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連,陳劍飛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福建 福州 350202)
供應鏈質量危機誘因分析及預警指標體系構建*
胡秀連,陳劍飛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福建 福州 350202)
從供應鏈質量危機誘因出發(fā),結合企業(yè)調研、文獻研究構建供應鏈質量危機預警初始指標體系,然后根據專家評價法及模糊推理的思想對初始指標體系進行篩選,最終建立一套較為完善的供應鏈質量危機預警指標體系。
供應鏈質量;危機預警;預警指標;危機誘因
如何加強供應鏈質量危機管理,及時應對供應鏈質量危機,成為供應鏈管理中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目前,盡管已有一些供應鏈風險管理和供應鏈危機管理的研究成果,也將一些定量的方法應用到風險管理和危機管理之中,然而卻很少涉及供應鏈質量危機管理和危機預警問題的研究,尤其缺乏有效的供應鏈質量危機預警機制。通過分析其他領域危機預警機制研究成果可知,有效的供應鏈質量危機預警機制,可以及時預知供應鏈質量可能面臨的危機,提醒供應鏈所有成員早作準備或采取措施以減少損失,起到未雨綢繆的作用。
供應鏈質量反映了供應鏈系統(tǒng)在產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等方面滿足顧客需求的程度[1]。如果在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任一環(huán)節(jié)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供應鏈的斷裂。因此,開展供應鏈質量危機預警管理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供應鏈質量危機是指供應鏈穩(wěn)定運作過程中,由于不確定性的因素影響到供應鏈質量的水平甚至使供應鏈系統(tǒng)解體,導致供應鏈在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方面不能滿足需求,給整條供應鏈帶來巨大的損失和損害。這些不確定性因素就是危機的誘因和征兆。供應鏈質量危機除了具有客觀性與必然性、偶然性與不確定性外,還具有:傳遞性和牛鞭效應性;競合性;復雜性與多樣性等特點。供應鏈質量危機與單個企業(yè)的危機相比,種類更多、范圍更廣、復雜性更高。
從管理角度來說,供應鏈質量危機預警是一種主動型的供應鏈質量危機管理,即指供應鏈成員有計劃、積極主動地對其運營過程中存在的各種供應鏈質量危機進行識別、監(jiān)測、分析和評價,并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防范和控制,確保供應鏈在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方面滿足需求。其主要特點如下∶
(1)強調積極預防
通過有計劃地對誘發(fā)供應鏈質量危機的各種因素進行識別、監(jiān)測、分析和評價,為預防和控制各種可能出現的危機提供科學、經濟、合理、可行的預警方案,從而避免供應鏈質量危機對供應鏈造成損失或將損失降至最小。
(2)強調整體性
供應鏈質量危機預警的立足點是整條供應鏈質量的危機,即供應鏈系統(tǒng)在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方面等方面存在的各種危機,是從整體的觀點來看待危機。
供應鏈質量危機誘因是引發(fā)供應鏈質量危機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要對供應鏈質量危機進行預警研究,必須認清和理解導致供應鏈質量危機的主要誘因,并根據這些危機誘因構建危機預警評價指標,這樣才能對供應鏈質量危機進行監(jiān)控和提前預防。
國內外學者依據不同的標準、從不同的角度對供應鏈風險誘因進行分析和研究。本文根據供應鏈質量系統(tǒng)的界限將危機誘因分為系統(tǒng)外誘因和系統(tǒng)內誘因,并借助平衡計分卡的思想及供應鏈質量的定義將系統(tǒng)內部誘因分成9個方面,具體內容見圖1。

