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昊平
這一次,位居“三大法寶”之首的統一戰線終于完成了學科化的任務。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作為統一戰線性質的政治學院,為推動統戰學的學科建設努力多年,也終于實現了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位點建設“零的突破”。
這個夏天,2016級10名“統一戰線學”博士研究生結束了在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以下簡稱“中央社院”)的學習,即將回到山東大學。
“統一戰線”對中國人來說并不陌生,它是指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下,由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組織和領導的統一戰線,但“統一戰線學”博士卻是中國高校中出現的新面孔。
2015年,“統一戰線學”首次作為獨立學科納入國民教育序列。不過,作為政治學下的二級學科,統戰學,只能招收碩士生和博士生,由中央社院和山東大學聯合培養。
統戰學的設立,結束了統一戰線無專門學科的歷史,也讓中國共產黨的“三大法寶”都有了專門學科。此前,“三大法寶”中的武裝斗爭、黨的建設都已分別建立了軍事學和黨建學。這一次,位居“三大法寶”之首的統一戰線終于完成了學科化的任務。中央社院作為統一戰線性質的政治學院,為推動統戰學的學科建設努力多年,也終于實現了中央社院學位點建設“零的突破”。
“全國統戰系統現在每年新進三千多名公務員,但沒有一個是統戰學出身的。”原中央社院基礎理論教研室主任、首批統戰學博士生導師李小寧說,招收統戰學博士的目的,一是培養理論研究人才,再就是向統戰部門輸送優秀工作者。
朱光明就是一位2016年入學的統戰學在讀博士生。由于“統戰學”是新設學科,之前對“統戰”不太了解的朱光明,考取這個專業的過程還有點戲劇性。
本科學法律的朱光明,研究生讀的是經濟學,碩士畢業后在北京一家慈善基金會工作。2015年,他偶然看到了中央社院與山東大學聯合培養“統戰學”博士的消息,由于不了解便沒有報考,錯失了成為首批統戰博士的機會。
此后一次出國經歷讓他最終決定要讀統戰學博士。他在國外看到慈善基金會都實行“網絡化”工作模式,就是說一項工作需要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而中國的統戰工作也強調“網絡化”、“多元參與”。朱光明以為兩個“網絡化”是一回事,便報考了2016年的統戰博士。可在入學后,他發現中國的統戰學偏重政治,而國外的“網絡化”則屬社會學范疇。
“但老師們的課還是讓我腦洞大開。”朱光明說,給他們上課的老師都是這一領域的“大咖”,一年來,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鄭鋼淼、原黨組書記葉小文、原副院長袁廷華都走上了統戰學博士課程的講臺。特別是講宗教學的葉小文,當過多年國家宗教局局長,親身參與過很多事情的處理,也參與過很多宗教政策的制定,他講的課與實踐結合得很緊密。
與其他專業的博士生不同,統戰學專業實行雙導師制。每年招生時,側重專業方向的博士生放在中央社院的導師名下招,山大配一個導師;側重學術方向的博士生由山東大學的導師招,中央社院再配一個導師。
中央社院的導師李小寧說,統戰學尚無統一的教材,他們一邊教學一邊編講義,目前開設的基礎課主要有統一戰線學概論、政黨制度、知識分子理論等,課程以理論為主,兼涉及方針政策。
每屆博士入學后的第一學期,都在山東大學上基礎課和公共課,第二學期到中央社院上專業課。專業課共7門,“是山大文科博士中課程最多的。”山東大學統一戰線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蔣銳說,其他文科專業一般也就兩三門課。
7門專業課包括:統一戰線經典著作導讀、統一戰線中的民族問題、統一戰線中的宗教問題、港澳臺及海外統戰等等。教學都以講座的方式進行,課程都被有意地安排在下午,以便博士生們能在上午旁聽其他班次的課程和講座。
在中央社院期間,博士生們聽了不少院外人士的講座,2016級博士生侯恩賓印象很深的是,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錢乘旦講了民主發展史,論述了國外的民主為何在中國不適應。
侯恩賓聽得最多的還是跟統戰有關的“前沿講座”:“新形勢下統一戰線工作方法研究”、“中國多黨合作制度的話語權問題”以及“怎樣認識宗教在當今中國社會中的作用”等。
“自己以前只知道三大法寶,”2016年從山大政治學理論專業碩士畢業的侯恩賓說,“現在對統戰工作有了進一步認識。”
統戰學的學科建設,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過程,首要問題是,統戰到底是不是一門科學。
