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美戰略競爭與東亞安全態勢

2017-11-21 18:02:58
現代國際關系 2017年8期

劉 豐

中美戰略競爭與東亞安全態勢

劉 豐

近幾年,東亞地區安全矛盾呈現激化的態勢,安全形勢趨于緊張。這一明顯變化受到中美兩個大國力量對比的影響,但競爭態勢上升的幅度與實力對比差異之間并不匹配。本文認為,理解當今國際體系的轉型存在全球體系和地區體系兩個基本分析層次,全球層次上的核心問題是美國霸權的興衰與應對,地區層次上是中國崛起及其引起的戰略反應。東亞地區安全形勢走向緊張是由中美實力對比與信心對比脫節以及美國管理其地區盟友而引發的聯盟政治動力所導致的。在這一過程中,中美戰略互動的性質變化塑造著地區中小國家的戰略選擇,從而對中國周邊戰略環境的穩定性產生巨大影響。從既有的實力對比和實力增長勢頭出發,中國要維護持久發展和崛起的局面,需要著力管控中美戰略競爭的強度和烈度,尤其是在全球層次避免過度挑戰既有利益格局以及在地區層次規避中小國家的制衡傾向。

中美戰略競爭 東亞安全 實力對比 信心對比 聯盟政治

東亞是當今國際體系中最具發展活力的地區,但與政治經濟緊密互動不相一致的是,最近幾年明顯呈現安全矛盾上升、競爭加劇、緊張蔓延的態勢。其最明顯的表現是,地區內外的大國、中等國家以及小國之間一系列緊張事態密集爆發和負面循環。與現實事態發展相伴,學術界和大眾媒體關于東亞地區緊張局勢的探討和沖突可能性的討論日益增多。*在國際安全學界,近年來有關中美沖突的討論明顯增多。參見Richard N. Rosecrance and Steven E. Miller, The Next Great War? The Roots of World War I and the Risk of U.S.-China Conflict (MIT Press, 2014); Adam P. Liff and G. John Ikenberry, “Racing toward Tragedy? China’s Rise, Military Competition in the Asia Pacific,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No. 2, 2014, pp. 52-91; Evan Braden Montgomery, “Contested Primacy in the Western Pacific: China’s Rise and the Future of U.S. Power Projectio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No. 4, 2014, pp. 115-149; Stephen G. Brooks and William C. Wohlforth,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hina’s Rise and the Fate of America’s Global Positio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No. 3, 2015/16, pp. 7-53。中國學者關于中美戰略競爭的討論可參見,朱鋒:“中美戰略競爭與東亞安全秩序的未來”,《世界經濟與政治》,2013年第3期,第4~26頁;李巍、張哲馨:“戰略競爭時代的新型中美關系”,《國際政治科學》,2015年第1期,第25~53頁。權力轉移理論是理解中美關系的一種傳統視角,不少學者在看待東亞地區體系安全態勢時,也傾向于強調這一地區正在改變的力量對比和戰略關系,其中,最為重要的莫過于美國與中國這兩個大國之間的力量對比與戰略矛盾。應該看到,地區權力轉移所引起的利益訴求變化是東亞安全局勢動蕩的主要原因。但是,學術界對權力轉移的性質、范圍和程度存在爭議。根據權力轉移理論的定義,兩個強國之間力量對比達到80%時,雙方可以視為大致相當或持平,這個時候體系內戰爭和沖突的風險才會明顯上升,進入權力轉移的區間。考慮到中美兩國的實力仍存在顯著差距,權力轉移所需的實力門檻還遠未達到。因此,在一定意義上,中美戰略競爭與摩擦的上升趨勢超過了雙方實力對比所應有的范圍。為了應對中國崛起,美國正在提前由接觸轉向防范甚至遏制。這也意味著,作為一種客觀現象的權力轉移態勢與傳統的權力轉移理論的預期之間并不相符。那么,如何評估權力轉移的范圍及其限度,及其對中美戰略競爭帶來的影響,成為認識當今東亞地區國際關系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更好地回答中國需要怎樣的地區戰略的問題。更明確地說,由此導致的問題是,中美戰略競爭為何在最近幾年明顯超出了實力對比所設定的范圍?雙方的競爭將如何影響東亞地區的安全局勢?從長遠看,如何管控這種戰略競爭?

