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彬+陳瑩
摘 要:隨著農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生產逐漸由產量型向效益型轉變、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三門峽市氣象局通過積極開展具有地方特色和針對性較強的現代農業氣象服務,適時制作發布農業氣象服務產品,不斷提升農業氣象服務能力和水平,增強為農防災減災決策服務能力,創新農業氣象服務、推動特色農業發展,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關鍵詞:農業氣象服務;特色農業發展;三門峽市
中圖分類號 S16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6-0144-03
Innovating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Servi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Zhou Hongbin et al.
(Sanmenxia City Bureau of Meteorology,Sanmenxia 472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gradually from production to benefit type,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Sanmenxia meteorological bureau through actively developing modern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service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ertinence,timely creats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service products,to improve the ability and level of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services,enhance the ability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decision - making,innovate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service,promote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development,and realize agricultural efficiency and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Key words:Agricultural meteorology service;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Sanmenxia City
近年來,由于全球氣候變暖以及異常天氣的頻繁出現,各地災害性天氣頻發,不僅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損失,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尤其在農業氣象災害方面影響更加突出。隨著農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農業生產逐漸由產量型向效益型轉變、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因而積極開展具有地方特色和針對性較強的現代農業氣象服務,適時制作發布農業氣象服務產品是強化氣象為農服務的具體舉措之一。近年來,三門峽市氣象局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氣象為農服務的新舉措、新方法,努力提升農業氣象服務能力和水平,增強為農防災減災決策服務能力,最終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1 三門峽市特色農業發展情況
三門峽市位于河南省西部豫、陜、晉三省交界處,轄區呈現“222”分布,即轄兩縣(澠池、盧氏)、兩市(靈寶、義馬)、兩區(湖濱、陜州區),總人口21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60萬人。國土總面積10496km2,其中山區面積占54.8%,丘陵面積占36%,平原面積占9.2%,素有“五山、四嶺、一分川”之稱,耕地面積15.47萬hm2。由于三門峽市丘陵溝壑縱橫,天氣十年九旱,耕地面積有限,所以近年來三門峽市大力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牧、果、林、煙、菜、菌、藥、草等優勢產業。
由于耕地稀缺,三門峽缺少大力發展糧食作物的有利條件,但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使這里有著發展特色農業的自然稟賦。三門峽農業與平原地區相比,區別在特色,優勢也在特色,發展特色農業,既是面對自然條件的無奈之舉,也是尊重客觀規律的發展需要。這里被譽為“亞洲第一高山果園”,是蘋果、大棗等果品的最佳適生區,是長江以北最好的煙葉生產區,也是綠色生態農產品的優勢生產區。目前,三門峽果品、煙葉、林產業均居全省第一位,帶動了畜牧、蔬菜、食用菌等其他產業發展,形成了一批特色鮮明的富民增收主導產業。因此,三門峽立足當地實際,走上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之路。
2 三門峽農業氣象服務定位及舉措
