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紅 劉蓉
勞模技師間的對壘
——儀化公司工會勞模技師工作室“五賽”見聞錄
■甘紅 劉蓉
兩個高大帥氣的70后勞模并肩出現在記者面前時,很難想象,和諧相處的他們會是競爭對手。可看到儀化公司制作的2頭猛牛使出全身氣力對壘的宣傳畫后,記者不得不相信,分別由這兩位勞模名字命名的唐玉剛技師工作室與曹飛勞模工作室早已在裝置現場打起了擂臺。
儀化公司有2套PTA裝置,一個投產于1995年,一個投產于2003年。兩裝置產品質量的高低對儀化公司在市場上的質量形象和競爭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每天面對由無數管道和罐體組成的錯綜復雜的巨大裝置,要想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實屬不易。
曹飛勞模工作室和唐玉剛技師工作室分別于2012年6月、9月在PTA二裝置和PTA一裝置成立。為了保證裝置“長、滿、優”運行,他們發揚勞模精神,帶領工作室成員破解了生產中的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技術攻關,至今已為公司創造效益812.6萬元。而隨著兩套PTA裝置的合并,人們驚訝地發現,兩個工作室卻擺起了“比武”擂臺。
2016年6月23日下午,唐玉剛技師工作室與曹飛勞模工作室的第一期PK賽正式開賽。“《催化劑床層保護》這一課題是4月份交給我們的,從收集第一手資料到對比各種參數,我們都做了精心準備,結果他們贏了”。中石化勞模唐玉剛不無遺憾地說,“但在9月27日關于《壓力過濾機的優化操作》第二次PK時,我們扳回一局”。唐玉剛一再表示,“贏不是目的,之前我有我的看法,他有他的看法,都不夠完善,PK后,雙方形成了共同認識,這才是最重要的。”
“PK的過程就是一次優化的過程”,口口聲聲稱唐玉剛為師傅的省勞模曹飛解釋說,“我們工作室12人大都是年輕人,雖然經驗不如一裝置的成員,但我們想法多,而且裝置新、工藝先進。面對面地PK激活了我們創新的思路,我們的視野更開闊了”。
“10月底,我們將進行第三次PK賽,我們有信心把同行業最先進的指標作為奮斗目標”,曾經帶領工作室成員創下連續7年在中石化排名前列紀錄的曹飛對第三次PK賽充滿信心,而兩個工作室的24名成員也正在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儀化公司有273名技師、124名公司級以上勞模。“如何讓享有終身榮譽的勞模、技師將勞模精神進一步光大?如何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時代大背景中為技能人才打開一條快速成長通道?”公司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陳達介紹說,“公司工會一直在努力。公司工會從2011年創建了第一個勞模創新工作室至今,14個勞模創新工作室已經在每一個二級單位生根開花。”
工會副主席趙雪冬告訴我們,多年來,公司工會在“確定場所”、“確定人員”、“確定任務”、“確定機制”等“四定”的基礎上,想方設法“學習給條件”、“培訓給機會”、“創新給平臺”、“成果給獎勵”、“貢獻給榮譽”、“進步給晉升”。2016年,為了進一步發揮勞模技師創新工作室的創新孵化器作用,引領勞模技師成為“創客群”、“大工匠”,推進全員“微創新”,公司工會又把“創新、創效”主題競賽作為勞模(技師)創新工作室的重要內容,通過賽基礎建設、賽攻關項目、賽員工培訓、賽創新成果、賽一流業績,引導推動勞模、技師工作室建設向縱深發展。
5年來,儀征化纖14個勞模技師創新工作室完成科技攻關成果199項,創造經濟效益2948萬元。僅2015年,各工作室就完成攻關項目106個,產生經濟效益1353.3萬元。從勞模(技師)創新工作室里還走出了1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4名中國石化勞模、3名省勞模、1名揚州市勞模、2名揚州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喬成斌等9人還獲得了中國石化技術能手稱號。
在2016年賽基礎建設、賽攻關項目、賽員工培訓、賽創新成果、賽一流業績的“五賽”過程中,收獲頗豐的應該是聚酯生產中心的喬成斌勞模工作室。
早在2011年就成立工作室的喬成斌可謂是公司勞模工作室中的元老級人物。捧回的揚州市名師工作室銅牌,他要變壓力為動力,志在要讓每一位工作室成員都有成果。
對此,從北京化工大學校門直接跨進儀化公司大門的丁一凡感觸特別深。“剛工作就成為喬成斌勞模工作室中的一員,在這個優秀的集體中學習,沒有一點偷懶的時間”。短短5年,丁一凡在月學月考的培訓氛圍中,在一個項目又一個項目的磨礪中快速成長為裝置長助理。2016年,《一種切粒機鑄帶修正器》專利的獲批更是給了他很大的信心,面對正在建設的萬噸聚酯實驗裝置,他相信師傅喬成斌一定能帶領大家做得更好。
在短纖生產中心顧連崗勞模創新工作室,我們聽到看到的不僅僅是顧連崗如何如何了不起,而是滕官洋、居發勇等工作室成員爭相介紹他們的創新成果。在這個高級技師、黨員全覆蓋的工作室,我們看到的是一種百花爭艷的景象。顧連崗介紹說,他不僅建立了有69名成員的微信群,同時每周五還向全體崗位職工開放工作室。
動力中心的劉權技師工作室2016年承擔起了相當繁重的培訓任務。捧著厚厚的培訓資料,劉權說工作室的12名技師和8名專業技術人員已從5月起分5批為51位并崗職工進行了400課時的崗位培訓,如今工作室成員已經實現了4個裝置、4個專業的全員覆蓋,全員競賽意識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