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敏
·臨床護理·
綜合護理干預在上消化道出血護理中的應用
蘇敏
目的 探究綜合護理在上消化道出血中的護理效果。方法 7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隨機分觀察組(36例)和對照組(40例)。觀察組接受綜合護理干預,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 觀察比較兩組臨床護理效果、平均出血次數、并發癥及護理滿意度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4.4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7.5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95, P<0.05)。觀察組患者的平均出血次數為(1.06±0.23)次, 顯著低于對照組的 (1.31±0.65)次,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2.187, P<0.05)。觀察組出現2例再出血, 并發癥發生率為5.56%;對照組出現8例再出血、1例休克, 并發癥發生率為22.50%;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95, P<0.05);觀察組患者滿意度為97.22%,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5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60, P<0.05)。結論 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療過程中實施綜合護理措施可以顯著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減少相關并發癥發生, 同時還可提升患者的滿意度, 促進和諧的護患關系發展。
綜合護理;上消化道出血;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2月~2017年6月本院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6例作為研究對象, 均與上消化道出血的診斷標準相吻合, 均存在黑便、嘔血等癥狀, 且無凝血功能障礙或其他臟器疾病。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38例。觀察組患者中男女占比23∶13, 年齡 25~69歲, 平均年齡(44.85±10.28)歲, 出血量150~1000 ml, 平均出血量(580.50±206.71)ml;對照組40例患者中男女占比25∶15, 年齡22~72歲, 平均年齡 (45.02±10.66)歲, 出血量 120~1000 ml,平均出血量(580.12±210.34)ml。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 即參與急救處理及止血治療、維持患者呼吸道順暢、監測生命體征等。觀察組則接受綜合護理, 具體內容如下。①基礎護理:保持病區內環境安靜、干凈, 空氣流通, 且溫濕度適宜, 為患者休息及診療營造良好的氛圍。另外, 護理人員還需加強病房巡視,仔細詢問患者自身感受以便及時發現異常, 同時, 做好患者的口腔護理工作, 及時、仔細地清理口內、鼻腔內嘔吐物。②出血護理:對于出血期的患者, 護理人員應將患者頭偏一側, 并取頭高腳低位, 密切觀察患者瞳孔、意識情況, 并詳細記錄患者出血、嘔吐物情況, 以便于早期判斷患者是否繼續出血或再次出血。護理人員還需掌握出血量的估算方法,及早發現病情變化, 即當大便隱血檢驗為陽性時提示其出血量5~10 ml/d;存在黑便, 則出血量≥50 ml;出現嘔血則約為300 ml, 若發生頭暈、心悸、血壓降低則可評估其出血量在400~1000 ml[5]。③心理護理: 本病發生較為突然, 患者及家屬極易產生焦慮、恐懼心理, 護理人員應及時告知患者及家屬病情及治療方案, 并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上消化道出血的知識(病因、癥狀、轉歸等)及護理治療中的相關注意事項, 以使患者對上消化道出血有較為全面的認識, 緩解其心理負擔, 積極配合臨床工作。④飲食干預:在出血急性期,患者出血量較多、有嘔吐、惡心癥狀時應叮囑患者禁飲禁食。待患者出血量明顯減少或無出血、嘔吐時可指導其少量多餐流質飲食, 逐漸過渡到普食。⑤預見性并發癥護理:護理人員每天準確記錄患者液體出入量, 且在輸液護理過程中, 嚴格按照患者脈搏、血壓、每小時尿量狀況合理調節輸液量及速度, 防止心力衰竭、肺水腫等并發癥出現。與此同時, 密切留意患者生命體征、病情變化, 若發現臉色蒼白、出汗、四肢濕冷、脈搏細數則提示患者可能出現休克征兆, 應及時告知醫師配合處理。
1.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①評價兩組治療效果。其中,治愈:出血癥狀已完全停止;有效:出血量明顯減少, 病情也得以控制;無效:未達上述標準, 甚至病情加重。總有效率=(治愈+有效)/總例數×100%。②記錄兩組出血次數及并發癥發生狀況[6]。③采用本院自制的滿意度問卷對兩組患者或家屬進行調查, 問卷主要包括護理人員專業技能、工作態度、病區環境等內容, 總分100分, 85~99分為滿意,70~84分為尚滿意, <70分的為不滿意。滿意度=(滿意+尚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4.4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7.5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95,P<0.05)。見表 1。
2.2 兩組出血次數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平均出血次數為(1.06±0.23)次, 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31±0.65)次,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2.187, P<0.05)。觀察組出現2例再出血, 并發癥發生率為5.56%;對照組出現8例再出血、1例休克, 并發癥發生率為22.50%;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95, P<0.05)。
2.3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為97.2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5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60,P<0.05)。見表 2。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

表2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n, %)
上消化道出血是臨床較為多見的一種消化系統疾病, 其發生主要與急性胃炎、胃潰瘍、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及破裂等原因有密切聯系。在臨床上, 該病患者若未及時給予診治和護理, 則會出現休克、窒息等并發癥, 致使患者死亡。近年來, 大量研究表明[7-11], 對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 除了給予規范、安全的治療措施, 還需配合進行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 以進一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改善患者的預后。