一、全球與地區:理解權力轉移的兩個維度

當今時代正在出現顯著的權力轉移是學術界的一個共識,但對于權力轉移的性質、范圍和限度,學者們并沒有達成一致。爭論的焦點包括,權力是否會從西方轉向東方或者從發達國家轉向新興國家?世界將維持單極狀態,還是走向多極,抑或是進入新的兩極?觀點的差異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比如對權力構成要素的界定,對變化趨勢的預期。這其中,最為核心的關鍵詞是如何評估“美國霸權”和“中國崛起”兩個彼此關聯的現象。

美國霸權和中國崛起這兩個關鍵詞界定了國際戰略和安全研究的學術議程。在有些時候,它們是彼此獨立的現象。比如,國際關系學界長期探討美國霸權是否會維持、單極體系的穩定性如何以及次等大國為何沒有制衡美國霸權。但近來,它們被越來越多地聯系在一起,探討的核心議題變成了中國崛起是否對美國霸權構成根本挑戰。可以理解,每一個時代的國際關系都是由當時的主要大國之間的互動所塑造的,國際體系的變化也取決于大國之間的力量對比和戰略互動。但是,在討論這兩個議題時,或者更廣泛的權力轉移時,實際上存在著全球和地區兩個不同層次的問題。理解中美關系,以及東亞地區國際關系,需要將這兩個層次適當分離。這是因為,美國霸權是一個全球性現象,學術界主要關注中國、俄羅斯以及其他次等大國如何應對美國霸權;相比之下,中國崛起仍主要是一個地區性現象,學者們更多聚焦于中國的周邊中小國家如何應對這一變化。全球體系與地區體系兩個層次之間的關聯與脫節,也塑造著東亞地區的安全態勢。

第一,在全球層面的權力轉移。從全球體系來看,國際體系中的首要問題實際上是唯一的超級大國(霸權國)美國如何與世界共處。冷戰結束后,中外學界和政界曾就國際格局問題進行過長期爭論,出現過“單極”“多極”“一超多強”“多極化”等多種代表性觀點。但在國際關系理論界,單極獲得了較多認可。與此同時,關于單極體系的基礎、單極體系的穩定性與延續性、單極體系對美國和其他大國行為的影響等重要問題,不同理論學派的學者得出的結論大相徑庭。*有關不同學派在單極相關問題上的主張,可參見G. John Ikenberry, Michael Mastanduno and William C. Wohlforth,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Unipolar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根據經典現實主義的論述,霸權對于其他大國都是威脅,因此次等大國的優先選擇是制衡霸權國,推動體系的實力對比回歸均衡。然而,制衡缺位是冷戰后體系中一個最為令人矚目的現象。在很長時間里,沒有哪個次等大國有意愿或有能力制衡美國。美國的盟友——德國、英國、法國和日本——堅定地站在美國一邊,沒有制衡的意愿。面對北約持續東擴,俄羅斯有較強的制衡意愿,但由于經濟上的衰退,制衡的能力有限,更多時候采取的是防御性態勢。在經濟發展戰略導向下,中國在更多時候采取了與美國進行合作的政策,制衡的意愿也不強烈。

如同現實主義所期待的那樣,不受約束的權力必將導致濫用。冷戰后美國歷屆政府的行為模式都表現出了單邊主義、軍事力量的優先性、價值輸出和權力擴張等特征。與此同時,美國試圖謀求軍事上的絕對安全,建立一個覆蓋美國本土、西歐南歐以及亞太地區的全球反導網絡,由此降低俄羅斯和中國的核威懾能力。不過,這種行為模式和動機導致兩個方面的負面影響。一方面,美國在軍事干涉、推廣民主的行動中揮霍了自己手中的權力,浪費了大量的資源。另一方面,中國和俄羅斯近年來明顯恢復對美國制衡的實力和意愿。這是過去幾年間全球層次大國戰略關系演進的基本邏輯。

第二,地區層面上美兩極化的初步形成。從理論上看,國際體系包含全球和地區兩個不同層次。實際上,每一個地區子體系的力量對比和戰略關系都不同于全球層次。盡管我們說冷戰后是一個美國單極或霸權體系,但在東亞、中亞、中東、西歐和南美,霸權國的滲透能力和主導水平都存在顯著差異。作為地理上并不位于東亞的國家,美國以軍事存在、地區盟友和安全網絡為依托,建立并長期維持著一個局部霸權體系。

不少學者將中國崛起視為對美國全球霸權的挑戰,但從絕對實力角度看,這種觀點言過其實。從全球體系層次的實力分布看,中國仍然與美國存在較大差距。根據2016年的統計數據,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約為10.8萬億美元,相當于美國經濟總量的60%。*2016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數據可參考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702/t20170228_1467424.html.(上網時間:2017年8月1日)而從國防預算看,2016年中國的國防開支約為1450億美元,相當于美國軍費開支的25%。*參見“關于2015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6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摘要)”,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lh/2016-03/05/c_1118243992.htm.(上網時間:2017年8月1日)因此,從綜合實力來考量,中國離權力轉移理論所預期的實力門檻仍相距甚遠。在這個意義上,中國仍然主要是一個區域性大國,大部分實力基礎和力量投入都立足于東亞地區。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逐漸成為東亞地區經濟格局中的重要一極,是影響地區秩序變化的主要因素,但并未使地區秩序脫離霸權秩序的范疇。中國身處美國的地區等級體系之外,顯然不是美國霸權秩序的支持者和順從者,但是并未嘗試挑戰美國的地區霸權,而是試圖融入地區的經濟分工體系和貿易網絡。

