變革。*“樸槿惠彈劾案不是結束,而是開始”,[韓]《韓民族》,2016年第21期,第70~74頁;李在明:“超越左右,改變世界”,[韓]《周刊朝鮮》,2016年第2435期,第12~19頁。政治上,克服代議制民主異化導致的民眾與政治隔閡,*“燭光之問:延世大學教授趙韓慧貞與西江大學教授徐福京對話錄”,http://www.pressian.com/news/article.html?no=147343.(上網時間:2017年1月2日)增加民眾的實質民主權利,實現社會公平公正。經濟上,反對導致貧富分化的新自由主義政策,打破傳統的財閥主導結構,保護中小企業發展和勞工權利,增進民眾福利。還有激進的觀點主張實行“直接民主主義”,由民眾利用網絡從普通市民中選出1000多名“議員”組成“市民議會”,積極介入現實政治。*申少允:“市民已經準備好了 ”,第76~78頁。
第四,群眾集會呈現非暴力、有秩序和可控的狀態。本輪大規模群眾集會不同于“4·19”運動(1960年推翻李承晚政權)、20世紀80年代的民主化運動和2008年牛肉風波等,未出現沖突流血和市民自殺等過激事件。民眾定期在周末集會,表現克制理性,遵守法律,聚散有序,未影響到社會正常運行。警察與民眾之間沒有發生沖突,雙方甚至共同喊出“非暴力”的口號。*“燭光和手機代替了面具和鋼管——變化的集會文化” ,http://www.yonhapnewstv.co.kr/MYH20161119004000038/?did=1825m.(上網時間,2016年12月30日)議會內部也表現比較克制,并未出現此前議員在彈劾案中打架的場景。民眾訴求目前為止得到了政治精英的呼應,各方都表示服從法律和憲法,強調按規則辦事,表明韓國公民社會和政治文化的發育逐步成熟。
韓國政局動蕩并非單單是一次總統丑聞引發的政局突變、權力易位,其中既有樸槿惠政府的政策失誤原因,又有韓國長期存在的深層矛盾作祟,并與國際大環境相互映襯。因此,對韓國當前局勢劇變的深層動力分析尤為重要,成為我們了解當代政治風向變遷的一個重要參照物。
從現實層面來看,樸槿惠任內的一系列政策失誤導致民心背離。內政方面,樸槿惠任期內屢屢出錯。一是用人不察。由于生長在總統之家,樸槿惠自幼與外界接觸較少,父親樸正熙遇刺后,她更是長期與外界隔絕,缺乏在基層打拼、行政的經驗,因此在用人方面經驗不足,且不善溝通。*參見裴真榮:“歷代總統秘書室長評論樸槿惠敗因”,[韓]《月刊朝鮮》,2016年第12期,第140~147頁。從“親信干政門”爆出的內容來看,樸槿惠只聽信崔順實等少數幾個親信的意見,而與閣僚、秘書、黨內外議員的溝通嚴重不足,這也成為“親信干政門”爆發的重要原因。二是任內危機事件頻發,應對失措。2014年4月,“世越號”沉船事件發生后的七個小時內,樸槿惠竟然行蹤不明,政府機構指揮遲緩、混亂、失誤頻頻,導致救援不利,釀成304人死亡的特大事故,這成為樸槿惠彈劾案的指控內容之一。*韓國媒體拍攝了“世越號”事件紀錄片《潛水鐘》,卻遭到韓國政府的打壓和輿論管制。詳見:http://www.acfun.tv/v/ac1879774.(上網時間:2016年12月25日)2015年,韓國爆發“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疫情之初,各政府機關互相推諉、隱瞞信息、處理不暢,直到疫情擴大后才慌亂,導致疫情遲遲無法減退。為此,樸槿惠的支持率曾數次暴跌至30%以下。三是政黨關系處理不佳。樸槿惠疏于與在野黨溝通,并利用公權力打壓在野勢力,導致朝野對立激烈,極大影響了國政運行。例如,樸槿惠政府以“圖謀煽動政變”為由強制解散了左翼的統合進步黨,引發爭議很大。樸槿惠在關閉開城工業園、歷史教科書國有化(被外界攻擊其借機為樸正熙的親日和獨裁洗白)、部署“薩德”、簽署日韓《軍事情報保護協定》等重大決策上,并未與在野黨進行充分溝通,就單方面強行推進。在執政黨——新國家黨的內部事務上,樸槿惠因政見不同,施壓罷免了新國家黨劉乘旼議員的國會代表(黨鞭)職務,打壓前黨首金武星等人,并在2016年4月議會選舉的公薦中因打壓異己而導致大敗,引起黨內“親樸派”與“非樸派”的公開分裂,導致樸槿惠在彈劾案中遭遇執政黨議員大幅倒戈。
