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偉偉
習近平治國理政對科學社會主義原則的繼承和發展
◎祝偉偉
馬克思、恩格斯作為偉大人類革命導師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為人類社會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習近平自擔任黨的總書記以來,提出了很多治國理政的新理論以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其發展應當遵循科學社會主義原則的基本規定。探索習近平治國理政怎樣對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是怎樣繼承又怎樣發展的,這對于深化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解和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在剩余價值理論、唯物史觀這兩大理論基石下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揭示了人類社會的演變規律,并對社會主義社會運行的規律和特點進行了經典的論述。20世紀初,社會主義的出現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作為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中國正處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鍵戰略期,理應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理論導向和價值訴求。習近平治國理政的系列理論在繼承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實現了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的辯證統一。
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深刻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指導國際工人運動過程中過形成的,這些原則主要體現在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著作中。同時,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是經過不同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家根據具體時代特點、結合具體現實實踐不斷豐富發展的。所以,在當代,不同的學者對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的歸納有著不同的理解,習近平同志對其也有著相關的論述。

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經典論述。對于,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雖然馬克思、恩格斯并沒有對他們進行系統的總結和歸納,但是,在《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等一系列的著作中有著經典的論述。
《共產黨宣言》的發表實現了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它在剩余價值理論和唯物史觀的基礎上全面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同時劃清了科學社會主義與空想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和其他冒牌“社會主義”的界線。它揭示了“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這一客觀規律,提出了“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整的民主” 的革命道路和使命。取得政權后,工人階級要“利用自己的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 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一文中,恩格斯把人類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發展進程進行多角度論述,論證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任務和必然性。
當代學者對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不同歸納。國內一些學者從不同角度對科學社會主義原則進行了總結,根據知網上所能搜素到的文獻,國內對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歸納如下:學者蒲國良在“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上發表《如何認識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一文,對當前學界對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的觀點進行了梳理,說明了李君如的八原則說,吳雄丞的七原則說,高放的六原則說等,而他自己把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歸納為五條。學者周新城在《必須堅持〈共產黨宣言〉闡述的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一文中則對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概括為如下六條: 第一,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 ; 第二 , 階級斗爭學說; 第三,無產階級必須組織自己的政黨; 第四, 無產階級必須奪取政權, 取得政治統治權;第五, 消滅私有制, 建立公有制 ; 第六 , 與傳統的觀念實行徹底的決裂。學者秦宣認為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中最重要的三條是:注重生產力的發展;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堅持按勞分配,實現共同富裕。學者周和鳳認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兩條基本原則是:一是生產力尺度,社會主義必須實現比資本主義速度更快、發展水平更高的生產力狀況,二是價值尺度,社會主義應該是有助于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必須比資本主義實現程度更高,范圍更廣的社會公平正義。
習近平關于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但是它首先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習近平強調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
2013年1月5日,習近平在十八大精神學習會上概括了科學社會主義六條基本原則:其一,在生產資料基礎上組織生產,滿足社會全體成員的需要是社會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其二,對社會生產進行有計劃的指導和調節,實行等量勞動領取等量產品的按勞分配原則。其三,合乎自然規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其四,無產階級革命是無產階級進行斗爭的最高形式,必須以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為目的,其五、社會主義的事業必須堅持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其六,通過無產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的高度的發展,最終實現向消滅階級、消滅剝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過渡。這六條原則是在“馬克思、恩格斯揭示資本主義發展趨勢和無產階級歷史使命的基礎上,對未來社會發展過程、發展方向和一般特征做出的科學預測和猜想,對無產階級政黨領導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推動社會主義事業提出了基本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將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或直接或含蓄的滲透在其講話的各個方面,體現了其治國理政過程中對馬克思主義,特別是科學社會主義的高度自覺,保證了中國的發展始終沿著社會主義的道路進行。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時代和全局的高度,提出了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新舉措并付諸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新局面得以開拓。習近平治國理政的理論和實踐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與科學社會主義原則有著理論統一性、實踐統一性和價值統一性。
習近平治國理政與科學社會主義原則的理論統一性。習近平系列講話是最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成果,開拓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這些新理論成果遵循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與其具有理論一致性。
關于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習近平在十八大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些都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體現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內容,如果丟了這些,那就不成其為社會主義”。 關于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習近平強調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這和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組織生產,滿足社會成員需求的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是一致的;在分配制度上,習近平強調堅持基本分配制度,實行按分配為主體,這和實行等量勞動領取等量產品的按勞分配基本原則是一致的;關于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強調“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這與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原則是一致的;關于黨建,習近平強調堅持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這和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堅持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的原則具有一致性;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前途,習近平強調要堅持“四個自信”,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朝著共產主義社會邁進,這和通過社會主義的高度發展實現向共產主義的過渡這一原則在一定意義上具有一致性。
