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雷博語 湯沛東
普惠金融與金融排斥在中國的現狀
◎向雷博語1湯沛東2
普惠金融這一概念由聯合國在2005年提出,是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等弱勢群體是其重點服務對象。但是在現行世界范圍內各國的金融體系都具有金融排斥這樣一個特征,金融排斥是指在長期形成的制度和體系下金融所發揮的作用事非平衡性的,這樣的非平衡性就有可能導致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向強勢領域傾斜,從而使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這樣的現象在各國的表現都特別明顯,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沒能進一步解決這一問題。然而在2005年,繼小額貸款、微型金融之后提出了一個新理念——普惠金融,普惠金融從更深一步的角度來看待與解決這一問題。從2005年提出至今已有十二年的時間,這十二年中各個國家與地區以普惠金融為出發點做了許多嘗試。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口第一大國,中國的普惠金融發展狀況對世界普惠金融的發展都至關重要,本文就是以此來探究的。
自聯合國在2005年提出“普惠金融”以來,各國各地區開始了對普惠金融的不斷探索與研究。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將 “普惠金融” 寫入黨的執政綱領,提出要 “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這體現了普惠金融在中國的金融發展中的重要地位。2017年,在中國杭州舉辦的G20峰會上有三個普惠金融的文件提交峰會討論,這一舉措更加體現了中國關于對普惠金融的重視。普惠金融這一概念為了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等弱勢群體是其重點服務對象。但是隨著各種金融產業的創新,普惠金融這一概念也深入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金融隨之而來,大量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孕育而生為更多的群眾提供貸款等金融業務,然而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的壞賬率、缺乏監管的市場、信息的極度不透明與大量的龐氏騙局,這樣的發展給人民群眾與金融市場帶來了極大的不利。所以普惠金融的發展也成為了一項國際性巨大疑問。
中國的金融改革根本上是以市場化為導向,構建制度性框架和重塑金融機構微觀機制的歷程。但在這些過程中引發了一些負面的政策效應,強化了中國金融的“雙重二元結構”,而當金融改革轉入微觀,金融機構真正走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商業化道路后,在市場化原則的支配下,處于“自利”動機,主導性商業金融機構避開了高風險、低盈利低弱勢領域,從而導致我國金融排斥問題,特別是中小企業、“三農”等領域的金融困境尤為突出。
縱觀我國金融現狀,由于雙重二次元結構的存在,導致了金融資源的相對過剩與短缺并存。如何改進金融系統、調整金融發展戰略以適應我國經濟轉型的需求,成為當前中國亟待解決的問題。2009年,聯合國和中國政府共同開啟了“構建中國普惠金融體系”項目。2010年初,由中國人民銀行牽頭的“普惠金融協調委員會”在北京成立,至此普惠金融體系構建進入政府視角。
近年,由于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小微金融等開始積極尋求與互聯網金融融合的模式,創新業務發展,為普惠金融體系的建構提供了新思路,并為市場創新注入活力,使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其中,擴大金融市場。
2014年3月,首屆以普惠金融為主題的大型論壇在北京召開,2015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大力發展普惠金融,讓所有市場主體都能分享金融服務的雨露甘霖”。
由此可見,普惠金融已經開始從一種學術理念轉變為社會共識和政府行動,構建普惠金融的條件日益成熟。所以為了減少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并探討如何在不影響效率的同時,使發展的機會更加公平,發展的成果,并幫助各類社會弱勢群體走上自我發展的康莊大道,發展了普惠金融。
宏觀結構的缺失。由于中國的金融發展是與國有企業改革一起進行,兩者互相聯系也互相牽制。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支持國企是當時非常重要的導向,并形成了以國有制銀行為主體的高度集中的銀行結構,這也成了中國金融的總要特征。并正因為這些國有制銀行擁有國家的支持與幫助,他們相對而言能得到更多的資源,而當這樣的情況發展的后果是則是使大量金融資源全部流向了那些大企業與城市地區,農村地區的發展卻缺乏這樣的支持。這樣的發展中政府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這樣的資金配置并不完全是市場運作。但是,隨著財政配置資源的逐步減弱,金融的功能并未能及時跟進,集中化的金融結構造成了一些領域的金融空白,特別是大量的非國有企業和農村的有效的金融支持。
