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志業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中國對外戰略布局需揚長補短
季志業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代表大會召開以來的中國對外戰略布局可以用“積極進取”一詞來表達。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對外戰略布局的思想經歷了“一條線”和“一邊倒”、“三個世界劃分”、“和平發展”、“和諧世界”的幾個發展階段;中國外交政策也經歷了幾次大調整,包括中蘇結盟及關系破裂、與亞非拉國家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中美關系正常化、改革開放參與全球化,等等。這一切體現了一屆屆中國領導人在對外交往中的進取精神,每次布局調整都為共和國的鞏固、成長、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機遇。黨的十八大產生的新一屆領導人繼承并發揚光大了這種進取精神,準確把脈世界發展潮流,為中國實現由國際事務的參與者向引領者的角色轉變進行全新布局。
國家主席習近平正是中國對外戰略重新布局的思想倡導者和實踐領導者。十八大以來,他提出了一系列對外戰略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令人耳目一新。有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論述是一種深刻的哲學思考,是為未來國際關系發展提供了一種不同于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的中國式路徑,它包含著相互依存的國際權力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發展觀和全球治理觀。習近平以“命運共同體”的思想為統領,又提出了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的“總體國家安全觀”、對外交往中的“正確義利觀”、共商共建共享的“共同發展觀”等全新的思想理念。習近平在國際關系的實踐中有許多重要創舉,他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這不僅是一種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引領的經濟合作新模式,也是引領未來全球經濟治理的一個新抓手,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建立則將“一帶一路”的倡議落到了實處。為協調好當前復雜的國際關系,習近平提出了以“不對抗、不沖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提出了對周邊國家“親誠惠容”的四字箴言;在多邊場合通過主辦一系列峰會,積極推動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金磚集團、上合組織的合作,特別是在北京主辦了“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展示了中國高舉全球化旗幟、引領多邊合作進程的決心和能力;對廣大發展中國家則以“一帶一路”為引領,尋找新的融資渠道,著重幫助各國發展最迫切的基礎設施建設。
習近平主席審時度勢的對外戰略布局把中國一步一步領向世界舞臺的中央,正在肩負起作為一個世界大國的責任和擔當。同時我們要看到,中國在整體向世界舞臺中央靠近的過程中各個領域的節奏存在差異,只有把這些差異搞清楚,才知道未來五年我們應該重點在哪些領域和方向下功夫,爭取有所突破。
過去五年,中國對外戰略布局中經濟領域走在最前面,距離世界舞臺中央最近。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以積極姿態參與到全球化進程中,在與世界經濟的不斷融合中,經濟總量已躍升為世界第二,人均GDP也進入了世界中等水平,盡管還有數千萬人等待著脫貧。中國從全球產業鏈的低端來料加工到擁有完整產業布局和產業鏈,從大量引進機械設備到整套裝備的出口,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工廠”,甚至出現了部分產能“過剩”。中國正在從主要依靠出口拉動經濟,轉變成主要依靠內需(2016年已超過60%)帶動經濟發展,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進口市場,換句話說,正在由“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轉變。中國不僅是世界第二大直接投資引進國,而且從2014年起每年對外直接投資額已超過引進外資額,并以每年40%左右的幅度增長,2016年對外直接投資超過1700億美元,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資本輸出國。上海、深圳等地自貿區的設立、人民幣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籃子、亞投行由中國設計建立等等,表明中國與國際金融體系正深度融合。