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亭
(中國鐵路總公司檔案史志中心《中國鐵路志》編輯辦公室 北京 100844)
編年體問題是志書中常見又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方志理論滯后的表現。筆者在編輯鐵路行業志(局志,中國鐵路志,鐵路分局志,站段志)及參與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志工作中都見過此類問題。這個問題業內人士眼里常有,筆下缺少解決的理論探討。如果不解決,志書很難起到“存史、教化、資政”的功能。
編年體是修志中常用的一種基本方法。它完全以時(年)系事,按照事件發生的順序,逐年、逐月、逐日記事。這種方法有三個優點,一是以時為序記事清楚;二是記事結果符合人們認識事物規律;三是符合豎不斷線要求,按年度收集資料,稍加編排,即可完成長編的編寫任務。特別是寫大事記,以編年體為基礎,結合紀事本末體全面記述,多為業內人士采用。但是,如果在分志的豎寫單元中使用這種方法,將志稿寫成大事記,就不符合志書體例。這種現象筆者稱之為“編年體”(下同)。在編寫中國鐵路志、鐵路局和火車站以及鐵路給地方所寫志書中,普遍存在這個問題,有必要進行研討。
“編年體”記事不完整,沒有反映事物有來龍去脈和總體情況。正在編寫的《中國鐵路志》初稿中有段文字記載,“1954年,參加鐵道兵隨軍工作的5384名原鐵路職工調回鐵路工作”。看到此處,讀者必然要問,這批職工因何調回鐵路?又為何出路?何年出路?何年隨軍?為什么隨軍以及出路背景等等。因為此前的文字記述沒有出現與此相關內容。結果只能給讀者個別局部的認識,沒有反映整體面況,缺乏深層次記述,讀者想了解這些事物還得查閱相關資料分析研究,才能得出結論。后來查閱資料得知: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時,人民鐵路挑選出一些政治可靠、思想進步、技術過硬的同志赴朝參戰,保障前線的鐵路物資運輸。戰爭結束后這些同志回到鐵路工作。可見,如果不補充資料,讀者看不到事物的“歷史與現狀”,有違志書資料“真實、系統、全面”的要求,必然會降低志書的價值。
志書的豎寫單元不是大事記,更不能等同大事記。豎寫單元與大事記所述內容相同。兩者有聯系,也有區別。聯系是大事記是對豎寫單元內容的高度概括,或稱簡述;區別為豎寫單元是對大事記記述內容的充實和說明,就是對事件的全面記述。形式上區別是大事記述事件僅用一、兩句話、簡單概括,不需要對事情來龍去脈全面展開;而要豎寫單元要用更多的文字對相關情況詳細記述。2017年7月9日,寶雞到蘭州高鐵開通運營。大事記可以簡寫一句話。在鐵路建設部分的豎寫單元中所寫內容基本應有,該線前期如何立項,為何立項?線路的勘測設計情況,選線情況,建設施工,驗收,聯調聯試等。
此外,“編年體”兼收并錄、主次不清、羅列資料、平鋪直述,重點不突出、特色不鮮明,篇幅冗長等等問題。在此不述。
該寫的資料沒有,所述內容只是資料線索。有的同志對豎不斷線的認識存在誤解,認為年復一年記事,就是豎不斷線。實際上,志書強調的不斷線是不斷事物的主線,不是有點無面。還有的人認為“資料不夠案例湊”,以此方法替代斷限資料。實際上案例只是個別事物,雖然有典型性,但不可能取代事物發展的主線,更不能反映出歷史軌跡。還有同志受“無一語不出于人,無一語不出于已”的影響,錯誤地認為入志的材料必須保持原始樣子不動。資料是衡量志書價值所在和評斷依據,是志書致用的首要條件。資料不完整,志書的各種特性無從談起。
中國路總公司(原鐵道部),現有的專職修志隊伍中多數同志沒有寫過志書。其培訓時與下屬單位的寫稿人同時起步,水平需要提高的空間很大。打鐵本身不硬,怎能出好鋼?
