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耀 王健生
發展全域旅游 建設幸福瓊海
文|陳耀 王健生
當“幸福瓊海”的產業轉型升級同人的轉型升級互為促進并形成良性循環,瓊海的“全域旅游”升級版又將成為一朵鮮艷奪目的“幸福之花”,引領我國推進幸福產業,打造“幸福中國”,這正是國家發展“全域旅游”的根本目標。
在“十三五”開局之年的春天,
“全域旅游”百花齊放,瓊海則是百花叢中異常鮮艷奪目的一朵。
大眾旅游時代,國家旅游局大力推進“全域旅游”,提出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2016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在海南舉行,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在會上宣布海南為我國首個創建全域旅游示范省,同時宣布262個市縣作為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這是對海南多年來探索“全域旅游”的充分肯定,也是賦予海南作為“全國旅游業改革創新試驗區”的新使命。李金早在海南期間視察了瓊海,充分肯定瓊海打造幸福家園、發展全域旅游的經驗,稱瓊海探索出了一條很有特色的發展之路。
經過幾年全域旅游創建,瓊海基本形成了一個沒有邊界、沒有圍墻、沒有門票,主客共享、旅居相宜、農旅相融的全域5A級大景區。數百公里的休閑綠道串起潭門南海小鎮、博鰲絲路天堂小鎮、會山黎苗小鎮、中原南洋小鎮、塔洋古邑小鎮、萬泉水鄉小鎮、陽江紅色文化小鎮、大路農耕文明小鎮、石壁民俗小鎮、龍江碧野小鎮、長坡椰韻小鎮、嘉積新紀元等12個特色旅游小鎮和龍壽洋、萬泉河、濱海三個“國家農業公園”,構成“城在園中、村在景中、人在畫中”的瓊海全域旅游美麗景象,使瓊海全域成為海南島東海岸的一個“小鎮休閑,鄉村度假”新型目的地,有力帶動全市社會、經濟、民生、文化取得跨越式發展,三次產業結構由2010年的42.8:14.8:42.4調整為2016年的36.1:13.3:50.6,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71.6%。以旅游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支撐起經濟發展的半壁江山。2016年接待游客超過一千萬人次,同比增長18%,旅游收入57.3億元,同比增長15%,其中過夜人數316.6萬人次,同比增長13.2%。瓊海實現了從旅游通道向旅游目的地的轉變。
2013年以來,瓊海累計吸引14000多名農民工返鄉就業,在“田園城市”大展身手的同時,也使瓊海逐步成為農民的幸福家園、市民的休閑公園和游客的度假樂園。瓊海相繼榮獲“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美麗中國十佳旅游縣(市)”稱號;博鰲鎮被評為全國首批“美麗宜居示范小鎮”;潭門鎮、博鰲鎮和中原鎮被評為“全國特色旅游景觀名鎮”;龍壽洋田園被評為“中國美麗田園”;北仍村和魚良村被評為“2015年中國最美休閑鄉村”。2015年初,中央文明辦發出的《建設美麗鄉村構建幸福家園——關于海南省瓊海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調研報告》指出,“瓊海市‘不砍樹、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鎮化’的經驗值得在全國同類型地區示范推廣。”
瓊海的特色發展之路,是一條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的道路。通過對全市13個鎮(區)和不同產業統籌規劃,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社會文化環境,規劃設計和逐步營造了“一鎮一特色、一鎮一風情、一鎮一產業”的產業環境。
瓊海的特色發展之路,是一條協調發展、開放共享的的道路。根據各鎮人文特點、產業特色和自然稟賦,創新推進旅農融合和城鄉一體化發展,將全域旅游作為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打造“城在園中、村在景中、人在畫中”的特色環境,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
瓊海的特色發展之路,是一條創新發展、不斷探索前進的道路。幸福家園型的旅游目的地,農旅與多業融合的旅游產品,突出本地文化包容多種元素的“瓊海味道”等,演奏出“美麗中國海南篇章”的“幸福瓊海”樂章。
