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試論近代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建構的內在緊張*

2017-11-22 11:36:21張淑娟
廣西民族研究 2017年3期
關鍵詞:建構理論

張淑娟

試論近代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建構的內在緊張*

張淑娟

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建構始于近代,主要涉及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中華民族的外在邊界,一是其內部結構安排。近代中國民族主義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建構的基礎和開端,單元民族構成要素成為民族精英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建構中援引的基本素材。同時,近代中國民族主義也造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建構的內在緊張:西方古典民族主義理論與中國多民族國家實際的錯位、單元民族意識發展與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沖突、進化論哲學與共同體建構援引資源歷史性的矛盾。民族精英結合實際努力消解這一緊張關系,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是一個”,“中華民族”最終成為凝聚民心、共赴國難的時代旗幟。

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資源;進化論哲學;理論建構;“中華民族是一個”

學術界對中國近代民族主義對中華民族意識覺醒的促進作用已經達成共識。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黃克武認為近代中國民族主義與“中華民族”概念的創造、發展密切相關,指出中華民族不是一個本質性的信仰或意義確定的認同對象,而是經過不斷辯論變化的符號,并列舉了抗戰時期幾次主要的論爭。[1]黃興濤從民族精英自覺的過程入手,考察中華民族這一現代民族符號從萌生到確立的整個過程,并從學理上剖析了中華民族的結構。[2]沈松僑則通過受民族主義思想影響的清末知識分子“英雄系譜”的建構,討論歷史書寫與國族(nation)建構的內在關聯。[3]高翠蓮從民族實體和精英主觀建構兩個層面討論中華民族的自覺進程,從縱向上闡釋中華民族從自在到自覺的進程,并在橫向上展示其擴展的軌跡,說明中華民族自覺進程的曲折性、復雜性和獨特性。[4]鄭大華指出中華民族從提出到確立,再到被各族人民普遍接受,與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興起、發展和高漲的密切關系,梳理了中華民族從提出到被普遍接受的基本過程。[5]常書紅通過分析革命派與維新派在對民族主義的解讀上從根本對立到逐漸趨同的歷史過程,認為“五族共和”是具有鮮明中華民族認同特征的新文本,并將這一方案作為滿漢關系發生根本性變化的表征。[6]宋志明認為民族主義是促使中華民族精神覺醒的社會思潮。[7]上述研究厘清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產生和確立的基本過程,并從不同側面論證了中華民族意識產生的歷史根源、內在邏輯與現實需要。本文在上述研究基礎上,就近代中國民族主義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建構的內在關聯與相關機制進行分析,同時認為近代中國民族主義又是造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建構的內在緊張的關鍵性因素,進一步討論民族精英消解中華民族理論建構內在緊張的種種努力。

中華民族在近代經歷了從自發走向自覺這一歷史過程,而中華民族自覺又包括中華民族實體自覺和民族精英主觀建構兩個密不可分的方面,諸多因素影響了這一歷史進程。近代中國民族主義與中華民族意識覺醒及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建構相伴而生,呼應聯動。近代中國民族主義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產生與理論建構的基礎和開端。

一、中國近代民族主義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建構的基礎和開端

民族主義是作為挽救民族危亡的“靈丹妙藥”被引入到中國來的。1901年,梁啟超在《國家思想變遷異同論》中首次提到:民族主義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義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其在于本國也,人之獨立;其在于世界也,國之獨立。使能率由此主義,各明其界限以及于未來之永劫,豈非天地間一大快事。[8]20民族主義思想的傳入在當時引起強烈反響,《浙江潮》 《新湖南》 《江蘇》 《湖北學生界》等報紙雜志上出現了大量鼓吹民族主義的文章。事實上,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發端于中國傳統民族觀念與西方民族主義思想的合流,并經歷了復雜的生成過程,來自西方的民族主義理念不斷滌蕩中國傳統民族觀念。①佐藤慎一認為,“華夷觀”是漢族將自身的生活方式體系視為文明,而將與之不同的異民族的生活方式視為非文明而產生的世界觀。但是,“漢族/異民族”這一種族性的基軸與“文明/非文明”這一文明性的基軸未必經常一致。如果將重視種族性的方面稱為“作為實體概念的華夷觀”,將重視文明性的方面稱為“作為機能概念的華夷觀”的話,根據對不同側面的重視,華夷觀對現實所起的作用不同。重視“作為實體概念的華夷觀”時,如“非我族類必異”所表現的,概而言之作為排斥異民族的理論而起作用的傾向較強。相反,重視“作為機能概念的華夷觀”時,“如夷狄變為中國,則以中國視之”(韓愈)所表現的,即使是異民族,只要滿足一定的文化條件,就為中華世界所容納。參見佐藤慎一著、劉岳兵譯:《近代中國的知識分子與文明》,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56、157頁。鄭大華將上述兩種“華夷觀”看作是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兩個歷史來源。參見鄭大華:《略論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思想來源及形成》,《浙江學刊》,2007年第1期。隨著丁韙良(William M.P.Matin)翻譯《萬國公法》、嚴復翻譯《天演論》,以及民族主義理念的傳入,傳統種屬觀念逐漸淡化和消解,以政治統一為基礎的中華民族觀念逐漸增強。②關于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理論生成過程的具體論述參見張淑娟:《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理論生成與外來關鍵性因素》,《世界民族》,2010年第2期。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理論的生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建構提供了思想基礎。

(一)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發展促使民族精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生成

與民族主義思想的傳入相伴隨,西方近代民族國家建構過程相關的新概念涌入中國,民族、國民、民族國家、主權、領土、邊界和外交等一系列的現代話語體系漸次展開,而這些新概念所包含的內在邏輯力量與統合能力逐漸影響近代民族精英思考現實問題的角度和方法,長期以來形成的歷史經驗被建立在新概念基礎上的邏輯所取代,民族精英開始用新的視角和理論解釋中國的歷史境遇,提出與傳統中國模式截然不同的政治發展道路。