本研究為進一步探索有效的護理方法, 對觀察組患者予以綜合護理措施, 通過基礎護理為患者創造舒適的治療氛圍,以提升其舒適度, 利于接受治療;并通過出血、并發癥護理,加強患者病情的觀察以利于護理人員全面掌握患者病情, 及時發現異常, 進而提高搶救成功率, 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此外,本研究還利用心理護理、飲食護理以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使其正確認識疾病, 積極配合臨床工作, 利于患者早日康復。結果也顯示, 觀察組總有效率、平均出血次數及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優于常規護理的對照組, 且患者滿意度97.22%顯著高于對照組82.5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療過程中實施綜合護理可以顯著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減少相關并發癥發生, 同時還可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促進護患關系和諧發展。
[1] 劉艷榮.護理干預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應用.中國醫藥指南, 2013, 11(14):709-710.
[2] 趙悅.護理干預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的臨床療效分析.中國醫藥指南, 2013, 11(18):715-716.
[3] 姚麗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情觀察和臨床護理.中國醫藥指南, 2013, 11(33):528-529.
[4] 樸鳳今.淺談優質護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應用.中國醫藥指南, 2013, 11(2):342-343.
[5] 侯天梅.上消化道出血的觀察及護理.基層醫學論壇, 2014,18(18):2447-2448.
[6] 劉寧.綜合護理干預對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影響.醫學信息,2015, 28(49):176.
[7] 戚碧珍.系統化護理干預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臨床預后影響分析.醫學信息, 2015, 28(22):167.
[8] 陶秀梅.優質護理干預在胃鏡下治療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應用.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5, 15(16):183-184.
[9] 高娟.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內科護理體會.醫學信息, 2015,28(5):230.
[10] 曾亮.上消化道出血的急診護理措施及臨床效果觀察.醫學信息, 2015, 28(47):124.
[11] 牛亞娟.綜合護理干預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影響.北方藥學,2014, 11(10):187.
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SU Min.Yichun City Shanggao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Yichun 336400,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ursing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upper gas trointestinal bleeding.Methods A total of 76 patients with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36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40 cases).T he observation group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 ing.Observation and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clinical nursing effect, average number of bleeding, complications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obviously higher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94.44% than 77.5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4.395, P<0.05).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obviously less average number of bleeding as (1.06±0.23) times than (1.31±0.65) time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2.187, P<0.05).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2 re-bleeding cases, with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s 5.56%, the control group had 8 re-bleeding cases, 1 shock case, with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s 22.50%.Both groups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χ2=4.395, P<0.05).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obviously higher satisfaction as 97.22% than 82.5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4.360, P<0.05).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measures i n the treatment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reduce related complications, as long as improve patient’ s satisfaction and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rses and patients.
Comprehensive nursing;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Clinical effect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1.077
336400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縣人民醫院
上消化道出血主要是指人體膽管、十二指腸、食管、胃等Treitz韌帶上方消化道器官出現病變而導致出血, 具有發病急驟、病變迅速等特征, 且其病死率可達10%, 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相關研究報道[1-4], 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療過程中配合予以有效的護理措施可以明顯增加止血率及其生存率。本文由此出發, 選擇2016年2月~2017年6月收治的76例患者作分組研究, 旨在探析綜合護理在上消化道出血中的臨床效果。
2017-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