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濟滄
“為”與“不為”的辯證法
◎文/李濟滄
五年來我們黨科學把握大勢 順應實踐要求和人民愿望 推出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 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 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 “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 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這樣的“為”是積極的“為” 是正確的“為” 是抓主要矛盾的“為”。
抓住了主要矛盾 就牢牢把握了事物發展方向。所以 該“有所為”時 就要“敢為”“快為”。認準的、看好的事情 毫不猶豫、毫不放松地去抓去干。否則 遲緩猶豫、畏手畏腳 走一步退三步 就會錯失戰機貽誤大事 讓“有所為”變為“無所作為”。
“有所不為”和“有所為” 有時同樣重要。上世紀80年代 年廣久的炒瓜子作坊發展到100多人的“大工廠” 當時有人認為是資本主義剝削把其雇工的問題反映到中央。鄧小平同志說放兩年再看。今天來看 這樣的“有所不為”是正確的。正是這樣的“有所不為” 帶來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和發展。
因此 有些“不為” 不是永遠不作為。對一些新生事物難以做出評判結論、看不清未來的發展走向和利弊時先“放一放” 或者允許“試一試”。看明白了 認識清了 把握了事物發展方向 再“有所為”也不遲。這樣的“不為” 實質上也是“為”。
而有些“不為”則是必須的。比如 一些不必要的行政審批要堅決減掉 一些對企業不必要的檢查驗收等行政干預要堅決去除。諸如此類 通過“不為”解除對市場主體的束縛釋放市場活力。
“為”與“不為”的考量 關鍵在于審時度勢。正如《之江新語》一書中《要有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一文所說 “站在戰略的高度 善于從政治上認識和判斷形勢 觀察和處理問題 善于透過紛繁復雜的表面現象 把握事物的本質和發展的內在規律……始終把全局作為觀察和處理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以全局利益為最高價值追求”。以此科學選擇 該“為”時堅決“為” “不為”時堅決“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