近代中國的歷史遭遇促使民族精英將民族情感轉變為強烈的民族意識,民族意識與民族主義理念相結合,形成近代中國民族主義,而民族解放與民族建設(nation-building)成為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基本訴求。在政治舞臺上交鋒的過程中,主要政治力量也逐漸將自己視為清王朝的領土繼承者與維護者,并以此作為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的現實基礎。

(二)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發展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提供了清晰的理論邊界

民族主義思想刺激了民族精英的邊界意識,與上述領土邊界相對應,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提供了清晰的理論邊界。梁啟超早在1903年就指出:“吾中國言民族者,當于小民族主義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義。小民族主義者何?漢族對于國內他族是也。大民族主義者何?合國內本部屬部之諸族以對于國外之諸族是也。……合漢合滿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組成一大民族。”[9]75-76并且認識到民族主義巨大的凝聚力在于它使“種族之界始生,同族則相吸集,異族則相反撥”[10]10-11。中華民族這個更大、更具概括性的概念的提出變成了時代的需要與共識。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也隨著形勢的發展不斷地變化,在1920年11月的《修改章程之說明》中,他指出:“民族主義,當初用以破壞滿洲專治。……我們要擴充起來,融化我們中國所有各族,成個中華民族。若單是做到推翻滿族的專制,還是未曾完成。”[11]887他進一步指出:“有人說,‘清室推翻以后,民族主義可以不要。’這話實在錯了。……現在說五族共和,實在這五族的名詞很不切當。我們國內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應該把我們中國所有各民族融合成一個中華民族。(如美國本是歐洲許多民族合起來的,現在卻成了美國一個民族,為世界上最有光榮的民族。)并且要把中華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然后民族主義乃是完了。”[11]887經過激烈的斗爭,中華民族的外在邊界在20世紀20年代達成共識,理論共識為實踐的努力提供了依據,民國政府對邊疆問題逐漸重視起來。

(三)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建構提供基本素材

梁啟超將民族主義思想引入后,“民族”迅速納入到他的研究視野。1903年,梁啟超將德國思想家伯倫知理的民族定義介紹進來:“民族者民俗沿革所生之結果也,民族最要之特質有八:(一)其始也同居于一地;(二)其始也同一血統;(三)同其支體形狀;(四)同其語言;(五)同其文字;(六)同其宗教;(七)同其風俗;(八) 同其生計。”[9]71-72梁啟超將這八個特質作為判斷一個人類群體是否成為一個民族的標準。他說:“有此八者,不識不知之間自與他族日相隔離,造成一特別之團體,固有之性質,以傳諸其子孫,是之謂民族。”[9]72

與維新派建國主張對立的革命派早期代表人物汪精衛1905年在《民報》發表了《民族的國民》,他在文章中指出民族的構成要素為:“一同血系(此最要件,然因移住婚姻,略減其例),二同語言文字,三同住所(自然之地域),四同習慣,五同宗教(近世宗教信仰自由,略減其例),六同精神體質。”[12]83而孫中山則認為民族是由自然力造成的:“自然力便是王道,用王道造成的團體,便是民族;國家是用武力造成的,武力就是霸道,用霸道造成的團體便是國家。”“造成……民族的原因,概括的說,是自然力。分析起來,便很復雜。當中最大的力是血統。……次大的力是生活。……第三大的力是語言。……第四個力是宗教。第五個力是風俗習慣。我們研究許多不同的人種,所以能結合成種種相同民族的道理,自然不能不歸功于血統,生活,語言,宗教和風俗習慣這五種力。”[13]187-188

梁啟超和孫中山①孫中山思想與伯倫知理思想之關聯,可參見夏良才:《孫中山的國家觀與伯倫知理的〈國家論〉》,《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紀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中華書局,1994年版。、汪精衛②梁啟超在“民族”上的觀點與伯倫知理的關聯可通過二人作品體現出來,汪精衛“民族觀”與伯倫知理的關聯可參見孫紅云:《1905-1907年汪精衛梁啟超關于種族革命的論戰與伯倫知理〈國家學〉的關系》,《學術研究》,2006年第6期。雖然在政治主張上尖銳對立,但是所專注之重點卻驚人一致,他們共同受到伯倫知理民族、國民和國家理論的影響,共同點是對“民族”所指與“nation”③作為與民族國家并生的現代符號,“nation”的政治意涵和政治建構痕跡都不言而喻,是民族精英在利用既有文化資源進行主觀建構的基礎上,在政權的塑造下所形成的政治文化共同體。因此,“nation”形成過程也是權力斗爭的過程,文化建設的內容依政治需要和時代訴求來確定,政治權力為“nation”的內涵建設張目,也成為民族建設(nation-building)的根本動力。“一個民族(nation)就是一個擁有國家的人民(people)” 是對經典西方民族主義理論的概括,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在民族國家時代,“nation”被賦予明確邊界,并被認為與國家的邊界相一致。中華民族作為現代民族符號與“nation”的內涵一致。都不在同一層面上,討論的民族都是單元民族,民族構成要素都是單元民族的構成要素。諸多原因促使他們選擇把伯氏的民族觀點引入,但是其中必然有對中國多民族現實的清醒認知。盡管民族精英所引入的“民族”含義與“nation”并不一致,但是單元民族構成要素成為他們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建構中援引的基本資源,并為其論證提供思想資源、想象空間與具體模式。

