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集萃perspective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吳敬璉9月15日在第六屆金融街論壇上表示——
中國金融業的功能和行為發生了扭曲,出現一個魔咒,凡是要支持增長,只能用加杠桿的方式,加杠桿必然造成杠桿率的提高和風險的積累。要解決魔咒需要從供給側改革找出路,同時我國的金融業需要進行改革,鼓勵金融創新同時加強金融監管。金融業需要在這個轉變中發揮自己的作用,為供給側的效率提高,也就是為實體經濟服務提升經濟的效率,這是一個根本的出路。同時,按照我們要回歸金融的優化資源配置,我國的金融業需要進行改革,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在計劃經濟下形成的體制和后來在信用膨脹、貨幣超發情況下形成的這一套做法,認真審視、做出變革。


中國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9月15日在第六屆金融街論壇上表示——
經過上半年采取的一系列治理措施,到今年6月末,銀行業的委托貸款、理財產品、同業資產和負債余額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時銀行業投向實體經濟的貸款明顯增多,表內業務表外化,貸款業務投資化,同業業務套利化,銀行資金脫實向虛的現象得到了初步的遏制。把主動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就是要科學防范,要做到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要著力防范化解重點領域的風險,著力防范可能出現的“黑天鵝”、“灰犀牛”,著力構筑金融的安全防線。
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科所原所長賈康在近日舉行的“第三屆全球社會企業家生態論壇”上表示——
中國經濟明顯探底的跡象已經可以得到認定,不會再往下走了。未來建議從六方面進行改革。第一,堅持在優化結構中以經濟手段為主、市場優勝劣汰機制為主,去落后產能;第二,進一步利用有效投資的空間;第三,要繼續鼓勵創新,尊重科學規律,處理好發展中規范與規范中發展的關系;第四,要堅決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兩會精神,繼續給企業界吃定心丸;第五,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必須落實到土地制度的改革,雙軌統籌的住房制度改革,相關的投融資稅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頭;第六,放管服的減稅讓利要掌握好全景圖。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許小年9月13日在新浪財經撰文指出——

目前,中國的市場和30年前已完全不一樣。30年前,中國的市場叫做賣方市場,那是一個供不應求的年代。但今天的中國市場是買方市場,假如一個創業公司只能靠一輪又一輪的融資來支撐,而產品和技術卻不能贏得買方的認同,那么你的公司只能陷入一個無底洞,更不可能獲得成功。所以,為了早日實現大家心中的夢想與目標,我們有必要避開風口,關注當下,思考自身的獨特之處。只有找到了這個獨特之處,為市場貢獻別人無法貢獻出來的產品和別人實現不了的技術,實現差異化的競爭,才有可能被市場所接受。而只有贏得市場的認可,你的事業才具備了持續發展的基礎。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陸磊9月13日在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與CLS主辦的“人民幣與外匯市場論壇”上表示——
人民幣匯率會更具彈性,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方向是不會改變的。具體的操作是堅持優化“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同時引導實體經濟更多地用相關幣種來進行貿易、投資結算。要堅持金融市場是服務實體經濟的。一系列與貨幣有關的改革,比如自貿區所形成的關于人民幣跨境流動、外匯管理等宏觀審慎措施,基本上還是立足于貿易和投資的便利化。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原副主席蔡鄂生9月10日在“以ABS重構金融與實體經濟的新鏈接——百城萬企行成都站”住論壇上表示——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之后,很多人對于這次金融危機的原因還沒有真正看明白,資產證券化(ABS)是這次危機的根,但美國ABS的問題在于脫離了實體,而不是ABS工具本身。資產證券化將是中國政府定向加杠桿的工具。通過證券化的門檻、負面清單的設置,配合國家提倡的“三去一降一補”,將杠桿加到國家需要的地方去,將市場資金從高耗能、高污染、低效能的產業流向綠色、環保、普惠、PPP等國家需要的領域。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9月8日在2017第二屆中國(鄭州)國際期貨論壇上表示——
中國經濟在6年多時間里持續下滑,今年開始出現回暖跡象。經濟調整不僅僅只有硬著陸,還有軟著陸,這一次中國經濟仍是軟著陸,且表現了極大的韌性。經濟軟著陸的好處是經濟不出現衰退和危機,不會出現硬著陸,但壞處是它持續的時間比較長。很多問題需要在經濟增長過程中逐步實現調整。目前中國供給側改革還在進行中,還需要一段時間使問題得到解決,預計中國經濟還要在底部徘徊一段時間,社會各界要有思想準備,不要過度樂觀。
中投公司副總經理祁斌近日在為某新書作的序中表示——
中國資本“走出去”和國際資本“請進來”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助推了全球經濟的增長,也成為了聯接中國與世界的重要紐帶。中國的海外投資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和值得擔憂的現象。一些企業具有非理性的對外投資傾向,有的投資在真實性、合規性方面較為欠缺,有的則與我國對外投資的產業政策要求不符,甚至對國家的形象造成了負面的影響。盡管中國海外投資成功的比例統計口徑不一定完善或準確,但多多少少反映出客觀上存在的問題。因此,加強國際投資合作和有效實行“拿來主義”,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而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將成為中國海外投資的使命和主旋律。

復旦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王桂新近期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專訪時表示——
今年以來,一些“新一線”城市不斷出臺吸引人才的政策,如濟南、杭州“給錢”,按照學歷標準給予相應的生活補貼;成都、武漢“給房”,對引進人才給予人才驛站或者人才公寓的住房優惠;成都、長沙“給戶口”,實行本科生零門檻落戶,“先落戶后就業”。總體而言,我認為這是一種好現象。第一,說明這些城市開始重視、吸引人才。吸引到人才,將有助于這些城市的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第二,這些城市發展成區域經濟中心,有利于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促進整個國家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第三,這些城市發展成區域經濟中心,可以吸引和截留中西部地區的遷出人口,促進“就地轉移”的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減輕東部地區特大城市人口增長控制的壓力。
商務部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副所長路紅艷近日在國家高端智庫新華社瞭望智庫研討會上表示——
新零售促進商品以更好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更少的環節從供給端到達消費端,推動了供給側改革。新零售的出現,讓原來的中間商向平臺服務商和綜合服務商轉變;產品交易者向生產組織者轉變;市場接受者向消費引導者轉變;價值實踐者向價值提出者轉變,成為新零售四大內涵所在。新零售推動線上線下融合創新,這些融合對供給側改革的促進作用非常明顯。同時,商業鏈路數據化能讓消費者的話語權和主導權積極反饋到制造業全過程中,大數據更好的引導制造業個性化、柔性化、定制化生產,從而進一步提升新零售促進供給側改革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