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心
見證近幾年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速度,大概沒有什么能比高鐵更讓人感同身受的參照物了。
2005年,我坐著“K”字開頭的橙色火車去廣州上大學。這趟從合肥開往廣州東的火車,全程耗時19個小時。從我上車的起點算,也要坐滿16個小時。當時的我想不到,12年后,同樣的起點和終點,已經有了4趟直達高鐵(還不包括各種中轉情況)。而全程時間,最早已壓縮到了6個半小時多一點,最多也不過8小時40分。
現在,從我生活的上海,到臨近的蘇錫常,再到杭州、合肥,高鐵出行已經被戲稱為“如公交般便捷”。車次多、行程短、購票方便、體驗好等高鐵自帶的光環,讓這一新鮮事物逐漸成為人們日常出行的最主要交通工具,沒有之一。
“高鐵深刻改變了中國經濟地理的格局,尤其對于市場中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智力要素的優化配置與提升流動效率,起到了不可比擬且越來越顯化的作用。”這并非什么高大上的話語,而是很多人的切身體會。
因為高鐵的誕生,一個龐大并將更加龐大的“一線城市工作,周邊城市生活”的年輕群體誕生了。對于這一群體來說,高鐵不僅僅是出差、旅游或回老家才使用的交通工具,甚至成為他們日常的通勤車。從蘇州往上海方向的高鐵(包括路過),從早上6點半以后到晚上11點一直有,頻次最多的時候兩趟車之間隔3分鐘,完全能滿足上班族的需要。
這并非上海一城獨有的現象,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都有這樣的“候鳥式”上班群體。高鐵,給他們的“任性”提供了足夠的底氣。
我的朋友里,不少人就選取了“高鐵+地鐵”的上班模式(下班則相反)。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僅僅是出于房價等物質因素的考慮,而是出于對房子大小、居住環境的追求,或簡單的城市情結原因,將家安在了上海周邊的城市。
一個北大碩士畢業的朋友,每天在幾十分鐘到一個小時左右的高鐵(各個班次時間有差異)旅途中看書,到了虹橋高鐵站后直接接駁地鐵,坐20分鐘到公司。跨城看似折騰,其實比住在上海,動不動就兩個小時地鐵,或者堵在路上的自駕族并不操心多少。何況,高鐵一人一座,可比上海的地鐵舒服多了。
于這一群體而言,是為了更高的收入、更舒適的生活,于城市和地區經濟發展而言,促進了人才流動,進而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流動效率:在工作的城市,他們的辛勤工作貢獻了聰明才智,并繳納社保與個稅。在居住城市,他們購買了住房,進行著個人和家庭的日常消費,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
經濟地理這一名詞,確實是隨著高鐵的快速發展而迅速進入人們視線的一個重要名詞。在高鐵發展方興未艾并逐步走向國際、一項項專利技術得以被創造出來的今天,這一并不起源于我國的新鮮事物,卻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換發了春天般磅礴的生機,這是時代之幸、國家之幸,也是身處其中的每一個國人之幸。也期待不遠的將來,中國高鐵能帶領我們這個國家和人民,駛向強大富強的真正“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