在中國崛起的背景下,美國的勢力不僅沒有從東亞地區消退,而且還在繼續強化。這是因為,盡管地區內多數行為者在經濟需要中國,但是在安全上并沒有將中國視為完全可靠的伙伴,也沒有將中國視為美國的戰略替代者。東亞許多國家既希望開拓中國市場、與中國進行貿易,又對中國的安全戰略意圖缺乏了解,在這種情況下,它們希望借助美國抵消中國帶來的壓力。因此,在美國安全承諾的保障下,這些國家可以放心地與中國進行經濟上的往來,從與中國的接觸中獲益。當然,美國的亞洲盟國和安全伙伴也希望增加自身的回旋空間,從而從中美兩大國的地區競爭中獲益,至少避免在沖突中受到嚴重損害。

總體上看,國際關系學者在討論國際體系時,實際上存在全球體系和區域體系兩個不同層次的問題。這兩個層次實際上帶給國際關系兩種不同的問題。從全球層次的挑戰來看,美國單極給世界造成威脅;而從地區層次的挑戰看,特別是從東亞地區看,首要的是中國崛起帶給地區體系的沖擊。在戰略行為上,中國、俄羅斯在內的次等大國在全球層次上存在著制衡美國霸權的需求,而東亞中小國家在地區層次上存在著制衡中國崛起的需求,這兩種不同的取向交織在一起,塑造著東亞地區的安全格局和安全態勢。

二、中美戰略競爭與東亞安全態勢的兩重動力

中美戰略競爭為何在近幾年,尤其是2010年之后明顯加劇?這個問題已經在國際關系學術界得到了較為充分的討論,產生了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解釋。現有的解釋要么強調中國實力的提升所導致的戰略轉變,要么關注美國繼續強化在東亞地區的介入而造成的緊張。然而,地區安全態勢的變動是中美之間戰略互動的產物,并不是單純某一方的行為所驅動的。通過梳理分析既有研究的優劣得失,我們可以對這一問題作出更為合理的解釋。

第一類研究強調了中國實力的迅速崛起給中國自身的行為模式及地區安全所造成的影響。其中一種觀點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總量的增長和軍事實力的提升尤其是海軍的現代化,中國的國家利益發生了變化,更加注重海洋權力的建設,并積極維護海上貿易通道。*Michael Yahuda, “China’s New Assertivenes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13, No. 81, p. 446.這就使得本來就存在的海上爭端變得更加敏感,也引起美國在該地區的介入,從而導致中美兩國戰略競爭加劇。另一種觀點認為,2010年之后尤其是中國新任領導集體執政以來,中國外交出現了明顯轉型,由此前的“韜光養晦”越來越轉向“奮發有為”。*Jian Zhang, “China’s New Foreign Policy under Xi Jinping: towards Peaceful Rise 2.0?” Global Change, Peace & Security, No. 1, 2015, pp.5-19; Zhou Fangyin, “Between Assertiveness and Self-restraint: Understanding China’s South China Sea Policy”, International Affairs, No.4, 2016, pp.869-890.中國不僅在維護周邊領海安全等議題上,在世界其他地區發展和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等各類議題上,都比此前表現得更加積極主動,甚至在某些國際領域已經在積極構建新的機制與規則。這類行為的變化對于處于權力結構頂層的美國來說,當然構成一種必然要防范甚至遏制的需求。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近幾年比之前顯得更加強勢,在維護海洋利益等方面采取了更加強硬的姿態和行為,*Alaster Iain Johnston, “How New and Assertive is China’s New Assertivenes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013, Vol. 37, No. 4, pp. 7-48; Hoo Tiang Boon, “Harding the Hard, Softening the Soft: Assertiveness and China’s Regional Strategy,” 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No.8, 2016, pp.1-24.這導致周邊國家也具有“攜美制中”的戰略需求。

