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梵
【摘 要】2015年以來,電影小鎮青年成為當下文化消費的熱點話題。一方面來自三四線城市的小鎮青年成為了中國電影產業的主力軍與新未來;另一方面,小鎮青年被認為是中國電影內在品質與審美趣味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電影小鎮青年論”本身具有悖論特質,需要業界與學界廣泛探討與研究,以此來促進國產電影產業的發展。本文以此為切入點,立足文化大省江蘇,主要采用實證調查法來探尋江蘇省小鎮青年電影消費情況及院線發展現況。望能夠為電影“小鎮青年”論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貢獻與實證研究意義。
【關鍵詞】電影;江蘇小鎮青年;實證調查
中圖分類號:J9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0-0097-02
一、電影“小鎮青年論”
2015年是國產華語電影高歌猛進的一年,各類型華語電影共同發力,將中國電影票房托舉到新高度。與此同時,“電影小鎮青年論”開始被學界廣泛研究,三四線城市院線發展逐步被業界重視。來自全國三四線城市的小鎮青年成為了中國電影產業的新觀眾、新增量以及新未來。
2016年,在宏觀經濟下行等復雜因素的影響下,中國電影票房市場來到拐點。全年電影總票房約457.12億元,同比增長僅3.73%。暑期檔、春節檔、情人節檔等諸多電影檔期較同期均出現了票房下滑的態勢;一度成為票房靈藥的國產喜劇片開始失效;IP電影產能過剩,亟待供給側改革;“小鎮青年”被詬病為中國電影內在品質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以三四線城市為代表的小鎮青年一方面被認為是中國電影票房的新藍海,;另一方面,“電影小鎮青年論”又被認為是“不了解電影產業的社會各界形成的,近年來有一批批小鎮青年陸續走進影院看電影的幻象。”
二、江蘇省電影發展與“小鎮青年”
電影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石。2016年江蘇省全年電影總票房位居全國第二,貢獻近41.9億的票房。作為文化大省的江蘇,在電影文化市場的推進與繁榮上處于較為良好的發展態勢。
江蘇省共有1個副省級市、12個地級市、21個縣級市、20個縣,面積約10.72萬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約7976.3萬人(2015年)。據APP淘票票影院不完全統計(或有不支持網上購票終端的影院),副省級市南京有74家影院;地級市蘇州有109家、無錫有75家、常州有42家、鎮江有29家、南通有66家、揚州有32家、泰州有33家、鹽城有32家、宿遷有23家、淮安有22家、徐州有34家、連云港有11家。
目前江蘇省十三地院線覆蓋率南北差異較大。省會及蘇南地區影院密度較高,可供選擇的影院更多;蘇中及蘇北地區影院密度較低,特別是連云港市在土地面積以及常住人口均不是全省最小及最少的情況下,影院密度僅為0.14%。據國家統計局2016年公布的江蘇省各城市GDP數據顯示,三四線城市居多、小鎮青年群體龐大的江蘇省蘇中及蘇北地區經濟發展態勢強勁。十三五伊始,這于江蘇省電影文化產業投資者來說,前景明朗。江蘇省電影院線發展有極大潛力,但還需要在政府的引導下合理配置資源,不盲目投資院線,共同推進江蘇省電影文化產業的平衡與全面發展。
江蘇省作為全國文化大省,其電影產業化發展情況關系到全國電影產業發展情況。以江蘇省為例,如何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引導電影公共文化資源向城鄉基層傾斜,推動電影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繁榮文化市場,加強電影文化市場管理以及院線的理性擴張,不斷提高電影文化產業發展的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這些都需要從實際出發,進行一定的調查研究。
三、數據分析
本文通過網絡問卷調查(問卷星www.sojump.com)設計了一份答卷IP僅能為江蘇的問卷,以網絡投放的方式進行了江蘇省范圍內電影消費情況調查,有效回收問卷數量361份。網絡問卷調查問題設置參考了陳樂一、路寧濤、曾阿梅、李玉雙發表在北京電影學報上的文章《我國電影消費問卷調查分析報告》[1],較為權威,確保問卷調查問題設置的一定科學性。
(一)電影消費態度與習慣
在本次受訪的361份調查問卷中,62.03%的受訪者明確表示喜愛看電影,僅1.9%的受訪者明確表示不喜歡看電影,剩余受訪者態度為一般與無所謂。電影已經成為普羅大眾日常娛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電影產業群眾基礎深厚。
而在觀影頻率方面,29.11%的受訪者為1次/月,22.78%的受訪者為多次/月,12.97%的受訪者為一次/周,高頻的觀影習慣養成不僅存在于一線城市小資群體,二三四線小鎮青年也愛看電影、樂看電影。
在問卷調查中,觀影渠道以影院和網絡為主。近三年來,視頻網站推出會員制,讓會員在線觀看官方授權的正版院線電影,院線正版電影已經成為視頻網站內容投放的重心。一些受眾較窄的藝術電影在院線排片量較少,并且周期較短,無法滿足一部分影迷的觀影需求,片方就可以選擇和視頻網站合作,進行院線下檔后網絡二次播放。如畢贛導演的《路邊野餐》和楊超導演的《長江圖》等。對于大部分電影觀眾來說,看電影首選影院,既能帶來視覺享受,又具有一種觀影儀式感。隨著VR技術以及便攜式終端的發展,通過網絡渠道看電影將成為越來越多小鎮青年的選擇。
