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閃
“大家”閱讀
互聯網時代,讀者并不缺乏信息,但一些真正具有傳播價值的內容,卻往往淹沒于信息洪流之中。力求將最有價值的信息,最有銳度、溫度、深度和多維度的思考與表達,最值得閱讀的網絡優質原創內容,快速呈現給讀者,是《世界文化》與騰訊《大家》建立合作的初衷與共同努力的方向。【“大家”閱讀】每期將臻選《大家》所匯聚的中文圈知名學者、專欄作家的最新文章,與讀者分享“大家”眼中的“世界文化”。

對自拍的過度癡迷往往是自戀之舉,但自拍不等同于自戀。在這種流行的深處,還蘊含著微妙的心理因素和行為動機,值得進一步探索。
自拍最關鍵的特征不在于拍攝本身,而在于拍攝之后的傳播。在一個曾經允諾將“隱私”視為基本價值的社會,把自己的照片發送到一個公開或半公開的網絡上,無論如何都是一件令人費解的事情。
可是,越來越多的人心甘情愿地這么做,僅用“自戀”來解釋似乎還是有些粗率——僅2013一年,就有1.84億張自拍照發布在Instagram上,我想它們中的大部分不是出于自戀者之手。
退一步講,即便這類普遍的行為屬于自戀的范疇,它仍然具有新穎的一面,就像我曾經寫到的那樣,人們把自拍當作一種自我調控的策略——精心調整自身的行為,以便從他人那里收獲積極的反饋,從而強化自己營造的形象。從這一點出發,應該找到自拍行為的邏輯線索。
現實世界里這樣的例子很多。譬如我就注意到,眼下最火的藝人鹿晗是如何利用自拍的。采訪中這位年輕藝人明確表示,他不喜歡自拍。但是在微博上,每周星期五貼出自己的照片,已經成了鹿晗的慣例。
這是簡單的自戀嗎?我認為不是。的確,這里面或許仍有自戀的成分,但其中更重要的動機可能是策略性的。藝人們精心傳播自身的形象,目的當然是取悅他人。之所以選擇自拍而非其他照片,我想也是因為自拍這種流行方式更容易獲得大眾的共鳴。
政治人物選擇自拍的理由與鹿晗相似。在接受一家科技媒體的采訪時,奧巴馬表示他經常使用自拍桿;為了迎合年輕選民,希拉里愿意站在臺上,向背對著她的人們揮手;默克爾也是自拍愛好者,尤其在目前競選第四任德國總理的時候。他們用自拍告訴民眾:“嗨,我跟你們是一伙的。”也難怪無需民選的伊麗莎白女王首次接觸自拍時會感到困惑。
用行為取悅于人,換個說法就是“表演”,大多數自拍皆是如此,它們是以自我形象為手段來贏得他人關注的表演。事實上,自拍行為印證了理查德·謝克納(Richard Schechner)的觀點。在這位戲劇理論家看來,表演是“行為的第二次演繹”,它把看似隨意的日常生活重新編織成一個系統,呈現給自己設想的那些觀眾們,來激發一系列的戲劇性效果。謝克納的觀點分明受到了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的影響。后者認為,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毫無貶義地具有表演的色彩。

如果說歷史上第一張自拍照(1839年)還是自畫像的延續,那么第二張自拍照(1840年)就帶有強烈的表演成分。一位名叫希波利特·巴耶爾(Hippolyte Bayard)的法國人向法蘭西學院申報自己發明的攝影術,遭到學院相關人士的故意敷衍,結果導致該項偉大發明的聲譽旁落路易·達蓋爾(Louis Daguerre)。巴耶爾為了表達自己的失望與憤怒之情,決定用一種獨特的方式回應法蘭西學院,那就是自拍。
在那張自拍照中,巴耶爾把自己裝扮成一個溺水而亡的死者,雙目緊閉,上身赤裸,黢黑的雙手疊放在前,斜靠在一張白布上。照片的背后,他還寫下了“墓志銘”。大意是,呈現在你眼前的是巴耶爾先生的遺體。他辛辛苦苦工作了三年,才發明了攝影術,孰料政府偏袒達蓋爾,對他不聞不顧。于是“這位不幸的人決定投水自盡……請注意,這位紳士的臉和手已經開始腐爛”。
顯然巴耶爾認為,通過自拍中的表演,大眾不但能夠理解他的失望和憤怒,還能把他本人想象成一個寧愿選擇自殺也不肯接受侮辱的英雄。

不過就像流行文化所展示的那樣,一方面英雄的形象已被政治人物、商界大鱷和娛樂明星徹底取代;另一方面,諸如“我是我的英雄”一類的自戀歌詞也甚得大眾歡心。由此,作為表演的自拍也有了既取悅他人又取悅自己的雙重功能。當然,拋開那些“時代英雄”不論,對于大多數普通人而言,取悅他人的動機服從于取悅自己這一終極目標。
在《如何觀看世界》一書中,視覺文化的研究者尼古拉斯·米爾佐夫(Nicholas Mirzoeff)認為,自拍讓普羅大眾隱約看到了前方有“新生活的曙光”。在那道曙光所在的方向,過去人們想象并固守的各種身份類別,比如性別、階級、種族、貧富等等,都有完全顛覆的可能。


我覺得米爾佐夫沒有把話說透。實際上,對固有身份的顛覆并不意味著身份認同不再重要。恰恰相反,在顛覆的同時,人們希望“自主”地重塑身份——而幾乎是下意識地,大家認為自拍就是自己做主的象征。通過在微博或朋友圈發布自拍照片,一個人向他設想的一群人發出邀請,請他們對自己營造的身份進行表態:點贊、評論或視而不見。它和別的東西一起,構成了一套關于身份的定位系統。人們通過它們,確認自己在各種社會關系中的位置,就像盲眼的蝙蝠,利用聲波的反饋確定自己在黑暗洞穴中的歸宿。

由于新的身份看上去是自己選擇的,因而現在的人對身份的需求更加旺盛,其認同感也更加強烈。自拍的諷刺之處僅在于,人們對不同以往的身份的追求,換來的卻是一套普遍到乏味的視覺元素。比如從上而下的拍攝角度、往上看鏡頭的標準姿勢,以及一個幾乎擺脫不了的噘嘴表情,還有一系列無需動腦的濾鏡效果。據谷歌統計,全世界每天有9300萬張自拍照被貼到了網上。也就是說,每天至少有數千萬人在做一樣的表情。
想到這一點,不知道你笑了沒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