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勇
新常態需要新思維 新機遇呼喚新經濟
文|李勇
海南國際旅游島上升為國家戰略后,經過6年的快速發展,如今面臨著新的歷史機遇。在這個承上啟下的關鍵期,筆者對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進行思考,提出了海南亟待發展的“七大新經濟”,即度假經濟、生態經濟、分享經濟、美麗經濟、海洋經濟、人才經濟、創意經濟,以期助力實現“海南人民的美麗家園、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的海南國際旅游島的戰略目標。
度假旅游屬于生活性服務業,是旅游業從觀光旅游向高級層次演化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形態。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海南作為全國唯一的熱帶海洋省份,不僅擁有豐富的度假資源,而且有較好的旅游產業基礎,截至2015年,海南共有各類旅館4,052家,客房數257,705間,其中,中高檔酒店數量(掛牌三星至五星級及參照三星至五星級標準建造的酒店)接近680家,同時客房數量突破12萬間。因此,發展度假經濟有較強優勢。在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大背景下,發展度假經濟,首當其沖就是要轉變發展理念,在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設過程中,要著力將整個海南島當做一個度假區進行開發建設,在空間與產業兩個方面進行統籌協調,在傳統3S(陽光、海水、沙灘)度假資源的基礎上,向3N(自然、懷舊、天堂)拓展深化。以度假旅游市場為導向,依托海南豐富的度假資源,大力發展度假產業,構建濱海、森林、鄉村、溫泉等度假產品體系,發展民宿旅游,從度假供給側進行結構性改革,不斷滿足游客對度假產品的需求,以度假產品引領海南旅游業的發展。
生態經濟是一種科學的發展觀、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關于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試點方案》《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 (試行)》等重要文件出臺,就是要扭轉“唯GDP論英雄”的發展觀,發展生態經濟,把經濟發展建立在生態環境可承受的基礎之上,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贏”。海南作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生態基礎良好,可以充分發揮生態優勢,實現“綠色崛起”的戰略目標。在“十三五”期間,一是要對全省進行生態服務價值的核算,建立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二是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對水土資源、環境容量和海洋資源超載區域實行限制性措施。三是編制區域生態基礎設施規劃,建立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在城市和區域規劃中首先設計城市與區域生態基礎設施,形成高效維護城市居民生態服務質量、維護土地生態過程安全的景觀格局。建議在南渡江、萬泉河、昌化江建立三條生態經濟走廊。四是建立生態產品體系。生態產品是支撐現代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三大類產品之一,海南有干凈的空氣、清潔的水源、無污染的土壤、茂盛的森林和適宜的氣候等,發展生態產品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五是構建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生態補償標準。生態補償機制是協調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矛盾的有效手段,生態補償本質是政府代表生態產品的消費者來購買生態功能區所提供的生態產品。構建生態補償機制有利于激勵“生態服務功能”產品的可持續生產,以促進全省人與自然的和諧。
分享經濟作為一種新經濟模式,通過調整社會存量資源來最大限度地利用產品和服務,將過剩產能化為“原材料”,以資源重新配置的方式形成“新產品”,催生新的消費需求。在經濟新常態的宏觀大勢下,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客觀要求下,海南必須以更為開放的視角、更為包容的態度擁抱分享經濟,開啟海南經濟新的增長極。一是通過資源的重新配置創造新的消費需求,解決淡季景點游客稀少、酒店入住率低等問題;二是通過建立平臺中介,聚集擁有閑置資源的房主以及具有短租需求的游客,再建立一套解決安全和信任問題的體系,便可以解決大量的樓盤閑置問題。三是有利于解決當地政府土地資源浪費等問題。在海南國際旅游島、經濟特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戰略支點等三大戰略機遇下,海南擁有獨一無二、優質的氣候資源,形成了一定規模體量的旅游市場,但是經濟發展遲緩,土地資源浪費嚴重,如何搶抓發展機遇期需要新思維、新做法。通過發展分享經濟,發展大“飛地經濟”,在“9+2”泛珠三角的大框架下,充分發揮分享經濟的“但求所用,不求所有”觀念,實現土地等重要生產要素的跨區域性流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資源稟賦比較優勢為基礎,因勢利導發展新產品新業態。
