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春,張娬軼
(遼寧師范大學 海洋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遼寧 大連 116029)
產業關聯視角下遼寧省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
劉桂春,張娬軼
(遼寧師范大學 海洋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遼寧 大連 116029)
文章以2002年、2007年和2012年遼寧省投入產出表為數據基礎,并運用RA S法編制了2015年遼寧省投入產出延長表,通過構建投出產出模型,計算遼寧省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間的消耗系數和分配系數、需求率和投入率、感應度系數和影響力系數,進而分析兩者的關聯程度和融合狀態。計算結果表明:遼寧省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以前向關聯為主,兩者關聯度較低,主要表現為文化產業對旅游產業的反哺和推動作用;文化產業對旅游產業的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遠低于文化產業對所有產業的平均水平,兩者間融合度較弱,且以旅游產業向文化產業的主動融合為主;遼寧省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整體上處于低水平不理想的融合狀態。文章最后對遼寧省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建議。
產業融合;產業關聯;投入產出;遼寧省
文化是旅游產品文化性和教育性的靜態體現,旅游則是文化產品觀賞性和參與性的動態表現,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之間的相互滲透性和高度關聯性使其不斷地進行功能互補和產業延伸,進而衍生出新的產業類型(見圖1),形成兩者融合發展的必然趨勢[1]。據不完全統計,2002—2016年間,文化部和國家旅游局等部門共出臺十幾項相關政策,為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提供了動力和保障;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純粹的觀光旅游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旅游者高層次的精神需求促使旅游產業主動尋求與文化產業合作,借助文化的獨特性,開發具有文化內涵的新型文化旅游產品[2-4]。就當前我國的政治經濟環境來看,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已經具備了融合發展的客觀基礎和政策保障。
產業融合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學者盧森伯格(Rosenberg)提出[5];1978年美國學者尼古拉·尼古路龐特(Nicholas Negroponte)利用計算機、廣播電視和出版印刷業三個部門間的交叉領域,對產業融合做出進一步解釋[6];之后,國外學者從各自的專業角度對產業融合做出深刻的研究,早期研究多集中在信息技術產業、醫療衛生行業、互聯網行業;近些年對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的研究增多,集中從遺產保護、傳承民族文化、文學發展等角度剖析文化旅游產品的形態、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及其造成的影響[7-13]。國內學者對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的研究也在不斷完善發展,早期研究多集中在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的過程、機制、路徑和模式等方面,且以定性分析為主[14-17];近年來,國內學者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對大空間尺度的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情況做出研究[18-21];此外,國內學者還對主題公園、遺產旅游等具體文化旅游產品的發展做了研究[22-25]。
從已有研究來看,學術界已對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研究給予了充分的關注與重視,側重于理論方面的定性分析,少數定量研究也只是從大空間尺度上探討旅游和文化產業融合過程中的協調度,或者是僅對旅游產業某一部門與文化產業的融合情況做研究。本文通過構建投入產出模型和具體的數據分析,對遼寧省旅游和文化產業的關聯與融合進行深層次的剖析。遼寧省是我國的文化和旅游大省,擁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紅山文化、滿清文化、宗教文化、工業文化、海洋文化、東北民俗文化等主題鮮明的文化旅游示范區,本文研究這一地區兩類產業的融合,以期為其社會經濟相關領域的發展提供合理、可行、有效的理論指導和決策參考[26]。

圖1 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示意圖