1996年之前,農村銀行系統負責了農村的政策性業務和商業性業務,并直接領導農村信用社作為農村基層服務組織,形成了一個國有制政府性的農村金融網絡。但是,盡管政府一直在嘗試去引導農村金融更加的完善信用體系更加健全,并能促進農村金融業更好的發展,但是,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樣的結構性缺失問題一直遺留了下來。

為了修正這樣的過于集中的金融結構,政府開始將希望寄托于中小金融機構上,如一些農村商業銀行或城鎮銀行,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解決中小企業融資與貸款問題。所以,在政府的扶持地方性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等中小型金融機構迅速成長,然而這樣的金融機構依然不能解決這些中小企業的貸款問題,因為這樣的金融機構一直處于較低層的金融體系中不能得到大量的金融資源,并且隨著很多中小金融機構在當地立足后開始向其他地區發展,并在商業模式上與大銀行靠攏,偏離的其最初設立的為地方經濟、中小企業、城市市民與“三農”服務的方向。
這樣的中小型金融機構的發展因為市場的原因無法一直服務于“三農”、地方經濟、中小企業等用戶,這樣的金融模式能否持續成為了一個疑問。
化解金融風險而產生了的副作用。在上個世紀90年代,金融領域出現了擠兌、非法集資、違法違規經營等一系列亂象。并且在亞洲金融風暴后,中國將金融安全問題提升到了國家安全的層面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這些措施很好得抑制了一些金融風險,但是也加劇了我國正規金融與非正規金融并存的二元結構,使金融排斥現象更加地突出。但是,又因為一些無法由正規金融解決的問題只能通過非正規的金融市場來解決的這樣的現象使國家對這樣金融方式的監管不能完全封鎖非正規金融現象。
在1978年后,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專業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分離,各類股份制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證據公司、保險公司、信托投資公司等多政金融公司相繼成立,完善了中國金融系統結構。然而中國農業銀行也不在專項面向農村地區開始向商業方面轉型,由于這樣等一些原因,使原本處于弱勢低農村金融更加弱勢,并在之后的發展中,各個金融機構開始形成“脫農”這一現象,加重了中國的金融排斥問題。
互聯網等新型金融的崛起。 隨著手機的逐步普及以及互聯網的發展,更多的新型的金融模式開始在互聯網上面尋求發展,于是大量的互聯網借貸和金融公司開始出現。正如上文所示正規金融并不能解決有社會上所有金融問題,所以在政府金融監管的“灰色地帶”有了各種形式的金融模式,這樣可以對正規金融其一定的補充作用。但是伴隨著金融深化和金融技術的發展,金融市場上開始出現“金融脫媒”,而且出現了脫離傳統媒介或正規渠道的現象,這樣的大規模、大范圍、深影響的沖擊對傳統金融行業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影子銀行”的概念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影子銀行”的出現對現有的金融格局和金融監管都構成強大的沖擊,迫使后者做出適應性變化。
所以“新金融”借助著互聯網的發展開始對傳統金融公司的核心業務進行沖擊同時也使其能夠更加注重自己的發展。互聯網平臺不再只是從技術上幫助傳統金融機構從線下走上線上的輔助者,而是開始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的金融機構,憑借著較低的交易成本和更加便攜的交易方式,互聯網金融將與傳統金融機構爭奪客源,并且相比而言互聯網金融對小額貸款者有更強大的吸引力。
“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等突破了傳統銀行的局限,如區域局限、門檻限制、額度限制等,使金融活動更加普及化,可以看出金融體系等改革正在進行。
正如本文所提到,縱觀我國金融現狀,由于金融排斥問題的存在,導致一方面,金融資源大量聚集于優勢領域,另一方面,繼續資源的弱勢領域卻很難得到資金,所以地下金融才可以這樣大量繁衍,并對正規金融秩序有一定的影響,使金融效率低下。而互聯網金融的加入無疑是為金融行業注入了新鮮血液,為金融創新提供更多思路,當然也為政府監管提供新的挑戰,如何應對好新興金融模式對傳統模式的挑戰是當下重要的一個問題。并且,如何構建普惠金融體系,推動金融資源向弱勢領域方面配置,解決當由金融排斥造成的農村金融和中小企業融資、借貸困難等方面的諸多問題是一個重大挑戰。
(作者單位:1.重慶市第一中學;2.北京華夏人才技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