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洋
往年的11月,日本都還處于秋季臨時國會會議期間。然而,由于安倍晉三首相在9月28日第194屆秋季臨時國會召開伊始,就宣布解散眾議院,以往的政治傳統被打亂。此后,安倍晉三率領執政黨贏得第48屆眾議院選舉的勝利,以及特朗普對亞太長達12天的訪問,又使得日本內政與外交迎來重要的轉換時節。
依筆者觀察,今后數年,修憲與“安倍經濟學”將成安倍內政核心,“印太戰略”將成日本外交新旗幟,而中日關系將進入“新時代”。
勝選夯實執政根基
根據NHK的報道,在眾議院總席位數比上屆減少10席的情況下,自民黨最終獲得465個席位中的283個,與選前基本持平,而作為聯合執政黨的公明黨則獲得了29個席位,較選前大幅降低。盡管如此,自公兩黨依然占據了眾議院總席位數的2/3以上。
與此同時,由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臨時組建的“希望之黨”則僅獲50個席位,不僅遠低于媒體早前的預期,也低于選前該黨成員所擁有的議席數。小池11月14日在該黨兩院議員全體會議上宣布,有意辭去黨首一職,專注都政。

所以,此次勝選對此前備受丑聞困擾的安倍晉三來說意義重大:控制眾議院2/3以上席位,意味著重大的立法進程不會被反對黨扼殺;小池百合子的慘敗,等于消除了曾被視為安倍有力競爭者的遠期威脅,意味著“安倍一強”的局面還將持續;日共等左翼勢力的席位大幅減少,意味著修憲進程將更少阻力。
如果安倍晉三的身體不再出現大的問題,明年9月的自民黨總裁選舉將給予他第三個為期3年的黨總裁任期,即任至2021年9月。如果這期間眾議院不提前解散,安倍的首相任期理論上將延續至2021年。
這樣的話,今后3年內日本將只有一次全國大型選舉,即2019年夏季的國會參議院定期改選。屆時各政黨將會對121個席位展開角逐。目前在參議院的242席中,自民黨與公明黨分別占據125席和25席。按照自民黨近年來30%以上的高支持率,該黨很可能保住參議院過半席位。
即使自民黨輸掉了參議院選舉,也不會動搖安倍政權的穩定,只會傷及安倍晉三在自民黨內的凝聚力。按照憲法,即便屆時議案被在野黨控制的參議院否決,但經執政聯盟控制的眾議院以2/3多數再次通過,即可生效。
修憲與“安倍經濟學”齊發力
鑒于未來4年安倍政權穩定運行的前景,內政方面,作為安倍晉三個人政治夙愿的修憲議程將被正式啟動。
1947年開始實施的《日本國憲法》規定,修憲須經各議院全體議員2/3以上的贊成,然后經由國會向日本國民提出,最終若獲得半數以上日本國民的承認,那么新憲法將正式生效。
在今年5月3日的憲法紀念日上,安倍表示將努力實現2020年實施新憲法的目標。如果按照這個時間表,那么預計自民黨最早將于明年1月中下旬的通常國會(最晚則為明年下半年的臨時國會)期間,正式向參眾兩院提交憲法修訂草案,而后根據國會兩院的討論、審議情況,適時舉行全民公投。
在本次眾議院選舉前,只有自民黨、日本維新之會以及部分無黨派議員支持修憲,作為聯合執政黨的公明黨對修憲態度謹慎,因此憲法修訂草案未必能在眾議院獲得2/3以上議員的贊成。然而,經過此次選舉,“修憲派”與“護憲派”的席位數發生了變化,除自民黨、日本維新之會外,希望之黨也積極支持修憲。這樣一來,修憲議題在眾議院獲得2/3以上議員的承認就變得不那么困難了。同時,在2016年夏天的參議院選舉中,“修憲派”最終獲得了2/3以上的席位。因此,僅從國會層面而言,安倍晉三念茲在茲的修改《日本國憲法》的夙愿將不會遇到太大的阻力。
當然,修憲議題最終能否獲得半數以上日本國民的承認,還存在一定的未知數。迄今為止,《日本國憲法》已經實施70年了,日本民眾對于修憲與否的態度也不斷發生變化。NHK今年3月發布的《日本人與憲法 2017》民調顯示:43%的受訪者“支持”修憲、34%的受訪者“反對”、17%的受訪者認為“無所謂”,而1992年的相應結果分別為35%、42%和12%。
