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華友
關山初度塵未洗 躍馬揚鞭再奮蹄
——海南省2017年發展改革工作展望
文|朱華友
2016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的全面完成,標志著我省勝利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對推動全省經濟社會持續平穩健康發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值此承前啟后之際,筆者不揣淺見,謹就2016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作簡要回顧,并就2017年的發展改革工作進行展望。
過去的一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和國內經濟下行壓力,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人民迎難而上、砥礪前行,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力以赴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
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全面好于預期。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44.5億元、增長7.5%,時隔3年實現了千億跨越。投資、消費、財政收入、居民收入、物價等各項指標均好于年初預期。綠色特色實體經濟體系加快完善。12個重點產業增長9.9%,高于整體經濟2.4個百分點,帶動三次產業進一步優化為24.0:22.3:53.7。民間資本活躍,帶動投資加快增長。得益于“服務社會投資百日大行動”,民間投資增長16.9%,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3.7個百分點,帶動全年完成投資3747億元,增長11.7%。扎實推進六大專項整治,生態環境質量繼續鞏固提升。城市(鎮)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9.4%,提高1.5個百分點,主要河流湖庫水質優良率90.8%,提高2.3個百分點,近岸海域水環境質量一、二類海水占比達97.7%等。改革創新持續深化。編制完成省和市縣總體規劃,“多規合一”試點改革取得重大進展;“放管服”改革、財稅體制改革、農業農墾改革、商事制度改革等各領域重點改革深入推進。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升。依托博鰲亞洲論壇平臺成功舉辦“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島嶼經濟”等分論壇,國際友城數量增至51對,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流與務實合作不斷深化。全力打響脫貧攻堅戰,實現20.07萬貧困人口脫貧和鞏固提升,超額完成年度任務。教育、文化、體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發展水平繼續提高。完成瀾湄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和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的服務保障工作,保障長五、長七火箭成功發射,守好祖國南大門,服務國家戰略能力進一步增強。
2017年是黨的十九大和省第七次黨代會召開之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決勝全面小康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意義十分重大。在新形勢下,要切實把思想統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對形勢的科學判斷上來,把行動統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上來,聞雞起舞、奮發有為、埋頭苦干、攻堅克難,推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圍繞中央和全省經濟工作會議決策部署,重點做好以下十項工作:
一是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動十二個產業發展,力爭“三年成形”。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點線面”全方位創建全域旅游示范省,培育發展新的旅游業態,打造一批深度旅游吸引物,重點開發一批特色旅游項目和商品,增加優質旅游產品的有效供給。繼續實施“兩個暫停”,推動房地產去庫存、調結構、提品質。大力發展高技術、高附加值、市場競爭力強的油氣產業。精準扶持醫藥產業,支持醫藥企業通過“一致性評價”,加快建設美安新藥谷。全力推動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加快海南生態軟件園和美安科技新城等建設,引導互聯網產業集聚發展,促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建設和應用。加快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建設,盡快形成具有聚集效應和品牌效應的高端醫療旅游區。優化會展經濟格局,辦好品牌展會,大力引進國際會議和大公司年會。加快完善全省物流節點和網絡布局,加強多式聯運體系建設,大力發展保稅物流、跨境電商物流。加大重點領域信貸投放,支持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支持地方金融機構發展,提升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建成國家南海博物館、加快建設省音樂廳等,培育發展動漫游戲、影視制作等產業聚集區,深化與大型互聯網企業合作,推動文化體育產業和信息、旅游等深度融合。重點培育海洋漁業、海洋油氣產業、海洋旅游業等傳統海洋產業,積極發展海洋生物醫藥產業、海洋物流業,海洋信息產業等新興海洋產業。積極發展軍民融合產業,力爭重載火箭總裝總測項目落戶文昌,打造航空航天產業基地。
二是持續擴大有效投資,進一步激發社會投資活力。發揮重點項目促投資支撐作用,全年安排省重點項目501個,年度計劃投資2288億元以上。其中,12個重點產業項目341個,年度投資1486億元,占重點項目年度總投資的64.9%;“五網”基礎設施項目112個,年度投資339億元;社會民生項目36個,年度投資232億元;特色產業小鎮項目12個,年度投資31億元。加強項目策劃儲備,建立省及市縣兩級重大項目滾動謀劃機制,加強項目謀劃儲備庫建設,及時更新政府投資三年滾動投資計劃,完善項目實施跟蹤調度制度。努力營造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推動社會投資持續增長。
三是打造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王牌”,實現農民持續增收。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減甘蔗等低效種植面積,改種高效益經濟作物和熱帶水果;做精做優冬季瓜菜產業,實施標準化菜田改造計劃,完善集約化育苗、田頭預冷庫等設施;重點發展特色畜禽養殖業,建設一批標準化規模養殖場;推進南繁基地建設利用,實施現代種業工程,完善國家種質資源庫,打造一批良種繁育項目;推動農副產品加工業優化發展,加快建設和投產一批科技含量高、競爭力強、產品附加值高的農產品加工項目;加快構建農產品物流體系,推動重點農產品加工物流園區項目建設,加強收儲設施和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實施百家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創建行動;促進農業與旅游、互聯網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農民合作社規范發展。