第二類研究關注美國的霸權護持戰略,認為中美戰略競爭主要是由美國強化對中國的防范和打壓所引起的。比較為人們所熟知的一種觀點是,霸權國為維護霸權穩定,一向對體系內的崛起國或有崛起潛力的次等大國保持高度警惕,在權力轉移的過程中,隨著崛起國與霸權國之間的實力對比越來越接近,二者之間爆發沖突與戰爭的可能性也越高。*關于權力轉移的相關討論,可參見:A. F. K. Organski,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Knopf, 1958; Renald Tammen, ed. , Power Transition: Strate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and London: Chatham House Publishers of Seven Bridges Press, 2000; Jonathan M. DiCicco and Jack S. Levy, “Power Shifts and Problem Shifts: The Evolution of the Power Transition Research Program”, 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1999, Vol. 43, No. 6, pp. 675-704; Steve Chan, “Exploring Puzzles in Power-transition Theory: Implications for Sino-American Relations”, Security Studies, No.3, 2004, pp.103-141; 肖河:“霸權國與其他主要大國關系研究——以二戰后歷史為例”,《世界經濟與政治》,2016年第3期,第44~73頁;宋偉:“實力轉變理論述評”,《現代國際關系》,2016年第10期,第39~46頁。盡管2012年以來,中國極力倡導與美國發展“新型大國關系”,但是中美兩國的誤解和競爭依然存在。*Suisheng Zhao, “A New Model of Big Power Relations? China-US Strategic Rivalry and Balance of Power in the Asia-Pacific”,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15, No. 93, p.377.正是在這一時期,奧巴馬政府開始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有意無意地將中國崛起視為最重要的防范對象,通過加強海空軍事力量、強化與亞太盟友的安全合作以及推進“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談判,在安全和經濟上給中國施壓。*“Pivot to the Pacific?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s ‘Rebalancing’ Toward Asia”,CRS Report for Congress, March 28, 2012, p.8, http://www.markswatson.com/pivot2pac-CRS.pdf(上網時間:2017年8月10日)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行為變化不過是對美國亞太戰略調整的合理反應,是為了應對美國強化地區軍事存在和經濟競爭所帶來的壓力和挑戰。

以上幾種觀點從中國和美國各自的戰略考量和行為變化給出了解釋,但仔細斟酌可以發現它們的不足之處。從中國國家利益和對外政策的變化看,中國與周邊國家存在的領海爭端是一個長期問題,只是近些年才成為國際安全關注的焦點議題,甚至這些焦點議題也并非美國的核心利益關切。而且,中國也一向將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視為核心利益,并沒有在除此之外的其他議題領域顯得比以往更加強硬。即使是與中國存在海洋權益爭端的國家,中國也并非始終表現出強硬姿態,而是盡可能選擇以外交方式處理,避免動用強制力量。此外,盡管新時期中國在外交上更加奮發有為、積極主動,但是并沒有突破美國在二戰之后建立的國際體系,也一直自我強調是該體系的受益者和建設者,而并非顛覆者。從美國亞太戰略轉移的角度看,首先是中美兩國經濟總量和軍事實力的對比還存在比較顯著的差距,中國在當前甚至未來一段時期還不具備挑戰美國霸權的實力;其次,美國的亞太戰略是美國全球戰略的一部分,作為一個全球性大國,中國崛起是重要的但決不是唯一的因素,美國亞太戰略轉變也具有重振美國經濟和護持美國全球領導地位等多種原因。由此看來,以上幾種觀點可以從長期和方向性上解釋中美兩國為何會出現戰略競爭,但是并不足以解釋為何中美戰略競爭在最近幾年突然呈現大規模爆發的態勢。不管是從中國的角度還是從美國的角度,既有解釋都是基于兩國實力對比和戰略互動等物質性維度。實際上,除了可供參考的物質性維度,中美兩國之所以近年來呈現戰略競爭上升和摩擦頻現的態勢,還需要考察中美兩國的認知性維度。

東亞安全態勢趨緊是中美戰略競爭加劇的反應。面對南海問題、朝核問題等一直存在的地區性矛盾,美國明顯利用這些議題加強對中國的緊逼,而中國也改變以往的行為模式,對美方作出了相應的反制措施。從理論上看,東亞安全形勢向競爭加劇和緊張升級方向發展,主要受兩個負面因素的影響,一個因素是中美之間實力對比與信心對比的失衡,另一個因素是美國管理其亞太地區盟友和安全伙伴所引發的聯盟政治的效應。

在實力對比與信心對比方面,按照權力政治的邏輯,傳統主導國美國與新興崛起國中國之間的實力變動是當前東亞安全態勢顯著變化、緊張氣氛加劇的核心原因,但信心這一主觀因素同樣重要。近來,“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這一概念在政界和學界廣為引用和討論,關于這種陷阱是否真實存在,以及它是否適用于今天的中美關系,都是引發爭議的問題。*Graham Allison, “2014: Good Year for a Great War?” The National Interest, January 1, 2014.但不可忽視的是,它反映了美國決策者和分析家的思維傾向,凸顯出美國戰略界對中美實力變動所引發的緊張情緒,以及加強對中國防范和遏制的戰略考慮。在南海進行所謂“自由航行”宣示行動和力推“薩德”入韓,反映了美國一貫的霸權思維和維護主導地位的戰略目標。在新的形勢下,則反映出中美實力對比變化明顯加劇了美國防范中國的焦慮感和迫切感。正如上文所強調的,中國的實力增長還遠未達到對美國霸權構成實質性威脅的地步。那么,實力對比沒有發生質變的情況下,美國為何會加大對中國的壓力?

