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寧+卞軍
摘 要:該文介紹了宿遷市宿豫區農產品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現狀,分析區質檢機構運行面臨的問題,并提出了加強區級質檢機構建設的對策。主要包括:增強領導重視意識;強化培訓效果考核;大力培養綜合型專業檢驗人才等。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質檢體系建設;對策;宿豫區
中圖分類號 TP2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21-0115-02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與質檢體系隊伍建設是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的主要組成部分和技術支撐,是政府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提高農產品質量與安全水平方面發揮著關鍵和核心作用。尤其是區級區級質檢機構作為農產品輸出的基層單位,在農產品質檢體系中數量最多,對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更為重要[1]。
1 宿豫區農產品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現狀
1.1 機構人員配置情況 目前,編辦核準編制為8人,崗位設置為管理崗位和專業技術崗位,其中管理崗位9級核準設置主任1人,副主任1人;專業技術崗位核準設置:農藝師8級1個崗位、9級1個崗位、10級1個崗位,助理農藝師11級2個崗位,12級1個崗位;年齡分布情況為40歲以上3人,30~40歲3人、30歲以下1人;學歷情況為碩士3人、本科1人、大專3人;職稱情況為高級農藝師1人、農藝師5人、助理農藝師1人;主任1人、副主任2人、員工4人。目前中心人員有7人,其他單位借用2人,正常工作5人。
1.2 檢測工作開展情況 2012年通過省質監局資質認定計量認證、2013年通過省農委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考核,2015年通過省質監局資質認定計量認證復評審及擴項認證,2016年通過省農委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考核復評審。開展區級例行監測、監督抽檢及專項監測,每年定量檢測樣品在500左右,配合市級、省級及國家級各類抽檢1000左右個樣品,同時做好每年“三品一標”、可追溯項目、農產品品牌等的申報續展監督工作,隨著2017年和農技推廣中心分開辦公,黨建、人事、財務等工作要相應開展,這種狀況導致農檢中心投入業務工作的人員精力不足。
1.3 儀器設備情況 2010年度縣級農產品質檢站建設項目購買了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儀及配套的小型儀器。以后每年陸續配套各類小型儀器能夠檢測,能夠開展轄區內農產品及畜產品例行檢測工作。
1.4 資金落實情況 2010—2016年工作經費沒有列入區財政預算,只是通過一定途徑爭取一些經費后開展工作。2017年列入財政預算每年40萬元。工資由財政預算發放,其他一切自行解決。
2 區級質檢機構運行面臨的問題
2.1 機構編制少,晉升難 地方政府及相應職能部門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機構成立時給的人員編制過少,人員配備不考慮專業性,同時由于技術人員無崗位可以兌資,工資無上升空間,導致干勁不足,出現干不如不干,多干不如少干,反正工資一個樣等情況;對承擔單位主要檢測任務的青年同志無任何激勵機制,導致單位年輕人員工作無動力。
2.2 檢測素質不高,培訓不足 隨著社會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需求不斷提高,農產品檢測的項目越來越多,檢測的精度越來越高,檢測設備更新換代率高,對檢測人員業務素質和知識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近年來看,人員年齡偏大,接受新知識比較慢;年輕人員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學習興趣不高,更不用說進行自主再學習提高檢測技術了;另一方面,由于區財政給每個人每年的培訓預算是一定的,導致單位從主觀上盡量減少培訓。同時學習氛圍差,也導致檢測素質不高。
2.3 中心定位不明確,沒有明確具體的工作職能目標 宿豫區作為農業大區,水稻種植面積0.19萬hm2,小麥面積在3.75萬hm2,高效農業0.53萬hm2左右,肉雞每年出欄1000萬羽左右,雖然被評為江蘇省首個國家級出口禽肉及其制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及被江蘇省省政府授予肉雞生產基地縣稱號。但是,宿豫區沒有根據自己的產業特點進行檢測參數檢測,而是和省市例行監測參數靠近。
2.4 注重檢測技術,輕質量管理 檢測人員資歷較淺,缺乏經驗,導致最后不能有效嚴格的執行質量(下轉154頁)(上接115頁)檢測的操作流程。同時不知道如何運行體系,檢測數據得不到質量體系的保障,其準確性和合法性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3]。
2.5 抽樣工作不具有代表性 抽樣是檢測工作中的重要步驟,是保證監測結果是否具有公正性和代表性的重要環節,抽樣工作的質量,直接影響到檢測結果的質量。由于例行檢測結果納入省市區對機構的考核,導致基層質檢機構在配合抽檢時會有相應的應對措施,導致檢測結果無法真實反映當地質量情況又浪費檢測資源。
3 加強區級質檢安全體系建設的對策
3.1 加強領導,推進檢測工作正常運行 農產品質檢體系是一項公益性、社會性、綜合性很強的工作,就目前區級農產品質檢體系現狀,僅靠檢測工作人員很難扭轉局面,需要縣區“一把手”高度重視,真正謀劃,認識到檢測工作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支撐[4],在人員、編制、職稱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不斷完善提升,推進檢測工作正常運行。
3.2 建立激勵機制,提高培訓效果考核 通過內部培訓與外部培訓相結合的方式,為現有檢測人員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開展人員管理能力與檢測能力的相應培訓,提高區級農產品質檢機構管理能力與檢測能力的提升,同時開展外部培訓人員回本單位再對本單位人員進行培訓內容的培訓,既提高了外出培訓人員對新知識的鞏固學習又對整體檢測水平進一步提升,同時節約培訓費用并對講課檢測人員發放一定的講課津貼,提高學習積極性。對培訓效果進行相應的考核,在日常監測中由實驗室監督員對每次學習培訓效果進行評價,年終根據評價結果列入績效考核項目。
3.3 精準定位,服務農業產業化發展 縣區級農產品質檢機構按其職責應以快速檢測和半定量檢測為主,注重在本轄區內第一時間發現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并初步確認后及時上報上級質檢中心進行確證,使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得以及時控制。以農業主導產業為主要服務對象,做到適應產業和支撐產業發展,履行好服務政府和社會職能。
3.4 加強體系建設,提高實驗室質量管理 農產品檢測工作具有科學性、專業性、準確性等特點,同時為了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的持續性和有效性,要求檢測人員具有綜合性技術素質,比如質量意識、檢測技術方法、法律法規等[2]。建立與機構職能相適應的質量管理體系、程序文件及作業指導書,建立嚴格的體系運行機制并良好的運行,做好實驗室監督管理、內部審核及管理評審等質量管理活動。
3.5 規范抽樣工作,確保樣品具有代表性 加強采樣人員的技術培訓,規范采樣標準和檢測流程,加強現場檢查和指導,及時發現問題,同時通過采樣系統,進行定位、拍照、追責等一系列手段來提高采樣規范性。
參考文獻
[1]王茜,葉琴,張莉.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的只能作用初探[J].南方農機,2013,12.
[2]劉偉.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建議[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4,12.
[3]潘義賓,陳敏.地市級農產品質檢機構長效運行機制探討[J].農技服務,2015,1.
[4]馬會平,徐夢蕭.推進縣鄉兩級農產品檢測工作的探討[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6,04. (責編:徐煥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