投入產出分析,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瓦·列昂惕夫(W.Leontief)提出來的。它主要通過編制投入產出表及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反映經濟系統各部門(產業)之間的相互聯系[27]。投入產出系數可以有效揭示產業部門之間直接或間接的技術經濟聯系,反映產業關聯的方式、狀態和特征[23]。本文利用投入產出數據,通過對相關投入產出系數的計算,定量分析遼寧省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關聯程度,用二者的關聯程度作為產業融合的數量測度,以此來反映遼寧省文化和旅游產業的融合狀況。
投入產出系數包括直接消耗系數、完全消耗系數、直接分配系數和完全分配系數。篇幅所限,本文不一一贅述各系數的具體計算過程[28]。基于投入產出表的感應度系數和影響力系數是產業間前向、后向關聯的量化表示。感應度系數反映了部門生產間的支撐效應和推動作用,而影響力系數反映了部門生產間的輻射效應和需求拉動作用。為了便于進一步計算和分析遼寧省文化和旅游產業的關聯程度以及現階段的融合狀況,本文借鑒已有研究中調整后的感應度系數和影響力系數計算公式,如式(1)、(2)[29-31]。

eil表示文化產業i對旅游產業l的感應度系數,elj表示文化產業j對旅游產業l的影響力系數,列昂惕夫逆矩陣系數,即當ei=1時,表示第i部門生產時所受的感應度與社會平均感應度相等(即各部門所受感應度的平均值);當 ei>1時(<1時),表示第 i部門生產時所受的感應度超過(低于)社會平均感應度。同樣,ej也可作類似的解釋。
本文以2002—2012年《遼寧省投入產出表》為數據基礎[32-34],由于投入產出表每五年編制一次,所以目前可獲得的遼寧省投入產出表存在嚴重滯后性,數據缺乏實效性,所以本文以《2012年遼寧省投入產出表》為基礎,結合2016年遼寧省相關資料和統計年鑒中各產業數據,利用RAS法編制了遼寧省2015年投入產出延長表[35-36]。
依據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定義從投入產出表中選取產業指標。目前學界對文化產業尚無統一定義,本文指標選取依據的是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目前最新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中對文化產業的定義。結合遼寧省投入產出表的產業分類選出文化用品及工藝美術品制造業、信息傳輸服務業、文化藝術和廣播電影電視業、娛樂業四個具有代表性的部門,本文將其統稱為“文化核心產業”。旅游產業指標選取依據是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國家旅游及相關產業統計分類(2015)》和遼寧省投入產出表的產業分類標準。由于2002年、2007年、2012年遼寧投入產出表中旅游產業的統計口徑不同,所以本文將旅游業、商務服務業統一劃歸到旅游業,2015年遼寧省投入產出延長表的產業分類與此保持一致。通過對原投入產出表進行適當的調整與合并,得出這四個年份遼寧省文化核心產業對旅游產業的中間投入(見表1),并計算出相應年份的投入產出系數,通過分析文化核心產業對旅游產業的投入產出系數,來近似反映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在2002—2015年的關聯狀況和融合程度。
消耗系數和分配系數反映了產業之間關聯的方式、狀態和特征[29]。利用2002—2015年的遼寧省投入產出表,分別計算出文化核心產業對旅游產業的投入產出系數(見表 2)。
通過分析計算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相較于2002年、2007年文化核心產業對旅游產業的消耗系數明顯上升,在2012—2015年文化核心產業對旅游產業的消耗系數雖有上漲,但是增長趨勢放緩,說明總體上遼寧省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對旅游產業產品或服務的消耗增加,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對旅游產業的需求拉動作用增強,但兩者的技術經濟聯系仍較弱。2002—2015年間,四個部門對旅游產業的消耗系數在上升過程中差距逐漸縮小,說明四個部門對旅游產業的需求拉動作用增強且趨于均衡。其中,文化用品及工藝美術品制造業對旅游產業的消耗系數增長明顯,表明旅游產業的發展對文化用品及工藝美術品制造業的依賴程度加深。完全消耗系數是某一產業或部門在生產過程中對其他產業或部門的直接消耗系數和間接消耗系數之和。據此,我們可以得出這四個年份文化核心產業對旅游產業間接消耗系數(0.007 299、0.015 927、0.020 750、0.028),間接消耗系數一直上升,2012—2015年已經超過了直接消耗系數,通過比較可知,遼寧省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之間多為直接的經濟技術聯系,但是間接的拉動作用有增強之勢,直接消耗系數與間接消耗系數都比較低,反映出兩產業處于低水平關聯狀態,產業間的互動性不強。

表1 2002—2015年遼寧省文化核心產業對旅游產業中間投入(萬元)

表2 2002—2015年遼寧省文化核心產業對旅游產業消耗系數和分配系數