本文認為,美國對華戰略轉向是由中美在現有力量對比態勢下雙方的信心對比變化所導致的,一方面美國管控中國崛起的信心下降,另一方面中國實施進取戰略的信心上升。具體而言,盡管美國的相對實力有所下降,但其信心流失(the erosion of confidence)的速度和程度超過了實力下降的幅度。相比之下,中國使用自身能力塑造環境和改變現狀的信心在上升,盡管這種能力本身還在積累之中。 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核心目標是鞏固其霸權主導地位,追求絕對安全。為此,美國試圖在其本土以及歐洲和亞洲兩個主要地區建立起反導系統,構成全球反導體系。多年來,盡管中俄兩國強烈反對美國在歐洲和亞洲的反導系統建設,但在實踐中,美國部署反導系統的動作已經越走越遠。從地區格局看,美國為應對中國崛起而加強防范甚至遏制的一面在上升。在2008~2009年金融危機之后,美國戰略界對中國的焦慮感和緊迫感明顯上升,逐漸達成加強對華防范的共識,并通過推進“亞太再平衡”戰略付諸實踐。在信心流失的背景下,美國戰略界認為現在如果不對中國采取措施,那么未來的優勢會越來越小。*關于美國對華政策辯論,參見陶文釗:“美國對華政策大辯論”,《現代國際關系》,2016年第1期,第19~28頁。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崛起及其對美國構成的挑戰被人為夸大或放大了。這主要是單極體系的影響和信息時代的效應。單極體系本來是一種缺乏挑戰者的體系,但高處不勝寒的單極國家會對體系內的實力變動更加敏感,對實力的微小變動都感到緊張。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時代,有關國家間實力對比的各類數據和排名使得實力變動更加顯性化。而在以往的時代,實力對比主要靠最高決策者和少部分知識精英的感知,通常不太精確,而且是滯后的。盡管中國崛起仍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物質實力與美國存在明顯差距,但大量關于中國崛起的信息和指標放大了客觀實力的變動。

在聯盟政治方面,東亞安全形勢受到美國管理其亞太地區盟友所導致的負面聯盟政治的影響。與歐洲地區以多邊條約和組織為基礎的聯盟架構不同,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聯盟關系由美國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泰國、菲律賓等五國的雙邊聯盟構成。由于這些聯盟在美國整體亞太戰略以及亞太安全秩序中的地位,研究者們通常將它們視為一個以美國為中心的聯盟體系,即“軸輻體系”。*Victor D. Cha, “American Alliances and Asia’s Regional Architecture,” in Saadia M. Pekkanen, John Ravenhill, and Rosemary Foot,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Asi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pp. 737-757.現如今,美國的聯盟體系的性質和功能明顯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安全聯盟。在傳統意義上,聯盟的核心是相互確保彼此安全的承諾;而現在,美國與其盟友之間的權利與義務的核心在于,美國為盟友提供安全保障,而盟友支持美國的主導地位。由此,這些聯盟關系支撐著美國的等級體系,美國與其盟友之間并不存在對等的關系。這也意味著,美國對其盟友發號施令的能力壓倒了盟友對美國的期待。

在信心流失的背景下,以同盟關系和軍事存在作為美國介入地區事務、維護其戰略利益的主要抓手。在美國總體進行戰略收縮和縮減國防開支的背景下,美國認識到同盟關系對其維持地區存在的重要性。*參見左希迎:“美國戰略收縮與亞太秩序的未來”,《當代亞太》,2014年第4期,第4~28頁。為此,美國政府強調在兩個需求上進行平衡。一方面,美國需要維持對盟友的安全承諾,繼續為盟友提供安全保障,以保證盟友對主導地位的信心和信任;另一方面,美國需要鼓勵盟友承擔義務,加強伙伴能力建設。在奧巴馬政府時期,積極加強與亞太盟友之間的關系是美國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至關重要的支柱之一。具體而言,美國推動日本、韓國等盟友承擔更大的責任,協調多個雙邊盟友之間的聯系,著力開展與這些國家之間的雙邊軍事合作。盡管特朗普上臺后,美國與盟友的關系經歷了短暫波動,但目前已經明顯回歸到傳統的軌道上。