除上述幾位近代典型人物外,近代中國民族精英(烏澤聲、楊度、顧頡剛等)在論及“中華民族”觀念形成時的一個普遍現象,“并沒有忽視和偏廢通常被今人所提及的那些民族構成要素,如共同的地域(或稱領土)、血統聯系、語言溝通、風俗、生活方式、政治法律制度(包括平等的公民權),以及經濟生活、共同的民族自我意識、歷史記憶、文化心理素質(或國民性),等等。”[2]同時,“人們又較為普遍地更加重視其中的共同歷史記憶和文化這一因素,尤其是在強調‘民族’作為一種人類共同體,不同于國家、國民和種族之獨特性。”[2]可見,近代民族精英努力實現兩個層次的民族內在關聯上的“創造性轉換”,民族主義所堅持的共同地域、共同文化傳統、共同命運和共同的利益追求等因素成為近代民族精英進行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建構援引的基本資源。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建構的內在緊張

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邊緣地位導致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特質①關于民族主義的特質分析可參見張淑娟:《批判與反思:對狹隘民族主義的再認識》,《學術界》,2016年第12期。更為突出,這就一方面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迅速發展,為其理論建構提供基礎,而同時也造成了民族精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矛盾,從而進一步導致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建構的內在緊張。

(一)內外錯位:西方古典民族主義理論與中國多民族實際的錯位

民族主義產生于西方國家的政治實踐,在資本主義的早期,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民族精英在自由、平等與人權基礎之上努力建立資產階級國家,國家邊界的設定是構建民族認同的基礎,也為以國家疆域為基礎的民族文化形成提供了可能,與此相適應,全體公民在文化上也成為一個緊密相連、團結一致的共同體。國家在民族形成過程中起到關鍵性的整合作用,“使民族得以被看成是統一體成為可能的關鍵結構性變遷,乃是現代國家的興起。此前的政治形式既沒有劃定明晰的疆界,也沒有促成內在的整合和同質化。”[14]350“合于理性的國家不是使用任何現成的質料,再經過人為的處置就可以建立起來的;它必須從培育和教化民族開始,才能達到建立此類國家的目的。民族,只有首先以切實手段解決了教育完人的問題,才能接下去解決完善國家的問題。”[15]7民族國家的整合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在經濟上不斷加強內部的交流與合作,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其次,國家觀念的普及化,實現從忠于君主向忠于國家轉變,并實現政治統一;再次,加強國家公共權力和法律建設,強化國家對邊疆地區的有效控制,相應地在政治運作中普遍采取代議民主制;還有,通過公共教育、大眾傳媒以及國家的文化與社會政策規范通用語言,并加強文化同一性建設。上述政治實踐正是西方民族主義古典理論所主張的“一個人民,一個國民,一個國家”實現的基礎。

可見,西方民族國家建設的典型模式是從國家到民族,按照國家的規模和范圍形成民族(國族),并致力于民族與國家之間的融合。而中國民族國家建構的路徑與之相反,即從民族到國家,中國多民族國家的實際(以清王朝疆域為基礎)成為民族主義這件“緊身衣”在近代中國遇到的最為緊迫的現實。近代中國民族精英在民族問題上諸多自相矛盾的提法,恰恰反映出理論與現實之間的錯位。

首先,“民族”(nation)內涵的確立是民族主義社會動員的基礎,也是民族建國情感認知的文化基礎,“中華民族”作為在近代被逐漸接受的現代民族符號,與“nation”的現代內涵無疑相一致,是近代中國民族國家建構的文化基礎。作為民族主義動員基礎和“中華民族”歷史敘述理論前提的“民族”概念被民族精英引入中國時,卻與“nation”在內涵上存在本質差異。在西方世界,“nation”從17世紀[16]4就獲得并確定了現代內涵,在18世紀中葉以后被系統闡述,②盧梭和赫爾德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系統闡述。而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被中國民族精英引入時卻另有所指,就是其中的錯位之一。

其次,梁啟超講到“小民族主義”時,接著提出“大民族主義”,而孫中山將“消極民族主義”發展成“積極民族主義”,從“小中華民族”到“大中華民族”,從“小民族國家”到“大民族國家”,既反映出民族精英嘗試實現理論與中國實際的統一,試圖彌合單元民族與中華民族二者的內在差異,同時也表明了在理論建構中無法克服的內在矛盾,而這一矛盾的根源恰恰是經典民族主義理論與中國多民族實際,反映了近代民族精英的艱難選擇與理論困境。

再次,經典民族主義理論與中國多民族國家實際的錯位還表現在試圖按照“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模式對中國民族國家建設進行理論建構。孫中山甚至認為與英美等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的民族成份更純粹,更具備建立強大民族國家的條件,可以實現“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目標,“就中國的民族說,總數是四萬萬人,當中參雜的不過是幾百萬蒙古人,百多萬滿洲人,幾百萬西藏人,百幾十萬回教之突厥人。外來的總數不過一千萬余人。所以就大多數說,四萬萬中國可以說完全是漢人。同一血統、同一語言文字,同一宗教、同一習慣,完全是一個民族。”[17]621急于按照西方國家模式建國的民族精英們卻出現了將民族與種族、種族主義與中華民族相混淆的種種亂象。如孫中山在演講中就曾指出:“第一之主義(即民族主義),為種族革命。謂排出他種民族,發揚自己民族,組織一完全獨立之民族國家也。”[11]907這種混亂給中華民族理論建構造成諸多困擾。

