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娜 韓雪玉
(天津城建大學,天津 300000)
以天津市勝利北路為例的城市街道研究
郝 娜 韓雪玉
(天津城建大學,天津 300000)
目前街道空間逐漸失去生活氣息,甚至成為不安全地段,故分析了目前城市街道的問題及人群的使用需求,最終以解放北路為例,對優秀街道的構成進行了分析并尋找規律,使其對以后的街道建設具指導作用。
城市街道,街道構成,人本需求
中共中央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其中提到:“優化街區路網結構。樹立‘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地塊或街區成為城市研究關注的重要對象。目前國內對于街道的研究著作相對于城市理論的其他方面明顯不足,多局限于對街道空間,街道美學方面。本次研究將結合人的需求與街道的構成進行綜合的考慮,并尋找一條各個要素設計良好的案例進行分析,為以后的街道設計提供一個案例。
首先是安全問題,在中國的城市中街道既具有生活功能又有交通功能,機動車車速過快,對行人造成一定的威脅,同時由于寬路網的格局為行人造成了不便,使得很多行人直接橫穿馬路,造成交通事故的頻發,不僅危害居民的健康,更破壞了社會的穩定性;其次是空間的問題,在城市新區的建設過程中,馬路尺度越來越大,使得街道逐漸發展為道路而失去了人的活動;再次是街道家具問題,很多街道設施也不夠完善,整條街道中沒有廣場和綠化等空間,使行人產生不愉悅感,街道只成為了一個交通道路,而居民交往空間完全得不到體現。
3.1人群在街道中的需求
為了了解人在城市街道中的各種行為,首先要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美國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曾在他的著作《人的動機理論》中將人的需求分為五種層次生理、安全、歸屬與愛、自尊和自我實現。根據街道的特征等,總結出人在街道中的不同心理需求,主要包括安全性需求、便捷性需求、舒適性需求、交往性需求、可識別性需求。
3.2街道的構成
根據盧原義信教授的《街道的美學》對街道構成的分類及自己的理解,將街道空間的構成因素分為以下幾類:1)底界面即路面,其構成材料的質地、色調、尺度、形狀等為人們提供了大量的空間信息。2)側界面,側界面是由沿街建筑、構筑物立面集合而成的豎向界面。3)頂界面,頂界面是兩個側界面頂部邊線所限定的天際范圍。4)對景面,街道一般有許多轉折處,人們的視線沿街道向前看的時候,引起視線封閉的街道盡頭或轉折處的景觀面即為街道的對景面。對景面可以是建筑的立面、植物、標志性構筑物作為街道的對景面應具有容易識別或形象鮮明的特點。5)D/H,街道的寬度為D,建筑的外墻的高度為H。6)廣場與綠化,廣場與綠化都是街道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們均為行人提供了一個交往的空間,使街道的作用發揮的更加充分。
3.3案例范圍的確定
本次的研究范圍選擇在天津市和平區內解放北路,歷史悠久,特征明顯,正對津灣廣場,北起解放橋,南到大同道,全長1.3 km,成為天津市獨具特色的一道風景線。而且解放北路貫穿于英租界與法租界之間,兩側均為租界時期建造的現在保存完好的風貌建筑,原建筑功能均為各國銀行等,現在為商業,且該道路基本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是當地居民評價極高的一條街道,見圖1。

3.4案例的構成分析
1)底界面,解放北路的橫斷面形式是一塊板,西側人行道為5 m,東側為3 m,車行道為雙向兩車道共6 m。道路利用不同形式的鋪裝將車行道、人行道以及斑馬線進行了區分,車行道不用于柏油路的鋪裝使行人對其更親切,同時人行道與車行道之間高差十分小,在行走的高程中,幾乎可以忽視,但依靠不同的鋪裝使人們自覺的在人行道行走,同時又覺得整個道路是一個整體。在交叉路口,將鋪裝呈放射狀鋪設,對行人具有指引性。這就是對行人心理學上的一個考量,既滿足了行人的舒適性又滿足其可識別性的需求。
2)側界面,眾所周知。“第二層次輪廓線”無秩序、非結構、嚴重的破壞了“第一層次輪廓線”的美好。而解放北路由于其為歷史風貌建筑,所以各個銀行等商體,均依照最小限度的干預政策,放棄他們原有的招牌形式,保護了建筑原有的建筑外立面。即使個別商業招牌形式較大,也會仿造原有墻面形式,使一層輪廓得以顯現。
3)頂界面,解放北路的側面建筑基本為多層,但絕不是單調,在適當的地方進行了高低起伏,形成豐富的天際輪廓線。由于解放北路位于天津市市中心,周圍樓層逐漸升高,形成豐富的空間形式,見圖2。

4)對界面,但本次調研的街道基本是筆直的,這更加滿足行人的便捷性和交通性的需求。街道的北面正對解放橋,產生標志性對景,滿足了居民的可識別性。同時,解放北路被多條道路劃割,每條道路的路口處采用了建筑對景及景觀對景,使每條道路都獨具特色。
5)D/H,據初步統計,張自忠路到長春路的D/H≈1;長春路到濱江道的D/H≈0.8;濱江道到哈爾濱道的D/H≈1.25;哈爾濱道到赤峰道的D/H≈1.3;赤峰道到承德道的D/H≈1;承德道到營口道的D/H≈1.1;營口道到大同道的D/H≈1.1。根據上述數據的統計,解放北路的空間尺度適宜,采用了最具有均衡感的D/H。
6)廣場與綠化,解放北路的綠化主要采用了人行道綠化與街角綠化公園相結合的綠化方式,并以墻角綠化,陽臺綠化等見縫插針式的進行了補充。使整個環境適宜行人的交往與交流,滿足了行人的舒適性和交往性的需求,見圖3,圖4。

目前,我國正在進行大規模的擴建或更新運動,新的街道正在被一觸而就的瞬間建成,缺乏了行人的尊重,在此對優秀案例解放北路的分析下,提出了對新的街道的建設的幾點意見:1)人車分行,保證居民的安全;具有指導性的鋪裝;2)干凈統一的立面;3)具有標志的對景,使居民可以識別;4)空間層級豐富;5)合適的空間尺度,使居民感到舒適;6)街道采用小尺度增加其交通性和便捷性;7)設置一定的廣場與公園,為居民提供交往空間。街道設計也需要是基于公眾參與的、能夠平衡各方利益的制度化的公共決策過程。只有充分考慮到人在街道環境中的各種行為動機及需求,以及城市步行者及弱勢群體的權益,才能更好的設計出人性化的街道空間環境。
[1] [丹麥]揚·蓋爾.交往和空間[M].何人可,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2] [日]蘆原義信.街道的美學[M].尹培桐,譯.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89.
[3] 譚 源.試論城市街道設計的范式轉型[J].規劃師,2007(5):56-58.
[4] 吳延龍.天津歷史風貌建筑公共建筑卷一[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0.
AcasestudyofShengliNorthRoadinTianjincity
HaoNaHanXueyu
(TianjinChengjianUniversity,Tianjin300000,China)
The current street space gradually lose the breath of life, and even become unsafe lots. So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urban street problems and the use of the crowd needs, and ultimately to the Liberation of North Road, for example, the composition of excellent streets were analyzed and find the law, so that the future of street construction with a guiding role.
urban streets, street composition, human needs
1009-6825(2017)30-0014-03
2017-08-11
郝 娜(1989- ),女,在讀碩士; 韓雪玉(1992- ),女,在讀碩士
TU984.19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