三門峽自然稟賦優越,氣候條件適宜,特色農業品種多、面積大、質量優,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85%以上,有河南第一特色農業大市之稱,三門峽農業氣象服務定位就是圍繞特色農業,把農業氣象服務工作做細、做深、做實。通過以下多種舉措,創新農業氣象服務,推動特色農業發展。
2.1 建立特色農業觀測網絡 依托盧氏國家級農業氣象觀測站、三門峽省級農業氣象觀測站開展主要特色農業氣象觀測。不斷優化完善區域站網布局,做到四結合:一是結合特色農業分布建區域站;二是結合林業生態觀測建區域站;三是結合災害性天氣監測建區域站;四是結合三門峽地形特點,在不同海拔高度建區域站,形成“梯度”氣象觀測網。
2.2 建立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指標庫 借鑒陜西渭南、商洛等周邊地市經驗,建立完善蘋果、核桃、食用菌、大棗、香梨、花椒、柿子、中草藥、煙草等主要特色作物氣象服務指標體系和工作年歷,制作各發育期的服務產品,開展產前、產中、產后的系列化精細化氣象服務。endprint
2.3 建立特色農業氣象科技示范園 已建立西張村鎮蘋果、五畝煙草科技示范園,寺河山蘋果已布設氣象觀測儀器,逐步建立朱陽萬畝核桃、東凡香梨等氣象科技示范園。結合地方農業結構調整,逐步擴大氣象儀器布設范圍。
2.4 開展特色農業精細化服務 開展特色農業氣候適宜性區劃,為農業結構調整服務。開展蘋果花期晚霜凍、夏季高溫日灼、蘋果著色期連陰雨服務,煙草移栽期晚霜凍、收獲期冰雹服務,核桃花期晚霜凍服務,以及食用菌和中草藥溫度、濕度監測預報等氣象服務。聯合省科研所和氣候中心,開展蘋果、核桃等氣候品質認證工作。依托科技示范區,開展定點精細化監測預報預警服務,總結經驗,逐步鋪開。
2.5 推進農業氣象服務社會化 目前全市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規模不斷擴大,對氣象服務需求更加迫切。面向不同需求,加強與涉農單位合作,信息共享、優勢互補,結合農技推廣站、規模企業技術專家、農業電商技術員等,不斷挖掘氣象信息的使用價值,提升氣象信息的覆蓋面。通過手機短信、網絡、手機客戶端等方式,為不同經營主體提供有針對性的直通式氣象服務。
另外,加強特色農業適用技術研究,開展科研公關和人才培養,強化部門合作,聯合制作發布服務產品,不斷提升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支撐能力。
3 強化體系建設,做好農村氣象防災減災服務,為特色農業發展做支撐
三門峽地貌以山地、丘陵和黃土塬為主,有“五山四陵一川”之說,干旱、冰雹、山洪等氣象災害頻發,三門峽市氣象局通過政府主導,采取人工影響天氣增雨和消雹、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在山區的全覆蓋等舉措,強化體系建設,做好農村氣象防災減災服務。
3.1 建立政府主導的氣象防災減災長效機制 建立完善政府主導的氣象防災減災長效機制,把氣象防災減災納入市、縣、鄉有關部門工作職責,在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氣象災害信息發布、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氣象信息員補貼、人影作業人員補貼、臺站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建立持續投入保障機制。
3.2 持續推進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指揮能力建設 人工影響天氣是氣象防災減災的重要抓手,是政府重視老百姓認可的一項氣象工作,我市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在增雨、防雹方面效益顯著,為農業生產、林區生態保護等做了重大貢獻。需要持續推進我市人影作業能力建設,如高炮信息化改造、標準化作業點建設、指揮系統建設、配套氣象監測系統建設、地方經費保障等等。
3.3 強化監測預報預警及信息發布系統建設 完善氣象災害監測網絡,強化針對山區預報能力建設,強天氣預警精細到鄉鎮。做好國突預警發布系統與其它發布系統的對接、與外部門信息發布的融合,繼續強化由市政府應急辦主導的氣象預警短信平臺的應用,充分利用水利、國土、民政、農業、林業、黨建等部門信息發布渠道,解決少數深山區氣象預警信息接收不暢問題。利用短信、大喇叭、顯示屏、手機APP、微信(利用APP及微信發布信息,既要有我們自己的系統,又要融入地方農業信息化及基層智慧黨建等)等多種發布手段,實現農業氣象信息、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全覆蓋。
4 三門峽氣象為農服務成果展現
(1)在全市各縣(市、區)布設9個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站及4套便攜式自動土壤水分監測儀。加強各類農作物長勢實時監測、產量滾動監測和預測及綜合評估,切實增強保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2)開展蘋果花期晚霜凍、夏季高溫日灼、蘋果著色期連陰雨服務;煙草移栽期晚霜凍、生育期冰雹服務、核桃花期晚霜凍服務;食用菌溫度、濕度監測預報氣象服務。制作特色作物關鍵生育期氣象服務產品10余期。
(3)編寫《春耕春播氣象服務專報》《夏收夏種氣象服務專報》《農用天氣預報》《土壤墑情監測信息》《農業氣象周報》等服務產品。
(4)全市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信息已逐步納入短信平臺,適時開展直通式氣象服務。
5 農業氣象服務尚存在的一些不足及建議
三門峽氣象為農服務離農業、農民的需求還存在差距;在人工影響消雹工作中,由于空域指令不能及時下達造成錯失良機的現象時有發生;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生育期精細化服務還不到位;各種氣象重大災害發生前對農業影響預評估從理論上、模型上都沒有支撐。因此,今后三門峽氣象要根據當地的實際需求,依托氣象科技的力量,創新驅動、發展智慧氣象,為未來更好的推動氣象為農服務工作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馮莉,閆靈玲.三門峽市特色農業發展淺析[J].河南農業,2013(19):61-61.
(責編:張宏民)endprint