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見習記者 / 華姝
多措并舉打好脫貧攻堅戰
—— 貴州省編委辦同步小康駐村工作觀察
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見習記者 / 華姝
在幫扶過程中,駐村工作隊結合當地實際,指導和幫助村民建立合作社,通過“抱團取暖,共同發展”的方式,貧困戶嘗到了收益分紅的甜頭,極大地提高了參與積極性。
“駐村干部修路勤,幫扶建設結親情,團結奮進共致富,黨的恩情美名揚。”10月25日,記者走進惠水縣好花紅鎮石頭關村,這樣的歌聲不時在鄉間的小路上回響。
山間蜿蜒盤旋的水泥硬化路,不僅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而且是一條脫貧的致富路。
2016年4月,在省直機關“五千行動”中,貴州省編委辦駐村工作隊來到好花紅鎮石頭關村、百鳥河村和六馬村,開始了駐村精準幫扶、決勝脫貧攻堅的新征程。截至目前,駐村工作隊已協調落實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等項目33個,落實項目資金1700多萬元。
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是脫貧攻堅工作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但是,駐村工作隊剛到好花紅鎮石頭關村的時候,面臨的情況卻是這樣的:基層黨組織凝聚力不強,黨員帶領群眾致富能力欠缺。
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成為擺在駐村工作隊面前的首要任務。
“必須從思想上和制度上調動黨員的積極性,讓黨員真正發揮領頭羊的作用。”省編委辦駐村工作隊副隊長、石頭關村第一書記魯顯坤說。他通過總結存在的問題,明確幫扶工作目標,帶領石頭關村抓起了黨員干部的教育和學習,將村里每一名黨員都動員起來,通過黨員帶動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為了精準幫扶到每一位貧困戶,駐村工作隊分別與石頭關村黨支部、百鳥河村黨支部和六馬村黨支部建立結對幫扶機制,圍繞各村貧困實際,與村支部共同商討精準扶貧發展思路。
“以前村里面真正干活的就是村委會領導,其他黨員基本沒有參與到脫貧攻堅工作當中,安排到他們頭上的工作也是應付性地完成。”六馬村黨支部書記陳世貴說,“現在好了,黨員干部開始主動關心村里面的事情,有時候還能獻計獻策,全村黨員干部的面貌有了質的變化。”
與此同時,駐村工作隊組織座談會、交流會,向貧困群眾宣傳大扶貧戰略行動,耐心解釋“農村三改”、易地搬遷扶貧以及產業扶貧等與他們息息相關的政策。通過講解黃大發、鄧迎香等自力更生、脫貧致富的先進典型,激發貧困群眾發家致富的內生動力,進一步提高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在推進駐村幫扶工作的過程中,工作隊常常利用晚上休息時間走進貧困戶家中,詳細記錄他們遇到的各種困難與問題,宣講脫貧攻堅相關文件精神,號召群眾主動配合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的各項工作,扎實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確保在同步全面小康道路上不落下一名困難群眾。
“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不健全,嚴重影響群眾脫貧致富。”魯顯坤認為,基礎設施建設是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基礎。為解決這個問題,駐村工作隊深入各村實地摸查,在了解群眾生產生活需求的基礎上,規劃了石頭關村、百鳥河村和六馬村的交通、水利以及公共服務設施項目。
“要致富,先修路,路是最大的民生。”石頭關村村主任周富林說。為根除當地發展的最大制約,駐村工作隊深入幫扶村寨,規劃通組公路。做群眾思想工作、協調解決土地、參與道路施工,駐村工作隊的身影,總是不斷出現在脫貧攻堅秋季攻勢的第一線。
2017年6月,在各村的共同努力下,當地打通了最后3.56公里斷頭路,預計今年底將建成三個村共計23.3公里的水泥硬化路。“路通后,出行方便多了;車多了、人多了,農產品也更好賣了。”周富林告訴記者,解決了交通滯后對經濟發展的制約,廣大村民進出更加方便,大幅度降低了農產品外銷的運輸成本。
在解決交通問題的同時,駐村工作隊針對當地農作物灌溉的缺水問題,向省水利部門爭取項目資金350萬元,在石頭關村、六馬村修建47個水窖和3公里長的水渠,今年7月開始施工,預計將于年底全部完工。
“通過標準化水窖與水渠的灌溉,以前村民能種植1畝土地,現在可以種植3畝,甚至更多,收成每畝至少增加三分之一。”提及六馬村新修的灌溉工程,陳世貴十分開心。
交通方便了,農作物收成好了,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該如何滿足呢?駐村工作隊結合當地實際,又申請新建5個文化廣場。有了活動場所,鍛煉身體的村民愈來愈多,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百鳥村村支書李戰國告訴記者:“活動廣場正在陸續地投入使用,我們正在計劃開展適合的集體活動。”

魯顯坤(中)與投資商討論石頭關村發展食用菌產業的相關事宜。(貴州省編委辦供圖)
“造血”功能較低是貧困村存在的普遍問題,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是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在幫扶過程中,駐村工作隊結合當地實際,指導和幫助村民建立合作社,吸納貧困戶以多種形式加入。通過這種“抱團取暖,共同發展”的方式,貧困戶嘗到了收益分紅的甜頭,極大地提高了參與積極性。目前,石頭關村已建立1個種養殖合作社,百鳥河村已建立2個專業合作社,六馬村已建立2個種養殖合作社。
而針對當地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市場問題,駐村工作隊也幫村民想好了出路。辛辛苦苦種植、養殖的農產品賣不出去、賣不到好價錢,這是村民最擔心的事情。駐村工作隊依托招商,引進了貴州好花紅布依食品有限公司、貴州百鳥河種養殖有限公司和貴州山多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落實招商引資資金1600多萬元,促進產銷融合,最大限度打消貧困戶發展產業打不開市場的顧慮。
“以前大家都是想種什么就種什么,主要是種自己吃的糧食。”六馬村村民郭文兵告訴記者,在沒有規模化種植農作物的時候,土地的經濟效益微乎其微。引進公司之后,村民種植的經濟作物多了起來,佛手瓜和辣椒已經實現了規模化種植,還試點性的種植了食用玫瑰、白芨和食用菌等作物,村民不用外出務工,在家門口也能賺到錢了。
村民致富了,村集體經濟也隨之壯大。目前,石頭關村、百鳥河村和六馬村已實施林下養雞1萬余羽、養蜂200箱,建成7個淡水養魚池塘,種植經濟作物共計1000余畝,直接帶動100余戶貧困戶增收,提高了集體經濟的抗風險能力,為集體經濟持續發展打好了基礎。
“我們將以更加飽滿的工作狀態打好脫貧攻堅秋季攻勢硬仗,爭取在鞏固扶貧成果的基礎上,再創新成績。”魯顯坤說,駐村工作隊現在的工作重點放在“秋季攻勢”上,苦干實干加油干,確保“秋季攻勢”取得實效,讓貧困群眾“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
(責任編輯 / 付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