盡管與1992年相比,“支持”修憲的比例有所增加,但“不支持(即反對+無所謂)”依然維持較大比例。誠然,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新出現的課題(比如同性婚姻等)無法依據《日本國憲法》精神加以解決,但從NHK的這項民調則可以看出,不支持修憲的觀念在日本社會中依然根深蒂固,而這種觀念也不是說在一兩年內就能發生轉變的。因此,預計安倍政權今后還將繼續對內鼓吹“朝核威脅”“中國威脅”等。
除了積極推動修憲議程外,預計安倍政權還將繼續推動“安倍經濟學”的實施。在安倍執政的這5年里,借助于以寬松的貨幣政策和一系列經濟刺激政策為核心的“安倍經濟學”,日元保持貶值狀態,日本的經濟大環境也局部改善。
一方面,日元的貶值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前往日本觀光旅行,進而為日本帶來了龐大的經濟效益。根據國土交通省的統計,2012年訪日外國游客總消費額為1兆846億日元,而2016年則達到了3兆7476億日元。這實際上就為日本貢獻出了新的財政收入。
另一方面,在過去5年里,日本失業率持續下降,企業招工需求不斷提升。總務省的統計顯示,2012年日本的失業率和有效求人倍率分別為4.3%和0.80(小于1說明職位供不應求),而2016年則分別為3.1%和1.36。這說明日本國內的就業環境改善,企業用人需求旺盛。
當然,由于“安倍經濟學”至今未能助推日本擺脫通縮,隨著安倍政權的穩定,預計當前的寬松貨幣政策以及經濟刺激計劃還將進一步實施。
“印太戰略”:外交新旗幟
在外交領域,預計安倍政權將會緊密配合白宮新倡導的“自由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戰略構想(以下簡稱“印太戰略”),以此來刷存在感。
11月6日的日美首腦會談期間,雙方就加強合作實現“印太戰略”達成一致。由于此后特朗普還在韓國以及APEC峰會期間提起這一戰略構想,并在11月13日的美日澳首腦會談中確認推進該戰略,“印太戰略”被外界視為特朗普政權的亞太政策。
但“印太戰略”的最初提出者卻是安倍晉三。2016年8月,安倍在肯尼亞出席第六次亞洲開發會議時就提出了“印太戰略”的構想。在今年9月中旬訪問印度期間,安倍也曾提出打造“自由繁榮的印度洋﹣太平洋”地區。
由于特朗普政權中主管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人選尚未確定,美方公開使用“印太地區”的表述,相當于接納了“臨時充當助理國務卿”的安倍晉三的外交戰略構想。但就本質而言,套用安倍的“印太戰略”說明了特朗普政權至今在亞太事務上缺乏具體的統籌規劃。
APEC越南峰會期間,安倍在與新西蘭總理、越南國家主席分別會談時,除了積極介紹“印太戰略”外,還尋求加強雙邊的戰略伙伴關系。在東盟峰會期間,安倍在與印度和澳大利亞總理分別會談時,均表達了希望共同推進“印太戰略”的意向;相對來說,澳大利亞的回應更為積極。可以預計,今后幾年里安倍政權還將積極游說亞太各國參與“印太戰略”。
安倍政權之所以對“印太戰略”如此踴躍,在筆者看來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通過積極推動“印太戰略”來防止中美關系走近。盡管特朗普將亞太歷訪的首站定在了日本,并且停留時間超過了韓國,但這并不意味著日美關系就上升到了一個新高度,因為中美首腦會談成果才是衡量日美首腦會談成功與否的依據。
筆者注意到,在本次中美首腦會談期間,除了兩國簽訂巨額貿易訂單外,特朗普并沒有在貿易赤字問題、南海問題上對中國大加指責,反而在結束訪華后,其對朝態度明顯軟化(日美首腦會談就“對朝最大化施壓”達成一致,而中美首腦會談就“通過對話談判最終解決半島核問題”達成一致,此后特朗普又突然發推稱“想努力成為金正恩的朋友”)。