(二)電影喜好情況
1.看重故事題材。清華大學尹鴻教授表示,小鎮青年與一線城市的大眾并不存在涇渭分明的界限,小鎮青年在選擇影片上最看重的仍然是故事題材與內容。2016年年末以來,若干部一味追求明星效應和視覺刺激的影片上演了口碑與票房的“滑鐵盧”,其中不乏名導演與大投資。在故事題材上不要低估小鎮青年的審美能力,要多投射小鎮青年的心靈內容符號、傳遞正能量。
2.熱衷喜劇、動作、愛情三種類型。在華語電影圈,創作范式相對成熟、觀影基礎較為廣泛的當屬喜劇片、動作(武俠)片、愛情片。因此在選擇喜愛的電影類型上,喜劇片、動作片、愛情片是問卷受訪者最為喜愛的前三種類型。這三種類型的電影往往能夠以小搏大,在小鎮青年群體中引發觀影熱潮。endprint
3.偏愛華語電影。在電影國別或地區上,69.3%的受訪者傾向看歐美國家的電影;62.66%的受訪者傾向看內地電影;43.99%的受訪者傾向看港臺電影;34.49%的受訪者傾向看日韓電影。老牌電影夢工廠歐美地區雖然占問卷調查樣本比重最多,但是和偏好內地電影懸殊較小。加之大華語圈的港臺電影,兩岸三地華語電影市場影迷群體龐大。
雖然小鎮青年更傾向于看華語電影,但是國產電影和國外電影在質量上相比,63.61%的受訪者認為,國外電影的質量更好;7.28%的受訪者表示,國產電影的質量更好;52.22%的受訪者表示,中國電影質量有的好,有的糟糕;32.91%的受訪者認為,中國電影的質量會越來越好。并且絕大部分小鎮青年觀眾很在意電影質量,在本份調查問卷中,77.22%的受訪者在“只要在影片中出現喜愛的明星,是不是就不會在意影片的質量”這一觀點上持否定態度。將小鎮青年詬病為是中國電影內在質量裹足不前的原因是不成立的,小鎮青年傾向看華語電影,同時也對講好中國故事的高質量國產電影有其審美能力。
(三)電影消費觀
2017年以來電影票房初顯疲軟態勢,經濟大氣候是重要原因。因此影院和銀幕數在不斷飛速發展,但過高票價將欠發達地區的小鎮青年攔在了門外。在本問卷中,江蘇省小鎮青年可接受的影院理想票價在20-30元之間。江蘇小鎮青年在文娛支出上具有一定的消費力,普遍能夠接受30元左右的票價。雖然當下經濟較為不景氣,全球處于金融危機后的恢復期。但是在本份調查問卷中,37.66%的江蘇小鎮青年表示,經濟不景氣對其看電影次數有影響,但不大。38.61%的江蘇小鎮青年認為,經濟不景氣對于其看電影次數沒有影響。這里要指出,江蘇蘇北、蘇中地區雖然經濟發展稍遜于蘇南地區,但是放之全國范圍還應屬于經濟較發達地區。全國小鎮青年理想票價區間可能會更低,對高票價的承受力仍然不高。因此,電影票價的高低浮動應該多考慮產品定位,梳理用戶,統籌兼顧。
四、建議
(一)片方力在心理認同,助推票房增長
主流電影的大眾屬性與商業屬性決定了它的消費對象已經不完全是社會精英,而是普通的觀眾群體。本文認為,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到來,小鎮青年仍然是中國電影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引擎。在本文所做的問卷調查中,絕大多數受訪者關注的仍然是電影本身的水準。小鎮青年審美是國產華語電影內在品質裹足不前的原因這一說法并不能成立。雖然目前我國仍然存在城鎮差距,但鴻溝正在填補。隨著科技的進步,信息和各種資源在不斷被共享,對生活在二三線城市的青年群體來說,他們對高質量文化生活的需求在不斷被喚醒。淺層次的視覺奇觀、低級雜耍已經無法滿足小鎮青年。面對體量龐大的小鎮青年群體,“既不能低估他化的審美能力,也能放棄引領他們前行。”[2]電影制片方需要適銷對路,多展現小鎮青年成長歷程,呼吁能夠出現反映小鎮青年成長心靈史的帶有共同審美閱歷的優質電影,獲得小鎮青年心理認同,以小搏大助推國產電影新一輪票房井噴。
(二)影院提升設施建設,硬件吸引小鎮青年
新媒體高速發展,我們處于多屏時代。隨著智能手機等便攜式終端的不斷發展,去影院看電影已經不是唯一途徑。在新的科技形勢下,影院需要不斷提升基礎設施建設與服務水平,滿足以小鎮青年為代表的廣大群眾的精神娛樂。中國城市與鄉鎮的鴻溝隨著經濟與科技的進步在慢慢填補,城市與鄉鎮在精神娛樂方面的投資建設也需要大力填補。軟件上,我們呼吁挖掘有關小鎮青年心靈成長史的優質國產電影。硬件上,我們也要呼吁鄉鎮影院基礎設置建設與服務水平的提升。
(三)政府注意需求供給側,積極引導避免盲目投資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從提高質量供給質量出發,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就江蘇地區而言,江蘇蘇北地區影院密度遠遠低于江蘇蘇南地區,江蘇縣級城市存在廣闊的電影消費群體。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他們集中在18-35歲;受過一定的教育且具有一定的消費力;了解在線購票;對影院影音設施建設有較高的要求等。受市場經濟配置影響的電影院線方需要理性投資,多考慮電影觀眾的偏好與需求。而我們的政府文化部門需要擴大江蘇蘇北城市和農村院線的建設,引導公共文化資源向城鄉基層傾斜,實現需求供給側,積極引導避免盲目投資。
參考文獻:
[1]陳樂一,路寧濤,曾阿梅,李雙玉.我國電影消費問卷調查分析報告[J].北京電影學報,2010(06).
[2]王彥從.“小鎮青年”看中國電影發展[N].民主與法制時報,2016-3-13(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