(二)大小沖突:單元民族意識發展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建構的沖突

如果說上述問題是外來理論與中國實際的矛盾,那么單元民族意識發展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建構的沖突則是面對中國實際理論進一步本土化的困境。隨著民族主義的傳入,晚清、國民政府的民族政策以及俄國、英國和日本等帝國主義國家的挑唆,少數民族上層民族意識逐漸發展起來,一小撮上層分子企圖通過各種途徑達到民族分裂的目的,內蒙古、新疆、西藏等地都出現所謂“民族獨立”的傾向。特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民族自決”的口號,這一提法成為地方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分裂中國的“方便法門”。早在1919年知識界就對“民族自決”這一提法所造成的可能的危險后果提出警告:“此次歐洲大戰告終已還,‘民族自決’、‘民族自決’之聲,遍聞于世界。其久困于他國專制壓迫之下者,則欲乘此恢復其獨立自由,其屢受他國之欺辱而瀕于危亡者,則欲藉此以抗強御而圖自存,其狡焉思逞日以侵略為務者,亦且外假民族自決撫慰扶弱之名,而內以濟其剽竊并吞之欲。”[18]但是也有人發出相反的聲音:“蒙古以歷史,宗教,性質,習慣,語言文字無一與漢族兩樣,我們斷不能說她不是另一個民族……如主中國民族(即漢族之通稱) 自決,就無理由說蒙古民族不能自決。”[19]“蒙古民族與漢族絕不是一個民族。”[20]這些都成為助長單元民族走向分裂的依據。很快上述擔憂就成為現實,在“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就在“民族自決”的幌子下建立偽滿洲國,并策動德王妄圖實現內蒙古自治。日本的侵略意圖是極力否認中華民族的存在,同時肯定單元民族的存在,再利用“民族自決”煽動各族獨立建國,成為受日本控制的被保護國。

單元民族意識發展在當時造成的嚴重后果與國家統一的愿望相背離,給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建構造成困難,有識之士實現民族一體化的愿望被強化,“中華民族”被強有力地倡導。時至20世紀20年代,中華民族的外在邊界逐漸在知識界達成共識,中華民族的內部結構成為接下來理論討論的焦點,這一爭論一直持續到抗日戰爭時期,典型的就是以傅斯年、顧頡剛等歷史學者為一方和以吳文藻、費孝通、翦伯贊等學者為另一方的“中華民族是一個”的大討論。

(三)古今對立:進化論哲學與援引資源的歷史性的矛盾

相對落后是民族主義產生的條件,近代中國的境遇成為民族主義產生的絕佳土壤,民族主義成為凝聚民心、抵御外辱的重要力量。但是產生條件的特殊性也導致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二元特質更為突出,一方面渴望擺脫貧窮,向往先進。進化論哲學被近代主要的政治力量所信奉,用先進與落后的二元思維方式判斷新與舊、傳統與現代;另一方面為了鼓舞人心,激發民族意識,維系民族共同體認同,求助于傳統文化。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二元特質也造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建構的內在緊張。進化論傳入中國后,不僅滿足了人們盡快擺脫民族危機的訴求,并逐漸改變人們傳統的歷史觀和思維方式。進化論所衍生的歷史進步觀逐漸代替“天不變,道亦不變”的靜態歷史觀,進化論為近代中國不斷進步、向西學習、革除舊制、批判傳統提供了價值論證和思想武器,并逐漸成為當時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被主要政治力量奉為圭臬。

中華民族作為現代民族符號是與民族國家相對應的政治文化共同體,而建立現代國家成為有識之士的共識,與此相一致,需要全新的政治理論和政治文化為其建立提供理論支撐,引進西學與批判傳統就成為當時理論界最主要的兩項任務。“‘五四’以前的幾十年中,對中國思想界影響最大的有兩論。一是進化論,一是民約論。前者以生存競爭的理論適應了救亡圖存、反對帝國主義的需要;后者以天賦人權的觀念適應了要求平等、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的需要。兩論的傳播,在觀念形態上是區分先前與近代中國人的重要標志。”[21]206在一個缺乏民主傳統并經歷漫長封建統治的國家,天賦人權、民主平等等與民族國家相關的學說都來自西方,西方代表先進,而向西方學習又以對封建制度和傳統文化的批判為前提。

但同時,“世上并無蟄伏不覺(dormant)的國族等著我們找出其先天與俱的客觀國族特性(nationality),以便將其自酣睡中喚醒;反之,人們乃是先被灌輸一套虛構的國族認同,才會相信他們自己是一個統一的國族群體。”[22]402與現代國家相對應的中華民族理論建構卻需要借助傳統,而完成“虛構的國族認同”資源只有在傳統中才能找到。

進化論哲學與回歸傳統的緊張關系不斷呈現出來,并往往表現在同一人身上。如梁啟超在國家觀上,提出國民、民族國家、國家至上等一系列觀點,與此相對應,主張國家主權、平等自由等文化,而在民族認同上強調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意義,“凡一國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獨具的特質,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風俗習慣、文學美術皆有一種獨立之精神。祖父傳子,子孫繼之,然后群乃結,國乃成。斯實為民族主義之根源也。”[23]6他認為傳統文化的精髓代代相傳,是凝聚民心、抵御外辱的力量源泉。為了挖掘傳統文化的巨大力量,他甚至在1902年創辦了《國學報》,宣傳國粹,努力提升傳統文化在民族凝聚中的作用,“孔子教義,其所以育成人格者,諸百周備,放諸四海而皆準,由之終身而不能盡。……使中國無孔子則能否搏挽此民族以為一體,蓋未可知。”[24]68“中華民國”的創立者孫中山同樣將“固有道德”看成恢復民族地位的基礎,“所以窮本極源,我們現在要恢復民族的地位,除了大家聯合起來做成一個國族團體意外,就要把固有的舊道德恢復起來,有了固有的道德,然后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圖恢復。”[13]243

事實上,面對民族危亡,民族精英很難冷靜思考傳統文化中符合現代性要求的成分,不能使政治目標與傳統文化達成妥協,放棄后者意味著共同體失去文化支撐,失去存在合法性,拋棄前者意味著裹足不前。在求新求變的時代里,傳統文化必然遭到被矮化的命運,這種時代背景給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建構造成一定困難。

