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25日正式公布。這是中央首次以專門文件明確企業家精神的地位和價值。《意見》從營造依法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的法治環境、營造促進企業家公平競爭誠信經營的市場環境等九個方面提出了27條具體措施,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早在2016年8月,山東省召開全省企業家隊伍建設工作會議,200家重點企業負責人齊聚濟南。時任山東省省長郭樹清在這次會議上表態說:“對好的企業、好的產品,政府要幫助他們做宣傳,要從品質、安全、標準等多個方面替他們背書。”
圍繞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整個頂層設計愈加完整和豐實。而對于企業家來說,這將是一個充滿機遇和冒險、夢想和輝煌的全新時代。
□本刊編輯部
“焦慮”與“春意”
“企業家”是舶來詞匯,企業家卻一直在中國歷史中扮演重要角色。
自“商”以來,歷代都有工商繁榮的記載。漢代就有記載,從事工商業者十倍于農民。清代則“五家之堡必有肆,十家之邨必有賈,三十家之城必有商”。及至現代,茅盾曾經描述過1930年代的《子夜》,閱讀者在上海灘銀行家們的勇敢與狡詐中看到他們人性的糾結。
改革開放后,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企業家用自己的生命和經歷體現商業資本:1980年代,他們將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轉化成生產動能;精英分子們希望通過經濟建設的方式改變國家命運,涌現出柳傳志、任正非,以及后來的陳東升、馮侖等一大批企業家。及至互聯網時代,60、70后企業家諸如“二馬”、李彥宏等成為中國重要的經濟力量。
然而,當西方企業家被當做“破壞性創造者”而得到尊敬時,中國企業家卻成為最焦慮的群體之一。他們頭頂財富和社會地位的光環,轉過身卻要面對:復雜的官商關系、根深蒂固的社會仇富心理、探索無人區的焦灼,還有并不樂觀的健康狀況和傳承現實。
更大的焦慮感來自于不確定性。比如當去年民間投資增速大幅下滑時,我們能夠感受到這種焦慮;當民營企業家初次面對PPP時,掂量與權衡地方政府會不會守信用時,這種焦慮隱隱約約;當混改剛剛啟動,面對“誰來混誰”又或者“國資流失”爭論時,焦慮就在言談之中。
去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全文公布,2015年和2016年,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已經先后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從那時起,政策指向就清晰可見。在《意見》發布和被寫進十九大報告之后,圍繞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整個頂層設計已經相當完整和豐實。
“我感受到了春意。”拉卡拉支付股份公司董事長孫陶然這樣形容看到《意見》后的第一感覺。而王健林則感覺“高興”和“安心”。聯想創始人柳傳志感到“喜出望外”,認為這是當代企業家的“精神紅利”。
新時代的成長想象力
值得注意的是,有關“企業家精神”,雖然各位企業家對其理解和表述略有不同,但可以確定的是,“創新”永遠位列首位。
實際上,當經濟學界最初使用“企業家”這個術語時,并沒有專指某一類企業家而言,而是泛指有創新精神、創業精神的從事企業活動的能人。按美國經濟學家熊彼得的說法,企業家就是開拓者、創新者,企業家就是把科學技術發明引入經濟生活之中,把經濟推向前進的人。那么,企業家精神就是勇于創新、努力拼搏的開拓精神。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菲爾普斯在著作《大繁榮》中提出,一個民族的繁榮取決于創新活動的廣度和深度,而態度和信仰是現代經濟活力的源泉。他提出,當一個國家經濟基本進入現代化之后,就不只是生產現有的某些產品和服務,而應更多轉向構思和實踐創新創意。
如今,我們正處于一個新時代。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對于企業和企業家來說,這將是又一次充滿想象力的歷險,也將是一個追逐夢想、成就新輝煌的全新時代。
這個時代充滿機遇。十九大報告列出一份詳細的“改革清單”,包括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等。這些改革將為企業“松綁”,助其加快轉型升級。在國內,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城市群發展戰略、鄉村振興等一系列重大戰略都會為企業發展帶來重大機遇。而依托“一帶一路”建設,企業又能充分利用兩種資源、開拓兩個市場,實現共贏發展。
培育和弘揚企業家精神是一個艱巨的系統工程。實施政府職能系統再造,深化“放管服”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厚植企業家成長和發展的基礎,都是題中應有之義。
同時,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和社會氛圍正在形成,企業家合法經營中出現的失誤失敗也將得到更多理解、寬容、幫助。
作為中國經濟發展與民族工業振興實施主體的企業家們,在面對全球產業變革的“四新”(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經濟時代,需要有經濟學家的眼光、哲學家的思維去不斷創新、贏得未來;有軍事家的謀略和膽識去謀求企業市場競爭的主動權;有科學家的恒心去匠心錘煉卓越的品質;還需要具有愛國、履行社會責任和勇于擔當的企業家精神。
我們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呵護與見證企業家群體的生長。我們知道,只有借助于他們之手,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才有可能競相迸發,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才會盡情涌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