外交方面,樸槿惠政策缺乏平衡感,加劇了韓國周邊環境惡化。樸槿惠外交安保團隊失衡,被稱作外交安保“司令塔”的國家安保室兩任室長金章洙和金寬鎮都是以強硬保守而著名的軍人出身,且都曾任防長,發揮中心作用,導致軍方影響力越來越大,而外交部和統一部的作用逐漸弱化,對外政策屢屢因過度強硬而被外界詬病。對朝外交本是樸槿惠贏取國內支持的“王牌”,特別是她在任內對朝鮮進行的三次核試驗的應對,因沉著果敢而換來國民的高支持率。但她提出的“韓半島信賴進程”、“統一大發論”、“德累斯頓宣言”等諸多對朝政策設想毫無進展,被批評為善于繪制藍圖,缺乏實踐。樸槿惠追隨奧巴馬政府的對朝“戰略忍耐”政策,推動國際社會加大對朝制裁和孤立,導致南北之間的政治、經濟、人文交流陷于全面停滯,半島發生擦槍走火乃至引發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上升。因此,她的對朝政策逐漸受到專家和民眾的質疑。在對華政策上,樸槿惠不顧中國和國內反對之聲,在未與內部閣僚充分協商的情況下*韓公布部署“薩德”當日,外長尹炳世竟毫不知情,防長在前一天的國會聽證會上還聲稱韓國未考慮部署“薩德”。崔順實事件爆出后,崔順實本人與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丑聞爆出,外界質疑“薩德”僅是樸槿惠與崔順實等私人親信商議的決定。參見金正現:“崔順實與洛克希德·馬丁有關聯嗎”,[韓]《月刊朝鮮》,2016年第12期,第166~169頁。,強推“薩德”,使其前期苦心經營的中韓關系面臨功虧一簣的局面,也使半島卷入了中美大國對峙的險局。在對日外交上,樸槿惠前期在慰安婦、歷史問題上堅持原則,對日外交是其加分項,但后期不顧國內反對,強行與日本政府達成慰安婦問題解決協議和簽署日韓情報保護協定,大大觸怒了民眾,反而讓日本掌握了外交主動權。 經濟方面,樸槿惠繼續維持財閥主導的經濟體制,無力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樸槿惠上臺之初曾誓言推行“經濟民主化”,抑制財閥和扶植中小企業發展,但她與三星、現代、LG等大財閥總裁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復雜關系被曝光,反映了樸槿惠對財閥的高度依賴。財閥經濟抑制了韓國中小企業發展和創新,導致韓國經濟遲遲不能轉型升級,經濟增長率持續下滑。樸槿惠提出的創意經濟、“474”經濟發展目標(實現潛在經濟增長率4%、就業率70%、國民收入4萬美元)也成為泡影。2015年韓國GDP增速降至2.6%,創三年最低。*“韓國2015年經濟增速2.6% 創三年來新低”,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usstock/c/2016-01-26/doc-ifxnuwfc9531072.shtml.(上網時間:2016年12月25日)2016年,韓國青年失業率高達10.3%,創下17年來新高。*“韓國青年失業率飆升至10.3%,創17年新高”,http://world.huanqiu.com/hot/2016-07/9170348.html.(上網時間:2016年12月25日)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當前韓國政局的動蕩固然與樸槿惠執政失誤和個人問題等有密切關系,但韓國社會長期積累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頑疾才是推動事態發展的根本動力。
其一,普通民眾、進步勢力與保守政治精英積怨已久。二戰結束后,美軍扶植成立的韓國政府未對日本殖民地時期的親日勢力進行清算,反而不顧民眾的反對繼續加以重用,使之與親美勢力共同成為新政權的支柱,逐步演化為韓國的保守派。保守勢力依靠美國支持,一直在韓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掌握主導權和話語權,形成了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保守集團以防止共產主義滲透為借口,處處打壓進步勢力和普通民眾,雙方尖銳的矛盾自建國初期就已開始。