三、民族精英消解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建構內在緊張的努力

單元民族與中華民族雖然都包含“民族”一詞,但是基本內涵與形成機理卻存在諸多差異。由于中國是多民族國家,近代民族精英實際上承擔著雙重建構的歷史使命,首先必須在澄清國情的基礎上辨析兩種內涵迥異的“民族”,同時建立和闡明二者在理論上的內在關聯,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建構提供理論依據和合法基礎,使單元民族在自我認同的基礎上認同中華民族。因此,結合實際以單元民族構成要素為基礎,彌合單元民族與“nation”之間所指涉的差異,消解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建構的內在緊張就成為近代中國民族精英努力的方向。

有學者在論及當代中國的民族問題時指出:“在‘中華民族’這個以國家認同為基礎的共同體內部,族群分化的潛力和現實狀況是中國必須面對的社會事實。”[25]而近代中國處于列強包圍之中,“中華民國”政府的執政能力不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還處在形成和確立的過程中,民族分化的潛力更大。因此,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確保中華民族在實體上的完整,而民族精英的理論建構則是其中基礎性的一環,獲得人們的普遍認同和擁護則是更為復雜的歷史過程。

近代中國民族主義是對西方國家挑戰的應戰,“包含對于‘中國’所具有的民族、人種、國家與文化之認同。”[1]民族主義的核心理念是對本民族歷史文化獨特性的肯定與自我認同。民族主義典型的做法是對本民族的歷史、語言與文化進行著重研究,而這反映了其深層次的心理需要:一方面,它表意了在外來文化的重大影響下,一種“自我認同”的急迫的追求。隱含在其動機之下的是一種恐懼,害怕文化的認同在心理上受到淹沒甚至被根除;另一方面,又因當初其有向外大量求借之必要而感到自慚形穢——一種認為自己人“落后”的自卑感……“民族精神”的第二個主要方面是它包含了一種欲望,希望見證自己的人民和他們的過去對人類有一定的貢獻,和其他民族比起來有同樣的價值——特別是和那些在物質上顯然優越的民族加以相提并論。[26]23-24中華民族作為涵蓋國內各民族的現代民族符號能夠超越政治立場的紛爭和凝聚各民族的力量,為民族精英的文化努力提供方向,因此,各民族成員共享文化傳統、認同共同的民族起源和英雄系譜、維護共同的民族利益成為必然選擇。

第一,對單元民族構成要素的直接借助。中國是多民族世居的國家,有穩定的生存空間,中華民族的家園坐落在亞洲東部的廣闊大陸上,西起帕米爾高原,東到太平洋西岸諸島,北有廣漠,東南是海,西南是山,這片大陸四周有自然屏障,內部有結構完整的體系,形成一個地理單元。①參見費孝通等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2頁。上世紀30年代,禹貢學派則努力對地理與民族的不可分割性進行分析,顧頡剛指出:“歷史好比演劇,地理就是舞臺;如果找不到舞臺,哪里看得到戲劇!”(顧頡剛:《禹貢半月刊》 《發刊詞》,第1卷第1期,1934年3月1日。)用松本真澄的話講:“顧頡剛鎖定的目標就是要考證中華民國的‘應有的’領土是怎樣進化到現在這樣情形的,居住在‘應該有’的領土內的居民是怎樣進化到‘國族’的?”(松本真澄著、魯忠慧譯:《中國民族政策之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32頁。)歷史上各民族通過各種形式交往、交流和交融,形成比較穩定的分布格局。“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同時也有分裂和滅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27]1這些民族在幾千年里曾有過統一的政治認同符號、統一的文化認同符號和保障民族統一、國家統一的政治制度,這正是中華民族沒有走向自覺時的“自在民族實體”狀態。

廣闊的地域和各民族世代生息繁衍、交流融合都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構提供地理空間和歷史想象。血緣、地域、風俗等因素是中國各單元民族產生和發展的基本要素,忽視這些因素,就等于忽視民族發展的歷史,就如蓋爾納所言:“沒有歷史的民族,就是沒有肚臍的民族。”[28]59對于已經接受民族國家理論及相關概念的民族精英,深知這些歷史資源的重要意義。單元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建構提供內在支撐,這也能夠進一步解釋梁啟超、孫中山、汪精衛等人當初的立場。

同時,民族精英無論政治立場如何,他們對中國多民族的事實都有基本認識。民族精英之所以在談及中華民族時,都要提及民族構成要素,也恰恰反映了面對中國多民族的現實,以及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時的內在緊張。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確立后,上述情況就基本不再出現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實際上,在抗日戰爭后期,學者們通過實際調查研究,已經認識到單元民族有自身的民族認同,這一點不能被忽視,在此基礎上再形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才是合理選擇,但是兩種認同形成的機理明顯不同,兩者存在著矛盾,也存在統一性。

第二,重寫中國歷史。“在民族的核心處,我們無疑可以找到一堆敘事;這些敘事包括起源的故事、建國先祖的神話以及(國族)英雄的系譜。在民族起源處,我們發現民族起源的故事。”[29]121歷史書寫要滿足現實需要,②參見米歇爾·德·塞爾托著、倪復生譯:《歷史書寫》,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作者談到,作為一種行為意愿,歷史書寫從馬基雅維利時代以來便一直受到政權的左右,換句話說,政治規訓歷史書寫。而歷史是將民族現在與過去連接起來的紐帶,為民族發展邏輯提供理論依據。按照民族主義的內在邏輯,重塑民族歷史,闡明民族起源,表述其過去輝煌,告訴世人“我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將這些作為身份的表征和歷史敘事的一部分。用共同生活的地域、共同經濟生活、文化和血緣等民族構成要素論證中華民族存在合理性,以增加歷史的縱深感,并確定特定的文化內涵,從歷史發展的脈絡中重塑中華民族,而這一邏輯要在中國民族史中顯現出來,因此,重構中國歷史,進行新的歷史書寫成為必然選擇。從單元民族的文化性到整體性民族符號到中華民族的政治性轉變也需要在歷史撰寫中完成,即從根基性的表述到有意識的建構。