這也就是說,中美關系在保持穩定的同時,還有所深化,而這也恰恰是日本所不希望看到的。畢竟中美關系的穩定發展將會削弱日本在日美同盟中的地位,因此安倍政權積極執行美國的“印度-太平洋”戰略,旨在挑起中美之間的矛盾,以此降低日本被邊緣化的風險。
另一方面,特朗普政權的“印太愿景”囊括了印度洋,這就為日本進入印度洋勢力范圍提供了便利。日本不僅繼續以域外國的身份配合印度推出的“亞非增長走廊”計劃,來抗衡由中國主導的“一帶一路”多邊合作計劃,而且今后參加與美印兩國在印度洋聯合軍演的理由,也將變得更加充分。
如果說“亞非增長走廊”計劃是日印推出的多邊經濟合作機制的話,那么“印太戰略”則肩負著地區安保機制的作用,這一點對長期尋求成為政治大國的日本而言尤為重要。
中日關系進入“新時期”
在越南APEC峰會和菲律賓東盟峰會期間,中日領導人先后舉行了兩場會談,就推動改善中日關系等議題達成一致。
此次中日關系改善的主要背景,是中日兩國均進入了一個全新時期。一方面,中共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而且在外交層面還提出了“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與鄰為伴周邊外交方針深化同周邊國家關系”,中日改善關系可以說是十九大精神的體現。另一方面,十九大閉幕前的日本大選結果,意味著日本進入了“安倍一強”的新時期,特別是特朗普訪日再次確認日美同盟關系“不可動搖”后,對擁有更多外交自主權的安倍而言,改善中日關系就成了最重要的外交課題。
由于中日新近同意改善雙邊關系,而且近期中韓關系有所回暖,一再延期的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年內在東京召開的可能性很大。如果該會議能順利召開,則意味著李克強總理將訪問日本,而這也能夠為安倍晉三尋求訪問中國提供有利氛圍,進而促成習近平主席明年下半年對日本的訪問。中日領導人間的互訪若能落實成形,那么借助于政府高層的定期溝通交流,中日關系的長遠發展將獲得機制性保障。
中日關系短期內會有所改善,但鑒于安倍政權今后將積極推動“印太戰略”的落實,以及對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現改名為CPTPP,即全面且先進的TPP)的執念,只要安倍政權謀求遏制中國的戰略意圖不改變,兩國關系就不會有深入發展的可能。當然,對于不斷崛起的中國而言,日本并不是敵人,相反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競爭對手;中國與日本競爭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在向周邊國家以及世界展示中國外交理念的過程。
今后對于日本的一些合理競爭,中國應該積極面對,但是對于一些荒謬的舉措,中國也應該積極反制。近期,日本神戶制鋼數據造假丑聞令國際社會一片嘩然,并且再次讓“日本制造”這一品牌蒙羞。由于神戶制鋼在中國也有廣泛業務,中國可以通過嚴懲造假商品的方式來迫使日本進行轉變。
除了頻繁出現造假丑聞外,日本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下降,也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借助于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勢頭,中國企業不妨加大對日本優質企業的并購力度,以此提升自身綜合實力,完善海外布局。比如,海信集團11月14日宣布收購日本東芝公司的電視業務,不僅收獲了日企的技術,也加快了企業的國際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