近年來,中國的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均取得突飛猛進發展,學術研究成果和專利申請數量均處世界領先水平,預示著科技引領下的中國經濟將持續發展,在某些領域還將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尤其應看到,“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針對逆全球化潮流提出的經濟發展路徑,得到了各國的廣泛響應,體現了中國方案對未來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引領作用。總之,中國在經濟領域正在走近世界舞臺中心。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在安全領域的對外布局也在一步步扎扎實實地往前走。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指導下,中國努力發展先進軍事裝備、提升軍事實力,同時積極參與國際安全合作,成為聯合國“五常”中提供維和兵力最多的國家,積極參與印度洋打擊海盜的國際聯合巡航,并在吉布提建立了首個海外補給基地,與各國軍方高層保持密切交往,應邀參加美國主導的環太聯合軍演,與俄羅斯定期舉行各軍兵種的聯合演習。在短短幾年內,我們在南海諸島擴建了領土,增強了力量部署,同時與越、菲、馬、文萊等國協商解決南海問題,推動與東盟商簽《南海行為準則》。在東海方向,推進釣魚島海域及領空的公務活動,既有效申張了中國對釣魚島及其附近水域的領土主權,又維護了區域和平。但總體上,中國維護自身安全的能力仍十分有限,尤其是大量人員和資產都“懸”在海外,國家還缺乏有效的保護能力和舉措,我們提出的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與現實之間還有相當大的距離。這一狀況是過去幾十年人們在理念上的偏差所致,當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候,似乎其他工作都應該為經濟建設讓路,客觀上造成了安全領域的欠賬比較多。進入本世紀后,中國開始重視國際安全合作,也明顯見效。成立于2001年的上海合作組織,是中國、俄羅斯和中亞國家共同創建的“合作謀安全”范例,形成了地區安全互信機制,聯合打擊地區“三股勢力”,維護地區和平穩定。湄公河流域的聯合執法機制,有效打擊了跨國販毒集團。近年來,各國在打擊國際恐怖主義、跨國網絡犯罪、販賣人口等領域也密切合作,體現了合作維護安全的理念,也取得了效果。但總體上,中國在境外維護自身安全的能力、為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而提供智慧和公共產品的能力還嚴重不足。中國周邊的朝核、阿富汗等熱點問題還在考驗著我們的智慧和能力。尤其是祖國尚未統一,臺灣分裂勢力被一些國家利用來牽制中國的發展。而當前我們的軍事能力剛剛跨出家門檻,只是偶然涉足一下遠洋,我們的外交能力還不足以解決眾多復雜問題。正如習主席所說,我們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的能力建設還需要極強的耐心、更多的投入,既需要強大的軍事能力建設,也需要國際安全的理念建設。“發展是硬道理”,我們要堅定不移地繼續發展,只是今天講發展不僅僅指經濟發展,而是講全面發展,包括國防能力、制度建設能力、文化實力的發展。當中國具有維護地區和世界安全的足夠能力時,才真正走到了世界舞臺的中央。
有人強調,中國需要軟實力建設,這個提法總體上是正確的。然而必須看到,中國作為一個5000年文明“香火”從未間斷的大國,一個崇尚哲理而非宗教的大國,一個幾千年前就擁有“世界大同”理念并懂得“修身、齊家、平天下”的大國,并不缺軟實力,而是面對數百年來西方主導的硬實力文明,我們必須從硬實力上超過他們,才能發揮中國軟實力的作用。今天西方強調的所謂媒體話語權、非政府組織影響力乃至生活方式等軟實力,都是“西式軟實力”,是建立在西方“硬實力”基礎之上的。中國想發揮“中式軟實力”的作用,在面對今天西方主導的世界時,就必須先發展自身“硬實力”。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離世界舞臺中央最遠的領域是人才。今天,當中國與世界相互交織越來越緊密時,我們越來越感覺到嚴重缺乏這樣的人才:他們應該既懂得中國傳統和現實,又能懂得世界、懂得對象國;既能很好把握本國的歷史方位,也能很好把握世界發展方向;既能講好中國故事,又能懂得“聽眾”心態;既有語言和各種專業知識的儲備,又有很強的人格魅力和領導才華。但是,中國從事對外工作的大多是外語人才,無法滿足國家在各領域與世界打交道的專業人才需求。且不說中國對國際機構的領導作用,連中國雇員在這些機構中的比重與實際需求還相差很遠。中國走到世界舞臺的中央要靠一大群人去推動,既要培養中國自己的人才,也要用好國際人才,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總之,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對外交往中的主動性、進取性增強了,中國離世界舞臺的中央也越來越近,但還要花很大力氣去補齊短板。以我拙見,中共十九大勝利召開后,在對外戰略布局方面,應該重在蓄勢和謀勢,首先要下大氣力加強安全領域和人才儲備的能力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