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平冠
【摘 要】在聲樂教學中重視歌唱的共鳴的訓練尤為重要,甚至有“唱歌就是唱共鳴”一說,可見共鳴在歌唱訓練中的地位。它是獲得豐滿、有穿透力、美妙動聽歌聲的重要途徑。本文闡述了共鳴的概念、共鳴的產生與形成及其運用等,以期望我們的聲樂教學都能重視歌唱共鳴的訓練,學生能早日獲得松弛的、致遠的、有表現力的歌聲。
【關鍵詞】聲樂教學;共鳴;腔體
中圖分類號:J60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0-0170-02
眾所周知,共鳴作為一個物理學名詞,其概念是物體因共振而發聲的現象。例如兩個頻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其中一個振動發聲時,另一個也會發聲。歌唱的共鳴是指歌者聲帶(震源體)通過氣流發出的基音與口腔、胸腔和頭腔等共鳴腔體產生共振而發出的泛音相結合的發聲現象。歌唱共鳴主要有三種形式,既胸腔共鳴、口腔共鳴、頭腔共鳴。胸腔共鳴(低聲區),指聲音從胸腔的氣管中得到的共鳴;口腔共鳴(中聲區),指聲音從口腔以及喉頭上部的咽腔中獲得的共鳴;頭腔共鳴(高聲區),指聲音從鼻腔以及額竇、蝶竇等處得到的共鳴。這里低聲區指的是主要用的是胸腔共鳴,不是唯一,其他的共鳴腔體也是必須存在的。其他的聲區也是一樣,演唱時必須是相輔相成的,僅僅是主次之分。歌唱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在歌唱中靈活運用三種共鳴形式,相互協調,科學調配。歌唱者必須通過長期艱苦的科學訓練以獲得良好的共鳴,才能使歌聲豐滿、圓潤、嘹亮、致遠。并能穩定持久的有表現力的演唱。
一、胸腔共鳴及其運用
在聲樂教學過程中,低聲區主要依靠胸腔共鳴而獲得圓潤的有磁性的聲音。如何才能獲得良好的胸腔共鳴呢?首先就必須打開喉嚨,從而得到胸腔的舒展,聲帶通過氣流而產生振動發出基音,和胸部和氣管等處的共振產生泛音,形成了胸腔的共鳴。要保證胸腔一直處于放松舒展的狀態,使胸腔通過氣管與發聲器官(聲帶)連接暢通,以保證共鳴的發生,這時,似乎感覺到是把聲音唱到胸口去一樣,也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引導學生用這樣的語言:你應該感覺你的嘴在胸口。這是胸腔共鳴的喉部控制要點。
很好地運用胸腔共鳴可以保證在演唱低聲區時獲得豐滿、結實、渾厚有力的聲音。從理論上來講,演唱低聲區時,胸腔是主要共鳴器官,口腔次之,頭腔更次之。筆者的經驗是練習胸腔共鳴要切記不可吸氣過多,以三分之二的吸氣量為宜,否則將會影響音波的向延伸(因為空間不足),使胸腔共鳴不充分。演唱時吸氣過多還會造成上胸僵硬和喉部肌肉群的緊張,從而影響聲帶(震源體)正常的振動。基音的質量不好,自然不能取得良好的歌唱共鳴。當然也不能吸氣量過少了,過少會使胸腔共鳴體不夠舒展開闊,氣息運行的密度必然也會受到影響,將會導致聲帶不能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不,易造成聲音缺乏緊張度和表現力或者聲高有時偏低的情況,當然共鳴也就得不到充分展示了。所以在歌唱中到底需要吸入多少氣才能獲得最佳的共鳴和歌唱狀態呢?這需要我們在長期的歌唱訓練中去慢慢體會琢磨。
二、口腔共鳴及其運用
口腔共鳴指聲帶發出基因產生聲波在口腔、口咽腔和喉咽腔中形成的共鳴,是其他腔體共鳴的基礎,是演唱中聲區時的主要共鳴器官,頭腔共鳴次之,胸腔共鳴更次之。口腔是我們相對容易控制的共鳴腔體,口腔的共鳴能夠運用得心應手了,中聲區的共鳴比較穩定自如了,然后再向兩端擴展,訓練低聲區、高聲區。它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打好這個基礎以后,才能正確地去進一步學習更深的聲樂技巧。
