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芬
【摘 要】為了實現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著力打造學生需求的滿意課堂,更好地改進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增強課堂教學的價值性、有效性和趣味性。筆者對我院2016級6個班共120名學生進行了隨機調研。以下是本次調研的分析報告。
【關鍵詞】調研;基本思路;結果分析
1 調研的基本思路
1.1 調研方法
本次調研,以問卷的形式進行,調研表采取客觀選擇題和主觀問答題兩部分。共發放調研表120份,回收120份,有效問卷100%。
1.2 調研對象
調研對象分別來自2016級6個班,每班隨機挑選20名學生,共120名學生參與本次調研。
1.3 調研項目
1.3.1學生對《婦產科護理》課程的整體認識
1.3.2學生對《婦產科護理》課堂教學的態度
1.3.3學生對《婦產科護理》實踐教學的建議
1.3.4學生心目中優秀婦產科教師的標準
2 調研結果分析
2.1 學生對《婦產科護理》課程的整體認識
調查結果表明,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婦產科護理這門課程很重要,上新課之前會主動預習和復習,生活中會利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課堂效率很好,但因為缺乏臨床實踐,不能很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習中難免存在疑惑,婦產科護理作為高職護理專業主干課程之一,足以體現它的重要性和價值,因此在將來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理論聯系實踐,課堂上多引入臨床案例,設置臨床真實情境,實現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對接,鍛煉學生的臨床思維,強化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
2.2學生對婦產科護理課堂教學的態度
調查結果表明,大多數學生對現行婦產科護理課堂教學持肯定態度,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較高,對老師預留的思考題會主動認真地完成,甚至有過下課后沉浸在課堂上的體驗。但部分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上課焦急地等待下課鈴響,對課后作業及老師預留思考題置若罔聞。教學過程中,教師需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個體化的引導和指導,通過分層遞進教學,做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分層提高,讓優生長足發展,使多數學生大步前進,小部分學困生感受到學習樂趣,不落伍,從而預防和克服學業不良,減少學習分化,使差異顯著的各層次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較好發展,達到班級整體優化。
2.3 學生對《婦產科護理》實踐教學的建議
本次調研此項內容采取主觀問答形式,根據收集到的資料顯示,多數學生認為目前的實踐操作課程不能滿足臨床需要,建議多開設實訓課,增加練習機會。因此,在以后的實踐教學中,教師應進一步優化校內實訓教學環節,課堂上以精講多練為主,注重講解操作原則,讓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強調操作要領和技巧及操作過程中易出現的問題,學生練習操作時,教師可進行一對一輔導,糾正學生操作中的不足,逐步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另外,教師還要緊隨婦產科臨床護理實踐的發展,摒棄臨床已淘汰的護理操作技術,補充臨床新技術、新進展、新應用,解決目前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嚴重脫節的問題,縮小護生從學校到臨床護理崗位的跨距[1]。
2.5 學生心目中優秀婦產科教師的標準
本次調研此項內容采取主觀問答形式,根據收集到的資料顯示,學生心目中優秀婦產科老師的標準如下:
2.5.1 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能,具有護士執業資格或醫師執業資格的“雙師型素質”。
2.5.2 注重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以案例引導,設置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評判性思維能力。
2.5.3 語言通俗易懂,不失詼諧幽默,口齒清晰,語速適中。
2.5.4 有責任心,態度和藹,平易近人。
2.5.5 注重自身氣質和素質修養,內外兼修。
3 結論
課堂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2]。既需要教師能系統地傳授一門學科或某個領域的知識,又要心系學生,吸引學生,即以“生”為本,以“學”為中心。因此,教師必須有能力實現對學科教材的“居高臨下”,對知識體系的“融會貫通”,對教學方法的“靈活應用”,對學生學情的“胸有成竹”的教學職責,由傳統的“教學”改為“指導”,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課堂教學有效實施。
【參考文獻】
[1]丁艷萍,郭珊珊.高職護理專業《婦產科護理》實踐教學現狀及改革策略[J].護理研究.2012.3.
[2]楊叔子,王筠.要真抓課堂教學質量[J].中國高教研究,2007,4: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