多數單位的寫稿同志“半路出家”,沒有接觸過方志工作,更不知如何寫志。參與修志后,雖然經過某些培訓,又似懂非懂,為完成任務,“走著看”、“摸著石頭”過河。此外,作者缺乏對史實分析、研究和篩選,特別是動筆前,不知道對原始資料提煉和概括,未能選取反映事物本質資料、恰如其分地將正確結論入志。
借用史書分期法將“編年體”合并段落,正所謂志重分段。《中國鐵路志》140年的歷史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和成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舊中國鐵路分為晚清、民國、抗戰、解放戰爭等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可分為成立初到“文化大革命”前,“文化大革命”后等等。國家層面的許多政治活動都是與此相關。如1949年5月鐵路的管理體制先實行一長制。1956年黨的八大提出在企業中建立以黨為核心的集體領導和個人負責相結合的領導制度,凡是重大問題都應經過集體討論和共同決定,凡是日常的工作都應由專人分工負責。由此開始實行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一元化管理體制代替了以前制度(軍代表、領導和群眾組成革委會。1967年軍管到1968年成立革委會)。1977年實行廠長負責制。1993年鐵路轉換經營機制,實行公司制。以后又有股份制等等。分階段后的每個自然段就是一個歷史階段。這種方法適用于政治部、報社、宣傳部、組織部等多個部門。
有些事物發展與與政治分期不一致,應按實際變化記述。中國鐵路客運站(俗稱火車站)發展的四個階段有自己的發展規律。第一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火車運站,基本上照搬西方國家模式,其規模數量不如西方國家,但從歷史發展角度看,這些客站為以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鑒。第二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這個時期,我國鐵路客運量不大、交通不發達,客運站相對單純,流線布局程式化,建筑造型在厲行節約前提下,注重追求一定的紀念性意義,強調城市大門的象征性。如北京西站、廣州站等。第三階段,改革開放至大規模鐵路建設時期。這時期車站建設開始參考發達國家的設計,引進國外客站理念。由于受經濟發展限制,雖有一些實用創新成功范例,生搬硬套不少。2008年至今,為第四個發展階段。客運站的設計以人為本,使用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一切以服務旅客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適應需求變化,優化資源配置、力求系統最優化的發展,突出交通功能、體現時代和地域文化的建筑理念。特別是我國高速鐵路的車站就是這階段的代表。這四個階段不能勉強歸于這個或政治時期,本身有其各自的發展規律。再如,鐵路運行初期旅客上車隨身行李重量沒有統一規定。隨著乘客數量增多,行李的重量也在不斷加大,當有的行李占用面積超過一個人的位置時,鐵路規定,每位旅客只能帶20公斤的行李,超過重量要托運。就此事而言,中國140年的鐵路行李運輸僅分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物隨人走;第二階段是人物分離。
《中國鐵路志》初稿有一段文字記述:“從1964年,鐵道部從全國各鐵路局抽調工人支援三線建設,各鐵路局從四川、湖北調技術人員36131人。1966年至1972年從鄭州、上海抽調1524人。”這種按年分段的記述是典型的“編年體”。三線建設是中國政府在國內13個省自治區進行的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工業和交通設施建設,從1964年開始,到1972年結束,許多沿海重要工廠遷往內陸,當時鐵路乘擔繁重的運輸和建設任務。成昆鐵路就是那時國家批準重要工程。修鐵路就要調人員。原稿記述幾個自然段中的人事調動同是三線建設的一件事,分散、索碎。將歷時四五年計劃的三線建設合并一個自然段,克服了編年體,也符合歷史實際,讀者會對這段歷史有整體了解和認識。這里的合并,雖然不是大段落的“并”,但在局部范圍內合并,也是克服“編年體”的辦法之一。
有的事物在某段時間內可現規律,這是其自身發展顯示出的特點,可用劃分時段方法記述。新中國鐵路的職工教育發展變化就屬此類。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五十年代職工教育主要任務是掃除文盲,職教部門辦了很多文化夜校和補習班;六十年代“文革”中鐵路教育和全國一樣都是重災區;七十年代進行“雙補”(補文憑和知識);九十年代以后實施素質教育。歷史上每個階段都有職工培訓。記錄這段工作時,當然不必依年記事,可用十年文字為階段,列表補充辦班數量。再如鐵路的五年計劃,從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編制到十三五計劃,編制的方法和程序基本相同。從研究編制開始,再提出大綱上報國務院批準,經國務院提出指導性意見后,再作修改,改后再報批。程序是研制——報大綱——國家預審——鐵路修改——再次上報——國家發布。這個程序與各鐵路局的五年計劃相同。此法可用于鐵路總公司和18個鐵路局的計劃部門和統計部門。
