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錢均鵬
把延安精神作為辦校治學的重要理念
文/ 錢均鵬
延安革命傳統教學是我們西安政治學院的一門特色課程。自1978年建院以來,學院堅持以弘揚延安精神為己任。39年來矢志不渝開展延安革命傳統教學,迄今為止已先后組織了347批、20多萬來自全軍和武警部隊的學員赴延安接受革命傳統教育。這項教學成果先后被評為全軍院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軍隊院校優質課程”、“國家精品課程”。2010年中宣部、原總政宣傳部把學院堅持30多年持續不斷開展延安革命傳統教學作為重大典型在全國、全軍進行了集中宣傳。習主席強調,共產黨人“要經常接受延安精神的洗禮”,延安精神已經成為我院重要的辦學理念,為政治建軍、培養合格軍政人才作出了巨大貢獻。
偉大的延安精神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集中體現,是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集中體現,也是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寶貴資源。39年來,學院發揮地處西北、鄰近革命圣地延安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充分挖掘和利用延安豐富的紅色資源,始終堅持用延安精神指導辦校治學實踐,不斷挖掘這座精神富礦,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
1978年學院創建之初,院黨委就作出了進行延安革命傳統教學的決定,以繼承和發揚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為部隊培育合格的軍政人才。“延安革命傳統教學”最初是結合中共黨史課進行的。1990年初,院黨委作出《關于新形勢下深入進行延安精神教育的決定》,把延安精神教育滲透到各門學科、各項工作中去,把延安短期教育擴展為學員在校期間的全程教育,并將延安革命傳統教育從中共黨史課中分離出來,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直接納入教學計劃,并規定無論兩年制學歷班、研究生,還是半年制、一兩個月的短訓班,都必須集中接受42課時的延安革命傳統教育,并以寫心得體會的形式進行考核,成績記入學員學籍檔案。1995年,學院開始招收4年制本科學員,延安革命傳統教學隨之成為本科教育的必修課。鑒于該門課程現地教學的特點,為了加強組織領導,學院專門制定下發了《延安教學手冊》,對教學實施計劃、組織領導及職責分工、教學保障(包括教材、教學設施、車輛輸送、伙食管理等)、教學基地行政管理等方面作了具體而明確的規定,從制度上為教學順利實施提供了保證。
我院擔負著為全軍培養新型政工人才的任務,進行延安革命傳統教育,用延安精神鑄魂育人,培育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當代革命軍人,是時代的要求,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全院上下倍加珍惜這筆來之不易的寶貴財富,自覺履行傳播實踐延安精神的職責使命,始終堅持用延安精神鑄魂育人,確保辦校治學的正確方向。在辦學實踐中,始終突出理想信念這個主題,不斷強化官兵的精神支柱。大力倡導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積極開展“實事求是、言行一致”的校訓精神教育,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各項建設。牢固確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充分調動全院同志積極性和創造性。堅持弘揚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牢固樹立勤儉建校的方針,努力營造出勤奮敬業、團結和諧、充滿活力的良好氛圍。
39年來,延安精神始終是學院文化建設的精神母體。突出延安精神實踐特色,我們加強了以“追求真理、傳播真理、捍衛真理”為核心的“求是文化”建設,逐步形成了富有學院特色的文化體系。以延安精神為母體,按照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原則,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以辦學思想為代表的理念文化形態,以“以實取勝、主動作為”為特征的行為文化形態,以石頭、雕塑、櫥窗、亭園、走廊等組成的物質文化形態。不懈培育“忠誠使命、求實力行、團結拼搏、憂患進取” 的西政精神,強化教職員工對學院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切實把延安精神內化為全院同志的價值理念、精神追求、行為準則和集體品質。
傳播實踐延安精神是一個動態的過程,39年來,我院堅持學習與實踐相結合、教學與教育相結合、院內教育與現地教學相結合,統籌設計和開展革命傳統教學活動。新生入學時,把延安精神、校風校訓納入教育計劃;延安教學開始前,組織學員集中收看《延安——我們的課堂》、《圣地大課堂》專題片,請陜北歌王王向榮作《土地與歌》人文講座,搞好教學動員;現地教學期間,在基地開辦“延安之聲”專題廣播,教唱紅色歌曲,舉辦聯歡活動等,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教學結束后,組織填寫教學感言,撰寫體會文章,進行心得體會交流,舉辦“延安頌”詩歌朗誦會,開展延安精神主題實踐活動,進一步鞏固和深化教育效果。