第二,在2002—2015年,文化核心產業對旅游產業的分配系數大幅下降,說明遼寧省文化產業對旅游產業的推動作用和供給影響減弱。其中,信息傳輸服務業對旅游產業的分配系數下降最為明顯,導致文化核心產業對旅游產業的分配系數整體下滑,說明信息傳輸服務業對旅游產業的供給推動作用在各文化產業核心部門中占主導地位。完全分配系數是某一產業或部門在生產過程中對其他產業或部門的直接分配系數與間接分配系數之和。通過計算可得出這四個年份文化核心產業對旅游產業的間接分配系數(0.022 298、0.024 952、0.020 945、0.021 3),由比較可知,間接分配系數小于直接分配系數,但在2015年直接分配數已下降到間接分配系數之下,說明遼寧省文化產業通過產品供給對旅游產業的發展形成直接推動,但是隨時間的推移,直接帶動性減弱,間接支撐作用加強。
第三,將文化核心產業對旅游產業的消耗系數和分配系數進行比較,分配系數大于消耗系數,說明2002—2015年遼寧省文化產業對旅游產業在總體上推動作用大于拉動作用,二者以前向關聯為主。遼寧省擁有以岫玉、瑪瑙、遼硯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工藝美術產業,伴隨著近年來政府扶持和市場的規范化,傳統工藝美術品得到了創新發展,特色的工藝品刺激了游客的購買力,豐富了旅游體驗;遼寧省積極推進數字出版的數字化和網絡化傳播功能,同時借助互聯網和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使旅游信息更加完整、及時、準確的傳遞給大眾,新媒體也為旅游及相關產品提供了廣闊的營銷平臺;隨著近年來民營演藝團體規模不斷壯大,文化藝術表演作為遼寧省特色旅游項目促進了旅游產業發展;遼寧省在這十年間陸續建成大連發現王國、沈陽方特歡樂世界、盤錦江南文化風情園等眾多大型娛樂項目,促使游客量增多,2012年全省實現門票收入12億元。2017年,遼寧省旅游發展委員會和遼寧省文化廳簽署“文化+旅游”互動合作宣傳協議,旨在加強文化旅游資源整合和文化旅游合作指導,推動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

表3 2002—2015年遼寧省文化核心產業與旅游產業的中間投入率和中間需求率
第四,由消耗系數和分配系數的定義可知,直接消耗系數和直接分配系數也是產業間中間投入率和中間需求率的數量表達,反映了產業間的融合情況。從表3可知,2002—2015年間,文化產業對旅游產業的投入率(0.046 209)整體上大于旅游產業對文化產業的投入率(0.019 871),說明旅游業的發展更加依賴文化產業對其的投入,需要通過文化產業的發展來提高旅游產品的附加值;文化產業對旅游產業的需求率(0.018 710)小于旅游產業對文化產業的中間需求率(0.030 126),說明旅游產業的發展需要較多地使用和消耗文化產品,旅游產業表現出更強的向文化產業融合的傾向。以上結果表明,遼寧省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相互之間的中間投入率和中間需求率均比較低,說明遼寧省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過程中文化產業發展對旅游產業支撐力較弱,旅游產業對文化產業的依賴程度較低,兩產業的融合是不理想的低水平融合,而且是一種被動的融合狀態,融合主動性和融合力度均有待提高。
感應度系數和影響力系數是產業關聯深度和廣度的體現[30]。利用投入產出表數據,并結合修改后的公式(1)、(2)對感應度系數和影響力系數進行計算,計算結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相較于2002年、2007年文化核心產業對旅游產業的感應度系數大幅下降,而影響力系數穩步上升且超過了感應度系數,2012—2015年文化核心產業對旅游產業的感應度系數回升,重新趕超了影響力系數,說明遼寧省仍然是以文化產業對旅游產業的支撐效應為主,即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之間以前向關聯為主,且這種前向關聯度有繼續加強的趨勢。2007—2015年,信息傳輸服務業、文化藝術和廣播電影電視業對旅游產業的感應度系數呈先下降后增長的趨勢,這種變化甚至影響到整個文化核心產業,說明這兩個部門對旅游產業的推動作用呈不穩定態勢。與2002年相比,2007—2015年,四個部門對旅游產業的感應度系數和影響力系數在整體上遠低于文化核心產業對所有產業的平均水平,說明遼寧省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關聯度低于文化產業與所有產業關聯度的平均水平,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消費互補的程度比較弱,而文化產業是朝陽產業,其發展水平和完善程度都低于旅游產業,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兩產業的融合發展進程。遼寧省在未來的發展中,文化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其對旅游產業的支撐效應和推動作用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表4 2002—2015年遼寧省文化核心產業對旅游產業感應度系數和影響力系數