實現民主化之后,特別是在兩屆進步政權(1998~2008年的金大中和盧武鉉政權)期間,對保守勢力進行了一定抑制,但未動搖其在各領域根深蒂固的主導地位。普通民眾、進步勢力與保守政治精英之間的矛盾仿佛一道裂紋潛伏在韓國的政治地殼之內,成為變動時期推動形勢發展的潛在源動力。在李明博和樸槿惠兩屆保守政府時期,保守勢力再度膨脹,獲得政府多方面扶持,控制著多數政府機關、軍隊、機構、大學、媒體等。普通民眾和進步勢力在就業、教育、社會福利等方面備受打壓,積怨已久。近年,國際人權組織多次批評韓國人權和言論自由狀況惡化。*“韓國燭光示威后言論自由度大幅萎縮”,http://www.seoul.co.kr/news/newsView.php?id=20100518002018.(上網時間:2016年12月25日);“韓文體部長官承認‘文藝界黑名單’,約萬人被列為‘左派’”, 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7-01/9924848.html.(上網時間:2016年1月10日)崔順實事件暴露了韓國上層政治運作的黑幕,普通民眾和進步勢力對樸槿惠為代表的保守政治精英的幻想破滅,成為引爆長期矛盾的導火索。
其二,財閥壟斷、政經勾結沉疴泛起。一是財閥阻礙了韓國經濟轉型升級和持續增長。韓國自建國之初就推行威權資本主義,少數企業依靠政府支持在處理殖民地產業和外援物資等方面進行了原始資本積累。特別是在樸正熙時代,通過扶植少數大企業擴張實現工業化和經濟起飛,形成了大宇、三星、現代、LG、樂天等至今耳熟能詳的大財閥。民主化以來,財閥依舊壟斷著國民經濟的大部分領域,例如三星的產業鏈包括電子、金融、機械、化學、醫療、教育等眾多領域,民眾從生到死都離不開三星的產品,以至韓國被稱為“三星共和國”。不可否認,財閥在韓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過程中發揮過積極作用。但在現階段,財閥壟斷侵害了中小企業和普通勞工利益,抑制了公平的市場競爭和創新,加劇了青年失業和貧富分化,成為韓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障礙。2012年十大財閥的資產占到了韓國GDP的85%,最富的10%階層占據國民總收入的48.95%,中下層的70%階層卻僅占18.87%。韓國也成為經合組織中僅次于美國的財富最不均等國家。*“70周年創刊特輯——‘韓國是民主共和國嗎’之三”, [韓]《京鄉新聞》,2016年10月18日, http://news.khan.co.kr/kh_news/khan_art_view.html?artid=201610182236005&code=940100#csidx0cb2e0126fa74d5b91db879105de45f.二是政商勾結、財閥特權激起民憤。民主化仍未能切斷政商勾結頑疾,財閥向政客提供黑金用于競選和施政,政客推行親財閥的政策,韓國歷屆總統及家人都曝出了與財閥勾結的丑聞。樸槿惠及其親信與財閥之間存在頻繁的利益置換,再次暴露了韓國政經勾結的痼疾,成為引起本輪民情激憤的主要原因。財閥也借助政治庇護而在韓國社會飛揚跋扈,民眾對財閥的憤怒蓄積已久。據統計,近10年間,韓國十大財閥家族有一半曾牽涉刑事案件,在韓國公正交易委員會指定的49家財閥中,約有32%曾被起訴并被判決有罪,但財閥家族犯案即使被判有罪,也幾乎不受處罰或很輕。*“有錢就是任性,韓財閥家族被指專橫引民眾不滿”,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4-12/5236677.html.(上網時間:2017年1月4日)