支持者們習慣用中共老一輩革命家的講話做論據。1945年,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提出“統一戰線是一門專門科學”;1979年3月,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統戰部長李維漢重申“統一戰線是一門科學”;1983年4月,中央統戰部在北京主持召開第一次統戰理論座談會,時年86歲的中顧委副主任李維漢堅持到會,作了近3個小時的統戰理論問題報告,再次重申“統一戰線是一門科學”。
肯定統戰是科學的還有習仲勛。1985年2月,第一次全國統戰理論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習仲勛發表講話時指出,“統一戰線包括民族、宗教,是一門科學”。
1980年代后期,中央統戰部政策理論研究室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統戰學的構想,并且擬定了一份詳細的提綱,不過沒有繼續推進。
1997年,統一戰線理論的學科化建設進入了新階段。那年,中央統戰部著手編寫全國統一戰線干部培訓系列教材,《中國統一戰線簡明教程》具備了“統一戰線學概論”的雛形,其后中央社院在2007年出版了《統一戰線新論》,統戰理論有了一份基本教材。
作為具有統戰性質的高等政治學院,中央社院一直是推動統戰學科建設的主導,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中央社院做了不少基礎性工作,2003年成立了中國政黨制度研究中心,2008年首次舉辦了統戰理論專業研究班。endprint
2009年之后,中央社院推進統戰學科建設步伐加快。當年9月,國家宗教局局長葉小文任中央社院黨組書記后,明確提出要把統一戰線建成學科。當年12月3日,中央社院致函中宣部,提出將統一戰線理論研究納入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
但是在此之前,中央統戰部已以“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理論體系研究”為題,全國政協也曾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民政協理論研究”為題,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立項。中央社院獲悉后又在次日,即12月4日再次致函中宣部,說明中央社院申報的研究課題,與上述兩項研究有所不同。
2010年8月,統戰學科建設迎來了一個關鍵節點。8月5日,中辦印發了黨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訓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社會主義學院要“逐步形成具有統戰特色的優勢學科”。借著這股東風,2011年6月21日,中央社院用文件形式明確提出:爭取設立統一戰線學學科,之后多次向中央統戰部匯報進展。
其實,中央社院熱心推進統戰學學科建設,也事關中央社院自身的正規化建設。中央社院科研部主任賈小明曾在2013年第一期《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上寫過一篇文章,叫《統一戰線理論學科化的目標與道理》。文中指出,當時三大政治院校中,中央黨校已有3個博士后流動站,3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3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32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國家行政學院已從2012年開始招收博士生,唯中央社院在學位點建設上仍是空白。
“這是一個影響學科建設和正規化建設的重要問題。”在這篇文章里,賈小明認為:社會主義學院與黨校、行政學院的差距,說到底就是在正規化上。他認為,“沒有碩士點、博士點,就沒有穩定的根據地,在完全或主要仰仗短期培訓班次的情況下,學科建設、學術梯隊建設有很大困難。”
在這篇文章中,賈小明還對統一戰線理論學科化的路徑提出了他的看法。
賈小明的文章刊發前,2012年9月27日,中央社院還曾邀請了近90位專家在湖南社院召開了統戰學學科建設研討會。時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葉小文稱,把統一戰線理論列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科,是黨中央和中央領導的要求,落實這一要求,迫切需要推進統一戰線理論的科學化建設。