從上述的分析中可知,遼寧省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融合程度并不理想,二者之間缺乏明顯的主動融合的動力,后向關聯性不足,兩產業以前向關聯為主,在實際發展中,旅游產業展現出更強的向文化產業融合的主動性。遼寧省擁有宗教文化、節慶文化等豐富的文化資源,這些文化資源可以依托旅游產業這個相對成熟的平臺,進行資源整合,發揮文化產業的主動性,增強與旅游產業的后向聯動作用。同時,要深入發掘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通過滿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來增加旅游產業的產業影響力,從而提升文化產業對旅游業的直接拉動力,促進文化和旅游產業進一步的深度融合發展。
遼寧省“三面靠陸,一面向海”的獨特地理位置,使其擁有海陸雙重旅游資源。丹東、大連、營口、盤錦、錦州、葫蘆島作為遼寧省沿海六市,利用臨海優勢將漁家文化、港口文化與濱海旅游結合。游客在觀光游覽的過程中不但追求精神上的放松,更希望親身體驗特色的當地文化。因此,遼寧省沿海旅游地應保留漁家文化,讓游客體驗吃、住、出海捕魚、休閑海釣的漁民生活,感受漁家文化。作為遼寧沿海經濟帶上六個重要的港口城市,可以將單一的港口運輸業進行延伸,打造港口文化旅游,游客可以參觀海洋裝備制造技術、海產品加工工藝等,讓游客在觀光的同時增長知識。
目前,國家鼓勵并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依托現代科學技術,使得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融合擁有技術支撐。鼓勵技術和人才創新,一方面,引進技術型和專業型人才,通過人才的聚集、知識的融合促進文化旅游產業的形成;另一方面,依托信息化平臺拓展營銷渠道,通過利用當下發達的網絡技術和媒體平臺,對特色文化旅游產品進行前期宣傳、中期營銷和后期推廣,是推動文化與旅游產業良性融合、提高文化旅游產業經濟效益的又一有效手段。
目前,新一輪的東北振興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遼寧省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應把握機遇,實現更好的融合發展。文化旅游產業作為一種新型產業,對遼寧省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價值鏈地位起著相當關鍵的作用。國家投入資金、技術、人力為東北振興做保障,這也為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同時,政府應積極的進行政策支持和引導、制定科學合理的產業規劃,有針對性的增強文化產業對旅游產業的反哺,更有效地促進二者的融合發展,進而促使文化旅游產品更快速、有效、成功的開發。此外,要針對市場的發展來延長文化旅游產業的產業鏈,發掘新的文化旅游產品,提升文化旅游產業的附加值,使文化旅游產業成為推動遼寧經濟加速走出低谷,實現強勢反彈的一股新動力。
[1]程曉麗,祝亞雯,2012.安徽省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經濟地理(9):161-165.
[2]侯國林,黃震方.長三角地區旅游業與數字文化產業協同發展的機制與模式[A].地理學核心問題與主線——中國地理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慶典論文摘要集[C].中國地理學會,2011:2.
[3]劉改芳,楊威,2013.基于DEA的文化旅游業投資效率模型及實證分析[J].旅游學刊(1):77-84.
[4]袁俊,張萌,2016.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園與旅游業融合效果的地區對比——基于網絡評論的內容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6):119-127,147.
[5]韓順法,李向民,2009.基于產業融合的產業類型演變及劃分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12):66-75.
[6]鄭明高.產業融合發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0.
[7]Suma Athreye,David Keeble.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globalisation and ownership in the UK computer industry[J].Technovation(IF 3.177),2000,20(5):227-245. [8]BingZhang.Convergenceofthetelecommunicationsnetworks:Implications for a developmental mechanism for the broadband industry[D].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2001.
[9]Marc E.Pierce.Convergence of the health industry[J].Leadership in Health Services,2005,181.
[10]John D.Malecki.Tourism and Native American culture in the American Southwest[D].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Fullerton,2005.