圖1 供應鏈質量危機誘因
系統(tǒng)外部誘因主要是指在供應鏈運作過程中由于天災人禍等供應鏈外部環(huán)境變化或突發(fā)性事件所造成的供應鏈中斷,是由供應鏈與外部環(huán)境之間的互動所致。這里的天災人禍具體包括自然災害、恐怖活動、社會動蕩等,供應鏈質量任何階段出現的非正常狀況與外部因素有關的都可歸類于外部危機誘因。
供應鏈質量系統(tǒng)內部危機誘因主要是指來自供應鏈系統(tǒng)本身及內部的,能夠導致供應鏈質量內生危機的影響因素。它包括:財務誘因;物流誘因;信息流誘因;供應誘因;內部組織管理誘因;時間誘因;學習與成長誘因;合作誘因;市場及需求誘因。供應鏈是企業(yè)實體的動態(tài)網絡,它具有決策主體多元化、網絡鏈接復雜化、運作過程一體化、組織結構層次化、空間布局分散化等特點。所以,從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最終用戶這條供應鏈內部,以及供應鏈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供應鏈質量危機的產生。
本部分主要是通過在知網、萬方、Elsevier、Emeral、IEL等數據庫中檢索查閱關于供應鏈質量、供應鏈魯棒性、供應鏈危機、供應鏈風險、供應鏈績效評價等方面的研究文獻,將相關文獻已論證的供應鏈運作和供應鏈風險等的影響因素與機理進行整理,提取出與供應鏈質量相關的評價指標,并對這些指標進行整理。對于表達意思一樣,但表述不一樣的進行合并,如投資盈利率和資產報酬率表達的是同一意思,所以在提取指標時統(tǒng)一為資產報酬率。
該部分是通過企業(yè)對供應鏈質量危機誘因識別來獲取相應的評價指標。限于條件,本文比較深入地考察和調研了在福州和廈門兩地,選取9條供應鏈的核心企業(yè),其中紡織企業(yè)3家,汽車制造企業(yè)3家,物流企業(yè)3家,這些企業(yè)所在的供應鏈在當地都是比較有名的,他們都有建立供應鏈危機的預警體系。調研采用的是訪談的形式,訪談對象是企業(yè)的管理人員及主要業(yè)務經理。根據之前資料搜集得到的供應鏈質量危機的信息,建立供應鏈質量危機誘因識別訪談提綱。根據該綱要展開啟發(fā)式提問,深入了解情況。通過這9家企業(yè)所處的供應鏈在供應鏈質量危機誘因方面的信息提取具有共性的指標
綜合整理以上兩個步驟提取的危機預警評價指標,合并明顯重復或互相包含的指標,并根據供應鏈質量危機誘因進行分類整理后,建立供應鏈質量初始指標體系,詳見表1。
為了增強指標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本文采用專家篩選法對指標進行完善。首先請專家對指標的可行性、重要性、獨立性進行評價,然后,根據模糊推理系統(tǒng)得到的隸屬度對指標進行篩選。
為了使專家數據客觀、全面,本研究邀請了10名專家進行調查,其中5名來自高校供應鏈管理專業(yè)的教授,另外5名是抽選自之前被調研企業(yè)中的中高層管理者。以問卷的方式展開調查,并得到了10份評分反饋。
本研究的問卷制作目的,是為了讓專家對前面構建的供應鏈質量初始預警指標體系進行評分,考核指標的可行性、重要性、獨立性。“可行性”是指標用于評價供應鏈質量的可行性程度,以及在不同供應鏈中具有的“普適性”程度;“重要性”是指標在供應鏈質量預警指標體系中是否重要,以及考核其與預警目的的有效性程度;“獨立性”是指標之間存在重復或包含關系的程度,以及指標存在的必要性。
問卷將以供應鏈質量初始指標作為問題項,專家在可行性、重要性、獨立性3方面對指標進行逐項評分。單項評分值有1-5個等級,分別代表各性質的強弱程度。
回收問卷后,對每個指標在不同性質上的評分的算術平均值即為該指標在該屬性上的得分。
供應鏈質量的好壞也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因此可以把供應鏈質量危機預警指標體系視為一個模糊集合,把每一個指標視為一個元素,對每個指標進行隸屬度分析。
使用模糊推理來對指標的取舍進行隸屬度分析,首先需要建立一個模糊推理系統(tǒng)。系統(tǒng)輸入為指標的可行性、獨立性、重要性三個輸入。輸出為一個輸出,即指標的舍棄、討論、保留,其對應輸出值的范圍分別為[1,2]、(2,3.5]、(3.5,5]。根據前面整理好的各指標的數據,計算得到的各指標隸屬度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序號10、11、13、14、20、28、29、33、34、35、42、47、52、54、55、56、57、60、61、65、67、69、71、73、76、77、79、81、83、96、103、105的隸屬度小等于2,直接剔除。對于隸屬度在(2,3.5]區(qū)間的指標討論其剔除、合并和保留。例如,流動資產周轉率的隸屬度值為3.45,該指標與庫存周轉率和應收賬款周轉率非常相關,可以通過這兩個指標來體現,所以討論后決定將其舍棄;節(jié)點企業(yè)間信息溝通水平、節(jié)點企業(yè)間信息共享的程度都可以通過信息傳遞的及時率、準確率和信息交流頻率來體現,所以經討論決定將其舍棄;節(jié)點企業(yè)運輸延誤率、節(jié)點企業(yè)貨物的損壞率、節(jié)點企業(yè)運輸風險都是由于運輸控制不嚴所致,所以經討論將這三個指標合并為運輸控制失誤;節(jié)點企業(yè)發(fā)運差錯率、節(jié)點企業(yè)退貨處理差錯率都是由于訂單管理存在問題所致,所以經討論將這兩指標合并為訂單管理失誤;關鍵供應商流失或破產的隸屬度為3.50,但是專家們覺得該指標對供應鏈質量危機的影響比較大,所以決定保留。

表1 供應鏈質量危機預警初始指標體系

表2 各指標隸屬度

表3 供應鏈質量危機預警指標體系
經過前面模糊推理系統(tǒng)篩選后,最后得到的供應鏈質量危機預警指標體系及預警指標的作用見表3。
新世紀的競爭是企業(yè)所在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供應鏈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供應鏈成員的興衰成敗。所以,供應鏈成員必需建立供應鏈質量危機預警系統(tǒng),時刻掌握所處的供應鏈的質量危機情況,以便及時采取措施把潛在危機消除。
預警模型的重點在于指標的選取,本文在借鑒大量相關文獻及企業(yè)調研的基礎上,建立了初始預警指標體系。根據這些初始預警指標設計問卷,請專家對指標的可行性、重要性、獨立性這三個方面進行評價,然后應用FIS模糊推理系統(tǒng)對指標進行篩選得到37個指標,構成了危機預警模型的指標體系。
[1] 強瑞,賈磊.基于系統(tǒng)動力學的供應鏈質量機理[J].技術經濟,2011,30(10)∶109-113,125.
[2] 劉彩虹,徐福緣.基于模糊物元的制造業(yè)供應鏈質量風險評價[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2016,38(5)∶465-471.
[3] 張堅.企業(yè)技術聯(lián)盟中知識共享的影響因素分析[J].企業(yè)經濟,2008(1)∶35-37.
10.3969/j.issn.1007-550X.2017.11.001
F272.7
A
1007-550X(2017)11-0024-06
校級課題--跨境電子商務供應鏈危機預警研究(項目編號:FWX15012)。
2017-10-23
胡秀連(1986- ),女,福建龍巖人,碩士,主要研究方向:供應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