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成 (南開大學全球問題研究所所長、教授)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的創新
吳志成 (南開大學全球問題研究所所長、教授)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走出了一條與歷史上傳統大國不同的復興之路,中國在全球和地區事務中的作用和影響力顯著提升,建立在成功實踐基礎上的大國外交理論也隨之不斷開拓和發展。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把握國際形勢新變化,著眼中國發展新要求,以高度的理論自覺回答全球化時代和中國由大變強的歷史發展對中國外交提出的新課題,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造性、戰略性、前瞻性的外交新理念,彰顯了中國大國外交的特色、風格和氣派。
一是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為奮斗目標。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外交工作更要服從、服務于國家的發展戰略。習近平強調,新形勢下對外工作要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保障。他指出,中國夢同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息息相通。中國夢的內容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目的是宣示中國發展的目標和和平屬性,闡明中國的發展符合各國的和平預期,與其他國家的利益兼容,充分體現內政和外交的高度統一。實現中國夢,離不開和平的國際環境和穩定的國際秩序。中國人民圓夢也必將給各國創造更多機遇,必將更好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推動實現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夢。這些思想將自身發展同各國共同發展緊密結合,明確了中國外交為民族復興盡責、為人類進步擔當的重要使命,使新時期的中國外交站在了時代發展潮流的前列和國際社會道義的高點。
二是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全球治理指向。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使人類整體性和人類利益的共同性日益凸顯,國家之間的相互依存與相互影響加深。同時,面對日益突出的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為實現人類真正的可持續發展,國際社會支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更加強烈,需求更加旺盛。習近平提出,各國共處一個世界,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應該牢固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順應時代潮流,把握正確方向,堅持同舟共濟,權責共擔,增進人類共同利益。他還提出了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五位一體”的總路徑和總布局,即倡導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當前國際社會對公正、合理的全球有效治理需求日益提高,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中國提出的全球治理方案,是中國對人類社會發展潮流的前瞻性思考,不僅表明中國發展與人類發展相統一、中國命運與世界命運緊密聯系,也表明全球國家與人民因相互依存而生活在整體世界中的歷史命運,目的是尋求各國建設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約數,不斷增進中外人民之間的思想和心靈溝通,加強中國同世界各國的認知認同。
三是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區域和跨區域治理理念。2013年秋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是在新的全球化時代條件下中國踐行區域和跨區域合作共贏、協商共治的重要國際合作平臺。4年來,“一帶一路”建設已經取得一系列惠及世界的階段性成果,實現了從理論構想到創新實踐的重大跨越,為連接亞太經濟圈和歐洲經濟圈提供了一個相關國家共商、共建、共享的包容性發展平臺,贏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同和廣泛支持。2017年5月14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參加這一論壇的各國領導和嘉賓共商合作大計,共建合作平臺,共享合作成果。習近平指出,“一帶一路”建設植根于絲綢之路的歷史土壤,重點面向亞歐非大陸,同時向所有朋友開放。“一帶一路”建設將由大家共同商量,“一帶一路”建設成果將由大家共同分享。共商、共建、共享作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核心理念,是各方推動“一帶一路”的重要共識,也寫入了聯合國決議、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宣言等重要文件。這一理念蘊含著國際合作協商溝通的內在要求,也是對國際合作擴大共識、協同發展、互利共贏過程的高度凝練,它向世界宣示了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的國家意志,也傳遞了中國合作共贏的立場主張。可以說,凝聚合作共識、夯實合作基礎、抓牢合作主線、維系合作友誼、共享合作成果,不僅展示了“一帶一路”倡議攜手沿線各國互聯互通、互利共贏的合作邏輯,更向世界各國貢獻了探索人類和平發展合作的中國方略。“一帶一路”建設作為中國倡導和推動的事業,已經成為中國引導周邊和亞歐區域各國互利合作,帶動整個世界聯動發展,共同開辟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和文明之路的共同行動。
