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該文概述了都市農業的起源、發展過程及都市農業定義的爭論,論述了現代都市農業的內涵及主要目的,展望了現代都市農業的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放開思想,促進現代都市農業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都市農業;現代都市農業內涵;趨勢;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6-0001-04
2016年國家出臺的國民經濟“十三五”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加快發展都市農業。隨后國家相關部門相繼發文,國務院有關領導發指示,進一步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都市農業發展的熱潮。但什么是都市農業,都市農業的由來,都市農業的基本內涵和目標,在國際上沒有定論,國內雖有綜述,但仍然是眾說紛紜,各取所需,其概述的觀點多如繁星。2006年我國都市農業分會成立時,專家達成共識,都市農業概念在我國有了一個基本的定論,但我們覺得還不準確、不全面。因此,有必要進一步研討。
1 都市農業的起源
都市農業產生于20世紀初西方發達國家,50—60年代美國一些經濟學家提出“都市農業概念”,即“Urban Agriculture”是指地處都市及延伸地帶的緊密依托城市、又服務于都市的農業。20世紀后期備受關注,后來迅猛發展,在此時期中國都市農業也進入一個新階段。都市農業作為一種新型的,具有巨大潛力的集生態效能和經濟效益于一體的農業形態,如何發展值得廣泛而深入的探討。目前這方面學者都基本集中在經濟形式的起源和都市農業的概念等方面作深入的探索。本文著重圍繞“現代都市農業”的基本概念和生態效益方面加以論述和探討。目前關于“都市農業”起源有六種不同意見:一是認為國際上最早是德國1919年創造了“市民農園”的發展模式;二是認為1930年出版的日本“大阪府農會報”雜志上最早提出“都市農業”概念;三是認為是19世紀杜能提出的“農業圈”理論演生的都市農業;四是認為1950年美國學者歐文、霍克使用了“都市農業區域”這個詞;五是1988年美國霍華德提出“田園城市”的概念,要求“把積極的城市生活的一切優點同鄉村的美麗和一切福利結合在一起”;六是有的認為可追溯的18世紀初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理論。
隨著新興城市的崛起,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國家一些學者都相繼開展都市農業的研究,我國20世紀90年代開始關注都市農業研究,并迅速發展。
上述各種意見,雖未統一,但基本說明了是西方發達國家因當時城市崛起,新的矛盾出現。因此“都市農業”起源應該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
2 都市農業定義的爭論
對于都市農業的概念,不同國家的學者有著不同的觀點與側重點。
2.1 國外學者對都市農業定義的爭論 一是都市農業一詞最早見于1930年出版的《大阪府農會報》雜志上,解釋為“以易腐敗而又不耐儲存的蔬菜生產為主的,同時又有鮮奶、花卉等多樣化的農業生產經營”稱之為都市農業。另有日本學者青鹿四郎于1935年在“農業經濟地理”專著中提出,所謂都市農業是分布在都市的工商業區、住宅區或是分布在都市外圍的特殊形態的都市農業。在這些區域的農業組織依附于都市經濟,直接受都市經濟勢力影響;二是日本農政經濟學家橋本卓爾對都市農業所做的歸納:是城市化進程受席卷而形成的一種農業形態,是位于城市中的農業,是最前線的農業,是與城市并存、混雜、相嵌的農業;三是美國農業經濟學者艾倫·尼斯1977年明確提出“都市型農業”,美國經濟學家E.F.休馬哈對都市農業概括三點:(1)農業可以將城市人同自然界連接起來;(2)可以改善人類生存環境;(3)生產糧菜以滿足人類生活的需要。四是加拿大國際發展研究中心(IDRC)的部分專家認為都市農業是位于城鎮、城市、大都市邊緣,對城市或城市周邊的自然資源加以循環利用,同時充分利用城市內或城市周邊的人力資源、產品和服務,為城市生產、加工或銷售各種食物、非食物產品或服務的產業。這一概念被聯合國人居署城市管理項目、農業研究發展國際合作中心等采用。