有的事物內容比較簡單,在整個過程中或某個時段內變化不大,發展過程狀況大體相同,沒有必要將類似事物一一記述,更不能重復記述。具體方法是用文字全面記述,重點詳細記述,類同的事物有數字統計時,可用表格補充說明。國務院2008年開始編纂的《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志災區醫療防疫志》中,鐵路開行專列轉運災區傷員就使用種方法。鐵路共開行轉運傷員19趟列,運送5045人。文字部分全面介紹黨中央、國務院給鐵路下達任務的背景、要求,還有鐵道部黨組緊急部署和鐵路職工如何爭分奪秒準備等等。詳述第一專列開行情況,特別通過細節體現鐵路對傷員的人文關懷。其次,寫第二趟專列和以后多趟專列異處,即變點,最后,將開行專列總數用表格展示。這樣點和面結合,記事全面完整,也符合首次修志提倡的綜合全面記述,重點事物突出,不足部分表格補充的規律。這種方法適用于記述部門培訓、人事部門招收復軍人等。
有些豎寫單元內的事物,在某個階段內一般相同的內容可用文字綜述,如果在這段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事物需要單獨記述。這個重點事物就是變點或重要時間節點。此時重點變化需要另段記述,即“同則略記、變則詳寫”。如記述鐵路體育骨干的培訓工作。“1988~1996年,中國火車頭體育協會先后舉辦了藤球、太極柔力球、籃球、乒乓球裁判員學習班,第七套廣播體操領操員學習班,全國體育舞蹈培訓班,大眾體育項目培訓班等各類培訓班。”接著,“1997年,為以推廣普及第八套廣播體操為龍頭、促進群眾體育工作的發展,全國鐵路各單位舉辦了300多期領操員培訓班,先后培訓近萬名輔導員,使這項工作在較短時間內在全國鐵路鋪開,普及率達58%。”在這段記述中,1988~1996年是一般的工作綜述,這是多個“編年體”合并為一個自然段,而1997年的體操工作是全路開展的重點工作,理應作為重點內容記述。這個重點則另段記述。正所謂“該分則分,該合則合。”
中國高鐵修建的起因根據是2004年黨中央決定和國務院批準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開始起步的。鐵路人按照中央修建高鐵的指示:“引進先進技術、聯合制造生產、打造中國品牌”進程完成這一戰略突破的。鐵路先在國外購買技術,用技術自己生產動車組,產品送到國外檢驗,合格后自己批量生產。最后,自己在更高的平臺上創新、引領世界。使用這方法時,特別寫好起點,即事物的發端,交待清原因、要求等基本要素。經過也是轉折點,指起點和終點中間的若干起伏變化的狀況,也是事物發展變化過程中的重要變點。終點為結果,指志書下限時的狀況或在下限內消亡的狀況。此法適用多個部門。
有的篇目中“目”下的黑體字后記述的內容即撐不起一個豎寫單元,又不符合志體,但是不可缺少的(敘述寫法是“標準的編年體”)事物,這時可以將黑體字后的文字作為分段的依據,同時作為段落觀點分段記述。某鐵路有個文藝團體記述招生情況時列為內部選調、社會招聘、協議簽約三個黑體字。深入分析,黑體字是下文的概括和提煉。內部選調是1950年至1960年招生的情況,社會招聘是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的招生情況,協議招聘是2000年后的情況。實際上,將三個黑體字作為階段觀點,按三個階段記述正是全部的招生情況。改為1950年到1960年是內部選調階段;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是社會招聘階段;2000年后至現在為協議招聘階段。
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有的事物資料少。其中有的事物只有一兩句話,或幾句話等等,其共同點是幾個自然段文字合在一起,不過百字,立不起一個堅寫單元。這時,可將幾個自然段合并為一段,將其大意寫成簡況,也不失為一個“湊合”的辦法。這樣總比“編年體”好些。可是,我們不提倡用此法,只是不得已為之。
有的事物短時內出現,影響大、范圍廣,出臺政策僅在短時生效。這時使用“編年體”式記述無須改變,無法分期,也不能合并。如2003年全國內出現的“非典”,鐵路系統為鼓勵列車工作人員出乘,特別制定相關獎勵政策。即列車人員每出乘一次發給若干資金補助。半年后,非典消失。這些政策自然也消失。
因為編年體類似大事記。大事記不是豎寫單元,兩者有很大區別。大事記是點上的內容,豎寫單元是大事記的展開。大事記中的事,在堅定單元中就是該事件的全部經過。在《汶川地震志大事記》中,鐵路轉運災區傷員共4051人。這一句話在醫療防疫志中就寫了一萬多字。如果不增加內容,自然達反映不出“歷史與現狀”的要求,讀者更不會了解完整經過。
一定在寫入志稿前完成。志書是由業務部門在史志專業人員指導下共同完成的。這也體現眾手成志的原則。由于史志編輯不是萬事皆通,部門寫志的業務人員對志書體例要求不會很專,因此,在各單位交稿前,史志編輯務必與單位寫稿人商議改掉“編年體”。否則,交了稿史志人員再改,難度很大。
合并,就是將“編年體”的多個自然段按照事物的發展需要分為若干自然段。分段的方法多種多樣。分段時,不必受時間長短的限制,一年也好,二年,多年,只要無變化,略寫;只要有重大變化(性質改變、名稱改變、影響重大等),就可以分段。分段與合并,不是一刀切,應按實際情況確定方法。古人講,文有法而無定法。寫文章,應該有基本規律和具體規則。有法,文章嚴整;無法當然要亂。無論怎樣,基本方法應該有所規范,大致統一。目的是要實事求是地記載,寫清楚事物發展軌跡,為后人留下方便閱讀的資料。
在此研究克服“編年體”方法,目的不是否認這種體式,只是表明豎寫單元不能用“編年體”代替,對“編年體”不是“消滅”,只是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