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問題是根本性問題,是革命傳統教育的主題和著力點。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及其人民軍隊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在長期革命斗爭實踐中,延安精神已深深融入了人民軍隊的血脈,成為一個時代的坐標,顯現著一代革命軍人的崇高價值追求,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人民軍隊的重要精神支柱。革命圣地延安是對學員進行理想信念、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最好的課堂。為此,我們在教學中,本著“歷史與現實相統一”、“繼承傳統與實踐時代精神相一致”的原則,把理想信念、價值觀作為延安革命傳統教學的主題,作為提高學員政治素質的重點,引導學員學習革命先輩的崇高品格和偉大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一是結合參觀延安革命紀念館,講授黨在延安13年的艱辛歷程和偉大的延安精神,使學員了解中國革命從小到大、從曲折走向勝利的發展歷程和老一代共產黨人為真理而奮斗的光輝業績,加深對沒有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就沒有中國革命的蓬勃發展,就沒有人民軍隊的發展壯大,更沒有革命最后勝利這一歷史結論的認識,從而堅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鑄牢“聽黨指揮”的思想基礎。
二是參觀革命舊址,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歷史文物和老一輩革命家的事跡進行重點講解。通過一件件文物,一樁樁往事,一個個鮮活教材,使學員感受延安時期共產黨人的精神風貌,受到革命人生觀的熏染,深刻認識堅定的理想信念、正確的人生觀正是創造人間奇跡的力量源泉。
三是圍繞教學主題,合理組織專題講課、案例教學和現場點評。共設置了10個專題、2個教學案例、8個現場點評課。在教學中根據不同教學對象合理選擇使用,從不同角度滲透主題,為學員堅定理想信念提供一個歷史與時代的坐標。
四是把看、聽、思、悟與思想交流結合起來,啟發學員思考“人生的價值究竟在于奉獻還是索取?”“三四十年代熱血青年奔赴延安追求真理,今天我們來延安尋覓的是什么?”“如何結合時代特征讓延安精神永放光芒?”通過聯系思想實際,使學員在真摯、感人的交流之中,互相啟發,互相教育。
五是開展“陜北三戰三捷”實地戰例教學,使學員置身黃土高原的戰場遺跡中,實地感受開國將帥馳騁疆場、橫刀立馬的英雄氣概,催生能打仗、打勝仗的壯志豪情。
一是動之以情。無論是專題教學還是現場點評,在介紹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黨的領袖艱苦創業、不懈奮斗的事跡時,教員都帶著深厚的感情認真講好每一課,先感動自己,再感動學員。
二是以境激情。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精心營造濃厚的傳統教育氛圍,使學員觸景生情,受到感染。例如,在“四八”烈士陵園現地教學中,精心設計包括向“烈士紀念碑敬獻花圈——向革命先烈三鞠躬——教員現地授課《沿著革命先烈的足跡前進》——重溫入黨誓詞——召開烈士墓前黨小組會——自由瞻仰”等教學流程,充分挖掘環境潤物細無聲的功能。
三是寓理于情。在教學中,教員不是居高臨下的說教,而以“情”激發學員對“理”的領悟,最后,將答案聚集到理想信念、正確的人生價值追求上,并通過情感的傳輸,銘刻在學員的心上。
四是以真取信。在教學中,教員始終本著實事求是原則,既講黨的偉大之處,也不掩飾某些失誤,使學員在歷史的真實中,感受黨“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勇氣和好做法,更加感到黨的偉大和老一輩革命家的高風亮節。
實踐證明,“情感教學法”拉近了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距離,使二者在思想上產生共鳴,從而取得對理論教化的認同,達到教學目的,是革命傳統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近幾年來,在堅持充分運用“情感教育法”,以情為橋,以真取信,在情理交融之中促進學員思想轉化的基礎上,我們針對時代發展和教育對象的變化,適當加大了教學中理性感召的成份。如師旅政委班等高層次班教學,我們在內容上突出理性感召,突出領導智慧、突出實踐感知。主要體現在專題教學《艱辛的歷程,永恒的精神》、抗大舊址現場點評《深邃的戰略眼光,卓越的人才理念》等,從理論與實踐結合上深化教學內容,使延安革命傳統教學的理性色彩有了較大提升和強化,教學貼近時代、貼近現實,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習主席在梁家河7年的奮斗實踐是延安精神在當代的重要體現。近年來,我們圍繞延安精神的現代傳承,建設了梁家河教學體系,打造出一個集“4個專題、1個訪談課、1個研討課、2個拓展專題、1個實踐課”的課程群和“1本教材、1本教學資料、1個電教片”的教材體系。使學員深入了解習主席在梁家河7年不平凡的奮斗創業歷程,深刻體悟其中所體現的堅定信念、愛民情懷、苦干實干、開拓創新精神,進一步激發投身強軍實踐的實干精神和創造熱情,著力挖掘紅色資源的時代價值,不斷增強延安教學的時代性感召力,以深化拓展延安精神教學。