正是為了滿足上述需要,梁啟超發表了《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以民族過程為線索重新搭建中國史學體系,拉開了史學革命的序幕,他指出:“今日欲提倡民族主義,使我四萬萬同胞強立于此優勝劣敗之世界乎?則本國史學一科,實為無老、無幼、無男、無女、無智、無愚、無賢、無不肖,所皆當從事,視之如渴飲饑食,一刻不容緩者也。……史界革命不起,則吾國遂不可救。悠悠萬事,惟此為大。”[30]7梁啟超、馬敘倫、鄧實等人甚至認為中國“無史”,需要從現代民族國家(nation-state)的角度,圍繞“國家”“國民”“群”和“社會”撰寫新史。[31]2從現實政治需要角度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注入現代性元素,從內部逐漸夯實中華民族一體性和凝聚力的基礎。隨著形勢的發展,以中華民族共同體一體性為核心的歷史書寫形成風潮,①根據黃興濤的梳理,20世紀30年代與中華民族相關的史學著作有:易君左的《中華民族英雄故事集》 (1933)、張其昀的《中國民族志》 (1933)、宋文炳的《中國民族史》 (1935)、郭維屏的《中華民族發展史》 (1936)、黃籀青的《西藏民族是黃帝子孫之后裔說》 (1936)、陳健夫的《西藏問題》 (1937)、林惠祥的《中國民族史》 (1937)、張元濟的《中華民族的人格》(1938)、羅家倫等的《民族至上論》 (1938)、熊十力的《中國歷史講話》 (1938)、張大東的《中華民族發展史大綱》 (1941),等等。參見黃興濤:《民族自覺與符號認同:“中華民族”觀念的萌生與確立的歷史考察》,《中國社會科學評論》 (香港),2002年第1期。有力推動了中華民族共同體觀念的確立和廣泛傳播。

第三點,強調民族意識之于民族發展的重要性。從強調民族構成的客觀要素轉向強調民族的主觀意識,反映了民族精英思想中有關民族問題的微妙變化,即從純粹文化實體轉向政治文化共同體,這一轉變既可以避免在民族構成客觀要素上無休止的爭論,又能實現從單元民族到“nation”的順利過渡,實現“創造性轉換”,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建構鋪平道路。

梁啟超在《中國歷史上民族之研究》中指出:“血緣、語言、信仰,皆為民族成立之有力條件,然斷不能以此三者之分野,逕指為民族之分野。民族成立之唯一要素,在‘民族意識’之發現與確立。”[32]1同時,梁啟超指出了民族意識產生的機理:“舉要言之,則最初由若干有血緣關系之人人(民族愈擴大,則血緣的條件效力愈減殺),根據生理本能,互營共同生活。對于自然的環境,常為共通的反應。而個人與個人間,又為相互的刺戟、相互的反應。心理上之溝通,日益繁富,協力分業之機能的關系,日益致密,乃發明公用之語言文字及其他工具,養成共有之信仰學藝及其他趣嗜。經無數年無數人協同努力所積之共業,厘然成一特異之‘文化樞系’。與異系相接觸,則對他而自覺為我。此即民族意識之所由成立也。”[32]2而民族意識形成的標志是:“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國人’之一觀念浮于其腦際者,此人即中華民族之一員了。”[32]1-2

孫中山也談到了民族意識的重要性:“民族主義之范圍,有以血統、宗教為歸者,有以歷史習尚為歸者,語言文字為歸者,復乎遠矣。然而最文明高尚之民族主義范圍,則以意志為歸者也。如瑞士之民族,則合日爾曼、以大利、法蘭西三國之人民而成者。此三者各有血統、歷史、語言也,而以互相接壤于亞刺山麓,同習于凌山越谷、履險如夷,愛自由、尚自治,各以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遂組合而建立瑞士之山國,由是而成為一瑞士之民族。”[33]186-187他進一步指出:“迨中國同胞發生強烈之民族意識,并民族能力之自信,則中國之前途,可永久適存于世界。”[34]89

齊思和則以喚起民族意識為己任,認為“民族”的形成和民族情緒的高漲,外國侵略勢力的壓力是不可或缺要素。他引用了泰戈爾在《西方的民族主義》中的論述:“西方的雷聲隆隆的大炮在日本的門前說道:我要一個民族……一個民族于是乎出現了。”因此,在他看來,“形成民族的最重要的力量是命運共同體一員的情緒”。民族的構成是精神的,非物質的;是主觀的,非客觀的……這種情緒的形成,內部的原因是由于共同的歷史背景、共同的憂患經驗和共同的光榮和恥辱的追憶,外部的原因是由于外侮的壓迫激起了內部團結的情緒,民族意識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形成的,這種民族意識才能得以高漲。[35]134

另外,民族精英又處于時代的前沿。面對嚴重的民族危機,作為中華民族優秀代表的民族精英是最早萌生民族意識的群體,因此,隨著形勢發展,他們無一例外地強調民族意識的重要性。

第四點,為了消解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的內在緊張,避免“給野心者一個侵略機會”,隨著全面抗戰的到來,部分民族精英甚至直接否定單元民族存在的事實,對中華民族進行“同源同種”論證,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是一個”。

