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良柱
【摘 要】弗朗茲·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創作涉及多個領域,其中鋼琴奏鳴曲是其創作的重要領域,為世人喜愛與熟知。本文以舒伯特鋼琴奏鳴曲D.537(Op.164)為例,研究舒伯特鋼琴奏鳴曲早期的寫作邏輯,探究早期作品在繼承古典傳統基礎上的發展。
【關鍵詞】舒伯特;鋼琴奏鳴曲;D.537;寫作邏輯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0-0075-01
弗朗茲·舒伯特(FranzSchubert,1797—1828)是早期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創作涉及多個領域,被譽為“歌曲之王”,除藝術歌曲之外,鋼琴奏鳴曲也是其創作的重要領域,為世人喜愛與熟知。本文以舒伯特的鋼琴奏鳴曲D.537(Op.164)為例,研究舒伯特鋼琴奏鳴曲早期寫作邏輯,探究早期作品在繼承古典傳統基礎上的發展。
一、關于鋼琴奏鳴曲D.537
舒伯特鋼琴奏鳴曲D.537,創作于1817年,是其鋼琴奏鳴曲創作早期的一部,三個樂章被認為是舒伯特鋼琴奏鳴曲中完整的一部,樂章數量遵守了古典主義鋼琴奏鳴套曲三或四個樂章進行創作的傳統。
二、鋼琴奏鳴曲D.537作品分析
傳統音樂作品中,談起結構邏輯與組織原則,必然要與音樂作品的曲式聯系起來,而奏鳴曲中重要的一個曲式就是奏鳴曲式。鋼琴奏鳴曲D.537,a小調,三個樂章的曲式可以歸類到熟知的名稱上,其中有兩個樂章與奏鳴曲式有關聯。
(一)第一樂章,a小調。奏鳴曲式。
呈示部(1—72),主部(1—27)a小調,是由同一材料開始的三句(5+5+17)構成的一部曲式,從第16小節和聲上的節點開始,和聲上具有連接的功能;副部(28—53)F大調,是由同一材料開始的兩句(11+15)構成的樂段,副部主題材料來源于第12、13小節的高音部,主題開始用功能重疊來模糊調式。
展開部(73—122),副部主題材料的展開,展開的調性為:E—C—bA,在第117—118小節,通過半音進行,用d小調重屬變和弦到屬和弦,為再現部再現做屬準備(主部再現時是d小調)。
再現部(123—187),主部在d小調上再現,結構上無變化;副部(150—175),副部主題在A大調(主調的同名大調)上再現,其后的結束部主題也是在A大調上,直到188小節主部主題材料的尾聲才回到a小調。這個樂章除上述陳述分析外,還有下列一些特點:
1.D.537第一樂章調性布局:按三度調關系進行的。
2.上述分析中得出樂句長短不一,沒有古典主義時期規則或方整型的樂句,樂段結構不突出。
3.和聲進行:變和弦、半音化的和弦外音豐富了和聲音響與旋律。
(二)第二樂章,E大調,回旋曲式。這個樂章從材料陳述的角度歸于回旋曲式,但主部第二次出現的調性使之有別于古典傳統回旋曲式,舒伯特如此安排是服從于調性模進對稱的需要,兩個插部調性是C—d的模進,主部用E—F的模進。
(三)第三樂章,a小調,這個樂章是由主題重復、調性對稱(呈示部中是a—A、D—E,再現部中是e—E、e—A)的二個部分構成的古奏鳴曲式,但由于有四個主題,過多的主題使古奏鳴曲式不典型。
三、繼承與發展
奏鳴曲式在貝多芬的作品中已高度成熟,舒伯特顯然繼承并發展了貝多芬在奏鳴曲式結構上的優良傳統。
1.形式與內容的關系上,保留了古典及之前曲式形式的核心部分,抒發與表達作曲家內心情感與思索的內容性突破了古典及之前的曲式形式。
2.從奏鳴曲式結構原則來看,古典奏鳴曲式核心特性的調矛盾到調統一的法則在這首作品中明顯削弱,這種沖突的戲劇性被舒伯特特有的抒情性所替代。
3.作為傳統調性音樂起統治地位的調,作品自身邏輯取代了傳統曲式的調性要求。
在D.537第一樂章的再現部中,主部真正在自己的下屬調上,這在之前是不多見的,這樣造成的調統一不是整體的矛盾解決,作曲家更為強調的是它的抒情性;第二樂章中,主部第二次出現的調性遵循了樂章整體調性模進的需要;第三樂章主題嚴格遵守主、屬調的對稱。而整首作品又有一個三度調關系鏈起作用。
4.主題與材料發展上,動機式旋律及發展在這首作品中已不突出,取而代之的是抒情性的旋律在重復中求發展。
寫作技術體現了寫作方式,而技術的現象是由風格決定的。通過舒伯特的鋼琴奏鳴曲D.537可以看出,舒伯特擺脫了以貝多芬為代表的古典傳統的影響,走出一條自己的發展道路——浪漫主義風格,并對其后的浪漫主義作曲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曲式與作品分析》吳祖強著,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年第1版。
2、《音樂作品的分析與創作》楊儒懷著,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版。
3、向民,《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導言,樂府新聲,2015年第1期,第31—34頁。
4、王嵐,舒伯特鋼琴奏鳴曲的數量考證,中國音樂學,2001年第4期,第36—47頁。
5、馮存凌,舒伯特鋼琴奏鳴曲的形式及內涵,交響,2010年第1期,第87—91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