四是以親誠惠容為周邊外交工作方針。中國是世界上鄰國最多、邊界最復雜的大國之一,無論從地理方位、自然環境還是相互關系看,周邊對中國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積極發展與周邊鄰國的睦鄰友好合作關系一直是中國外交的首要考量。2013年10月中央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提出了“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工作方針,體現了中國對周邊外交工作的新思路。習近平強調,我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就是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要堅持睦鄰友好,守望相助;講平等、重感情;常見面,多走動;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邊國家對我們更友善、更親近、更認同、更支持,增強親和力、感召力、影響力。要誠心誠意對待周邊國家,爭取更多朋友和伙伴。要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同周邊國家開展合作,編織更加緊密的共同利益網絡,把雙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讓周邊國家得益于我國發展,使我國也從周邊國家共同發展中獲得裨益和助力。要倡導包容的思想,強調亞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發展,以更加開放的胸襟和更加積極的態度促進地區合作。遵循這些理念,就要全面發展同周邊國家的關系,努力使周邊同我國政治關系更加友好、經濟紐帶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聯系更加緊密,共同建設緊密的周邊命運共同體。
五是以合作共贏為新型國際關系準則。當前國際體系正處于調整和變動之中,新興大國崛起、國際權力格局變動,全球性問題凸顯、全球治理亟須深化,各國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共性,而分歧的解決越來越要求合作。因此,如何處理與其他國家關系尤其是大國關系,是中國在新世紀新時期所面臨的戰略議題。習近平倡導各國共同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強調要跟上時代前進步伐,把合作共贏理念體現到政治、經濟、安全、文化等對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就是要以合作取代對抗,以共贏取代獨占,推動各國同舟共濟、攜手共進。中美關系是當今世界大國關系的重中之重,針對一些人擔心中美之間可能發生對抗甚至軍事沖突,習近平提出按照“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原則建立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理念,成為中國發展和穩定中美關系的目標和指導思想。這一戰略理念要求承認發展道路、政治體制的多樣性,摒棄零和對抗思維,聚焦合作,管控分歧,尤其是大國之間,更應積極溝通協調,避免權力轉移過程中的沖突與對抗。這不僅是對中國與其他國家關系的表述,也是對各國關系的表述,而且實現了對傳統國際關系理論的重大突破和國際秩序觀的創新發展,引領了世界發展潮流和人類進步方向,為建設美好世界提供了嶄新思路。
六是以正確義利觀為國際交往原則。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在國際交往時要基于自身國情量力而行,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并主動承擔國際責任,分享中國發展成果,即既維護國家利益又維護國際正義,承擔國際道義與責任,處理好“義”與“利”的關系。習近平提出,中國外交要樹立正確的義利觀,義反映的是一個理念,共產黨人、社會主義國家的理念;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贏原則。在外交工作中倡導并堅持正確義利觀,就要對周邊近鄰義字當頭、顧全大局,致力于維護地區穩定發展;對發展中國家真誠友好、平等相待,對貧窮國家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絕不能唯利是圖、斤斤計較;在國際上主持公道、追求正義、踐行平等的價值理念,做到義利兼顧,要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樹道義。正確義利觀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新中國外交的優良品格,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外交的核心價值觀,而且成為中國在國際上弘揚公平正義、增強凝聚力和感召力的一面旗幟,有利于塑造中國的良好國際形象,提升中國的軟實力,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普遍贊譽。
七是以總體安全觀為國家安全指導思想。當前,全球范圍內安全問題泛化,非傳統安全與傳統安全、國內安全與國外安全問題交織,安全的范圍、內容和實現方式不斷變化。中國既面臨國內和周邊安全挑戰,也需要應對全球不安全因素。習近平強調,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安全威脅,單打獨斗不行,迷信武力更不行,合作安全、集體安全、共同安全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選擇。他指出,亞洲和平發展同人類前途命運息息相關,亞洲穩定是世界和平之幸,亞洲振興是世界發展之福。要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共同就是要尊重和保障每一個國家的安全;綜合就是要統籌維護傳統領域和非傳統領域安全;合作就是要通過對話合作,促進各國和本地區安全;可持續就是要發展與安全并重,以實現持久安全。這種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總體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不僅強調軍事、政治等安全問題,也涉及信息、生態、社會等安全領域。這一精辟論述為中國維護國家安全、加強對外安全合作提供了指導思想,而且通過搭建地區安全和合作新架構,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贏的亞洲安全之路,為維護亞洲乃至世界的安全穩定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