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如何贏得未來
美《時代》11月13日
五年前,西方國家還普遍不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并有媒體預言,中國要發展經濟必須進行根本性的制度改革。事實證明,中國的政治和經濟制度更為完善,甚至可能比美國的制度更具可持續性。根據經濟和商業研究中心的數據,盡管美國經濟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但中國利用國有企業來提高其國內外影響力的能力,確保了這個新興大國有望在2029年超過美國的經濟總量。
盡管美元仍是全球儲備貨幣,但是美國的其他支柱包括其軍事聯盟、貿易領導地位和其促進西方政治價值的意愿等都正在被削弱。與此同時,其他如俄羅斯、印度、土耳其等新興大國的領導人都在紛紛追尋中國的腳步。
在創造就業方面,在中國創造和保障就業機會要比在美國容易得多。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之后,時任總統奧巴馬與共和黨矛盾不斷,導致其創造就業和拯救工業困難重重。而在中國,政府為戰略性產業提供了直接的財政和制度支持。在技術變革的速度和規模即將成為全球最重要變量的時代,這種級別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
但中國最大的雄心是在人工智能領域。人工智能是21世紀的太空競賽,這個領域的突破需要當年美國登月計劃那樣大的投入和計劃。但是,美國政府再也沒有當年的那種強烈的政治意愿來長期投入這個新興領域了。美國政府將科技創新外包給了硅谷的后果就是,美國可能成為這場競賽的局外人,而有著國家項目資金的中國科研團隊,更有可能在人工智能方面領先。除此之外,新四大發明(高鐵、移動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的出現也證明中國在多個領域領先創新。聚焦新動能,擁抱新經濟,中國將迎來更多新機遇。
世界格局正在走向多極化,沒有哪個政府有足夠的國際影響力來繼續制定管理全球體系的政治和經濟規則。但如果必須押注于一個當今最具優勢的國家,中國會是比美國更明智的選擇。
受脫歐影響,倫敦面臨銀行撤離潮
英《展望》12月號
“剛剛離開法蘭克福。很好,因為我將在那里花更多的時間。”高盛首席執行官勞爾德·貝蘭克梵于10月19日在推特上發帖稱。這是美國一家大型金融服務公司首次以這種方式將其歐洲業務從倫敦轉移到別處。這是第一次,但大概不是最后一次。現在希望倫敦能夠在英國退歐中毫發無損,已為時太晚。自英國脫歐公投以來,英國的政治風險加大,政治變幻莫測,即使英國最終仍留在歐盟,這也將是破壞性的。相比之下,自2016年6月以來,歐盟27國的政治風險感知急劇下降,歐洲大陸也在享受強勁的經濟復蘇。這座城市在未來10年左右的時間里造成的損失將會超過十分之一。但情況會變得更糟嗎?這將取決于三個相互關聯的因素:英國的開放程度、英國退歐的實際順序和結果,以及來自外部的競爭。
沙特肅貪不僅僅是“權力的游戲”
美《彭博商業周刊》11月13日
對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表面上嚴厲打擊沙特阿拉伯的腐敗行為持懷疑態度是有道理的。自從沙特阿拉伯于1932年由他的祖父阿卜杜勒阿齊茲·阿爾沙特創立以來,歷屆國王都在家族的數千名王子中尋求共識,平衡宗教、王室和部落派系,以維持國家的穩定。毫無疑問,穆罕默德王子打破了保守的現狀。對于充滿希望的沙特和外國投資者來說,現在的問題是,王子是否會建立起新的反腐勢頭,以開放一個經濟體。曾擔任布什駐利雅得大使羅伯特表示,“如果反腐行動是真實的,這將增加沙特的商業態勢,以及沙特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的潛在IPO。”
新型機器有望識別人腦中的“自殺傾向”
美《新聞周刊》11月17日
最近發表在《自然人類行為》的一篇論文中記錄了一種新型機器學習技術,該技術可幫助識別那些有自殺想法的人。研究人員對34名年輕人進行了調查,有自殺傾向的參與者和實驗對照組各人數占一半。每個實驗對象都經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檢查,并給出了三個包含10個單詞的列表。所有詞匯均與以下三個方面相關,自殺(如“死亡”、“痛苦”或“致命”)、積極影響(“無憂無慮”、“善良”、“天真”)或消極影響(“無聊”、“邪惡”、“內疚”)。結果顯示,心理健康的參與者和有自殺想法的人對單詞的反應明顯不同。這是旨在將人工智能引入精神病學的最新嘗試。
火星人入侵?這次是俄羅斯
臺《天下》11月8日
在廣播劇《火星人》屆滿79周年之際,一種流言恐慌正襲擊美國社會,這次的“入侵者”是俄羅斯,且不再經由廣播電波,而是通過臉書、推特等社交媒體。臉書、Google與推特都承認,去年大選期間,曾接受俄羅斯外圍機構的假賬號委托,針對政治議題投放數十萬美元廣告。10月底,一名臉書廣告營銷業者公開演練,展示社交媒體如何利用謠言傳播。他制作一個假網站頁面,放上CNN標志,然后貼了一則明顯的假新聞,再以假名創建臉書專頁,分享這則假新聞,前后只花了一個小時。以往,談到國家間的“信息戰爭”,大多鎖定黑客入侵、分散式阻斷服務、電磁脈沖等等。如今,臉書等社群網站形同打開一道方便門,讓敵國得以利用低廉成本,打一場隱形的心理戰,介入并操弄他國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