把延安精神作為辦學治校的重要理念,需要持之以恒的堅持延安教學,更需要加強教員隊伍、教材建設、學術研究以及利用媒體傳播來提升延安精神傳播的持續合力。
教員隊伍的自身素質如何,對教學效果有著直接影響。這方面,我們的主要做法是:一是根據新的形勢要求,不斷加強教員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院黨委一直明確要求:具體承擔這一教學任務的教員,首先必須帶頭學習、實踐延安精神,要用延安精神搞好延安教學。鼓勵教員開展對外學術交流,派教員去中央黨校、中國延安干部學院、井岡山干部學院、浦東干部學院等參加教學、學術活動,使任課教員的思想、業務素質不斷得到提高。二是加緊后備力量的培養,始終保證教學質量。近幾年,隨著學院編制體制的調整,教研室幾經變化,人員進出較大,教學人員培養任務很重。為此,教研室采取多種措施,加大培養力度。如及早壓任務,嚴格備課、試講制度,老同志現場手把手地傳幫帶等,保證了教學的順利進行,保證了延安教學的教學效果。
39年來,我們編寫出版了《延安歲月》、《永恒的精神》、《永遠的延安》、《懷念您啊——延安》、《延安革命傳統現地教學教程》(主教材)、《中共中央在延安》、《延安精神論綱》、《延安時期紅色故事選編》、《延安紅色歌曲選編》、《圣地沉思》、《梁家河——一個有大學問的地方》等教材、教學參考資料和音像資料,投入教學后對提高延安教學質量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也擴大了我院在軍內外相關研究的影響。
為進一步鞏固深化延安現地教學效果,學院一直強調在教育中注意做到三個結合:一是把短期實地教學與在校全程教育相結合。二是言傳與身教相結合。三是學習與實踐相結合。
2005年學院立項建立“延安革命傳統教學網站”。開發建設的預期目標主要有四個,最直接的目標,就是服務于學院延安革命傳統教學和延安精神研究;其次,是為各培訓班次學員學習、研究延安精神,了解掌握黨中央在延安13年歷史提供專門平臺;三是充分展示和宣傳我院建院以來堅持和發展延安教學的情況和教學科研成果;四是為全軍學習研究延安精神,深入了解我黨我軍的歷史和優良傳統,培養部隊戰斗精神提供信息資源服務。2006年上半年網站建設完成,主題非常鮮明,信息量大,集中了本學科具有代表性、權威性的研究成果,以及最新研究動態、研究成果,較好地配合了延安現地教學,進一步擴大我院延安教學的影響和作用力。
2006年12月正式成立延安精神研究所。研究重點:一是全面系統地研究中國共產黨延安時期13年在中國現代歷史上的地位、作用和影響;二是總結和研究中共中央在延安把馬列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歷程和經驗;三是揭示中共中央在延安領導中國革命取得成功的規律;四是研究延安精神的形成與發展、內涵及時代意義,以此加深教員、學員對延安精神的理解和把握,從而極大地推動、提升我院延安教學的層次與水平,更好地發揮它獨特的育人功能。
弘揚偉大的延安精神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不僅要在軍隊內部做好這項工作,也應該向全社會加大傳播延安精神的力度、廣度和深度。為此,我們依托《政工導刊》、《學報》,開辟“延安精神研究”、“延安精神在軍營”等特色欄目,為傳播實踐延安精神提供有效媒介。依托延安精神研究機構和專家,結合形勢任務,及時組織攻關、重點突破,多出高質量的精品力作,為弘揚延安精神提供更多的理論和智力成果。加強“延安革命傳統教育網站”建設,借助“新華網”的傳播優勢,提升延安精神在軍內外傳播的影響力,使之成為集學習、教育、研究、宣傳為一體的媒介平臺。加強社會互動,鞏固與北大、清華等軍地院校的合作,加強與地方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聯系,提供教育資源,擴大延安教學社會影響力和延安精神的輻射面。充分利用各類媒體,積極宣傳在傳播實踐中取得的認識成果、理論成果、經驗成果、制度成果,努力造成濃厚的傳播實踐氛圍,推動學院建設科學發展。
39年來,我們為國防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南京陸軍指揮學院、洛陽外國語學院、南京政治學院、北京軍區聯勤部、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國防生、西安聯合大學、北京市西城區教委、寧夏和青海延安精神研究會、上海市委黨校等50多家軍地單位承擔過教學任務,受到廣泛好評,推動了延安精神的廣泛傳播。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中國教育報》、《陜西日報》、中國軍網、新華網等中央和地方40多家新聞單位先后介紹了我院用延安精神辦校治學的做法;并在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召開的“延安精神進校園”的研討會等多次會議介紹我院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