2.2 國內學者對都市農業定義的爭論 從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開始交流都市農業,并大力探索,取得不少成果。許多學者對都市農業也有各自的見解,有幾種表述:一是都市農業的實質是生產力發展到較高水平時,農業同工業進一步結合,城鄉之間差別逐步消滅過程中的一種發達的農業形態; 二是認為都市農業是一個總概念,其它提法如生物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度假農業、體驗農業、生態農業、創匯農業、工廠化農業、設施農業等,他們以國外發達國家在一些大城市里保留一些可耕作的農地,由城里人去耕種,稱之為“都市農業”,后來發展到近郊農業地區;三是認為在大城市中的郊區農業,依托城市輻射和按照都市的需求,建設融生產性、生活性、生態性于一體的現代化大農業系統,是一種高度規模化、產業化、科技化、市場化的農業;四是都市農業是指城市化地區及其未來延伸區嵌入城市,服務城市的農業。
還有幾種不同觀點的學者表述,但都大同小異,在此基礎上,中國2006年9月14日成立的都市農業分會,各專家反復討論,對都市農業的概念達成共識,即:都市農業是社會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時,在整個城市區域范圍及環城市經濟區域圈形成的依托并服務于城市、促進城鄉和諧發展、功能多樣、業態豐富、產品融合的農業綜合體系,是城市經濟和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一結論從履行程序看比較規范,它是都市農業分會眾多專家、學者反復討論,征求代表意見而達成的共識,應該說是中國目前最權威的說法。內容基本全面,它對中國目前掀起都市農業熱潮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我們認為因當時條件所限,我國都市農業發展史較短,經驗不足,加之人的認知水平所限,因此這個共識仍有不足,也不足為怪。為此我們提出一些相關問題供大家討論:
一是“共識”沒有明確“農業”的概念。我國“農業”的概念就是糧、油、棉,即種植業、養殖業,而把林業等排斥在外,那么都市農業包括不包括林業(包括花卉、果樹等)?按照那樣理解,國內外學者在闡述都市農業中都涉及花卉、果樹怎么解釋?因此我們贊成顧吾浩同志1996年提出的“大農業系統”,他們的觀點中涵蓋:(1)都市農業是城中農業,外延為環城市農業;(2)內涵包括了農、林、水產等大農業;(3)稱之為“大農業系統”這是我國學者在都市農業論述上的進步和貢獻。endprint
二是“共識”沒有闡明都市農業的核心價值。共識中雖然提到功能多樣、業態豐富、產品融合、服務城市等,但核心價值不突出。我們認為突出生態效益,是現代都市農業巨大的、可行的潛在功能。這也是區別于西方國家學者以經濟為核心都市農業理論的本質區別。一旦都市農業生態系統形成,人類可減少或免除整天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之中,大大改善和提高生存質量。
三是“共識”中沒有體現都市農業技術含量。當今信息技術、智能技術、建筑藝術等已廣泛應用于現代農業,因此當今的都市農業應該是現代的,故我們提出“現代都市農業”概念。定位包括:農林牧漁、微生物產業,同時運用現代綜合技術、藝術建造,包括城市公園、隙地、樓宇、陽臺、屋頂、廢棄廠房、空余地道,充分利用城市中可利用各類資源,包括雨水、可用的垃圾,發展有生命的綠色植物、食用菌類、觀賞類的生命群體,使之成為一個大農業生態系統。這個現代都市大農業生態系統特指城市規劃范圍內區域。為區分城市郊區延伸部分的農業,我們把它叫都市圈農業。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黃緒、劉盛也把都市農業分為城市農業和環城市農業。
綜上所述,現代都市農業是在都市規劃范圍內利用城市隙地、樓宇、屋頂、陽臺等,高度應用現代技術、藝術建設以構建城市生態系統和為市民生活服務為目的,復合生命體的大農業。而城市郊區延伸部分叫都市圈農業或叫環城市農業。他們之間聯系緊密,這樣便于分開研究,各施其策。