聲樂教學中口腔共鳴的運用過程,口型自然是十分重要的。口腔是可變腔體,平時說話也在不斷地變化調節,但幅度較小。歌唱時往往因為開啟變化的幅度大并且速度快,而引起相關肌肉的緊張、僵硬,影響共鳴的獲得。口形,在獲得良好共鳴上亦十分重要。那么我們在歌唱訓練過程中,究竟需要怎樣的口型呢?筆者認為這需要“因人而異、因聲而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切不可生搬硬套,形而上學的看待這個問題。在教學中,如若學生的歌唱發聲狀態偏白(喉位較高),就應該以豎著的口型為主,這樣容易獲得腔體的打開、喉器的下放,從而得到豐滿、松弛、整體的共鳴;如若學生的發聲狀態偏空偏虛(喉嚨較撐)則應該用橫著口型進行調整,放松喉部肌肉群,使其獲得自然放松的科學共鳴。歌唱的口型不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口型在任何歌唱的時候都應是松弛的可變的。固定的口型容易使口腔僵硬而影響共鳴,演唱時它要在不同音階、不同音量、不同語言發音時隨時做相應的調整,將其固定化了必將導致口腔的僵硬、共鳴的缺失,必將破壞歌唱的持久性和表現力。武漢音樂學院聲樂系殷岳教授《橫豎相宜,剛柔相濟——關于歌唱發聲的“橫開”與“豎開”》一文,對該問題進行過較為詳盡的闡述。
要獲得好的共鳴就必須解放喉嚨和口腔,唇作為一個重要的發聲吐字器官,作為口腔的一部分在歌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教學中發現嘴唇在演唱中必須是自然放松的狀態,否則必然導致其它兩個吐字器官:齒、舌的緊張,從而影響歌唱獲得良好的共鳴。歌唱時,我們的嘴唇可以微微向前,只起到自然說話的語言功能即可,有點像剛學說話的小孩受委屈了的語言狀態。“松弛”(下接第172頁)在好共鳴獲得也非常重要,可以說沒有松弛的共鳴器官就不可能有好的歌唱共鳴。口腔各器官松弛的關鍵在下巴。只要下巴放松解放了,喉嚨自然也就松弛了。要使得到圓潤、優美的共鳴就需要調整好口腔各個部位,發聲時雙唇放松稍前,下巴放松,打開牙關,喉部松弛下放,在協調運動時,張口吸氣用“半打哈欠”感覺體會喉部、舌根、下巴放松。
三、頭腔的共鳴及其運用
在聲樂教學中,頭腔共鳴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唱出動聽的、持久的歌聲就必須善用頭腔共鳴。擁有好的頭腔共鳴是科學發聲的一種體現。頭腔共鳴的獲得是在口腔共鳴的基礎上,然后把聲波在硬腭上的集中反射點稍向后面移動一些,同時喉器松弛下放,軟腭和小舌頭也隨之上抬,舌根也有放下一些的感覺,使口、鼻、咽腔之間的通道和空間更寬廣些(注意喉嚨的適度打開,切勿撐大),聲波沿著上腭傳遞向鼻腔和諸竇,引起聲波的回蕩。在發高聲區時頭腔共鳴為主,口腔共鳴次之,胸腔共鳴更次之,但都必須協調一致。
如何才能獲得正確的頭腔共鳴呢?筆者的教學體會是:打開喉嚨是關鍵。會厭是氣息從胸腔通往咽腔、口腔、頭腔的必經之地,它的抬起是松開喉嚨的關鍵。人正常的生理現象是這樣的:平時說話會厭是稍稍向上抬起的,吃東西時為了避免食物進入氣管而向下蓋住氣管。唯有深呼吸時它才會充分抬起從而擴大共鳴腔體,使大門敞開而成為咽腔管道的一壁,而起到聲音的反射作用,這樣的狀態歌唱必然會獲得良好的頭腔共鳴。所以在教學中我們引導學生在唱高音時應抓住深呼吸的感覺,使豎起來的會厭與咽壁形成管狀空間,喉頭適當下降至低于人在完全放松時的位置,聲音才能毫無阻擋地從喉咽腔直接進入頭腔,繼而得到高位置的頭腔共鳴。
頭腔共鳴的作用在中低音區的時候不是太明顯,但是到了高聲區時,頭腔共鳴起就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有無高音就看你是否獲得了好的頭腔共鳴,在高音區處理不好頭腔共鳴就沒有了高音的共鳴色彩,這樣的高音必然是喊叫出來的,是無效的高音。在進入高音區時,在咽腔中有種吸氣的感覺,就是我們常說的“吸著唱”,這種感覺容易使聲音進入頭腔,使頭腔的空間向后向上擴張,軟腭與小舌頭微微的向上提起,就是有種“打開頭腔”的感覺。
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在歌唱發聲時必須協調各共鳴腔體、發聲器官的聲波振動,使它們保持一定程度的平衡。也就是說歌唱時不可以孤立地去使用某一個共鳴腔體,我們應提倡的是“整體共鳴”或稱“整體歌唱”。是要求在發聲過程中歌唱者根據不同演唱聲區發聲的需求,合理地協調、處置和運用胸腔共鳴、口腔共鳴和頭腔共鳴,使三種共鳴同時發生作用,恰當地調節各部分共鳴在不同音高的演唱中的運用比例,從而使演唱獲得豐滿、圓潤、發聲統一、音色明亮的藝術效果。當歌唱者獲得了正確的整體共鳴后,將會聲區統一、音色圓潤而富有光澤,在唱各聲區的聲音時都會得到豐滿結實、有穿透力的共鳴,并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