中國旅游界名人魏小安說,“所謂美麗經濟,即以美麗作為資源,形成產品,創造產業,涵蓋一切。首先是把美麗作為一個資源來看待,但是僅有資源還不夠,關鍵是要形成產品,形成美麗的產品,同時要在產品的基礎上創造產業,而且這個產業是涵蓋一切的。”海南就是一塊未經雕琢的美玉,底子好,生態環境優美,美中不足的是海南的農村生活環境表現出臟亂差。省政府提出了美麗鄉村建設,營造良好的農村生態、生活環境。這就要與海南優勢產業結合發展美麗產業鏈,發展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促進農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二是美麗海岸的打造。海南島海岸線總長1823公里,具備了打造美麗海岸的物質空間,優先項目,成熟一個開發一個。各級地方政府嚴格按照《海南經濟特區海岸帶保護與開發管理規定》對海岸帶進行保護和開發,著力打造綠色美麗的黃金海岸。三是培育時尚文化。引進國內外著名時尚品牌和國際性大企業,舉辦國際性的選美大賽,以及國際性的流行時尚服裝展會和美食展。四是大力發展醫療經濟。逐步復制、推廣博鰲樂城醫療旅游先行區的成功經驗,引進國際先進的儀器、高端的醫療人才和成熟的管理經驗大力發展醫療經濟,結合本土特色,發展中醫理療和康體中心。五是發展婚慶經濟。逐步延長婚慶產業鏈條,從拍婚紗照、婚禮舉辦、度蜜月等進行一條龍服務,將海南打造成國際一流的婚慶旅游目的地,最終達到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海洋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也是一個復雜的經濟系統。黨的十八大報告將海洋強國上升為國家戰略,它標志著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海洋經濟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海南是我國管轄海域面積最大的省份,漁業資源、油氣資源、旅游資源等海洋資源豐富,發展海洋經濟使海南從海洋大省向海洋經濟強省轉變。同時,發展空間的擴展,陸地島嶼經濟向海陸統籌轉變,讓海洋經濟成為海南發展的新增長極。一是設立海口國家級新區,將新區作為南海海洋經濟重要的后勤補給基地。圍繞海洋產業布局科研服務、后勤保障等配套設施。二是設立國家海洋公園。劃定一定海洋生態環境脆弱敏感區域,進行海洋生物、海洋環境的保護,在核心區的外圍區域適當開發海洋旅游、海洋漁業等產業。三是設立南海海洋經濟合作區。對海洋資源豐富的地區,成立海洋經濟合作區,通過市場手段優化資源配置,進行國際招商,聯合開發,促進我國海洋經濟的國際化,形成多方共贏的局面。四是大力發展海洋產業。大力發展南海漁業和發展海洋石油天然氣等。在開放開發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進行適當填島,發展高端的海島度假勝地,在三沙郵輪旅游的基礎上,發展環南海郵輪旅游。
人才經濟是以人才作為經濟發展第一生產要素的經濟發展模式。經歷農業經濟時代、工業經濟時代、信息經濟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后,世界逐步進入人才經濟時代,經濟與科技的發展對人才特別是對具有國際知識、經驗并通曉國際規則的創新型領軍人才產生了高度依賴。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在人才經濟時代背景下發展人才經濟,具有更加強烈的現實意義。一是實施人才國際化戰略。通過吸引大批世界高端人才,使海南從人才洼地成為國際化人才集聚地,優秀人才總數、高端國際化人才比例等評價指標大幅提升。凸顯人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匯集全球智力服務于實現海南國際旅游島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二是堅持人才引進與人才培養的人才資源建設方針。創新人才靈活使用方式,科學評價人才經濟價值,著力推進人才國際化,營造適宜于人才持續發揮作用并促進人才發展的制度和生活環境。三是通過開放辦學,合作交流,培養具有世界視野的現代化、國際化的人才。根據世界形勢發展變化的要求,構建國際化的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
創意經濟是一種以知識產權實現為核心,以創意資本價值形成為導向的新經濟形態。創意經濟在推動各行各業創新、促進理念和體制創新、釋放社會創新潛力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海南發展創意產業對于提高國際旅游產業競爭力,塑造品牌形象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是將海口、三亞打造成創意城市。要轉變城市發展理念,即從主要依賴自然客體資源的發展轉向開發人類主體資源的發展,從主要依賴有形的、物質性硬要素轉向充分利用無形的、文化性軟要素的發展。通過創意城市建設推動海口、三亞城市復興和再生,實現城市持續發展。二是打造創意小鎮。結合海南特色風情小鎮建設,建立“一鎮一業”“一鎮一品”地方特色產業體系。鼓勵發展以海南本地特色文化為核心的文化創意新業態、新模式。出臺支持年輕文化創客、返鄉大學生等落戶創業的新政策。三是實施“創意+產業”的戰略。海南作為國家熱帶現代農業基地,應充分發揮海南熱帶農業資源優勢,運用創意思維創新和發展,提升農產品附加值,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城鄉互融互動。海南作為我國旅游業改革創新的試驗區,應先試先行,對傳統旅游產業發展模式進行創新和改造,用創意產業的思維方式和發展模式重塑旅游產業體系。以“有智增長”的發展新模式引領旅游產業的轉型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地理所、海南師范大學)
本文責編/曹秋秀 郵箱/3648011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