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仲平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新時期中國外交任重道遠
馮仲平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1949年,獨立自主的新中國開啟了與外部世界關系的新時代。1979年,中國以改革開放的新面貌主動參與世界,中外關系進入了新階段。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國內勵精圖治、砥礪奮進的同時,在國際上主動進取、開拓創新,中外關系又迎來了一個新的時期。
過去5年,中國領導人在全面客觀研判國內國際形勢的基礎上,以強烈的歷史和現實自覺意識,從中國和世界長遠發展的高度,提出并實踐了一系列重要的外交新思想新理念。
首先,主動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盡管這一努力后來擴展到整個國際關系,但著力點一直是大國關系。可以說,與俄美歐以及新興大國構建和發展以相互尊重對方核心利益、合作共贏為核心的關系,占據了中國外交過去5年很大一部分議程。截至今年7月訪俄,習近平擔任國家主席以來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晤達22次。中國的意圖很明顯,就是努力與俄一道把兩國在“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打造成新型大國關系的典范。為了防止中美掉入所謂“修昔底德陷阱”,中國主動“出擊”,采取了一系列“不合常規”的舉動。安納伯格莊園“習奧會”、海湖莊園“習特會”,均體現了中國外交的主動性和靈活性。與此同時,中國堅持中美新型大國關系須基于相互尊重的原則,明確提出中美應尊重彼此主權和領土完整,尊重彼此對發展道路的選擇,不把自己的意志和模式強加于對方。對于中歐關系,中國非但未動搖發展中歐戰略伙伴關系,而且進一步將中國與歐盟定位為維護世界和平的兩大力量、促進共同發展的兩大市場及推動人類進步的兩大文明,并推動將中歐關系打造為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伙伴關系”。
在尋求與大國構建新型關系的同時,周邊外交被置于新時期中國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2013年中央召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習近平提出與鄰國打交道時中國要做到“親、誠、惠、容”。在此思想指引下,中國努力通過加大利益捆綁,雙邊和多邊兩條腿走路,不斷推動中鄰形成真正“命運共同體”。
“一帶一路”建設是近幾年中國最重要也是花了最大心血的一項外交實踐。中國向沿線50多個國家提出,互聯互通對于改善這些國家的就業等民生問題,以及維護地區和平穩定具有重要意義。該倡議從2013年提出以來,中國高層開展了大量精細復雜的頂層設計和制度建設工作,設立了絲路基金、亞投行,并在國際上特別與相關國家和地區組織展開密集的溝通交流。2017年5月在北京舉辦的有29國領導人及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三大國際機構負責人參加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可謂是這一溝通和交流工作的一個高潮。
過去5年,中國在全球治理方面的作用明顯增大。這要歸功于思想和意識的轉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為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進行了思想準備。中央政治局一年內兩度學習討論全球治理問題,更推動了共識的加速形成。在推動巴黎氣候變化協定的簽訂、二十國集團的轉型、聯合國發展目標的落實等方面中國均發揮了引人注目的作用。
以往習慣了中國忙于內務的外部世界明顯感受到近年來中國外交的變化。中國對外新理念新實踐已引發國際持續高度關注。對于中國本身,不斷奮發進取、開拓創新的外交努力也帶來了切實的成效。大國關系穩步發展,特別是特朗普上臺以來中美關系未出現大波折,中俄、中歐關系均處于歷史上最好時期。中國與新興大國的合作不斷取得進展。“一帶一路”建設為中國周邊外交提供了新的巨大動力。中亞、東南亞等許多國家積極抓住“一帶一路”建設機遇,進一步擴大了與中國合作的利益。在“一帶一路”合作框架下,中國在南海既維權又維穩,中菲關系實現轉圜,一度風高浪急的南海局勢明顯趨于平緩。中國積極推動全球治理極大地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聲望。如果說“一帶一路”建設使得很多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經驗、中國模式產生了更多認同的話,中國支持經濟全球化、開放經濟,以及氣候治理的立場則使得包括歐洲在內的許多發達國家對中國國際影響力的大增刮目相看。
然而,邁入歷史新時期的中國對外關系仍面臨諸多挑戰和考驗,任重道遠。我們熟悉的一些挑戰猶在。雖然主張“美國優先”的特朗普讓世界很不適應,美國外交的不確定性陡增,但美國對華戰略博弈沒有放松,并在南海等問題上持續向中國施壓。歐洲一些國家雖然對華不存在美國式的戰略競爭,但在所謂“價值觀”上的對華成見、偏見根深蒂固,令中歐政治互信難以建立。作為中國兩大近鄰的日本、印度對中國崛起的心態也十分復雜。2017年5月印度缺席“一帶一路”北京論壇格外扎眼,而近期由于印軍非法越界進入中國邊境地區引發的雙方軍隊對峙局面更使得人們有理由對兩國未來關系擔憂。日本對“一帶一路”的態度雖有所變化,如派團來華出席了“一帶一路”論壇,但其對華對抗戰略并未根本調整。不論是戰略防范遏制、地緣政治競爭,還是意識形態分歧,都使得美歐日印等國難以接受和適應中國的崛起。而這將繼續成為中國外交面臨的重大挑戰。朝鮮半島等地區熱點、南海東海等領土領海爭端以及中印邊境糾紛屬另一類傳統挑戰。此類問題同樣給中國外交提出極大考驗,如得不到解決或控制,對雙邊關系以及地區穩定必將產生消極影響。
同時,中國的外部環境又出現了一些新的不曾預料到的情況。伴隨著西方國家金融危機、社會動蕩,歐美均出現了以反建制和反精英為表征,以反全球化、反自由貿易、反移民、反歐洲一體化為內容的民粹主義或極端民族主義。2016年英國通過脫歐公投、美國特朗普勝選上臺,2017年法國極右政黨——民族陣線進入總統大選第二輪,無一不說明民粹主義的威力之大。歐美出現的逆全球化以及對外經濟保護主義需要高度重視。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該如何處理好與外部世界的關系,造福于中國和世界人民?
首先,始終堅持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原則。社會主義大國是中國最重要的特色,這既是中國外交的特性更是強大優勢。平等相待、合作共贏、共同安全等既是中國外交追求的理想目標,也是中國外交遵循的原則,任何時候都不應放棄。隨著中國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的提升,國家平等的原則更要堅持。其次,在如何實現共贏問題上多動腦筋。世界上如此多的國家愿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主要是受到了中國“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吸引。這一點告訴我們共贏是外交的硬道理。不論與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中國要不斷創新合作模式,實現雙贏和多贏。近年來中歐共同開拓“第三方市場”便是追求多方利益共享的積極探索。再次,在與大國特別是西方大國打交道的過程中,原則性和靈活性要相結合。合作加競爭加斗爭將是中國與西方大國關系的常態。一方面要以務實的態度通過合作鞏固和擴大雙方共同利益,另一方面要敢于斗爭來捍衛中國的利益。最后,既要加大還要改善中國與外部世界的溝通和交流。我們的敘事還有不少過于宏大或者空泛、模糊的表述,加上語言文化的差異,常令國外受眾難得要領。一些誤解錯解疑忌也可能由此產生。同時還必須提高我們對外部世界的認識,智庫要有能力提供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的產品。總之,如果說外交政策是一國內政的延續的話,外交能力則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新時期中國外交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