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文婧
試論新鄉賢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
文|張文婧
縱觀歷史,鄉賢群體在鄉村治理過程中發揮的溝通民眾和政府、提供民間人才儲備等重要作用,值得反思借鑒。
鄉賢群體是傳統中國社會鄉村治理的重要力量。隨著時代發展,“新鄉賢”群體不斷成長壯大,已成為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有效推手。
鄉賢參與社會治理的優良傳統。鄉賢,傳統意義上是指本鄉土德行顯著之人。中國傳統社會秉承城鄉一體化發展模式,使得鄉賢在鄉村社會治理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承擔了分散農民與政府間溝通橋梁的任務,從而彌補了政府治理的不足。近代以來,中國飽受外強的長期搜刮掠奪,各階級矛盾激化,使得鄉賢群體已然失去了原有的溝通協調功能。縱觀歷史,鄉賢群體在鄉村治理過程中發揮的溝通民眾和政府、提供民間人才儲備等重要作用,值得反思借鑒。
新鄉賢推動著新時期鄉村社會善治。過去,“鄉賢”被定義為當地有德行、有才能、有聲望,深受民眾尊崇的賢人。現今為順應時代潮流,“鄉賢”的定義、范圍得到擴大,人們把農村優秀基層干部、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先進典型,成長于鄉土、奉獻于鄉里,在鄉民鄰里間威望高、口碑好的群體稱之為“新鄉賢”,使其成為傳統文化與新潮文化間的“轉換器”,于無形中滋養了傳統鄉賢文化,又體現了當代核心價值觀。
新時代鄉村社會活躍著新鄉賢。2015年8月,海口市文明辦組織評選表彰“十大新鄉賢”,他們勇于開拓進取,熱心公益慈善事業,促進家鄉社會發展進步。比如在石山鎮美社村,出現了一批不要報酬、自發為本村修路,無私開展公益社會活動的當地新鄉賢。正是這些新鄉賢高尚品德的影響、榜樣力量的引領,促使新農村村民守禮謙讓、村風民俗樸實,誠信友善、崇德向善蔚然成風。
新鄉賢組織已成為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有效推手。新鄉賢組織應是以自然村為主要活動區域,參與農村公共服務,開展互幫互助服務為宗旨的服務型、互助型、公益型農村基層社會組織,是村民委員會的補充,其主要職責是“協助調解鄰里糾紛、協助興辦公益事業,協助村民自治”。通過成立鄉賢協商會,把分散的鄉賢人士組織起來,吸引和集聚各種資源和力量,傳承鄉村文明,使在家鄉的鄉賢能夠留得住并發揮作用,使外出的鄉賢愿意返回家鄉或以各種方式支持故鄉的美麗鄉村建設。
新鄉賢的作用未被深刻認識。解放以來,受到“破四舊”運動和文化大革命的沖擊,政府基層組織對于新鄉賢的定位與作用認識不足,不了解本地鄉賢及鄉賢文化的存在和重要作用。某些地方領導和基層干部對新鄉賢表面上歡迎支持,但實際工作不積極、不主動、不配合,導致返鄉的新鄉賢無所適從、心灰意冷。因此,鄉村治理既要發揮黨政部門的力量,也要弘揚鄉賢文化,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推進城鄉一體化,實現農村的脫貧致富。
鄉賢隊伍建設不足及相應的服務體系缺失。目前,我國還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規范條例來催發新鄉賢群體的壯大。如果新鄉賢不能從鄉村再組織化中產生并得以保障,那些零散冒出來的新鄉賢個體,將很難形成一個整體,在鄉村治理中難以發揮作用。盡管在資本下鄉和農村土地流轉中產生了各種“能人”,客觀上促進了鄉村經濟社會發展,但由于其主觀上追逐利潤最大化,缺少制度性組織和領導,難以帶領村民共享發展成果,也難以從根本上發揮新鄉賢應有的作用。這就造成了新鄉賢產生的經濟條件和社會組織基層仍然十分薄弱,新鄉賢難以產生、壯大。
鄉賢文化面臨逐漸消失的危險。當前社會經濟發展日新月異,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海口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城鄉二元結構較為突出,很多農村出現了空殼化趨勢,大量農民外出打工,許多鄉村人才外流,人去地荒,致使農村精英流失。地方政府推廣鄉賢文化建設的方式方法落后,缺乏必要的頂層設計,應對癥下藥,采取針對性措施,推進鄉賢文化建設與當前的實際工作相結合,為推進社會治理,弘揚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服務。