習近平治國理政與科學社會主義原則的實踐統一性。理論來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發展。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與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的一致性并不只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體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這種一致性是實踐基礎上的一致性,是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踐統一性。
在組織社會生產和經濟建設中,我國始終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尋找能夠極大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公有制實現形式,采取多樣化的經營和資產組織形式,不斷積累物質財富以滿足社會生產生活的需要;在社會分配的領域,我國分配原則為按勞分配為主體,保證人們在平等的經濟關系中建立平等的利益關系,不斷向共同富裕邁進;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貫徹實施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建立系統完整的制度體系,樹立生態紅線,實行了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在階級和政黨建設方面,習近平堅持正確的階級方法,認清我國的主要矛盾,把工作的重點放在發展上;同時堅決維護黨的權威,保證黨在國家中的領導地位,加強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使黨真正成為無產階級的先鋒隊。習近平治國理政是嚴格遵循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在實踐中保證了我國社會發展的社會主義性質。
習近平治國理政與科學社會主義原則的價值統一性。理論創造或是實踐探索,都必須遵循一定的價值尺度。馬、恩在創立馬克思主義之初就是秉承著解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建立一個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全面發展的聯合體這樣的價值目標。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制定的價值尺度是為了絕大多數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建立民主、公平、自由的共產主義社會。
習近平治國理政系列思想“貫穿著堅定的信仰追求、強烈的歷史擔當意識、真摯的為民情懷、務實的思想作風、科學的思想方法,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光輝” 。習近平在帶領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調動人民建設的積極性,鼓勵廣大群眾進行物質和精神產品生產,同時不斷創新分配政策,保障群眾的利益分配。習近平總書記還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的“五位一體”總布局,為人的全面盡可能的創造各方面的條件,體現了其強烈的以人為本的價值旨趣。習近平治國理政系列思想與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在價值追求上具有一致性,這種發展是以人為中心的發展,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原則。
就像馬克思本說過他的理論只是最一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具體運用要根據時代和實踐的特點靈活轉化,況且當下的世情國情有了很大的變化。所以,習近平帶領人民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時候,根據中國改革和建設實際對科學社會主義進行了創新和發展。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對科學社會主義原則的多維度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刻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在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指導下形成的,同時又進行了中國式發展。
全面深化改革最重要的是經濟體制改革,黨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要發揮決定性作用。我國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不夠發達,必須充分利用市場來組織社會生產。把發展商品經濟放在重要的位置,是我國在實踐中得出的正確的結論,是對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重大創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國發展戰略的關鍵一步,是完善社會主義的關鍵環節,豐富和發展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全面依法治國突出了在現代文明國家法治的重要地位,與馬克思主義創立初期比較有了巨大的變化。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堅強的領導核心,全面從嚴治黨保證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補足共產黨精神上的“鈣”、用制度管黨治黨、用鐵的紀律維護黨的統一、堅持以零容忍的態度懲治腐敗等理論實現了對無產階級政黨建設學說的創新發展。
“文化自信”的提出突出了精神文明的戰略地位。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的講話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自信進行了深刻的闡釋,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成為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
文化自信的提出突出強調了精神文明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強調的更多的是生產力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馬克思社會發展動力論認為生產力在社會發展中起決定性作用,像前文所說,周和鳳認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生產力尺度。當然這并不是說以往社會主義的發展只注重物質生產不注重精神文明,而是說習近平在治國方略中提出來文化自信之后,將發展精神文明提到了更高的理論和實踐地位。這與以往對待文化的態度相比有了質的提升。我國仍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對于經濟文化發展相對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更要加強規律性的認識,實踐證明,文化在社會中占據重要的戰略地位,它會反作用于經濟、政治、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的發展,精神力量可以變成強大的物質力量。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向“自由聯合體”的過渡。十八大以來,面對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和世界共同發展的客觀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帶領黨中央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堅持和平外交方針,堅定不移走和平的發展道路,極力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提出了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跟上時代前進步伐,就不能身體進入21世紀,而腦袋還停留在過去,停留在殖民擴張的舊時代里,停留在冷戰思維、零和博弈老框框內。” 當前形勢,資本主義仍然是占據優勢地位的,我們在堅定“兩個必然”的同時,不得不充分考慮“兩個絕不會”所揭示的條件。資本主義發展空間尚存,就不太可能通過革命的方法進入社會主義。所以,在世界格局加快演變的背景下,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進,使世界上的各個國家特別是落后國家和地區能夠在和平的環境中實現充分的發展,在積累了足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基礎上逐漸進入社會主義,最后建立人類的“自由聯合體”,達到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殊途同歸的結果。
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進行預測時,僅限于社會發展原則、方向和基本特征,對每一個階段具體特征并沒有詳細的描述,而是根據具體實踐去探索總結。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規定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的規律,我們不能背離;同時,作為一種一般的預測,也不能教條的僵化的對待。改革開放近40年以來,黨帶領人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大膽探索和創新,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邏輯下實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具體化、中國化。十八大以來,全黨全國人民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帶領下實現了社會發展的又一大跨步,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嶄新局面。習近平治國理政系列思想、戰略和方法是在科學社會主義原則理論邏輯繼承下的實踐創新,堅守科學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是中國蓬勃發展的根本原因之一。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應該繼續保持對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高度自覺,根據不斷變化著的國情、世情調整戰略思維和決策,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確道路上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加快社會發展的進程。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