3 現代都市農業的內涵及主要目的
3.1 現代都市農業的內涵 首先是大農業。是指在都市農業生態系統中的有生命的生物。包括種植業:蔬菜、瓜果、糧、棉、油等;林業:花卉、林木、堅果、藤條等;動物養殖業:包括觀賞魚類、寵物以及用于循環經濟的動物、微生物等;食用菌業:利用廢棄廠房、地下空間種植食用菌類。其次是現代農業。都市農業提出已有百年歷史,百年來科技突飛猛進,已經把許多不可能變為可能。因此,發展都市農業必須利用現代科技加以支撐,如智能技術、信息技術、光能技術應該大量用于都市農業。從技術角度來說應包括傳統農業、設施農業、無土栽培、滴灌噴霧、水培技術、自動控制、人工氣候、微生物技術、轉基因技術等,還有設計創新的園林藝術等。再次是在都市中各種資源得以充分利用。如:都市中勞動資源豐富,現有人口中30%左右為離退休職工,他們正要尋找發揮余熱的出路。再加上上班族的節假日,這支勞動大軍足以支撐都市農業產業;又如屋宇、隙地資源豐富,光水熱資源充裕,人們生活中扔棄的生活垃圾、排泄物加工循環利用,這些為現代都市農業循環發展,永續利用提供可能。
3.2 現代都市農業的目的 都市農業的起源前面已經引述,它發生起源于西方早期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都市農業。那時城市規模小,城市土地容積率低,交通緩慢,通訊落后,工業不發達,都市生態沒有問題,農業只為了解決城市農民的生計問題,后來的學者,特別是我國一些學者,如顧吾浩同志1996年明確指出建設融合生產性、生活性、生態性于一體的現代大農業系統。于戰平2001年也提出具有經濟性、生態性、文化性等多功能的現代農業。正是有了這些專家的敏銳眼光和探討,才有2006年9月14日的“共識”,這個共識中最后一句主要的話,即是城市經濟和城市生態定位的重要組成部分。說他重要是因為中國學者對都市農業的目的理解不僅是經濟,也是生態系統主要組成,雖是一大進步,但是還沒有脫離“經濟”是都市農業的主要目的。因為“經濟”擺在這句話的前面。現在我們要說把生態擺到這句話的前面,即是城市生態系統和城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如此,我們認為現代都市農業將要成為未來大都市的重要綠色生態工程,以保證市民心情愉悅,身心健康,使城市真正成為市民的家園。因為只要城市中有了充足的綠色植物,它就可以在自然界進行最基本的化學反應,即CO2+HO2在陽光作用下的光合反應,釋放氧氣,制造有機物,同時植物可吸收微粒子,減少PM2.5的危害,因此現代都市農業是城市的生態屏障。
4 放開思想,朝著現代都市農業邁進
4.1 現代都市農業發展趨勢 正如國外學者所述,都市農業是城市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必然規律,那么任何城市都會發生。發展都市農業,古今中外都曾有過,其實中國古代所形成的都市,都有園區,養花、種草,人民與園區和諧協調,相得益彰,如蘇州的園林,聞各于世就是一例。美國白宮菜園建立在林肯時代,一直延續至今;2009年奧巴馬夫人米歇爾重新種菜?,F代都市農業由于時代不一樣,城市的樣子不一樣,功能不一樣,所以現代都市農業發展道路、方式、內涵也會在繼承的基礎上大步向前發展。如樓宇農業,杭州市已出現綠色大廈和空中花園。杭州某工廠利用屋頂建大棚菜園,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狀況良好,取得互贏。美國底特律市2010年在市中心開辟了1720m2拉裴特綠地主要用來種植蔬菜水果,這種在寸土寸金的地方辟地種綠,目的就是為了生態環境。古巴哈瓦那政府鼓勵市民在城市任何地方,陽臺,露臺,庭院和社區的非私人地塊種植不施化肥農藥的蔬菜瓜果。美國一些城市如堪薩斯、西雅圖和舊金山等修改區劃法規,以便促進都市農業整合進入城市空間,北京海淀區設計師搞了一個社區實驗菜園,將一些老房與花園連接成為農區,種植蔬菜瓜果,獲好評。東城區西菜市東街的屋頂菜園100m2種上10多種蔬菜,效果好。合肥市老建設廳大院內數棟樓房被藤蔓植物包裹,冬暖夏涼,類似事例,中外都有。