按照杰克·斯奈德(Jack Snyder)的理論,聯盟內部政治的核心矛盾是在“牽連”與“拋棄”這對困境之間的權衡。*Glenn H. Snyder, “The Security Dilemma in Alliance Politics”, World Politics, No. 4, 1984, pp. 461-495.具體而言,加入聯盟的國家擔心被盟友卷入自己并不希望介入的沖突,同時又怕在沖突中被自己的盟友拋棄。但是,美國亞太聯盟體系的內部政治動力超越了“牽連”與“拋棄”這對困境的范疇。在美國主導的聯盟中,美國有充分的行動自由度和決定權,它既不怕盟友拋棄,也不擔心卷入盟友的沖突。美國聯盟體系的性質不再是維護美國的國家安全,而是維持其主導的等級體系。*關于聯盟在美國等級體系維系中的作用,參見David A. Lake, Hierarch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9; 孫學峰:“東亞準無政府體系與中國的東亞安全政策”,《外交評論》,2011年第6期,第32~48頁;鄺云峰:“美國的朝貢體系”,《國際政治科學》,2013年第4期,第36~88頁。盟友對美國的安全需求大于美國對它們的安全需求,美國對它們更多是戰略需求大于安全需求,即要求它們在戰略方向上與美國保持一致,在戰略實施過程中幫助美國分擔成本。那么,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如何管理盟友就成為聯盟內部政治的核心內容。這種管理不僅體現在軍事安全領域,而且還擴展到政治、經濟等其他不屬于聯盟義務的領域。特別是,在奧巴馬時期推進“亞太再平衡”過程中,美國期望盟友和安全伙伴加入其所倡導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在更廣泛的維度上牽制中國地區影響力的發揮。盡管特朗普政府退出了這一協議,但仍然尋求在東亞地區維持影響力,只是采取的經濟策略還需要進一步確定。美國管理其盟友的主要目標不是限制這些國家與中國交往,而是在這些國家與中國開展超出美國預期的戰略合作時加以限制。

在引發東亞安全矛盾升級的過程中,上述兩重動力是相互交織、彼此強化的。在絕對實力出現衰落和信心下降的情況下,美國對地區權力轉移的進程更加敏感,對喪失主導地位的擔憂愈發顯著。因此,它傾向于利用已有的安全矛盾來加強對中國的牽制。與此同時,美國對中國的防范與部分周邊國家對中國的憂慮找到了契合點,個別國家制衡中國的意愿也在加強,與中國存在安全矛盾的國家尤其如此。這些美國的盟友、準盟友和安全伙伴與中國打交道時,或多或少在尋求美國的支持,迎合美國防范中國的戰略需求。就中國而言,美國在東亞地區維持并升級聯盟關系,對中國國家安全構成現實的威脅和制約。在釣魚島問題、南海問題等一系列緊張事態中, 都有美國及其盟友的身影與動作。為了避免被一個對抗性的聯盟包圍,防止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受損,中國改變了以往的克制政策,作出了必要的反制。總體而言,在安全矛盾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中,實力對比變化的確是中美矛盾加劇的誘因,但競爭強度在一定程度上超出實力對比所限定的范圍,是由于雙方的威脅認知和對未來的預期發揮了增強效應,中小國家與中國的安全矛盾則發揮了輔助性作用。

三、調和中美戰略競爭

在單極體系下,維持美國主導地位是美國領導人和戰略界的既定戰略。由于中美之間力量對比持續向著對中國有利的方向變動,可以預期,雙方的戰略競爭會朝著更加激烈的方向發展。那么,這種戰略競爭是否必然走向沖突甚至戰爭?在現階段戰略競爭的強度能否調和?首先需要說明,盡管目前關于中美戰爭和沖突前景的分析眾多,但依據這種未來的假想情景來分析現實的中美關系存在根本性誤區。在中美兩國擁有核武器和穩定核威懾能力的情形下,關于中美之間爆發大戰的設想并沒有意義。從既有的實力對比和實力增長勢頭出發,中國要維護持久發展和崛起的局面,需要著力管控中美戰略競爭的強度和烈度。本文對中美安全競爭加劇的動力分析至少表明了兩個可能管控的方向:一是管理雙方的信心,二是規避聯盟政治的負面影響。

