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提倡治未病,也就是說重在預防疾病。但目前國內很多人對預防疾病不太重視,把重心放在醫已病,導致現在醫院人滿為患。癌癥是威脅生命最快的,能直接看到死亡的。希望國家引導大家把錢花到預防和篩查疾病上,而不是得了病去花光所有積蓄!
—李懂(讀第23期《走在生命邊緣“旅客”》)
和表情包對應的網絡流行語,也像文章所說,無法傳達出像古詩詞那種獨特的意境,讓我們的敘事方式簡單化,也在侵蝕著我們的表達能力。把話說清楚,需要大家平時運用好語言文字,適當地用表情包和流行語作為補充。如此一來,我們的語言能力才不會退化,我們的傳統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充分凸顯。
—Mrheng(讀第22期《當表情包成為年輕人的“新語言”》)
我的女兒剛剛四歲,在我所工作的鎮子上一所幼兒園上中班,對孩子的教育和她以后的發展我總是憂心忡忡。一直覺著能夠給她提供的教育資源有限,在這大山深處、窮鄉僻壤間,與她的在頂尖學校上學的同齡人相比,不知道落后了多少里程?!一直覺著人最大的不同之處在大腦,如今想想人最大的不同還有物質擁有和資源網絡。向前看望塵莫及,向后看不見來者,左右擁擠水泄不通。因為鎮子之下的教學點已空空如也,農民將孩子大都轉進鄉鎮中心小學,條件稍好一些的都進城了。資源的積累已經錯過購房的末班車,資源的勾兌難見好朋友,孩子你該何去何從?好長一段時間一來感覺自己的貧窮不僅僅是物質的匱乏,還有思想和精神的欠缺,真可謂“一窮二白”啊。
—馬登富(讀第22期《不是想考好學校,而是想交好朋友》)
今年第一次去西藏,那天晚上嘉措拉著我去見他的朋友們,見了許多他的老朋友,也見到了老牦牛!言語不多一身藏區打扮的他總是微笑著,嘉措介紹一身藏區打扮的老人是牦牛館長,看到這篇文章后才知道老牦牛是個追夢的人!敬佩!其實我也是個展覽人,有機會應當把牦牛館用全景視頻放到網上,讓全世界的博物館互動起來,穿越時空聽聽老牦牛講他的高原追夢!
—王小林(讀第22期《“老牦牛”吳雨初的西藏情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