中共十八大后,中央社院又組織了兩個調研組,分赴廣州、上海、重慶、武漢四地召開座談會和研討會。中央社院教授李小寧帶領其中一組,專家們主要來自各地的黨校、社科院、社會主義學院,研究領域涵蓋了政治、社會、民族、宗教、科學社會主義等專業。
幾次會議顯示出,學者們對建設統戰學學科沒有什么異議,關鍵是如何建設。華南農業大學人文法學院教授何方耀、時任復旦大學副校長林尚立(現任中央政策研究室秘書長)都指出,要建學科就要遵循學界的規律,只有滿足了學術性、學理化要求,才能水到渠成,反之可能招致學術界的反對。
在討論學科層次時,少數專家主張申報一級學科,華中師大政法學院教授鐘德濤就認為,統戰學具有明顯的交叉學科特點,非其他一級學科所能涵蓋。多數專家則認為應循序漸進,先申報二級學科,直接申報一級學科容易招致非議。
關于學科層次的意見漸趨統一后,專家們對學科歸屬的看法又不一致,有人建議列為馬克思主義下的二級學科,因為統戰學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較為接近,有人認為若歸屬于馬克思主義,學科領域太窄,主張列為政治學的二級學科,與科學社會主義并列。
最終據教育部的批復,統戰學被列為政治學下的二級學科。但尷尬的是,中央社院沒有學歷授予權,無法獨立申請新設一門學科,需要找高校合作。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中央社院與山東大學走到了一起。
中央社院李金河教授是統戰學學科建設的深度參與者。他畢業于山東大學,有一次到山東開會時遇到了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蔣銳,提起了自己的難處。“那找我們啊。”蔣銳當時開了一個玩笑,但事后認真地向學校匯報了此事,學校表現得很有熱情。
在國內綜合性大學中,山東大學的政治學影響較大,是唯一一所完整地保留科學社會主義專業的學校。科學社會主義專業的設立與胡耀邦有關,他在擔任中央黨校校長時發現,在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中,當時已有哲學專業和政治經濟學專業,但還缺少一個科學社會主義,便提出了設立這一專業的想法。
1979年,山東大學率先招收科學社會主義專業的本科生,當時中國人民大學也招收這一專業本科生,此外,北大、北師大、華東師大也成立了以科學社會主義和國際運動史為主干學科的研究機構,招收研究生。但30年后,只有山東大學科學社會主義專業繼續招生。
鑒于這一學科背景,對中央社院來說,山東大學是一所理想的合作高校。2013年9月,中央社院與山東大學簽署了備忘錄,由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戰理論教研部和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合作共建“統一戰線學”二級學科,及相應的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學位授權點。
按照培養方案,研究生的學籍管理等工作由山東大學負責,畢業證書也由山東大學頒發。
2015年1月,教育部下達了當年的研究生招生計劃,正式批準“統一戰線學”學科招錄博士生5名、碩士生20名,統一戰線事業專業人才培養的基礎工程正式啟動。
“統戰學最終能成為獨立學科,離不開教育部的支持。”中央社院教授李小寧說,教育部原部長袁貴仁大力支持這件事,讓2015年在山東大學博士生整體招生人數縮減的背景下,還批了統戰學博士點,很不容易。
博士生的招生較為理想,2015年計劃招收5個博士生,最終招了6個,2016年開始,博士生招生人數已增加到10個。碩士生卻一直招不滿,2015年的招生計劃是20人,最終只招了8個,2016年碩士生招生名額已經減到16人,還是只招了14個。
負責山東大學統戰學學科建設的蔣銳教授認為,主要還是因為外界不了解,本科生考研跨專業的本來就少,加上本科階段又沒有這個專業,“不了解的就更不敢去跨專業涉足了。”蔣銳表示,今后生源好起來時,每年碩士生招生名額再調到20個也沒問題。
按此前設想,統戰學將在第一屆博士生畢業后,申請列為一級學科。不過山東大學的蔣銳教授認為,目前條件還不成熟,“連中共黨史、科學社會主義都是二級學科,統戰成為一級學科的可能性不大。”
但蔣銳認為統戰工作肯定會越來越重要。“不是說以前就不重要,上世紀90年代統戰理論研究的重要性已經凸顯,統戰工作也一直受重視。”他說,“只不過十八大之后,中央對統戰工作更加重視。中國的民主政治靠兩腿,一是人大的選舉民主,另一個就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協商民主離不開人民政協,離不開統一戰線。”
基于這一認識,蔣銳不擔心統戰學專業學生的就業。“現在不是計劃經濟時代了,我們只從社會需求去分析,認為中國缺人才,缺統戰人才。”蔣銳說,但他們不會去預測學生將來去哪里就業。
(曲奇薦自《南方周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