第一,中國應將中美兩國在全球層次與地區層次的戰略競爭區分開來,在全球層次上避免過快追求利益格局再分配和擴展影響力而帶來的挑戰,在地區層次上主要以溫和方式拓展影響力,將戰略強制手段的運用限制在核心利益問題上。中美兩國之間的競爭仍然是地區性,而非全球性的。通過與冷戰時代美蘇競爭對比,我們可以清晰地認識到這一點。在美蘇競爭中,兩個超級大國彼此進行了針鋒相對的軍備競賽,同時在全球主要地區都展開爭奪,試圖填補戰略真空或者擠壓對方的戰略空間。雙方的競爭不僅是全球性的,而且是全方位的,體現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意識形態等各個領域。相比之下,當前中美在全球層次的競爭還處在很低水平。中國是一個具有全球性潛力的崛起國,其在全球范圍的活動主要是經濟影響力的拓展,而非戰略和軍事層面的。中國加強了軍事現代化建設,但還達不到與美國進行競爭性軍備建設的規模。

在全球層次,中國也展現了改變既有利益分配格局的強烈需求,尤其是改革全球經濟治理架構中的權利、義務和利益分配。近來,中國領導人頻繁提出改革全球治理體系的主張,實質上是要促成國際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國際利益格局是主要大國在競爭與合作中協調和分配彼此利益形成的安排,是構成國際秩序的重要維度。在穩定有效的國際秩序下,體系的實力對比與利益格局之間存在動態平衡和相互匹配的關系。伴隨國際力量對比的持續變化和新興國家利益訴求的日益增多,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明顯面臨國際利益格局再調整受阻的困境,無法根據國際政治現實的變化實現自我調整。*參見何亞非:“國際秩序和國際關系的焦點就是規則爭論”,《WTO經濟導刊》,2016年第12期,第19~21頁。隨著國家實力的快速提升,中國的利益訴求也出現擴展,維護自身利益的手段得以加強,不可避免地對既有利益格局構成沖擊。不過,從中國自身利益需求、國力發展水平以及與國際社會互動的實踐出發,中國應該在繼續參與國際社會的前提下,穩步提升綜合國力,爭取新興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支持,審慎處理與主導國的戰略關系,循序漸進地推動國際利益格局良性調整。

在地區層次,中國的政策調整顯而易見。一是中國顯著加強了國內的能力建設和制度改革,為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地區戰略奠定了國內基礎。二是在應對釣魚島問題、南海問題等涉及主權和國家安全的問題上從被動反應轉向主動塑造,通過常態化巡航和島礁建設鞏固自身的主權和安全利益。三是通過主導建立亞投行和推進區域合作相關倡議,積極掌握在地區經濟一體化中的主動權。*關于中國地區戰略變化的討論可參見左希迎:“中國在釣魚島爭端中的戰略動員”,《外交評論》,2014年第2期,第35~54頁;劉豐:“中國東亞安全戰略轉變及其解釋”,《國際政治科學》,2016年第3期,第29~52頁。

需要明確的是,全球性競爭與地區性競爭是兩種不同層次的競爭,它們之間的差異體現在競爭強度、需要投入的資源、競爭手段以及對主導國的沖擊力度等方面。當前,中國在全球層次的影響力拓展主要著眼于資源獲取和市場開拓。盡管維護中國海外利益的需求在上升,但現階段在海外謀求軍事存在和填補戰略真空仍存在很大風險。上文已經提出,每一個地區體系都有其實力對比和固有的戰略關系,即便在一些地區美國的控制力和影響力較低,但進入這些地區會不可避免地遇到傳統勢力的抵制。因此,中國應該將戰略重心聚焦于東亞地區體系,通過漸進的、溫和的戰略路線擴展地區經濟和安全影響,塑造有利的地區環境。

第二,中國需要規避中小國家的制衡傾向,綜合運用安全和經濟手段為多數中小國家繼續推行對沖戰略(hedging strategy)創造條件。*關于對沖作為地區國家的一種主導行為,參見王棟課題組:“中國崛起與亞太國家對沖行為研究”,《戰略縱橫——研究報告匯編(2012-2013)》,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第70~123頁;劉豐、陳志瑞:“東亞國家應對中國崛起的戰略選擇”,《當代亞太》2015年第4期,第4~25頁;Suisheng Zhao and Xiong Qi, “Hedging and Geostrategic Balance of East Asian Countries toward Chin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16, No. 100, pp. 485-499。在過去20多年間,出于為經濟發展創造一個和平穩定的地區環境的需要,中國奉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實行“睦鄰、安鄰、富鄰”的政策,對周邊國家在經濟和安全上分別采取了分享機遇和自我克制的策略,一方面依靠經濟手段為這些國家提供穩定的經濟收益,另一方面在與自身核心利益直接相關的安全問題上進行戰略安撫。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以往的周邊政策的重心實際上在于“富鄰”,希望以互惠甚至讓利的方式換取周邊國家對中國的信任。盡管中國在安全領域也采取了自我克制的策略,擱置與周邊國家在安全問題上的爭議,但這種策略是穩定安全預期的一種消極手段,必須以其他國家給予積極和善意的回應為條件。如果無法得到善意回應,將使自身在這些問題上的核心利益遭受損害,并且喪失解決問題的主動性。目前的困境在于,許多周邊國家在深化與中國的經濟合作的同時,也在不斷強化與美國之間的安全互動。真正達到維護自身和地區安全、緩解東亞其他國家安全憂慮的效果,中國在進一步提供經濟收益的同時,在政治和軍事上也需要采取積極的安全保障措施,盡量避免美國拉攏周邊國家結成針對中國的同盟,積極發揮中國自身在塑造地區內經濟和安全秩序中的主導作用。

