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電話預約后,我接待了一位外地來的年輕人。落座后,年輕人急切地開始訴說:“我是管理專業畢業的,擁有中級職稱,可是廠里沒有按專業職稱給我安排工作,而是一直讓我在工人崗位上,在車間里工作。我感覺是因為給領導提意見而遭到報復,但是又沒有證據,不知該怎么辦?”
望著他那探尋的眼神,我笑道:“關于證據問題應該咨詢律師,既然你選擇和心理咨詢師溝通,那我們就具體談談,看看有哪些心理方面的問題,好嗎?”年輕人笑著說:“對,咱們談心理問題。”
原來,他們單位經常搞一些合理化建議活動,職工可以提一些建議和意見,年輕人就經常給廠領導反映一些車間的情況。別人都說他是個愛提意見的人,不管是對領導對同事,看到不正之風都要管。慢慢地,他感到車間領導開始報復他,但是又拿不出證據。
再如,每年年底,廠里都會搞一次職工對領導班子成員的民主評議活動。每到這時候,組織部門或廠辦都會找一些職工開座談會。這個制度本來挺好,可是,每次參加座談會的人都是車間安排的,所以,那些提出尖銳意見的人不會被安排參加座談會。去年年前,也是這樣的一次座談會,年輕人問車間領導都有誰參加座談會,怎么沒通知他?領導說,當時他不在,就讓別人去了。年輕人感覺言下之意是,你去了又會提出一些出格的意見,讓車間領導難堪。
一來二去,其他車間似乎也知道了有他這個人,好像大家都在防范他,好像他愛提意見就會對領導構成威脅一樣。年輕人也知道,這對工作有很大的影響。然而,他并不后悔,有些事他還是想管,他曾經嘗試和黨辦主任去談。黨辦主任也知道車間有一些問題,但覺得是小事,沒必要小題大做。
年輕人問:“以后我該怎么辦?如果再提意見,不但不解決問題,還會給自己找來麻煩。可是,有些問題靠大家來關心才能解決,如果大家都沒有正義感,這些事情怎么解決?我現在進退兩難,不知該怎么做,希望聽聽您的建議。”
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年輕人的問題呢?
年輕人遇到的困擾,從心理分析的角度看,不是不正之風管不管的問題,也不是正義感要不要的問題,而是一個人格障礙問題。
在人格障礙類型中,有一種叫作偏執型人格障礙,多發生男性身上。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人遇事偏激,固執己見,敏感多疑,心胸狹隘,好嫉妒,好記恨,習慣抱怨指責別人,過多過高要求別人,認為別人居心不良,對挫折失敗過于敏感,又常常歸咎于別人,有較強的自我中心傾向,自我評價過高,認為自己特別重要,拒絕接受批評,遇到批評容易爭辯,常常處于戒備和緊張狀態中,尋找多疑偏見的所謂根據,對他人中性或善意的行為也會歪曲甚至懷有敵意,人際關系不好。
根據《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偏執型人格的特征有:1.廣泛猜疑,常將他人無意的、非惡意的,甚至友好的行為誤解為敵意或歧視,或無足夠根據,就懷疑會被人利用或傷害,因此過分警惕與防衛;2.將周圍事物解釋為不符合實際情況的“陰謀”;3.易產生病態嫉妒;4.過分自負,若有挫折或失敗則歸咎于人,總認為自己正確;5.好記恨別人,對他人過錯不能寬容;6.脫離實際地好爭辯與敵對,固執地追求個人不夠合理的“權利”或利益;7.忽視或不相信與自己想法不相符的客觀證據,因而很難以說理或或事實來改變自己的想法。如有3點符合上述情況,就可以診斷為偏執型人格障礙。
從年輕人的訴說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問題不是一個孤立的愛提意見的問題,也不是一個與領導關系的問題,而是偏執型人格障礙問題。把他的情況和偏執型人格的特征相對照,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與此相關的是,他總是感到自我欲求沒有得到滿足:管理專業畢業,有中級職稱,是知識分子,是管理人才,卻沒有被安排在管理崗位上。他對這樣的境遇很是不滿。人的心理常常這樣,對自己現狀不滿的時候,就容易抱怨周圍的生活,看什么都不順眼。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不是先改變世界,而是先改變自己。年輕人現在最需要的,就是調整自己的偏執型人格障礙,重點是克服敏感多疑、固執己見、自我中心等人格特征。一是認知調整法。找出自己頭腦中的非理性觀念,然后逐一改造成理性觀念,比如把“學管理專業就要從事管理工作”,轉變為“學管理專業也不一定從事管理工作,從車間做起也是正常的”,把“誰有不正之風都要管”轉變為“和自己一樣誰都會有不足,別人的缺點和不足是可以寬容的”。用理性觀念驚醒自己,來改變認知。二是交往訓練法。生活中增進人際交往,在交往中增進心理相容,增進相互理解,消除自己的敵對心理。三是行為阻止法。當自己又出現偏執行為時,比如又要對別人提意見時,命令自己暫緩行動,提醒自己:等十分鐘后,等一小時后,或者等明天再行動。經過一段暫緩的時間,換個角度來思考,或許會改變原來的偏執心態和行為。當自我人格得到改善之后,會發現生活其實并非讓人處處不順眼,我們的心靈也就換了天地。
通常,具有偏執型人格障礙的人,很少主動進行心理咨詢。慶幸的是,這位年輕人主動來尋求心理幫助。這說明,雖然他還帶著抱怨別人的心態,但已經隱約意識到自己心理上出了問題。這是自我心理調整很好的前提。果然,經過詳盡的溝通,對上面的分析,他有了較深的領悟。告辭的時候,他表示要積極行動起來,改變自我。令人欣慰的是,大約三個月后,在一次通話中他告訴我,他的心態轉變了許多,人際關系也緩和了許多。人格的調整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只要積極自救,持之以恒,年輕人會逐漸跨越人格障礙,善待生活,善待自己。
(作者系應用心理學研究員,知名心理咨詢師。咨詢地址:天津寶坻郵政16信箱,郵編:301800;咨詢專線:022-29228042,周六晚8:00~10:00;E-mail: tjbdmzg@sina.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