[11]Charles Eaton Baraw.Hawthorne and the travelling eye:Nineteenthcentury tourism and American literary culture[D].Yale University,2005.
[12]Lara Zouheir Khansa.Dissectingthe market dynamics of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sector:Demand-pulled innovation and industry convergence[D].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2008.
[13]PaoloSalonia.Tourism,Migration,Heritage,Culture,Inclusion:Recovering the Memory of Ourselves for the Sustainable Cities and the Society of the XXI Century[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6,22.
[14]朱桃杏,陸林,2005.近10年文化旅游研究進展——《Tourism Management》、《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和《旅游學刊》研究評述[J].旅游學刊(6):82-88.
[15]麻學鋒,張世兵,龍茂興,2010.旅游產業融合路徑分析[J].經濟地理(4):678-681.
[16]張海燕,王忠云,2010.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4):322-326.
[17]王朝輝,2011.產業融合拓展旅游發展空間的路徑與策略[J].旅游學刊(6):6-7.
[18]張琰飛,朱海英,2013.西南地區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耦合協調度實證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16-21.
[19]張琰飛,朱海英,2014.西南地區文化演藝與旅游流耦合協調度實證研究[J].經濟地理(7):182-187.
[20]侯兵,周曉倩,2015.長三角地區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態勢測度與評價[J].經濟地理(11):211-217.
[21]翁鋼民,李凌雁,2016.中國旅游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耦合協調度及空間相關分析[J].經濟地理(1):178-185.
[22]曲景慧,2016.中國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時空變動分析[J].生態經濟(9):129-134.
[23]黃震方,俞肇元,黃振林,等,2011.主題型文化旅游區的階段性演進及其驅動機制——以無錫靈山景區為例[J].地理學報(6):831-841.
[24]范文靜,唐承財,2013.地質遺產區旅游產業融合路徑探析——以黃河石林國家地質公園為例[J].資源科學(12):2376-2383.
[25]黃松,李燕林,李如友,2015.桂西地區地質遺跡與民族文化資源的空間關系及成因機理[J].地理學報(9):1434-1448.
[26]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遼寧省關于促進旅游產業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Z].2015.
[27]徐建華.計量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8]劉曉欣,胡曉,周弘,2011.中國旅游產業關聯度測算及宏觀經濟效應分析——基于2002年與2007年投入產出表視角[J].旅游學刊(3):31-37.
[29]王琪延,徐玲,2013.基于產業關聯視角的北京旅游業與農業融合研究[J].旅游學刊(8):102-110.
[30]王琪延,徐玲,2014.基于產業關聯視角的北京旅游業與會展業融合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12):9-11.
[31]王琪延,徐玲,2014.基于產業關聯視角的北京市旅游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11):80-86.
[32]遼寧省統計局.2002年遼寧省投入產出表[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4.
[33]遼寧省統計局.2007年遼寧省投入產出表[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34]遼寧省統計局.2012年遼寧省投入產出表[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5.
[35]劉亞清,李林鵬,吳振信,2015.投入產出表更新調整方法及應用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S1):706-710.
[36]王思強,關忠良,田志勇,2009.基于Excel表的RAS方法在投入產出表調整中的應用[J].生產力研究(9):13-14,19.
[37]宋增文,2007.基于投入產出模型的中國旅游業產業關聯度研究[J].旅游科學(2):7-12,78.
[38]張華初,李永杰,2007.中國旅游業產業關聯的定量分析[J].旅游學刊(4):15-19.
[39]申玉銘,邱靈,王茂軍,等,2007.中國生產性服務業產業關聯效應分析[J].地理學報(8):821-830.
[40]李博,韓增林,2012.基于投入產出法的大連市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研究[J].地理科學(2):169-175.
[41]李博,韓增林,2014.基于投入產出法的大連市生產性服務業產業關聯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S1):397-400.
(責任編輯:C 校對:T)
F592.731
A
1004-2768(2017)10-0067-04
2017-07-31
大連市文化廣播影視局委托橫向課題“城市文化發展國際比較”(805577)
劉桂春(1978-),女,遼寧莊河人,博士,遼寧師范大學海洋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講師,研究方向:海洋經濟地理、海洋文化;張娬軼(1992-),女,山西忻州人,遼寧師范大學海洋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洋經濟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