建筑界正在研討綠色樓宇課題,提出第四代商品房即公園化城市樓房。未來的樓宇有植物包裹,夏天防曬,釋放氧氣,冬天落葉,提供陽光。未來的家居可以種菜、養花、養魚,如果真到那天,現代都市農業將隨外可見。但是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一場觀念革命、技術革命,一旦成功,我們說生態工程也能如期實現。所以我們農業科技工作者要認真研討,放開思想,大膽想象,我們應該有所作為。
4.2 發展現代都市農業的主要障礙 一是安全問題:屋頂園藝,陽臺農業等是否安全?回答在于設計和管理。如杭州國際博覽中心數千平米的空中園林,身臨其境完全沒有不安全的感覺;二是屋頂是否漏水?回答是現有技術完全可以做防漏。杭州濮家小學筧新校區屋頂工程上面有菜園、濕地、魚池,教室里冬暖夏涼,沒有一點漏水就是一例證;三是屋宇承重問題。經研究成果表明,只要不是危房,都可以發展都市農業,因有各種輕型栽培技術可以解決;四是城市垃圾轉化成肥料問題。完全轉化確是個大問題,也是當今城市管理一大難題。但在現在都市農業中以家庭或小單位微循環解決問題已有先例,全社會共同努力終究會有辦法的。還有其他一些重要障礙,如體制、機制、立法等,但只要成為國家行為,就會迎刃而解。endprint
4.3 現代都市農業將形成巨大的新興產業 我國現有的都市農業,如前所述,大都為取得一點經濟效益,獲得一點親自動手的蔬菜,多了一點樂趣,所以人們還沒看到潛在前景。
我們知道當下城市都是高樓,車水馬龍,令人窒息,另一方面城市各種隙地、邊角、屋頂、圍墻、房子外壁、陽臺、露臺等基本都未利用,夏天太陽照射,那種只有在沙漠中能見到的烈焰,在我們城市都能感受得到。這種環境不改造,生態不改變,完全靠電能、天然氣、汽油支撐的整天轟轟隆隆的大城市,不能夠持續太久?,F在為什么許多富豪、高官、有錢人大量在鄉村尋巢,就是為厭煩都市環境。因此,需要改造,改造的方法就是現代都市農業,即現代大都市農業生態系統。未來的城市在這個現代都市農業生態系統里是一片綠色的境界。房子被綠色植物包裹,屋頂變成菜園或花園,地面交通大多潛入地下,大多地面變成綠色園林,陽臺、露臺瓜果飄香。我們描繪的前景不是不實際,而是現實。如廣告中的新加坡洋房,是碧桂園地產商率先在做,緊接著又有一家公司如此宣傳,說明商家已經捕捉了商機,捷足先登,真是春江水暖鴨先知。
現代都市農業的健康發展,將形成一系列巨大的產業體系,規劃設計業、種苗研究開發業、物資提供服務業等等,同時為城市就業提供機會,為創業者提供創業平臺,為新型城市管理增添新內容。
4.4 放開思想,促進現代都市農業健康快速發展 黨的十八大明確五大發展理念,綠色發展是最主要的內容,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黨中央領導高度重視創新發展,我們重要的發展之路就是創新,其次要靠扎實苦干。因此城市管理者首先要放開思想,大膽創新。(1)超前思維:沒有觀念的創新就沒有現在的都市農業,現代都市農業建立在創新之上的,城市管理者要深入學習相關理論,特別是都市農業理論,學習生態理論知識,學習循環經濟知識等,同時要掌握當前現代都市農業發展動態。從而站得高,看得遠,超前思維,鎖定目標,下定決心,穩步前行。(2)超前規劃:現代都市農業是一項全新的事業,規劃者首先要明確目標,領會都市農業是為生態服務的基本功能。其次是立足本市的基礎,做出特色。(3)超前調研:實施現代都市農業是一項百利而無一害的民生工程。但實施起來卻是異常艱難,它不僅是認識的問題,更主要是操作過程中涉及面太廣、太多,涉城市中每個市民和所有行業,這樣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要有成效,組織領導是關鍵。因此領導現代都市農業重在協調和服務上。協調前面已經敘述,服務組織怎么辦?可以采取支持市場化運作的方法,促進服務組織進入新興產業。起步肯定艱難,這時政府必須給予政策方面支持,要突出支持科研創新環節。待服務組織正常運轉之時,政府就要立法監督,保證市場運作的公平。(4)加強科研和培訓人才的工作:現代都市農業是一項全新產業,必然遇到新情況、新問題,因此要加強研究,成立院(所),召集人才,深入探討,做出示范,同時要加強培訓,造就一批有思想、有技術、有能力的現代都市農業綜合性人才,保證這項系統工程健康穩步發展。(執筆人:鄭之寬) (責編:張長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