在處理中小國家關系上,戰略手段運用存在的一個悖論是,完全依靠經濟施惠和過度采取攻勢外交都無法維持與中小國家的穩定關系。*參見高程:“中國作為崛起大國的‘戰略透支’問題探析”,《戰略決策研究》,2017年第3期,第49~55頁。前者無法塑造這些國家的安全行為,而后者會強化它們的制衡傾向。從理論上看,中國規避中小國家制衡主要有以下路徑:一是提升制衡的實力門檻,讓其他國家無法制衡。但是,由于美國在這一地區的長期存在是一個無法改變的現實,這種實力門檻短期內難以實現。二是提升自己崛起的合法性和可接受性,這種合法性來源于價值、績效和程序三個方面。具體而言,中國崛起所倡導的價值理念與中小國家的需求是否契合,崛起能否給中小國家帶來足夠的收益,以及能否讓這些國家參與和分享崛起過程。*關于增強崛起合法性的討論,參見孫學峰:《合法化戰略與大國崛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4年。三是通過政治、經濟和安全手段分化與孤立制衡陣營,在制衡陣營內部打下楔子。

當前,對沖仍然是東亞地區中小國家應對中國崛起的主要策略,盡管在某些議題上,它們有支持和配合美國行動的意愿,但并沒有系統性倒向美國的風險。*參見劉若楠:“大國安全競爭與東南亞國家的地區戰略轉變”,《世界經濟與政治》,2017年第4期,第60~82頁。中國可以通過安全和經濟上的安撫,配合適度的強制手段,這有助于中小國家繼續維持對沖戰略,避免倒向美國一方。

四、結論

冷戰結束至今,東亞地區總體上保持了和平、穩定和發展的良好勢頭。當前,一系列現實事態表明,東亞地區安全矛盾呈現激化態勢,安全形勢趨于緊張。在單極體系下,美國將維持主導地位作為國家安全戰略的核心目標,由此導致美國戰略界對中國崛起懷有疑慮,美國對華接觸戰略始終存在防范要素。由此,中美戰略競爭是當今國際體系中難以回避的現實。但是,當前中美競爭態勢加劇與雙方的實力對比之間明顯并不匹配,尤其是中國尚未邁過挑戰和顛覆美國主導地位的實力門檻。本文認為,東亞地區安全形勢走向緊張是由中美實力對比與信心對比脫節以及美國管理其地區盟友而引發的聯盟政治動力所導致的。一方面,美國在相對實力下降過程中信心流失加劇,對中國的擔心和憂慮超出了實力對比范疇;另一方面,美國利用了地區中小國家對中國崛起的疑慮,將其與盟友和安全伙伴的安全關系擴展到戰略、經濟等其他領域。鑒于中國的實力仍與美國存在較大差距,在中美戰略競爭過程中,中國應將重心著眼于東亞地區體系的能力建設和影響力擴展,以漸進的、逐步的方式推進自身安全和經濟利益的實現與拓展。與此同時,中國應繼續堅持以安撫為主的地區戰略,為中小國家繼續采取對沖戰略創造條件。○

作者介紹劉豐,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主要研究國際關系理論、國際安全與東亞國際關系。

(責任編輯:王文峰)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激情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91啦中文字幕| AV老司机AV天堂|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日韩第九页|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欧美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 欧美精品在线看|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精选无码久久久|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www.狠狠|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69av在线|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国产美女精品在线| 日本欧美精品| 老色鬼欧美精品|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成人一级|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视频|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国产99免费视频|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中国丰满人妻无码束缚啪啪|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欧美www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一区|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另类视频| 国产白浆在线| 欧美在线网|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在线一区| 午夜日b视频|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大尺度在线|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片在线无码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午夜限制老子影院888| 日韩在线2020专区| www.亚洲天堂|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伊人操| 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 日韩高清欧美|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超碰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免费人欧美成又黄又爽的视频| 性色在线视频精品|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国产精品一老牛影视频| 亚洲第一成年网| 欧美日本在线| 国产精品999在线|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a级毛片| 亚洲黄色激情网站| 日韩欧美中文亚洲高清在线| 欧美日在线观看|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91精品专区| 国产免费好大好硬视频|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