其三,全球經濟、政治周期與韓國社會發生共振。韓國是以外貿立國的外向型經濟體,受世界經濟形勢影響非常大。世界經濟尚未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復蘇,對韓國經濟的沖擊很大。韓國曾長期受惠于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但全球化帶來的資本自由流動導致國內貧富差距加大。加之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韓國在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焦佩:《變遷中的韓國左翼政黨研究:環境、理念、結構及功能》,山東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11~113頁。重視增長和效率、輕視福利和勞工權利,韓國經濟的自由度和開放度大為增加,也加劇了貧富分化和社會矛盾。全球興起的“反建制”、反既得利益運動(如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等)也帶來了波及效應,與韓國國內群眾運動遙相呼應。因此,應當把近期韓國的大規模示威視作全球“反建制”運動浪潮的一部分。
其四,政治制度設計缺陷致韓政局動蕩常態化。韓國自1987年民主化運動之后建立的“第六共和國”開始,才逐步形成如今的政治制度,運行時間僅30年,期間反復發生的總統濫權和政局不穩與其制度設計上的弊端密切相關,主要表現有以下幾點。一是總統權力過大,缺乏有效制衡。韓國總統制并非純粹的三權分立,而是含有議會內閣制的許多要素,有利于總統獲得更大權力,以致于被稱作“帝王式的總統制”。例如,總統對立法(議會)和司法(法院、檢察院)的影響力很大,有權向議會提交法案,并輕易在占據多數席位的議會中通過有利于己的立法。議員可兼任政府官員,實現立法機構與行政機構的合流。韓國的大法官并非終身制,總檢察長也由總統提名,受制于總統。當初為了防止總統擅權而制定的五年單任期制,反而使現任總統無需顧忌下屆競選,更容易出現濫權。上述韓國總統制的特點與議會制國家相似,不同的是,即使韓國執政黨失去了議會多數席位,總統仍然可以保留其職位。*文佑真:“美國總統制比議會制更符合韓國現實”,[韓]《月刊中央》,2016年12期,第88~92頁;安相秀:“保守新黨支持議會內閣制”,[韓]《周刊朝鮮》,2016年第2437期,第32~34頁。正是因為缺乏有效監督和制約,才為韓國總統濫用職權提供了可乘之機。韓多次爆出在任總統利用司法、軍隊和安全機構打壓異己的丑聞。二是政黨制度存在缺陷。在當今的總統制國家,總統權限(行政權)擴大化是較為普遍的現象,執政黨內部對總統的牽制就變得非常重要。但不同于美國各黨派與黨員之間的松散關系,韓國各黨派采取“中央集權”式的構造*文佑真:“美國總統制比議會制更符合韓國現實”,[韓]《月刊中央》,2016年第12期,第88~92頁。,黨內高層在指定議員候選人、統一黨內議員意見等方面具有絕對權威。由于韓國總統在當選后仍是執政黨的實質黨首,該黨議員對總統提出的法案、政策往往無法表達不同意見,黨內缺乏對總統的有效制衡,“政黨個人化”現象嚴重。若執政黨為國會多數黨,總統可輕易通過掌控執政黨來控制議會。但總統權力過大和濫權也導致了黨際和黨內的激烈沖突,樸槿惠丑聞的爆出與黨派斗爭有重要關系。樸槿惠任內對在野黨和執政黨內其他派系議員極盡打壓,各黨派對于樸槿惠極度不滿,成為倒樸的重要動力。在曝光和推倒樸槿惠的過程中,一向水火不容的進步勢力和保守勢力中的“非樸派”竟然走到了同一陣線。“非樸派”最早提出樸槿惠退居二線、舉國內閣、提前下臺、早期大選等應急方案,意在逼樸槿惠交權。進步勢力也趁機跟進,推動倒樸運動的深入。*外界甚至懷疑樸槿惠丑聞曝光是保守黨內部自導自演,詳見李相旭:“樸槿惠丑聞,從始至今我們為何憤怒,為何戰斗”,http://todayboda.net/article/7166.(上網時間:2016年12月26日)三是傳統陋習阻礙政治制度運行。決定一個國家制度運營的不僅是法律、法規等“明規則”,該國長期的文化傳統、社會習慣等“潛規則”對于制度能否有效運行也發揮著重要作用。韓國社會等級秩序森嚴,強調上尊下卑,崇拜權力,重視血緣、學緣、地緣差別,拉幫結派和結黨營私之風盛行,缺乏民主制所要求的平等、協商、妥協、公共利益等觀念。這點表現最明顯的是韓國的政黨結構。韓國黨派眾多,且常常“城頭變幻大王旗”,政黨的聚散興亡是家常便飯,各黨派及其不同派系之間常常視黨派利益高于公共利益,熱衷爭斗,缺乏必要的妥協和合作,導致國會運行難得通暢,極大影響了政局的平穩運行。再比如,按照憲法規定,韓國檢察院系統是獨立于行政的,但由于政府部門的許多高官有檢察官經歷,其可以利用韓國社會廣泛存在的前后輩、同僚關系干擾司法運行,易出現司法腐敗,以致于韓國被稱為“檢察共和國”。*[韓] 金熙秀、徐步學、吳昌益、何泰熏:《檢察共和國——大韓民國》,三仁出版社,2011年,第125~224頁。2013年,韓國爆出軍隊和安全機構在2012年大選中散布網絡謠言助選樸槿惠的丑聞,但司法機構的調查避重就輕,不了了之。