瓊海取得的一系列成績,既是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先行試驗的一份出色答卷,也是20多年來“全域旅游”在海南島這片神奇土地上萌芽、長葉和開花的集中體現。
1992年,海南省提出“全社會共辦大旅游”。“全社會”包括境內外旅游投資者、管理者和經營者,“大旅游”包括旅游目的地的酒店、景區等硬件,也包括旅游和相關產業推出的活動和服務。某種意義上,“全社會共辦大旅游”是“全域旅游”的萌芽。
2003年,時任省委書記王岐山提出將海南整體建設成為“中華民族的四季花園”和“全國人民的度假村”。這是著眼于海南“全域”擁有優質生態環境和四季都有宜人氣候,面向全國人民打造以旅游業為龍頭產業、支柱產業的旅游目的地。“中華民族的四季花園”和“全國人民的度假村”是“全域旅游”最早的明確表達。
2005年,海南旅游取得對外營銷突破,外國游客成倍增長,三亞成為俄羅斯等國游客青睞的度假地。這種情況下,原先接待國內觀光團隊為主的包括景區、酒店、旅游餐廳、旅游購物店、旅游車隊和導游的傳統旅游行業,難以滿足度假游客的需求。度假旅游需要整個目的地提供支撐。因此,三亞提出建設國際化旅游城市。海南進一步提出建設以旅游為整體品牌、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產業的“國際旅游島”,促進全省旅游轉型升級。國家旅游局對此大力支持。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是“全域旅游”的新進展。
2008年,海南編制《海南國際旅游島規劃綱要》中進一步提出打造以優越生態環境、優美景觀環境、優雅文化環境和優質服務環境為區域整體旅游環境,以“大區小鎮”(大的景區和旅游區為觀光吸引物,旅游小鎮延伸“大區”主題文化發展休閑產品,并對周邊度假群落和旅游村莊提供公共服務)為開發模式,建設處處是風景、人人是風情的全域“旅游境區”。
2012年起,瓊海大力建設“田園城市,幸福瓊海”,聚集多層次、多方面正能量,催開了一朵市縣區域的“全域旅游”之花。這個范例印證了全域旅游是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良好載體,顯示國家旅游局大力推進全域旅游的實踐基礎。瓊海的探索、試驗和成功,對各地按照國家旅游局部署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具有借鑒意義。
“海南省瓊海市探索一條很有特色的全域旅游發展之路。”李金早在2016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肯定地說。在《全域旅游大有可為》主題報告中,李金早做了詳細的闡述:瓊海通過田園小道、景觀通道、慢行車道等配套設施,把景點、公園、村莊、民居風情、生態景觀等串聯起來,使全市成為一個田園式大景區。這個景區沒有邊界、沒有圍墻、沒有門票、主客共享、居旅相宜,實現了農業和旅游業的融合發展。鄉村旅游建設不砍樹、不拆房、不占田,演奏了一曲委婉動聽的田園小夜曲,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山水畫,不斷把更多游客吸引到老百姓家中,成為農村轉型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載體,實現了就地城鎮化、就地現代化的目標,達到“城在園中、村在景中、人在畫中”的境界,讓市民感受鄉村田園氣息,讓農民享受城市生活品質。
追求幸福的瓊海,有著更高遠、更堅定的目標,瓊海“全域旅游”尚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讓當地民眾和游客都體驗到幸福感,這才是發展“全域旅游”的根本目標。
第一,在“田園城市”基礎上進一步打造“家園城市”,讓“幸福瓊海”成為本市居民和外來游客共同的“家園”。
瓊海選擇了一條敬重自然、以人為本的發展之路,高效創建了“田園城市”。“十三五”期間,為化解內需不足問題,更好地為瓊海引進需求,需要推動“田園城市”向“家園城市”轉變。“家園城市”是瓊海百姓的幸福家園,也將是中外游客看得見山水、記得起鄉愁,找到回歸自然和心靈之路的幸福家園。“家園城市”是瓊海對市場的特色吸引,更是瓊海人民的幸福分享。作為“幸福瓊海”的升級版,“家園城市”追求城市化的高效而又力避城市病的困擾,是契合中華文化傳統、緊扣我省發展戰略目標、充分發揮瓊海資源優勢、吸納更多消費需求的特色城鎮化新探索。
第二,結合“家園城市”建設,努力創建一批政府部門指導、社會機構協助、社區組織支撐、本地居民和外來游客和諧相處的旅游社區。