隨著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知識界認識到對中華民族統一性論證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傅斯年認為:“蒙、藏、纏回,只可算是中華民族的支派”“漢族一名……不如用漢人一名詞”“若必問其族,則只有一個中華民族。”[36]204-205顧頡剛在1939年2月7日的日記中寫道:“昨得孟真(傅斯年字孟真——引者注)來函,責備我在《益世報》辦邊疆周刊,登載文字多分析中華民族為若干民族,足以啟分裂之禍,因寫此文(《中華民族是一個》)以告國人。此為久蓄于我心之問題,故寫起來并不難也。”[37]197因此,顧頡剛鮮明提出“中華民族是一個”的命題,認為在血統上和文化上經過長期融合,“凡是中國人都是中華民族——在中華民族之內我們絕不能再析出什么民族”,沒有漢族,也沒有“五大民族”,“我們對內沒有什么民族之分,對外只有一個中華民族”,“中國之內決沒有五大民族和許多小民族,中國人也沒有分為若干種族的必要。應當舍棄以前不合理的‘漢人’稱呼,而和那些因交通不便而致生活方式略略不同的邊地人民共同集合在中華民族一詞之下,團結起來以抵抗帝國主義的侵略。”[38]

文章一出即引起很大反響,《中央日報》 《東南日報》 《西京平報》等報紙紛紛轉載,而《益世報》邊疆周刊收到大量討論性的文章和書信,①如張維華的《讀了顧頡剛先生的“中華民族是一個”之后》、費孝通的《關于民族問題的討論》、白壽彝的《來函》、馬毅的《堅強“中華民族是一個”的信念》、魯格夫爾的來函、顧頡剛的《續論“中華民族是一個”:答費孝通先生》、翦伯贊的《論中華民族與民族主義——讀顧頡剛〈續論“中華民族是一個”〉以后》、黃舉安的《中華民族是整個的》、席世锽的《中華民族起源問題質疑》、何軒舉的《中華民族發展的規律性》等。引發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內部結構問題的大討論,主要圍繞國內少數民族地位問題展開。無論學者們在此立場如何對立,但是此文(《中華民族是一個》)“立意甚為正大,實是今日政治上對民族一問題惟一之立場”[39]126。他們直接否認構成中華民族之族類的“民族”身份,“在邏輯上說,整體和部分不能同時用一個名詞。中華民族是代表中國全體人民的名詞,其中若干部分人民即不得統率亦稱為民族。”“滿洲、蒙古、西藏只是籍貫,所以住在那些地方的人民只應稱‘人’,不應稱為民族。民族這名詞的應用既專限于中華民族,那么所謂民族自決是中華民族的自決。”[40]避免帝國主義國家利用“民族”分裂中國,對加強民族團結、防止利用民族問題分裂國家無疑具有積極意義。

黃舉安也于1941年在《中華民族是整個的》中提到,中華民族在歷史上雖然有過各種民族名詞的記載,但是否都能當得起民族的稱號,實在大有討論的余地。“現在一般人稱的漢、滿、蒙、回、藏、苗、夷等名詞,同樣沒有存在的價值。”他根據歷史記載認為,“滿人早就同中華民族凝成一體,無分彼此了”,“蒙古是匈奴人的后裔”,而“匈奴出于淳維,淳維出于夏后氏”。并且進一步證明,藏族、苗族和漢族都是同源的。同時,從血統上證明中華民族是同源的。[41]為了避免授人以柄,顧頡剛認為民族是:營共同的生活,有共同利害,具團結情結而言的人們。[42]雖然這一觀點顯然有悖于中國多民族的事實,但是其政治上的關懷,“俾盡書生報國之志”的愛國熱情卻可以理解。部分民族精英用這樣的極端方式論證中華民族的一體性,消解中華民族建構的內在緊張,在理論上為后來費孝通關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概括奠定了基礎。“中華民族”也逐漸成為凝聚民心、共赴國難的時代旗幟。

四、余 論

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建構的過程是內與外、古與今、大與小矛盾不斷調和的過程,也是中華民族內涵從傳統向現代轉換的過程,有識之士為中華民族的覺醒奔走呼號,終將其塑造成為民族團結的旗幟。

回顧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建構之路,可得出以下啟示:首先,外部環境造成的危機會為理論建構提供契機,博得人們的同情與理解,但是這并不能代表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建構本身,這一建構過程需要經過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的長期探索,才能使理論建構逐漸趨于成熟;其次,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的外部環境與內部條件都在不斷發生變化,因此,建構的具體方法也要不斷調整,在民族國家時代,這一過程沒有終點,一直在路上;最后,要通過實踐夯實和豐富中華民族理論建構的具體內容,而不能停留在口號式的宣傳上,才能為其提供有力的內在支撐。

參考文獻:

[1]黃克武.民族主義的再發現:抗戰時期中國朝野對“中華民族”的討論[J].近代史研究,2016(4).

[2]黃興濤.民族自覺與符號認同:“中華民族”觀念的萌生與確立的歷史考察[J].中國社會科學評論(香港),2002(1).

[3]沈松僑.振大漢之天聲——民族英雄系譜與晚清的國族想象[J].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0(33).

[4]高翠蓮.清末民國時期中華民族自覺進程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

[5]鄭大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與中華民族自我意識的覺醒[J].民族研究,2013(3);“中華民族”自我意識的形成[J].近代史研究,2014(4).

[6]常書紅.清末滿漢關系的變化與中華民族認同的誕生[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

[7]宋志明.中國近代民族主義與民族精神的覺醒[J].史學月刊,2006(6).

[8]梁啟超.國家思想變遷異同論[G]//飲冰室合集:文集第6卷.第一本.北京:中華書局,1989.

[9]粱啟超.政治學大家伯倫知理之學說[G]//飲冰室合集:文集之13.北京:中華書局,1989.

[10]梁啟超.論民族競爭之大勢[G]//飲冰室合集:文集之10.北京:中華書局,1989.