韓國國會通過樸槿惠彈劾案后,并不意味著其政局動蕩的結束,韓國政局還面臨著許多更為艱巨的任務。“親信干政”的內幕調查、憲法法院判決、下屆大選準備、改憲、政經制度改革等關鍵議題依舊懸而未決,而且很難在短時期內完成。
第一,要求改革的民意不會輕易消散。正是在大規模群眾示威的巨大壓力下,“親信干政門”從一樁普通的政治丑聞發展為攪亂樸槿惠政府的驚天巨浪。彈劾案通過后,韓國每周仍有幾十萬人參加大規模集會。民眾希望消除產生腐敗的體制性根源,而非停留在懲治樸槿惠和崔順實等個人。*韓志源:“樸槿惠不是個案:產生樸槿惠的5大體制原因”,http://todayboda.net/article/7170.依長時段觀之,當前韓國政局的演變具有其內在周期,自“4·19”運動、1987年民主化運動以后,2016年迎來規模空前的第三波群眾運動浪潮。大約每隔30年的時間,韓國就需要對僵化的體制進行大的更新。本次群眾運動針對的正是過去30年中所形成的眾多政治、經濟積弊,因而將長遠地改變韓國的走向。積極的觀點認為,韓國民眾利用大規模集會示威等外力糾正了現有政治制度自身無法克服的弊端,有利于推動韓國政治體制的凈化和良性運轉。*“韓國燭光集會是民主的抵抗運動,不是民粹主義”,http://news.heraldcorp.com/view.php?ud=20161214000427.(上網時間:2016年12月27日)但也有人擔心民眾情緒會發展為民粹主義,短期內難以平復,從而導致政局的持續動蕩。《朝鮮日報》社論擔憂稱“今天的燭光集會是明日的老虎,老虎一旦從森林里跑出來就會很難走回去”,“下屆總統會是燭光示威的下一個受害者”。*轉引自金由美:“2016年燭光集會的三個特征”,http://todayboda.net/article/7175.(上網時間:2016年12月27日)
第二,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知易行難。韓國政治運行失序、財閥壟斷等問題根深蒂固、盤根錯節,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硬骨頭”,克服世界性的資本主義危機周期也并非易事,因此當下的改革阻力極大。目前,各黨派紛紛提出了各自的改革主張。保守勢力等提出的修憲、改革總統制和選舉制、實行議會內閣制等做法屬于老調重彈,僅是對現有制度的小修小補,而且是為了限制進步勢力,回避了韓國社會愈演愈烈的結構性矛盾。進步勢力認識到了韓國當前存在的深刻危機,也提出了進行政治、經濟制度改革的口號,但仍缺乏可行性方案,而且能否撼動韓國幾十年來業已形成的政經結構也未可知。綜而觀之,各政黨提出的應對之策多出于選舉策略和本黨利益的考慮,而并非出于公心,也缺乏足夠的改革魄力和可行的政策主張。若政治精英無法滿足民意要求,則恐怕只能被憤怒的民意裹挾前行,政局難免陷入長時間漂流狀態。
第三,政黨版圖劇烈變化。在突如其來的政治動蕩沖擊下,各政治勢力出現了明顯的此消彼長,各方正在圍繞政治權力的重構而積極合縱連橫。2016年底,樸槿惠丑聞對保守勢力造成了沉重打擊。民調顯示,保守黨的主要支持階層——中老年齡層大舉轉投進步陣營,其傳統票倉——嶺南地區(慶尚南道、慶尚北道、大邱、釜山)的優勢也喪失殆盡。*鄭涵蔚:“彈劾導致反對新國家黨的勢力激增——從輿論看政局走向”,http://www.hankookilbo.com/v/0464827bde6d460cb72c4e01bf01288a.(上網時間:2017年1月2日)為挽回敗局,新國家黨的“非樸派”議員已大舉脫黨成立名為“正黨”的保守新黨,這是韓國歷史上保守黨的首次大分裂。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已暗示參加大選,保守新黨與“中道偏左”的國民之黨吐露出聯合挺潘的意愿。進步勢力雖受惠于樸槿惠丑聞而支持率暴漲,但其內部已呈現分化的趨勢。彈劾案通過后,兩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和國民之黨已分道揚鑣。目前支持率最高的共同民主黨內部,也存在“文在寅派”和“非文派”的激烈矛盾,可能會削弱該黨在大選中的優勢。各政黨的分分合合,給本已動蕩的韓國政局增添了新的不確定性。