瓊海作為地處島嶼型區域、以旅游為重要產業的幸福型城市,不僅要建設吸引觀光客的旅游景區,吸引度假客的度假區,還要大力打造吸引游客康養度假乃至詩意旅居的旅游社區。充分利用“田園城市”或“家園城市”形成的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公共服務設施,促進旅游由觀光向度假轉型,促進一般房地產通過旅游化改造和社區化配套,吸引游客購房或租房進行“旅居”度假,推動旅游消費由傳統吃住行游購娛消費向綜合性休閑度假和康養旅居消費提升。打造旅游社區是對存量房地產空間和資源的“騰籠換鳥”,促進一般房地產涅槃再生。旅游社區同醫療旅游、康養度假、研學休閑對接,將轉變旅游發展方式,調整地方經濟結構。游客在旅游社區的度假和社區活動參與中,更能分享瓊海的幸福,形成“家園”的認同,為鄉村旅游帶來更多消費,可以在旅游散客化時代促進瓊海旅游創新發展和良性循環。
第三,大力組織策劃并推進契合瓊海特點、發揮瓊海優勢的特色項目及項目庫建設,加快形成支撐“幸福瓊海”的產業集群。
瓊海需要專門組織力量對瓊海資源進行高水平策劃,形成一批具有科學性、實操性的項目并建立項目庫,變以資源招商引資為以項目招賢引智,為12個鎮的“一鎮一品”和“一品一業”充實具體內容,打造特色鮮明、大中小項目互相呼應的特色產業集群,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大力開發以鄉村度假、醫療康養、會展研學、旅居休閑為特色的旅游業、熱帶農業和海洋產業,對接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發掘南海文化內涵,促進多種產業的融合。例如,延伸博鰲論壇的效應,打造特色會展基地;加快推動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建設,培育與其對接的產業;在潭門金灣房地產區域推行旅游化改造,建設新型旅游社區,推動康養型旅居度假的試驗;在龍灣建設國際航海小鎮,圍繞高速游船形成游船觀光、游船組裝和維修、航海文化和商品、航海教育培訓等配套的航海產業,拓展幸福瓊海的新興產業空間。
第四,借鑒臺灣以文化創意提升旅游和促進旅游商品開發的經驗,讓“瓊海味道”進一步成為具有品牌效應的“瓊海好味”。
瓊海大力推動田園城市建設,使一批小鎮得到改造,鎮區環境美化,街道立面美觀,鄉村設施配套,田園增加景觀。但是,一些快速改造和裝飾的旅游小鎮和村莊過于整齊劃一,景觀略顯同質,地方文化的獨特韻味不足。尤其是旅游商品總體上開發不足,當地美食可現吃難攜帶。為此,瓊海可以借鑒臺灣將文化創意同旅游廣泛結合的經驗,在“幸福瓊海”背景下積極鼓勵專家的、民間的文化創意,從鎮村改造、環境美化、景觀設計、產品打造、商品開發以及旅游的不同環節,促進12個鎮分別形成獨具特色的“味道”,以文化創意促進形成“瓊海百味”和“瓊海好味”。一是大力扶持精品民宿,形成旅游飯店、社區旅居、鄉村民宿互相呼應的多樣化旅游住宿體系;二是大力開發以農產品、海產品為原料、以文創增加含金量的瓊海伴手禮,推動旅游商品加工業;三是以文創促進全域型旅游境區的打造,通過更多的投“智”提升投資的效益。
第五,大力推動“幸福瓊海”人才計劃,通過多種形式建立多層次、多類型人才隊伍,促進旅游轉型升級。
旅游新業態發展和鄉村旅游深入,對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目前,瓊海基于田園城市的鄉村旅游有看頭、有吃處,但還缺乏精品民宿為亮點的鄉村度假體系,旅游產品有待精致化,鄉村服務尚須精細化。瓊海已經擁有高端鄉村度假和多種旅游新業態大發展的資源條件,但仍受到人才瓶頸的制約。需要瞄準“幸福瓊海”創新發展新目標,將打造人才隊伍放到硬件建設同等重要地位,大力推動“幸福瓊海”人才計劃,通過引進、協作、培訓等多種形式建立多層次、多類型人才隊伍。一是聘請一批專業人士作為“種子選手”,推動瓊海創新發展的同時作為人才培訓師資;二是結合旅居度假吸引專業人士到瓊海康養度假,引導和鼓勵他們在瓊海建設和人才培訓中發揮作用;三是重點培訓各級管理人才,使之成為推動瓊海旅游和相關產業創新發展的核心力量;四是對鄉村度假和旅游新業態一線經營人員組織全面、持續的專業培訓,提高其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
我們相信,當“幸福瓊海”的產業轉型升級同人的轉型升級互為促進并形成良性循環,瓊海的“全域旅游”升級版又將成為一朵鮮艷奪目的“幸福之花”,引領我國推進幸福產業,打造“幸福中國”,這正是國家發展“全域旅游”的根本目標。
(作者介紹:陳耀,省社科聯副主席;王健生,省旅游發展研究會會長)
本文責編/鐘瑜 郵箱/zy2009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