堅持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規范引導鄉村社會治理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實現農村小康脫貧致富,要將弘揚鄉賢文化與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完善規范鎮、村(社區)鄉賢協商會,為本村籍的退休干部、知識分子、商界精英和外來投資者中的賢達人士提供參與村務協商,促進村莊健康和諧發展的合法化、制度化平臺,形成由村黨支部、村委會、村務監督委員會和鄉賢村務協商會組成的“一核兩委一會”的新型鄉村治理結構。一方面村“兩委”需要對新鄉賢積極放權,搭建平臺;另一方面鄉賢組織也需要基層組織正確引導,避免傳統鄉賢文化中存在的利用家族勢力干預與影響基層自治等問題。充分發揮鄉賢協商會的補位和輔助作用,彌補基層政府在公共決策、公共服務、公共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形成有益補充。
積極創造條件搭建平臺,吸引新鄉賢回鄉支持家鄉建設。在現行法律框架下,新鄉賢作為公民群體中的組成部分,可以依據憲法以及相應法規的規定,自主成立三種組織:一是研究性的組織,如海口市鄉賢文化研究會;二是協商性的議事組織,如“一核兩委一會”模式;三是親善性的組織,如宗親會、同鄉會等。為鼓勵和支持新鄉賢參與鄉村公共建設和公益事業,要搭建新鄉賢引領鄉風良俗的平臺,通過休閑協商會、鄉賢代表等形式,邀請新鄉賢參與鄉村建設,傳承和弘揚鄉村文明。搭建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平臺,實行鄉賢掛職“村官”和鄉鎮助理等制度,鼓勵和支持新鄉賢參與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推動中國特色鄉村治理現代化。充分運用QQ群、微信、手機短信等各種平臺,加強與鄉賢人士的溝通聯系,加強對鄉賢協商會的規范管理,加強對鄉賢協商會人員的培訓,加強對鄉賢發展作用的正面宣傳和輿論引導。適時組織開展“模范鄉賢”等評選活動,對作出積極貢獻的鄉賢協商會和新鄉賢給予表彰獎勵,不斷激發其履職積極性、主動性,并注重長效機制的建立。
實施新鄉賢培育與成長工程豐富鄉賢資源,助力社會治理。注重發揮離退休干部、知識分子、優秀農民工、企業家等在形成鄉賢文化中的引領作用,實施新鄉賢體系培育建設。堅持以精神獎勵為主、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相結合的原則,推行精神獎勵,市、區、鎮、村、宗祠每年推薦評選一批“道德模范”“十佳好媳婦”“十大孝子”“十大鄉賢”等先進人物,培育一批新鄉賢,并將他們名字或照片刻上宗祠祠堂或村委會光榮榜。堅持講好人好事,打造好市民好村民的好人品牌,弘揚好人文化。激勵在外經商的人士積極回鄉創業,激勵慈善人士積極開展慈善事業。推薦一批有貢獻突出的鄉賢為市級、區級、鎮級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讓鄉賢參政議政。推行物質獎勵,不定期為生活困難的道德模范、身邊好人送去溫暖,激勵更多的人爭做“新鄉賢”,進一步提高廣大群眾的道德水平。
落實完善鄉賢工作機制,促進鄉賢文化建設長效化。以“七個強化”建立完善鄉賢文化長效機制,全力推進鄉賢文化有陣地、有組織、有活動、有特色。一是強化組織機制,促進鄉賢文化活動的常態化開展;二是強化保護機制,建立鄉賢文化資源保護機制;三是強化活動機制,鼓勵各鄉村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的民俗文化活動;四是強化表彰機制,樹立鄉賢文化活動的標桿型人物;五是強化品牌機制,打造符合海口實際的鄉賢文化特色;六是強化宣傳機制,營造鄉賢文化活動的良好氛圍;七是強化監測評估機制,確保鄉賢文化建設順利實施。
(作者單位:海南大學)
本文責編/鐘瑜 郵箱/zy2009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