第四,政治和社會極化加劇。此次政局動蕩中,傳統的政治大腕因政策主張難脫傳統政治的窠臼而紛紛失寵,敢于“離經叛道”、打破傳統政治思維的政治新秀大行其道。在潛在總統候選人支持率方面,保守陣營的潘基文、劉承旼、吳世勛等傳統政治明星受樸槿惠牽連而支持率下滑自不必提,而進步陣營的文在寅、安哲秀、樸元淳、孫鶴圭等傳統政治“潛龍”的受益也較為有限。反而是政治圈的“邊緣人”——城南市長李在明,因在亂局中觀點鮮明、敢作敢為、打破政治常規,而被民眾視為能夠解決當前亂局的奇才,從默默無聞到支持率一個月內攀升至第三,與此前大幅領先的文在寅和潘基文形成鼎足之勢,成為亂局的最大受益者。李在明自許“韓國的桑德斯”,主張與民眾打成一片,反對俗套的“政治正確”,明確主張嚴懲樸槿惠、崔順實及涉事財閥總裁以儆效尤,打破韓國長期以來形成的財閥壟斷,增加民眾福利,反對受制于保守和進步兩部分的意識形態,在對朝政策上主張制裁和外交手段并用,認為“薩德”對韓弊大于利而明確反對等。*李在明:“超越左右,改變世界”,[韓]《周刊朝鮮》,2016年第2435期,第12~19頁。不僅如此,潘基文、文在寅等一向以“斯文”著稱的傳統政治人物,在新的政治生態下,其言論和態度也一反常態地變得強硬和鮮明,凸顯了這個時代求新求異、渴望變革的政治風向。潘基文公開嚴厲批評同一陣營且支持他的樸槿惠“背棄人民信任”,并把當前亂局視為朝鮮戰爭以來的最大混亂。*“潘基文炮轟樸槿惠政府背叛民眾信任”,http://www.yonhapnews.co.kr/international/2016/12/19/0601090000AKR20161219000400072.HTML?template=2087. (上網時間:2016年12月29日)文在寅的言論也不斷挑戰傳統競選的大忌,如提出當選總統后可先訪問朝鮮,打破財閥和既得利益階層的壟斷,“清除韓國半個世紀的積弊”*“文在寅宣稱特權階層是世越號主犯”,http://www.yonhapnews.co.kr/politics/2017/01/09/0505000000AKR20170109030300001.HTML.(上網時間:2017年1月10日),不顧美國反對而要求延遲“薩德”部署等。而且,隨著動蕩的延續,在反樸集會中一度聯合的左右陣營的民眾呈現分裂之勢。得益于半島長期的冷戰結構,保守勢力在韓國社會根深蒂固。保守派民眾越來越擔心進步派民眾可能危及當前的基本制度,因而在彈劾案通過后,保守陣營反而出現了反彈的態勢,“改革保守新黨”與新國家黨的合計支持率已28.1%,與共同民主黨的29.5%非常接近。*“熱門總統人選調查和政黨支持率”,http://www.sedaily.com/NewsView/1OANWKW99I.(上網時間:2017年1月2日)支持樸槿惠的“愛樸會”也每周舉行集會以對抗反樸集會,韓國左右陣營民眾的撕裂難以避免。
第五,韓國政局變化將對朝鮮半島和地區形勢產生很大影響。樸槿惠曾依靠對朝強硬等外交安保政策為其加分不少,韓國軍方和保守派也刻意渲染朝鮮威脅,希望延續這種優勢,但最終還是敗于迷信外交安保而忽視了內政危機。這也正是外交安保與內政相互依存但又矛盾之處。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外交安保還是服務于內政。此次政局動蕩表明,韓國民眾的關心事項也在發生著“向內轉”,朝核問題等外交安保問題已不是民眾的主要關心事項,民眾關注國內事務遠勝過國際事務。套用1992年美國大選時克林頓的宣傳口號“笨蛋,問題是經濟!”,當下韓國最迫切的問題也是內政和經濟。對于下屆韓國政府來說,能否集中精力進行國內政治、經濟改革,在朝核和“薩德”等問題上作出更靈活的姿態,避免地區形勢的尖銳對峙和半島淪為中美大國對沖的舞臺,是至關重要的課題。○
(責任編輯:孫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