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李思瑾
打造特色致富路
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李思瑾

雙江鎮采取“企業+合作社+科研院所+群眾”的發展模式,即政府引進企業,企業自籌投資,村合作社負責土地流轉,發展亞熱帶作物種植。圖為雙江鎮雙江村村民進林采香蕉。(王國義 / 攝)
冊亨縣雙江鎮因南、北盤江交匯于此而得名。全省20個極貧鄉鎮中,它是位置最靠南的一個,距冊亨縣城58公里,山高谷深,江水阻隔。日前,記者從冊亨縣城出發,驅車行駛近3個小時的路程才抵達雙江鎮。
汽車途經冊亨至雙江公路(二級路)修建工程雙江村南段時,記者看到十多種施工機械正在緊鑼密鼓地有序施工,現場機械轟鳴,一片繁忙景象。
雙江鎮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685戶6228人,貧困發生率34.15%。壩納村是雙江鎮19個貧困村之一,也是距離鎮里相對較近的一個村子。村支書王昌玉坐在自家門口,瞇眼望著遠方的盤山進村路,感嘆道:“以前我們這兒家家戶戶都種玉米。路不通,村民們就牽一兩匹瘦馬馱著玉米去鎮上賣,來回路程大約要5小時,一年下來也賺不了幾個錢。”
“幾年前我帶領村民種甘蔗,如今全村種植甘蔗有3700多畝了。巧馬鎮工業園區南華糖廠的大車開進村來收甘蔗,大家靠此增加了不少收入。”說起變化,王昌玉很高興,但說到交通還是發愁,“我們家家戶戶都種植有杉樹,但是路的質量不太好,木材老板開車來收時會把價格壓得特別低,長了十幾年的杉樹卻賣不到好價格,算下來很不劃算?!?/p>
“雙江鎮森林覆蓋率達75.5%,其中40%都為杉樹林地,這是雙江人的老產業。近年來雙江鎮利用南北盤江沿岸海拔400至700米的坡地,發展熱帶精品水果產業,已種植香蕉3萬畝、甘蔗2萬畝、芒果1萬畝?!彪p江鎮鎮長陽建剛介紹,雙江鎮采取“企業+合作社+科研院所+群眾”的發展模式,即政府引進企業,企業自籌投資,村合作社負責土地流轉,貴州省亞熱帶作物研究所負責技術支撐,農民以土地入股分紅或收取土地流轉租金,并優先提供有償務工。
“老產業有基礎,新的產業也正在培育,但基礎設施建設與交通卻是我們首先要破的題?!标柦▌偙硎荆壳半p江鎮正規劃建設“林果小鎮”,新建1條城鎮主干道、2條新老街區連接街道。新街將統一建筑風貌,一部分區塊免費提供給新街建設征地拆遷戶建房和鼓勵全鎮范圍內農村危房改造戶異地建房遷居,另一部分則以合理價格出售給其他有建房能力和意愿的村民建房遷居,既平衡新街建設部分投資,又幫助改善部分村民的居住與發展環境。
同時,雙江鎮還實施老街建筑立面改造,使其與雙江新街風貌基本協調一致,并體現布依民族文化特色,規范遷改老街電力、通訊等線網。
“黨的十九大報告鼓舞人心、催人奮進。報告指出,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極大增強了干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我們會打好基礎設施硬仗,推進‘交通+特色產業’扶貧,打造‘特色致富路’?!标柦▌偙硎?,總長68公里的冊亨縣城到雙江鎮的二級路、雙江鎮連通沿江9個村寨的135公里的環江路建設正如火如荼,預計2018年建成通車。屆時,到縣城花費的時間可以比現在縮短一半,群眾出行和生產成本也大大降低,雙江的經濟命脈隨之打通。
(責任編輯 / 顧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