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啟航
新文化運動的啟蒙作用
◎王啟航
本文針對新文化運動的啟蒙作用這一課題,首先對新文化運動的發生背景進行了介紹,然后對新文化運動的啟蒙作用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給相關從業人員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第一次鴉片戰爭在1840年爆發,清軍節節敗退,軟弱無能的清政府同英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這一事件的發生標志著中國開始逐步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過渡。緊跟著,外國侵略者又先后發生了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早已腐敗落后的清政府都沒有取得勝利,在國破家亡的關鍵時刻,中國的有識之士開始認識到我國想要擺脫這一境地,想要不被人欺負就必須要進行改革變法,于是就發生了一系列救國圖強的自救之路,如出現的洋務運動、維新變法、清末新政等改革。1911年,我國爆發了武昌起義,革命軍占領武漢后建立了革命軍政府。在這之后,我國各省都開始響應,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我國開始進入共和時代。但是,袁世凱等人竊取了革命的勝利成果,想要復辟。這使得中國的知識分子深刻的認識到,中國必要進行文化變革,必須解放國人的思想,才能真正走出悲慘境地。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一些優秀的文學家像胡適、魯迅、錢玄同等人在1915年領導并發起思想革新運動,本次運動以“反傳統、反恐教、反文言”為目標。在之后的1919年又發生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后來人們把五四運動作為兩個時期文化運動的分水嶺。第一時期文化運動的傳播核心主要以民主與科學,第二時期文化運動的傳播是以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這一運動為解放國人的思想起到很大啟蒙作用。
使我國傳統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得到動搖。自洋務運動以來,中國的各個階層都在積極探索新的救國圖強之路,因各個派別的差異,致使采取救亡圖存的方式不一樣,但是從根本上看,基本形式都是一樣的,都是“中體西用”。例如,洋務派官僚都對四書五經熟悉,他們在對西方進行學習時有很大的局限性,畏畏縮縮。維新派的康有為、梁啟超認為要對中國當時的制度進行改革,但是卻依然推崇帝制。哪怕在維新運動遭受失敗以后,還愚昧堅持保皇。新文化運動首次將批判的矛頭指向文化層面,討伐封建思想進行討伐,提出要“破除迷信”,號召國人要解放思想。在新文化運動中,《新青年》作為其運動的主要陣地,倡導者們踴躍發表那些反舊道德舊文學的東西,積極倡導新道德、新文學。這就對我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和由其支撐的封建倫理道德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對封建思想造成巨大影響,促使其統治地位受到嚴重動搖,并在這一時期,我國的開始出現了民主思想。
使民主、科學觀念逐步深入人心 。 “德先生”(democracy)和“賽先生”(science)是新文化運動的兩面旗幟,積極推動了我國的現代化發展進程。“德先生”代表的是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在封建制度的統治下,只有“民本”思想,“民主”思想卻被扼制。西方資產階級積極宣揚民主思想,反對封建制度,其實就是在嚴重批判我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和對其支持的儒家文化。所以,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將“德先生”的大旗作為批判封建制度以及帝制思想的利器。“德先生”的傳播給中國人民留下了民主思想的意識。“賽先生”指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在中國的歷史上,我國的科學發展舉不勝數,但是卻沒有科學精神、科學理論的發揚傳播,尤其是近代的明清時期,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更是受到了嚴重制約。主要原因就是,當時的中國民眾比較愚昧,對于科學知識知之甚少。賽先生給我國的知識分子以及普通民眾都上了一課,科學思想開始進入到國人的思想中,對于科學技術的發展打好了一個堅實的思想基礎。總之,在中國的新文化運動時期,使得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與科學思想在中國獲得廣泛傳播,并且深入人心。
促使中國民智的開啟。開始民智是新文化運用取得的最大成就。新文化運動之前,我國的文字主要就是文言文。這種在先秦時期就開始出現的古文,在我國的發展中有個堅實的基礎。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使文言和我們的日常用語有了很大的不同,導致普通民眾很難接受文言文作品。
而新文化運動對白話文開始提倡,白話文的出現使廣大人民群眾更容易接受。極大的促進了我國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同時也有利于我國普通民眾知識文化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新文化運動把《新青年》等刊物當做自己的陣地,并積極創辦了許多報紙刊物,這就為中國的社會教育開拓了新的渠道。隨著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深入開展,中國陸續出現了很報刊和社團,如《少年中國》《曙光》等,促使民主科學思想得到有效地傳播,更好地開啟了民智,對中國社會大眾進行了廣泛的教育。
傳播社會主義思想。1919年的五四運動將新文化運動分為了兩個時期。在五四運動爆發的前兩年,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使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這一事件的發生,給中國革命帶來了新的生機和希望。當時就已經有人開始對社會主義思想進行傳播,如,1918年李大釗發表的《庶民的勝利》,但是當時社會主義思想并沒有稱為新文化運動的主流。在這之后,我國在巴黎和會外交失敗,中國爆發了一場以反帝、反封建為目標的愛國運動,學生是這場運動前期的立體,但是到了后期工人開始稱為主體,中國工人階級巨大的政治力量開始展現。也是在五四運動發生之后,新文化運動的主流開始稱為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新文化運動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這也標志著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新文化運動的開展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
綜上所述,新文化運動在中國思想史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產生的影響不差于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爭鳴,新文化運動的開展對中國的發展起著深遠的影響。
(作者單位:湖南省瀏陽市第一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