四是優化消費供給,推動消費升級。適應個性化、多樣化消費升級趨勢,發揮海南作為全國消費承接地的優勢,增加多層次、優質的消費產品有效供給,滿足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挖掘新的消費潛力。加強消費市場環境建設。優化城市商業綜合體布局,抓好便民生活圈建設。出臺促消費引導資金管理辦法,引導商貿流通企業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提升農村電子商務配送及綜合服務網絡。創新促銷方式,開展農產品、旅游、房地產等精準營銷,積極吸引國內外消費。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加強消費維權,讓群眾放心消費、省心消費、舒心消費,促進預期消費向即期消費轉變。
五是深入推進脫貧攻堅,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繼續實施十大精準扶貧措施,發揮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作用和脫貧戶、致富能手的示范作用。落實保障政策,確保扶貧對象“兩不愁三保障”。做好建檔立卡工作,完善扶貧信息監測系統,為扶貧工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扎實開展對口幫扶,加強督導檢查,確保工作落實有成效。實施“雨露計劃”,抓好職業教育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發揮電視夜校作用,強化榜樣宣傳力量。分期分批對45個旅游扶貧重點村實施旅游扶貧開發。抓好革命老區整村推進,落實年度項目實施計劃。建立脫貧鞏固機制,嚴防脫貧農村人口返貧。
六是深化改革開放,激發經濟特區新動力。推進機構體制改革,優化省政府工作部門職能配置和機構設置,進一步理順部門職責關系;探索省以下地方審計機關人財物管理改革等。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持續推動行政審批事項“瘦身”,在省級重點產業園區積極穩妥推廣“極簡審批”試點經驗。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動“多證合一”,取消更多涉企證照,健全“雙隨機一公開”運行機制等。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繼續全面實施“營改增”,確保企業稅負只減不增;創新稅收征管體制,加強國地稅合作和稅收共治;合理劃定省以下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優化轉移支付結構等。深化農村農墾改革,落實好中央關于承包土地“三權分置”辦法,推進耕地占補平衡改革,著力開展文昌征地制度改革試點等,全面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深入推進新一輪農墾改革,全面完成農場社會管理屬地化移交,開展“農墾扭虧為盈決戰年”活動。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推動國資監管機構完善以管資本為主的監管模式;加大省屬國企整合力度,加快與央企的戰略合作等。深化投融資改革,實行項目全過程審批管理,簡化程序、下放權限,全面推行聯合驗收;創新投融資方式,著力推廣PPP模式等。繼續深化空域精細化管理改革試點和司法、審計、戶籍、不動產登記等領域改革。
七是實施“多規合一”,一張藍圖干到底。嚴格實施《海南省總體規劃》。完善規劃實施的體制機制,推動“總規”地方立法,盡快完成各級規劃委員會機構設置,對“總規”實行最嚴格的管控。全面完成規劃管理信息平臺建設,實現各市縣、各部門業務管理信息系統與平臺的信息交換、數據共享和審批聯動,確保“一張藍圖干到底”。抓好生態保護紅線坐標的勘線定樁,把生態紅線的要求落實到具體地塊、具體項目。啟動城鎮、旅游度假區和產業園區的總體規劃和控規修編,開展城市設計,加強建筑布局和風格的協調管控,優化城市天際線和街道立面,強化村莊特色風貌引導等。
八是統籌民生改善與經濟發展,進一步織牢加密民生保障網。
繼續提高教育質量,深入推進“一市(縣)兩校一園”和“好校長、好教師”引進工程,繼續實施“全面改薄”工程,圍繞服務十二個重點產業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推動高校開展“雙一流”建設等。加快建設“健康海南”,深入推進“一市(縣)一院”和“好院長、好醫生”引進工程,全面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制度,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建立分級診療新模式等。織牢社會保障網,建立城鄉統一的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一體化經辦運行機制,穩步擴大基本醫療保險保障范圍;加強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深化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做好重點人群就業工作,完善就業補助資金管理和就業援助政策,建立低保與就業聯動機制等。繁榮文體事業,鼓勵文藝創作,推出更多本土優秀作品;穩步推進振興瓊劇工程,實施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程;加強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利用;提升大型體育賽事國際化水平;支持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保持物價平穩,繼續落實“菜籃子”市縣長負責制和“菜十條”措施,把菜價穩定在合理水平。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確保食品安全。推動社會事業發展,創新社會治理管理。推進“平安海南”“法治海南”“誠信海南”建設,強力推動禁毒三年大會戰,突出抓好事故預防,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加強政府應急能力建設。推動各項社會事業發展。
九是嚴守生態底線,開展全省生態修復、城鎮修補。重點推進10個專項治理行動,確保生態環境質量繼續鞏固提升。生態修復方面:開展山體生態修復專項行動,修復山體自然風貌;繼續實施“綠化寶島大行動”;持續開展城鎮內河(湖)污染治理專項行動;鞏固海岸帶開發與保護整治專項行動成果,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繼續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行動;深入開展土壤環境質量調查,開展化肥農藥減量行動。城鎮修補方面:開展提升城鎮功能、塑造城鎮特色風貌、整治違法建筑、綜合整治城鄉環境等四大專項行動。
十是優化政務服務,狠抓工作落實。最大限度簡化行政審批,最大限度優化便民服務。制定出臺省直機關績效管理辦法,建立容錯糾錯機制,在全省上下形成想干事、肯干事、干成事、有為才有位的風氣和導向。加大行政問責力度,加強重點工作巡查考核和監察審計。深入推進黨風廉潔建設,構建“親”“清”新型政商環境。
使命重在擔當,實干鑄就輝煌。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在全面建設國際旅游島和與全國同步進入小康社會的偉大征程中,全省發改系統將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堅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真抓實干履職盡責、銳意進取改革創新,全心全意推動全省經濟社會繼續保持平穩健康發展。
(作者系省發改委副主任)
本文責編/鐘瑜 郵箱/zy2009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