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瀠塵
他總是在尋常題材中找到有趣味的切入點,獨辟蹊徑地進行創作。
50多年前,他從遼源到長春,開始了一生的藝術追求。
30年后,他從美術編輯的崗位退下,開始了專業創作。
林百石自幼喜好畫畫,在當時的條件下,只能隨著社會的變遷而改變著自己的藝術道路。然而,林百石對國畫藝術卻有著特殊的執著。從小學到中學,正是這種感情,給了他無盡的創作源泉,也激勵著他一步步走向成功。
1969年,林百石在吉林藝術學院畢業,在遼源參加了一段社會實踐后,被分配到吉林日報社從事美術編輯工作。
寫字兒畫畫兒是一種技術活兒,要掌握相應純熟的技術,才能進一步探討作品的氣韻、格調。繪制連環畫、報刊插圖則要求默寫能力必須過硬,一個畫家面對一張白紙,世間百態隨手而出,各色人等神情畢肖立即活躍于紙上。長期大量的報紙插圖、連環畫繪制變成了林百石訓練造型能力的日課。
“當年吉林日報的美術部,是在全國有影響的。美術部的編輯都是全國的美術家協會會員,這是一般部門所達不到的。那個年代不像現在上班時間可以創作,但是我們允許,還可以創作各種作品參加各個美展。”談及當年,林百石慨然而笑。
因為這份特殊的職業經歷,林百石日后在進行人物水墨小品繪制時,才能舉重若輕,信筆揮灑。鐘進士之威猛、小妹之婀娜嫵媚,才子高士的脫帽坦腹與放蕩不羈無不躍然紙上。紛披筆墨,是林百石才情的流露,在從藝的幾十年里,創作發表的國畫、連環畫、插圖等作品,已逾數萬。
改革開放后,吉林日報不斷的發展壯大,想在報紙之外有新的突破,當時由馮集中出面向報社打了報告,提議出版一本自己的雜志。
報社當時處在發展的新階段,支持成立了雜志編輯部,馮集中任總編輯,準備出版文摘類雜志,因為文摘內容來自五湖四海,大家表決定名為“東西南北”,當即林百石題字,就此成立《東西南北》編輯部, 1983年9月出版發行了第一本《東西南北》。
因為沒有現在的所謂電腦設計,前幾期的《東西南北》雜志的封面都是林百石手工繪制,林百石說:“第一期創刊號的時候想得很多,畢竟雜志的內容里有阿拉伯的,越南的,少數民族的,國際性信息量大,想表達的內容也很多,斟酌再三,就有了后來我們見到的這版創刊號封面?!?h3>兼容古今 畫風靈動
近20年來,林百石專注水墨人物畫創作,兼工花鳥。天賦與勤奮使他形成了既嚴謹娟秀、又放縱大氣的藝術特色,成為關東畫壇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對傳統文化的迷戀注定讓他的畫擺脫不了濃厚的文人氣質,我們在林百石的人物畫作品中可以看到兩種常見的題材:一是體現“英雄主義”情愫的畫作,中心人物多是歷史、傳說中的英雄、隱佚山林里的逸士高人;另一種是可歸為“唯美主義”范疇的仕女圖,這些仕女圖中的人物體態輕盈,顧盼有情,風姿雍雅,栩栩如生。她們或噙簫擁琴于林蔭澗澤,或賞花捕蝶于茅舍草叢。畫仕女清新嫵媚,畫高士瀟灑暢情,畫鐘馗情趣橫生。嚴謹處一絲不茍,放縱處氣勢磅礴。有專家評價其作品:文而不弱,美而不媚,艷而不嬌,放而不野,厚積薄發,獨辟蹊徑。
吉林省美協原主席胡悌麟先生說,感覺他的作品變化很大,進展明顯,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上都有很大突破。東北師大戴成友教授說他,筆墨情韻、意境幽深,走線力透紙背不漂浮,潑墨點染極富生氣。
數年前,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兩卷本的《唐詩宋詞精典》,林百石為此作了200多幅配畫,得到了出版界的高度評價。洋洋灑灑的詩詞配畫,絕妙地烘托與詮釋了唐詩宋詞的意境。飽經古典文化浸淫的林百石用他的文化思維支撐著他的筆墨和色彩,他在畫中追求的不只是一種情趣,更是一種文化,在他的許多畫作中,都表述著他“天人合一”的視覺語言。
有著幾十年連環畫創作積淀的林百石,當他轉而創作水墨人物畫時,連環畫創作所帶給他的印記一一顯露出來。一方面,他必須克服連環畫創作中注重連續性思維慣性,另一方面,連環畫善于捕捉人物的特點、勾勒出人的靈魂的優點,讓他在創作水墨人物畫時左右逢源,意到筆隨。畫人物最重要的是精神,最難的是眼睛。形態是整個身體,而精神則是內心的展露。在中國傳統的畫法上,要將感情在臉上、在眼睛上含蓄地表現出來,才會引起觀者的共鳴。而林百石的畫注重整個環境氛圍的營造、畫面感很強但又顯得很松動,給人留下空白和想象空間的同時,他的人物表情和神態得到了充分的顯現,尤其是臉部和眼睛。
借古典元素表述現代意識之音是林百石藝術的顯著特點。既鐘情于古典文化,又有鮮明的時代意識的林百石在中國畫的現代性探索中力創出獨屬于自己的一片領域。
林百石,1946年生,1969年畢業于吉林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吉林省美術家協會第五屆副主席、海南省政協書畫藝術研究院理事、吉林省文史館館員、吉林日報社高級編輯,作品四次入選全國美術作品展、多次舉行個人畫展、出版《人體動勢1700例》《林百石畫集》《當代畫家林百石》等藝術專著、多次榮獲省級以上金獎和特別獎、多次榮任各種美術、藝術大賽評委、作品多次在國內外進行學術交流,并在長春、??谂e辦“林百石水墨人物畫展”、“林百石水墨人物藝術展”等,其作品被國內外美術機構及個人收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