[11]孫中山.修改章程之說明:民國九年十一月四日在上海中國國民黨本部會議席上的演講[G]//國父全集.臺灣:國防研究院,1960.

[12]精衛.民族的國民[G]//張枬,等.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2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3.

[13]孫中山.民族主義[G]//孫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華書局,1986.

[14]鄧正來,J·C·亞歷山大.國家與市民社會[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

[15]梁存秀.論費希特《對德意志民族的演講》[G]//哲學門:第2卷.第1冊.北京:北京大學哲學系,2001.

[16]C·J·H·Hayes.Essays on nationalism,New York[M].The Macmillan Company,1928.

[17]孫中山.民族主義[G]//孫中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8]隱青.民族精神[N].東方雜志,1919-12-15.

[19]彭十嚴.從國家主義覺悟過來告朋友并致青年[J].覺悟,1926-11-27.

[20]李春蕃.為民族自決主義而戰:續[J].覺悟,1924-04-18.

[21]陳旭麓.陳旭麓文集:第4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2]Liah Greenfeld.NATIONALISM:Five Roads to Modernity Cambridge[M].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23]梁啟超.新民說[G]//飲冰室合集:專集之四.北京:中華書局,1989.

[24]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之33[M].北京:中華書局,1989.

[25]關凱.族群政治的東方神話——儒家民族主義與中華民族認同[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

[26][美]艾愷(Guy S,Alitto).世界范圍內的反現代化思潮——論文化守成主義[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

[27]費孝通,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

[28]David Mc Crone.The Sociology of Nationalism:Tomorrow’s Ancestors[M].London:Routledge,1998.

[29]Geoffrey Bennington.“Postal Politics and the Institution of the Nation”in Homi K.Bhabha ed. ,nation and Narration.[M].London:Routledge,1990.

[30]梁啟超.新史學[G]//飲冰室合集:文集之9.北京:中華書局,1989.

[31]王汎森.晚清的政治概念與“新史學”[G]//羅志田.20世紀的中國:學術與社會(歷史卷):上.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32]梁啟超.中國歷史上民族之研究[G]//飲冰室合集:專集之42.北京:中華書局,1989.

[33]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5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5.

[34]孫中山.中國之鐵路計劃與民生主義[G]//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國父全集:第2冊.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出版,1973.

[35][日]松本真澄.中國民族政策之研究[M].魯忠慧,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36]傅樂成.傅孟真先生的民族思想[G]//王為松.傅斯年印象.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

[37]顧頡剛.顧頡剛日記1938-1942:第四卷[M].臺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7.

[38]顧頡剛.中華民族是一個[J].益世報·邊疆周刊,1939(9).

[39]傅斯年.致朱家驊、杭立武[G]//馬戎.中華民族是一個——圍繞1939年這一議題的大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40]邱椿.邊疆教育與民族問題[J].教育通訊,1939(24).

[41]黃舉安.中華民族是整個的[J].蒙藏月報,1941(6).

[42]顧頡剛.續論“中華民族是一個”——答費孝通先生[J].益世報·邊疆周刊,1939(20).

ON THE INTERNAL TENSION IN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OF CHINESE NATION IN MODERN TIMES

Zhang Shujuan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of Chinese nation began in modern times mainly deals with two aspects in its content:one is the outer boundary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 other is its internal structure.Modern Chinese nationalism was the foundation and beginning of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of Chinese nation,key factors in the composition of singular nation became basic materials cited by national elites in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of Chinese nation.Simultaneously,modern Chinese nationalism also caused the inherent tension of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of Chinese nation:the dislocation of western classical nationalism and the reality of China composed of multi-ethnic groups,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consciousness of individual ethnic group and the identity of community of Chinese nation,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evolutionary philosophy and the historical resources cit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National elites tried to dissolve this tension,and committed to the realization of“the one Chinese nation”,“The Chinese Nation” eventually became the banner of the time that united the will of people and helped them to face the national calamity together.

community of Chinese nation;ideological resources;evolutionary philosophy;theoretical construction;one Chinese nation

C95【文獻識別碼】A

1004-454X(2017) 03-0048-011

〔責任編輯:黃仲盈〕

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民族主義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近代中國的互動研究”(16BMZ003)。

【作 者】張淑娟,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遼寧阜新,123000

猜你喜歡
建構理論
《神圣敘事與日常生活的建構》
堅持理論創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作論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情境—建構—深化—反思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建構游戲玩不夠
緊抓十進制 建構數的認知體系——以《億以內數的認識》例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色99| 狠狠久久综合伊人不卡| 国产精品性| 国模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lhav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在线播放| 亚洲无码视频喷水| 久久久黄色片| 精久久久久无码区中文字幕|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麻豆| 88av在线看| 亚洲成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尤物特级无码毛片免费| 欧美日韩第二页|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噜噜噜久久|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av尤物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 日韩美毛片|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 国产爽妇精品| 欧美午夜网站|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亚洲成人www| 国产亚洲日韩av在线| 88av在线看| 国产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三级专区|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狠狠色综合久久狠狠色综合|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亚洲大学生视频在线播放| 91www在线观看| 激情乱人伦| 亚洲无码A视频在线| 日韩在线1|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亚洲综合片| 婷婷伊人五月| 午夜a视频|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国产三级毛片| 一个色综合久久| 亚瑟天堂久久一区二区影院| 国产精品免费福利久久播放| 伊人激情综合网| 亚洲一区二区约美女探花| 青青热久麻豆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青青草a国产免费观看|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亚洲第一区在线| 毛片视频网址|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欧美激情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免费视频| 日本在线欧美在线|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免费高清自慰一区二区三区| 超碰色了色| 91久久性奴调教国产免费|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色亚洲成人|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国产精品污污在线观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